高考古诗词鉴赏指要《比较鉴赏》释义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诗歌的内容、语言、形象、手法、情感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 、赏析。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鉴赏评价。命题角度:形象、语言、手法、情感选材类型: 1、不同诗人相同内容的比较(出现频率最高)2、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3、同一诗人相同内容的比较:解题思路:1、要通 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写法。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形象、语言、感情、手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异同。3、按步骤作答 ,既要概括,又要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梅花陈焕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试从意外 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梅花绝句陆游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这两首诗的头 两句分别写出了梅花绽放时的不同状态,请加以简析。1、形象比较鉴赏注释:①【留侯】汉代名将张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以出色的智谋 协助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大功告成后,张良不恋权位,及时功成身退。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里赞留后张良说:“余以为其人, 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传说他有大丈夫的胸怀,又有美少女的外貌。答案:陈诗的头两句写出梅花初绽,傲然独立,美艳动 人的状态。“独树春”表明梅花初绽,“惊起晓妆匀”五字写出了梅花的美艳动人。风韵嫣然。陆诗的头两句写出了梅花不畏寒风,遍 开山中的状态。“坼晓风”表明梅花迎风盛开,“雪堆遍满四山中”写出了梅花不畏寒冷,漫山遍野竞相开放的状态。2、语言比较鉴赏江宁夹 口三首(其三)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 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字,一用“犹”字,请简要赏析其妙处。答案:“ 应”,应该,系船的地方应该还有去年的痕迹,“应”字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 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为传神之笔。“犹”字则无此意趣。犹”,仍然,去年系船的痕迹仍然还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并不多,进一步 传达出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字则不能道出此意。未展芭蕉(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 被东风暗拆看。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3、手法比较鉴赏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 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东风暗拆”一句作者想象芭蕉终于展开时的情态,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 、对比等手法,描绘了海棠在重重新绿映衬下未开的娇羞之美,将海棠比拟成少女,与桃李形成对比,赞美了海棠的不趋时,矜持高洁、不与群芳争 艳的品格,这正是作者自己精神的写照。答题步骤:(指出所运用的手法+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所达到的艺术效果。答案两首诗都写了 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情感比较鉴赏暮春(宋)黄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柳絮飘白东风老 ,一树斜阳叫子规。暮春山间(宋)黄公度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答案:前一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惜春伤感之情。落花、飘白的柳绵、已老的东风、斜阳、子规等暮春景象,都寄寓了诗人的春愁。 后一首诗表达了诗人欣赏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情。诗中描写诗人缓步春山所见之景,流莺、燕、桃花、涧水,构成一幅幽静清新的暮 春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步骤一步骤二齐安郡中偶题暮热游荷池上杜牧 杨万里两竿落日溪桥上,细草摇头忽报侬,半缕轻烟柳影中。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荷花入暮犹愁热,一时回首背西风。低面深藏碧伞中。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 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1、比较表现手法求“同”关键词拟人回首 背低藏2、比较情感存“异”关键词--实战演练答案:都采用拟人的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 “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感谢观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