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菊花在我国菊花史中的贡献
菊花是原产我国的传统名花,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史。东晋时菊花始为庭园观赏栽培,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陶渊明(约365-427年)的《饮酒》诗,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唐代观赏菊逐渐兴起,到宋代我国菊花栽培进入兴盛期,观赏菊的品种增多,种菊技艺提高,由露地栽培渐发展到盆栽,并出现多部菊花专著。北宋时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1081年)记载河南洛阳菊花品种24种。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我国第一部菊花专著,刘蒙的《刘氏菊谱》问世,这部《菊谱》记载河南洛阳菊花品种35种。
南宋时由于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杭州、苏州一带,渐成为菊花的栽培中心。苏州接连出四部菊谱,即史正志的《史氏菊谱》(1175年)、范成大的《范村菊谱》(1186年)、沈竞的《菊名篇》(1213年)与《沈庄可菊谱》(年代不详)。
菊花史上第二部《菊谱》是苏州史正志写江南菊花的《史氏菊谱》。史正志(1119-1179年)原藉江苏江都,为南宋时吏部待郎,淳熙初,退居苏州,在葑门内建“万巻堂”,藏书万巻,筑园名“渔隐”(清初重建,名“网师园”),在园圃内种植牡丹、菊花等各种花卉树木,自号“乐闲居士”、“柳溪钓翁”、“吴门老圃”。于淳熙二年(1175年)著成《菊谱》,自谓:菊“今以色之黄白及杂色品类可见于吴门者,二十有七种”。“余姑以所见为之,……具列于后”。这部记实苏州菊花的专著,反映出南宋时苏州菊花品种除有黄花与白花外,已有桃花菊、芙蓉菊等红色花品种。其中提到的金钱菊、小金钱、金盏银台、金铃菊、酴醾菊等,至明代的《高松菊谱》中,还能见到这些品种的图形。
菊花史上第三部《菊谱》,是淳熙十三年(1186年)范成大在苏州石湖撰写的《范村菊谱》,其前序中说明南宋时江浙一带,菊花品种已有70多个。谓:“顷见东阳(今浙江东阳市)人家菊圃,多至七十种,淳熙丙午(1186年)范村所植,正得三十六种悉为谱之。”
《范村菊谱》对菊花品种性状描述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反映出南宋时我国观赏菊的演变实况。其一是,夏菊的出现。列“五月菊”、“小金铃”二品,均在夏中开花;其二是,香菊的出现。称“万铃菊”香尤清烈,“木香菊”芳气最烈;其三是,红花菊的出现。谓“燕脂菊”,深红浅紫,比年始有之,此品既出。桃花菊(粉红色)遂无顔色,盖奇品也;其四是,托桂型菊花的出现。曰“佛顶菊”中黄心极大,四旁白花一层绕之;其五是,指明了南宋时菊花的花序直径,有的品种已达10cm左右。谓“金杯玉盘”,中心黄,四傍浅白,大叶三数层(亦为托桂型菊),花头径三寸,菊之大者不过此,本出江东,比年稍移栽吴下。《范村菊谱》中的一些品种形态,在明《德善斋菊谱》中还可看到。
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还记述了苏州高超的艺菊水平,当时已能培养一株着花千百朵的大立菊。谓:“菊,所在固有之,吴下尤盛。城东西卖花者,所植弥望,人家亦各自种圃者。伺春苗尺许时,掇去其颠,数日则歧出两枝。又掇之,每掇益歧。至秋则一干所出数百千朵,婆娑团栾如车蓋笼矣。人力勤,土又膏沃,花亦为之屡变。”
沈竞的《菊名篇》与《沈庄可菊谱》早佚,而在淳祐丙午年(1246年)史铸的《百菊谱》中引录了部分内容。沈庄可的《菊谱》云:“吴门菊自有七十二种。”
明清时期苏州赏菊之风极盛,艺菊技术提升,菊谱中最早的一部详解菊花栽培技艺的专著《艺菊书》出在苏州。
明时苏州人以菊花为君子,又以其花色、花形之变幻,而深受人们之喜爱。《汝南圃史·菊》(1620年)引录了刑部尚书太仓人王世贞(1526-1590年)对菊花的论述,谓:“时至暮秋,群芳摇落,而菊独殿秋,光抱寒馥,以竞晚节,所以识之者,侪之芝兰,比之君子。”又谓:菊“今吴有百种,岂风土不同,而名品亦因之而异耶。抑人情所钟,而花神遂变幻耶。其种类蕃衍,色相奇出,故好之者,声应景从。获异种者,藏之若珍。购之者,不恤裘带。若然,则培植爱护,全其天葩,以供吾之清赏。”文震亨(1585-1645年)在《长物志》中亦记述了苏州人赏菊,谓:“吴中盛菊时,好事家必取数百本,五色相间,高下次列,以供赏玩,此以夸富贵容则可,若真能赏花者,必觅异种,用古盆盎植一株二株,茎挺而秀,叶密而肥,至花时,置几榻间,坐卧把玩,乃得花之性情。”
明吴县人黄省曾(1490-1540年)撰《艺菊书》。这是众多菊谱中最早详述菊花栽培技艺的著作。长期研究中国农业史的日本天野元之助,在《中国古农书考》(1975年)中对这部著作的评价谓:“此书是撰者所写《农圃四书》之一,分为贮土、留种、分秧、登盆、理缉、护养六目,敍述艺菊的详细心得,较之以论述花品为主的宋代菊谱,确为园艺学上更进一步的著作。”我国农业史学家王毓瑚(1907-1980年)在《中国农学书录》(1964年)中的评价谓:《艺菊书》“与宋代菊谱之以记载花品为主不同,因此它在学术上的参考价值也比较高。”
明代的沈周、文征明、唐寅等画家都有对苏州菊花写实的诗画。沈周(1427-1509年)在多幅菊花画中,有一幅《盆菊图卷》,画郊外一茅亭,四周以曲栏隔成小院,亭周有20余盆秋菊,亭内三人围桌座饮,一僮持酒壶待候。画面布势疏朗,景物宜人盆菊几时开,须凭造化催。调元人在座,对景酒盈杯。渗水劳僮灌,含英遣客猜。西风肃霜信,先觉有香来。予年来闭关,抱瓮躬事畦圃复釆吾友馀绪,并予所身历心得者增入若干条其花必变,往往有杰出之品,是谓新花,卽子花也。艺菊家因其品格、颜色而各自命名,谓之乔种,往往百方祕惜,不肯轻以予人。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