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考语文】语言基础+非连阅读限时训练(十五)【答案版】
2021-12-21 | 阅:  转:  |  分享 
  
中考语文:语言基础+非连续文本组合练(十五)姓名:得分:【题源:2018广州中考】一、积累与运用(5小题,共24分)1.下列词语中,
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屏息/屏风抽搐/养精蓄锐B.追溯/朔方
黄晕/头晕目眩C.占据/蹲踞行辈/字里行间D.干涸/禁锢奔丧/灰心丧气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
项是()(3分)A.默契海枯石烂诀别眼花瞭乱B.嘈杂人声鼎沸制裁轻而易举C.娴熟顾名思意幅射月明风清D
.藉贯粗制滥造荣膺一泄千里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端午时节,珠三角各地都会___
______组织龙舟竞赛,广州市也会举办国际龙舟邀请赛,邀请赛当日,竞赛河段封航,起点处的龙舟成队依次排列,等候比赛。一声锣响,早
已_________的龙舟如离弦之箭,向终点飞驰,河岸上锣鼓喧天,人们_________,好不热闹!A.因地制宜迫在眉睫
拍手称快B.因地制宜迫不及待欢声雷动C.因人而异迫在眉睫欢声雷动D.因人而异追不及待
拍手称快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一个人如果要开创自己的光明前程,关键就是在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
出才能够实现。B.近年来,中国出境游的公民素质明显加强,境外受访者多表示中国游客的形象大有改善。C.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2航站楼已经
全面启动,这是建设广州国际航空港的一项重大举措。D.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全长26公里,是由香港特区政府出资并委托港铁公司建设和规划的。
5.经营二手图书的张伯要为自己的书店选一副对联,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上联:锦绣成文,原非我有
B.上联:远求海外珍本下联:琳琅满架,惟待人求下联:精印人间好书C.上联:楚辞汉赋,江山何磅
礴D.上联:不是本店铺,扁鹊难医微恙下联:夏鼎周钟,金石足光辉下联:下联若非此效药,华佗
无奈小虫【答案】1.C【答案详解】A选项中,“屏息”的“屏”读作“bǐng”,“屏风”的“屏”读作“píng”,“抽搐”的“搐”读
作“chù”,“养精蓄锐”的“蓄”读作“xù”;B选项中,“追溯”的“溯”读作“sù”,“朔方”的“朔”读作“shuò”,“黄晕”
的“晕”读作“yùn”,“头晕目眩”的“晕”读作“yūn”;C选项中,“占据”的“据”和“蹲踞”的“踞”都读作“jù”,“行辈”的
“行”和“字里行间”的“行”都读作“háng”;D选项中,“干涸”的“涸”读作“hé”,“禁锢”的“锢”读作“gù”,“奔丧”的“
丧”读作“sāng”,“灰心丧气”的“丧”读作“sàng”。故而选择C为正确选项。2.B【答案详解】A选项中“眼花瞭乱”的“瞭”错
误,应为“缭”;C选项中“顾名思意”的“意”错误,应为“义”,“幅射”应为“辐射”;D选项中“藉贯”应为“籍贯”,“一泄千里”的“
泄”错误,应为“泻”。故而选择B为正确选项。3.选B【答案详解】“因地制宜”专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因人而异”
指因为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或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迫在眉睫”形容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迫不及待”指急迫得不能再等
待。“拍手称快”指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欢声雷动指欢呼声像打雷那么响,形容场面热烈。4.选C【答
案详解】A选项“关键就是在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够实现”句式杂糅,应改为“关键在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或“要靠持之以恒的努力
和付出才能够实现”;B选项搭配不当,“素质”不能“加强”,应改为“素质明显提高”;D选项语序有误,应改为“委托港铁公司规划和建设的
”。5.【参考答案】选A【答案详解】B选项是印刷店;C选项是博物馆;D选项是药店。非连续性文本限时训练(十五)【权威发布】“世界读
书日”刚刚过去,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
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报告数据还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
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所上升。我国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年份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平板电脑阅读2016年55.3
%66.1%7.8%10.6%2017年59.7%71.0%14.3%12.8%数字化阅读方式越来越普及,人们通过数字化媒介阅读的
时间也在增长。报告发现,虽然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期刊的阅读时长有所增加,但纸质媒介的阅读时间整体较短,人均每天读书
、读报、读期刊的时间总和不及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的一半。我国成年国民各类媒介阅读时长(单位:分钟/每天)年份纸质媒介数字化媒介
图书报纸期刊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2016年20.213.26.657.274.413.95.52017年20.412.06
.960.780.412.68.1在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49周岁以下中青年群体是主要人群。其中,18-29周岁人群占3
4.6%,30-39周岁人群占26.1%,40~49周岁人群占24.2%。50~59周岁人群仅占10.6%。(资料来源:《中国
青年报》2018年4月24日)【广州调查】《广州全民阅读指数调查研究报告(2018)》数据显示:2017年度广州市民综合阅读率达9
0%,广州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达到97.20分钟,远超2016年度全国成年国民71.47分钟的阅读时长。未成年人以纸质阅读为主,日
均纸质阅读时长为49.48分钟,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38.80分钟。而成年人在数字阅读上花费了更多时间,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56.27
分钟,日均纸质阅读时长42.62分钟,广州市民的数字阅读率达到94.11%,其中成年人达到95.73%,未成年人相对较低(86%)
,而市民日均数字阅读时尚达到53.41分钟。另一方面,尽管广州市民的数字阅读已经相当普遍,但数据显示,部分广州市民仍然偏好纸质阅读
,如就广州成年人的纸质报纸(89.2%)、杂志(78.8%)的阅读率而言,这一数字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资料来源:广州文明网)【各抒
起见】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陈力:有人说,数字阅读是“碎片化阅读“,因而对此忧心忡忡。我以为,”碎片化阅读“也是一种有益的阅读方式
。倘若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知识与信息,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更何况,有谁听说《诗经》三百篇、《唐诗三百首》是一口气读
完的?我们在读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的时候难道不是在进行”碎片化阅读“?重要的不是阅读的形式和工具,而是阅读与否和阅读的内容。国
民阅读研究生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数字阅读基本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为主体,阅读的主要内容并不是电子图书,而是一些相对轻松娱乐、篇幅
较短的文章等。这跟数字阅读主要载体——手机自身限制有关,屏幕小,相对而言很难进行深度、长篇的阅读。综合起来看,纸质书能提供系统的,
体系深度阅读,目前并没有好的数字阅读载体可以实现替代。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数字阅读时代后,所有过去阅读不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现
在都被阅读抢占过来,所以整体来看,人的阅读时间是增加的,只是媒介变了。电子阅读不仅在量上迅速扩展,在质上同样是提高的,它走出了过去
传统、封建的阅读空间,人更容易接触到关于书的推荐信息,专家荐书、社交媒体荐书也都开始成为日常。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的阅读材料、对象
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人民大学教授郭英剑:我想表达的一个观点是,以电子阅读、手机阅读为特征的数字化阅读,更多改
变的是人们的阅读方式而不是阅读内容,所以,我认为以“深阅读“和”浅阅读“来划分传统阅读方式与数字化阅读方式是不准确的;而且,我也并
不认为数字化阅一定会导致肤浅化。阅读是否肤浅化,既取决于阅读者是否(愿意)思考以及思考深度,也取决于作品本身是否能够引人深思,即作
品本身是否肤浅。换句话说,不能用媒介载体的不同而只能根据作品的内容去界定阅读的“深”和“浅”。《新京报》记者李大超:阅读有深浅之分
,有消费型阅读和学习型阅读的差异,有实用型阅读和涵养型阅读的区分。我们有批评浅阅读、消费型阅读和实用型阅读的倾向。有人甚至上升到国
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拒斥浅阅读,批评浅阅读纵容了思想的懒惰,弱化了思维能力。实际上,任何对于国民阅读整齐划一的要求都没有考虑到阅读者
本身的差异。随着阅读的普遍化,阅读的差异性会越来越明显,而阅读取向两极分化的趋势则难以逆转。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在上年基础上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也在提升。B.2017年我国
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调查显示:手机阅读占比最大,电子阅读器阅读占比提升幅度最大。C.2017年成年国民各类纸质媒介的人均
每天阅读时长都有所提升,但其总时长远远低于人均手机阅读时长。D.2017年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的调查数据显示:年龄越大的
人群占比越小,年龄越小的人群占比越大。14.下列关于2017年广州市民阅读特点的概括,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广州市
民的综合阅读率要高于同年全国国民的综合阅读率。B.广州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远超同年全国成年国民阅读时长。C.广州未成年人日均纸
质阅读时长和日均数字阅读时长相当。D.部分广州市民在数字阅读相当普遍的今天仍偏好纸质阅读。15.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力对碎片化阅读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也是合理的,人们大可不必对数字阅读忧
心忡忡。B.徐升国认为数字阅读的内容受到载体的限制,因此深度、长篇阅读很难进行,目前数字化阅读还无法替代纸质书阅读。C.严锋认
为数字阅读在质和量上都得到了提升,数字阅读使读者和书的关系突破了传统阅读的限制,是一种创新。D.郭英剑认为数字化阅读改变人们的阅
读方式,数字化阅读不会导致阅读的肤浅化。阅读的深和浅应由作品内容界定。16.《新京报》记者李大超关于阅读表达了哪些观点?请分点概括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你对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发展
趋势有怎样的预测?请根据文本内容和自身阅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参考答案】13.C【答案详解】A.正确,由第①段可知。B.正确,由表1对比数据可知。C.错误由表2“我
国成年国民各类媒介人均阅读时长”可知,“报纸”的阅读时长17年较16年比有所下降。D.正确,由第③段对比数据可知。【备考建议】本
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比数据的能力,需要学生梳理大量数据间的关系,做题时注意回归文章一一对比,根据关键词与文中各项数据和表格统计数据进行
对比14.D【答案详解】A.错误,文中并没有说明2017年的“全国国民综合阅读率”。B.错误,由【广州调查】可知,2017年广
州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远超2016年度全国成年国民阅读时长,而非“同年”。C.错误,由【广州调查】“而成年人在数字阅读上花费了更
多时间,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56.27分钟,日均纸质阅读时长为42.62分钟”可知。D.正确,由【广州调查】第②段可知。【备考建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逻辑的把握,需要注意题目设置的陷阱,避免其增加原文并没有的数据或概念。答题时注意表时间范围限定的词语,如“
同年”等词汇,注意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属性等具体内涵。判断选项是否改变了文章的愿意,逻辑是否合理。15.D【答案详解
】A.正确,由原文【各抒己见】第①段可知。B.正确,由原文【各抒己见】第②段可知。C.正确,由原文【各抒己见】第③段可知。D
.正确,由原文【各抒己见】第④段“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导致肤浅化”可知原观点并没有肯定“数字化阅读不会导致阅读的肤浅化”
16.【参考答案】①阅读有深浅之分,而我们有批评浅阅读的倾向,甚至会上升到国家和民族发展未来的高度;②我们在进行阅读要求的划分时,
忽略了阅读者本身的差异,随着阅读的普遍化,阅读的差异性会越来越明显且逐渐走向两极化。【答案详解】这道题属于观点概括题,考查学生的概
括能力。首先要明确这个人物的整体观点,他对数字阅读持有的态度,然后回到原文【各抒己见】第⑤段,对其观点做一个概括,最后根据分值“4
分”将观点梳理为两个部分。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原文的观点不能进行过度的加工而加入了原文没有表达的含义,进行单纯的概括即可。17.【参考答案一】我认为纸质阅读目前并不会被数字化阅读完全替代,纸质阅读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现在学校教材、合同、公文等都不能脱离纸质阅读。其次部分人对纸质阅读的偏爱也将稳定纸质阅读在人群中的占比,纸质书更便于做笔记和保存,很多书籍也具有宝贵的收藏价值,这些都是数字化阅读所不具备的特点。【参考答案二】我认为纸质阅读逐渐会被数字化阅读替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如KINDLE等电子阅读器,以及各类阅读app,数字化阅读变得越来越普遍,各个年龄层接触数字化阅读的人也在逐渐增多,数字化阅读的时间也在随之增加。而且数字化阅读的信息容量也在逐渐增大,获取信息越来越方便,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的阅读内容。2
献花(0)
+1
(本文系小窗悦读图...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