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从怡园的古梧追溯到夫差的梧桐园 (10-27)
2021-12-21 | 阅:  转:  |  分享 
  
从怡园的古梧追溯到夫差的梧桐园

怡园藕香榭东,有一株古梧桐,树干通直,翠叶疏风,绿柯庭宇。这棵古树的胸围180厘米,应该至少有150年以上的树龄,这在现代庭园的梧桐树中比较罕见,国内亦未见有关超越这一树围的古梧桐报导。怡园是苏州富绅顾文彬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明代尚书吴宽(1435-1504年)旧宅废址基础上建造的私人花园,历经9年建成。怡园内现在还保存有树龄640年的紫薇、320年的圆柏、290年的银杏与190年的瓜子黄杨等古树十余株。

在藕香榭西侧为碧梧栖凤馆,是主人读书治学之所,馆前小院的湖石假山上,现在种有二株梧桐,最南一株的主干中上部受过伤害,向南横斜生长,胸围约120厘米,也是一棵古梧。其北隣近的一株较年轻,主干挺拔,显然是近代补植。碧梧栖凤馆的馆名取自唐·白居易的“栖凤安于梧,潜鱼乐于藻”的诗意。碧梧栖凤馆的匾额,由建园时吴观乐于光绪丁丑年(1877年)书写,匾跋曰:新桐初么凤迟来,徒倚绿阴,渺渺兮予怀也。忽昼假寐于姑胥之台而得梦。及寤而起,其心恬然怅焉。乃命太宰嚭告曰:寡人昼卧有梦,觉而恬然怅焉。请占之,得无所忧哉?梦入章明宫,见两鬲蒸而不炊;两黑犬嗥以南,嗥以北;两吾宫墙;流水汤汤,越吾宫堂;后房鼓震箧箧有鍜工;前园横生梧桐。子为寡人占之”而且还敍述了太子友适游后园,观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当时吴宮应有前后两园,因夫差“前园横生梧桐”之说,后人称吴宮前园为“梧桐园”,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皇家苑囿。在《汉乐府》中的童谣就有:“梧宮秋,吴王愁”。

关于“梧桐园”在苏州的地点,南北朝时任昉(460-508年)的《述异记》中谓:“梧桐园在吴宫,本吴王夫差园也,一名鸣琴川。”唐?陆龟蒙(830-881年)有《问吴宫辞并序》,其序称:“甫里之乡曰吴宫。”甫里是现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的古名。宋代范成大撰《吴郡志》(1229年)谓:“梧桐园,在吴宮,本吴王夫差园也”,又谓:“吴宮乡,在吴江县甫里之地,在今长洲(现苏州)东南五十里。相传吴王别宮,然举无旧跡矣。”明代卢熊的《苏州府志》(1379年)云:“吴宮在秦时尚犹存。”王鏊《姑苏志》(1506年)载,长洲县乡都的建制中记有吴宫乡,亦谓:“梧桐园在吴宫,吴王夫差园也。”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陈维中的《吴郡甫里志》记:“吴宫,在长洲县治东五十里,吴王别宫也,甫里吴宫乡即是。”“梧桐园在吴宫,……今无考,或云:在甫里塘北,其地名枫庄者是。”乾隆时长洲许名崙(?-1754年)著《梧桐园吊古井并序》曰:“甫里枫庄吴宫乡者,实吴王夫差梧桐园古迹也。”顾震涛的《吴门表隱》(1834年)谓:“梧桐园,吴王夫差所建,在甫里塘枫庄。”甫里塘在甪直古镇的西北,枫庄的地名一直保存至今,其地理位置在淞南行政村。

苏州的庭院历来有种植梧桐的传统。现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各古典园林中,仍可看到梧桐与翠竹配置的景观格局。

唐代诗人杜牧(803-850年)诗《渡吴江》写了苏州的梧桐,曰:“姑苏城远树苍苍月转碧梧移鹊影碧桐风袅袅朱阁前头露井多,碧梧桐下美人过。碧梧苍栝之轩吾寝之前有屋甚虚明屋下有一梧一栝并秀于庭因名之吾轩陋无取頼有此嘉树梧栝各一植当前郁分布

吴门画派仇英(约1498-1552年)的作品中常有梧桐陪衬,反映了民间对梧桐的喜爱,并有专为梧桐画的《梧竹书堂图》、《桐阴清话轴》、《洗梧图》等画传世,其《梧竹书堂图》有文征明的题跋,画一精舍,宽敞的书桌一士人神态安详半卧于躺椅上,房舍四周修竹梧桐摇曳生姿。石泉窈以清,梧竹复修翠。诛茅为小楹,延得青山致。幽人兀然坐,开卷默而识。仿佛沂水风,吾与点也意。

蔡曾煜

2019-8-6

2860字

此文有文征明《拙政园玉泉梧桐图》、《仇英碧梧翠竹图》、《怡园古梧》照片,如需要可告知补发





























1









献花(0)
+1
(本文系老圃书斋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