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苏州桃花与桃花坞 (4-7)
2021-12-21 | 阅:  转:  |  分享 
  
苏州桃花与桃花坞

桃是原产我国具有四千年以上栽培史的古老树种,中国桃在长期栽培过程中,演化为食用桃(果桃)与观赏桃(或称花桃、碧桃)两个类型。栽培的果桃与花桃需要通过嫁接保持品种特性,种子播种,未经嫁接的直生桃,俗称“毛桃”。苏州的桃,在西晋时左思(约250-305年)著的《吴都赋》中已有记载。

唐之前,古人所赏的桃花,主要是果桃或毛桃。唐开元、天宝年间(712-756年)始有重瓣桃花(千叶桃花)的记载。唐咸通二年(861年)进士唐彦謙诗《绯桃》首次敍述了开红花的观赏桃品种“绯桃”。根据明代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1621年)的记载,绯桃出自苏州。谓:“绯桃,俗名苏州桃花,如剪绒,比诸桃开迟,而色可爱。”

唐代苏州的桃花已应用于河岸绿化。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剌史,疏通山塘河,沿河堤种植桃李数千株。白居易诗《武丘山路》,在诗前自注:“去年重开寺路,桃李莲荷约种数千株”,诗曰:“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苏州桃花的河岸栽植,至宋时仍承传一株桃花,一株柳的景观。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为虞部员外郎的杨备,作《姑苏百题》,其中有两首诗,反映出这种情景。其《桃叶渡》诗曰:“桃叶桃根柳岸头,献之才调颇风流。”《越来溪》诗曰:“夹岸桃花烟水绿,画船安稳载西施。”

苏州桃树的成片栽植,唐时在洞庭西山已有桃花坞的记载,这应是果桃生产。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年)六月,皮日休游太湖包山,未见桃花而有感,写下了诗《桃花坞》,曰:“夤缘度南岭,尽日穿林樾。穷深到兹坞,逸兴转超忽。坞名虽然在,不见桃花发。恐是武陵溪,自闭仙日月。”

宋代的蒋堂(980-1054年)两次为苏州太守,园居灵芝坊(今侍其巷)的“隐圃”,景观皆极登临之胜。在诗《南湖台》中记曰:“小园香寂寂,一派晓泱泱。烟草碧弥岸,霜桃红压墙。”在“霜桃红压墙”句后,自注“新植桃一百本”。从南宋范成大的诗词,亦可证实苏州种植桃树的盛况,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范成大骑马自阊门到石湖,沿路看到成片的桃花,诗《自阊门骑马入越城》曰:“村前村后东风满,略数桃花一万重。”

苏州古城内的桃花坞,因唐伯虎所居,及其诗《桃花庵》而名闻遐迩1094-1098年)年间,太师章楶(貭夫1027-1102年),年老后归隐苏州,在城西北隅,原汉时张长史的“五亩园”基础上,筑“桃花坞别墅”。宋末居桃花坞庆云里的徐大焯撰《烬余录》记谓:“章氏膏腴地,阡陌交通,溪流萦带,广七百亩。诸公子顾而乐之,广辟池沼,旁植桃李,曲折凡十余里,仍桃坞旧名。”又谓:“入阊门河而东,循能仁寺、章家巷河而北,过石塘桥出齐门,古皆称桃花河,河西北皆桃坞地。”北宋末,金兵攻入苏州城,章氏别墅毀于战火。此后屡有兴废。桃坞一带,历来为富人修筑园林之处,桃花种植不绝,仍是游人常往之地。南宋范成大54岁(1179年)时游桃花坞,有《次韻章秀才北城新圃》诗,曰:“方流桃花坞,窈窕入壶天。碧城当岩岫,清湾如涧泉。风月欲无价,聊费四万钱。雪后春事起,红云蜂蝶边。西城如西塞,桃花古来多。”1186年范成大61岁,病后,适新修小舫,家人辈劝扶头一出,又至桃花坞。后由枫桥、横塘归石湖范村,作《閶门初泛二十四韻》句云:“桃坞论今昔,枫桥管送行。”至明正德四年(1509年),苏州著名画家唐伯虎(唐寅1470-1524年)购得章氏别墅废墟,构建第宅,亲自种植大量桃树,取名“桃花庵”,自称“桃花庵主”,写有《桃花庵诗》,曰:“?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献花(0)
+1
(本文系老圃书斋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