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调研报告:基层机构改革后基层面对的困难及对策建议
2021-12-22 | 阅:  转:  |  分享 
  
调研报告:基层机构改革后基层面对的困难及对策建议2015年初,南通各县(市)区按照上级部署,大力推进机构改革和体制改革,普遍整合了原工商、质
监、食药以及卫生监督中的餐饮监督管理职能,组建了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一年的磨合,基本理清了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的职责,基本理顺了
各县(市)区局机关与基层分局的关系,干部职工基本适应了新工作岗位的要求。虽然,这次机构改革和体制调整的出发点和初衷是为了落实属地管
理责任,整合执法力量,精简机关人员,充实基层力量,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现实的困难严重制约了基层各项工作的开展,成了基层健康、持续、
科学发展的“拦路虎”,应予以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一、基层面临的困难及其具体表现困难1:力量严重不足,工作的基础被动摇。一是缺编导致
先天不足。由于我国还没有《编制法》,行政执法单位的编制在制定时缺乏科学性、合法性。每次机构改革,都是依据上次机构改革时下达的“三定
方案”文件,进行适度调整后的结果,因而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方面既存在较大的传统性,使新机构自产生之日起就先天不足;同时又存在很大的
随意性,新机构到底如何设置、应该有多少人取决于少数人之手。然而,这样的编制到基层时还要经过层层盘剥。上级机关侵占下级机关编制,上级
机关借用下级机关人员,机关挪用基层编制,是三个比较突出的现象。基层人员编制的缺乏,从根本上制约了基层的执法力量。二是人员复杂难成合
力。这样一支缺编的队伍,还存在着复杂的人员性质,一个十多人的基层分局工作人员中有行政编制的,有行政附属编制的,有事业编制的,还有聘
用的劳务工。由于人事调配权在机关,近水楼台先得月,机关人员的整体素质高于基层是不争的事实。基层队伍中还有从原来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俗
称“退二线”)的老同志,这些人不正常上下班,即使上班也是出工不出力,成了单位的“负能量”。拿着较高工资的老同志不干活,拿着较低行政
附属编制工资标准和事业工资标准的人不愿干,形成了一个算人力不算战斗力的群体。三是监管力量不断稀释。在机构改革前,工商、质监、食药的
三支执法力量中以工商这支队伍布局最好,人员最为充足。质监、食药在乡镇一级都没有机构。以南通市区一个工商所为例,原来一个15人的工商
所大约管理市场各类主体9000多户(工商系统监管软件数据),但真正需要下大力气监管的重点、热点行业不到1000户。机构改革后,工商
所的辖区一分为二,新成立的市场监管分局人数减少到11-13人,管理的各类市场主体5000户左右(工商系统监管软件数据),虽然原来由
工商部门监管的一部分重点、热点行业因审批制度改革,不再需要工商部门监管,但随着质监、食药职能的划入,新增了食品生产、餐饮、学校食堂
、单位食堂、医疗机构、药店、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等共计700户左右,加上仍需监管的食品流通等行业主体700户,实
际需重点监管的主体增加了40%。另外,随着国家各种简政放权的措施出台,投资创业的门槛越来越低,市场主体不断增多。面对日益增长的监管
对象和不断增加的任务,监管的力量不断被稀释。困难2:任务面面俱到,工作的能力被削弱。一是多头管理拼抢执法资源。这一轮机构改革据说本
来是自下而上的,但到目前为止,改完了县(市)区就不向上了。各县(市)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成立时,除了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牌子外,还挂上了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牌子。这意味着新成立的市场监督管理局除了受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之外,还有三个市局
管着她。虽说三个市局与各县(市)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人、财、物方面已无关联,但三个市局显然都不想放手,都想指手画脚到基层来“指导”,
有限的执法力量不得不应对四个方面下达的执法监管任务。由于延续工商系统片区管理的传统,现在基层的每位同志要承担工商部门的商品交易市场
监督管理、个私企业监督管理、商标监督管理、广告监督管理、合同监督管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检测、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打击传销等职能;
要承担食药部门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重大活动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含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监管、食品小作坊监管、食品经营许可、食品经营环
节监督检查、食用农产品监管、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农村集体聚餐管理、药品生产企业监管、药品流通监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管、医疗器械经营
企业监管、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检查、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监管、药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食品药品监督抽样、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
置等职能;要承担质监部门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认证认可、标准化工作、计量管理等职能,大约有三十多项。另外,还要承
担当地党委、政府交给的如经济建设、文明城市创建等任务。所有这些职能都在基层汇于一点,并最终在片区监管员身上体现。基层监管人员需要掌
握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成倍增加,顾此失彼,无所适从。每个人的能力、精力都是有限的,不是机器人,只要把软件硬件升级一下就行。“把有限
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革命事业中”,这只能是口号,是理想,不能成为现实要求。“五加二”、“白加黑”式的工作,是对执法资源的“涸泽而渔”
。二是囿于传统加大考核力度。现在,各项工作都是有责任的,做不好工作是要被问责的。这个意识已根植于基层每位同志的脑海中。这个责任来自
于各方的考核。按理说,机构改革后的三个市局对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是业务指导关系,也就是说,下级要您指导时好好指导,不要您指导时不
要指手画脚。然而或许沿袭传统管理模式,或许为了突出存在感,三个市局都超越督查职能,制定考核办法,编制考核细则,突出各自职能的重要性
,将县(市)区市场监管局纳入自己的工作体系。考核内容林林总总,涵盖了原来垂直管理时期全部业务内容,从各类专项检查到日常监督管理,从
检查计划到台帐资料,从案件数量到案件种类,无所不包,但对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多少人、物力、财力却不管不问,因为这些是由属地政府决定的。
不仅如此,从省局到市局再到基层,各级机关借这一轮机构改革之机,纷纷将棘手的职能下放,美其名曰:“监管重心下移”,实则是责任下推。职
能虽然下放了,但省、市局机关没有减少人员,基层也未因职能增加而再添人手,导致上级机关人浮于事,基层人手更显不足。三是习惯思维力求查
无遗漏。在基层有句话,那就是:经常性工作突击做,突击性工作经常做。究其原因,无非是上级机关要体现存在的价值,从年初的工作会议、全年
工作计划,到各个专项检查、产品抽检工作,都要一竿子到底,直插基层一线,把基层的工作节奏全部打乱,无法自己安排。有的单位不仅整个局有
重点工作,每个业务处室都发文部署全年工作要点。一时文山会海,基层主官奔走不暇。说到底,市局机关发个文,布置一项工作或一个专项检查,
中间搞个督查,结束后汇总一个报表,写一份工作小结,就算完事了,就可以免责了,丝毫不去考虑基层是否能做,是否来得及做,是否有必要做。
有的专项检查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但经过层层转发,有的到基层时已经过期或即将过期,搞得基层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有的专项检查,比
如特种设备监管方面,一而再再而三地要企业自查,签承诺书,搞得企业负责人非常反感,戏称之为“南京条约”。大部分专项检查没有推行“双向
随机抽查”模式,还是要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零容忍”。我们在排列一个月工作计划时,经常发现上级布置的各项检查有十多项
。想要针对辖区的特定情况,组织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工作十分困难。困难3:装备落后缺失,工作的手脚被捆绑。一是信息平台难兼容。工作了几
十年,我们突然发现现有的监管执法手段与刚参加工作时没有根本区别。虽然每个人都配备了电脑、打印机,还联了网,但这只是用来看看公文、查
查法规、打打文书而己。由于三个市局和当地党委、政府各有不同的办公自动化软件,互不兼容,基层只能通过QQ、微信平台发送通知。面对日益
网络化、信息化的监管对象,我们还是现场检查、眼睛观察、书式记录、签字画押的监管模式。合并以前,工商系统有直达基层的专网,有专用的办
公自动化和业务操作软件,有较为成熟的经济户口数据库,强调与互联网的物理隔离;质监、食药的部分业务软件基于互联网平台,而且监管应用软
件较为粗糙,有的基础数据仅为EXCEL电子表格。三个系统各有一个互不容的软件工作平台,各个一套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和自由裁量权指导意见
,各有各的投诉处理办法,经常搞得基层干部哭笑不得。由于工作权限的限制,基层工作人员只能查询属地市场主体的情况,有时在执法办案中要了
解辖区外的主体信息,不得不借助“启信宝”这样的商用平台。看看互联网+时代的监管对象,遇上大谈云数据的业主,我们恍若隔世,羞愧得开不
了口。二是机动执法无从谈。这一轮公务用车改革,精简下来的公务用车都拍卖了,不仅没有充实为基层执法车辆,反而使本来就不充裕的基层执法
车辆遭到连诛,严重影响基层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南通市区一个分局为例,该分局13名干部,辖区37平方公里,常住人员加流动人口约10
万人。若以两人一个监管组,则需配备5-6辆执法用车。原本分局还有2辆堪用的执法用车,现在只有一辆,有时连应急处置都没有办法。俗话说
: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现在是,既要马儿跑,还不给马蹄铁。若不是工作人员觉悟高,将私家车用在执法工作上,执法监管工作早已无法
维持。但是这种做法显然有很大弊端,不是长久之计。三是杂色制服形象差。“三合一”形成的市场监管局,基层十来个人有穿工商制服的,有穿质
监制服的,有穿卫生监督制服的,还有没有制服的(工商系统的行政附属编制的人员没有制服),坐在一起办公,严重挫伤干部职工的职业荣誉感和
工作积极性,更让群众觉得这是一支“杂牌军”。由于目前只是县(市)区组建了市场监管局,市、省,乃至国家层面都没有合并,形不成一个完整
的体系,制服问题便无人关心。各地财政保障能力不同,全国各地的市场监管局的制服在样式、面料、标识、徽章、颜色等方面大相径庭,形式各异
,形同儿戏。二、对策建议讲这么多困难,并不是发牢骚,也不是要推卸任务和责任,更不是要否定改革,而是要清醒地面对现实,理清思路。我们
既不能只看到当前存在的困难,畏缩不前,犯“右”的错误;也不能只谈机构改革的成果,而不去看甚至回避现实的困难,这样会犯“左”的错误。
只有想方设法排除这些困难,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基层焕发青春,恢复战斗力。1、构建统一市场监管体系。兵法说,上下同欲
者胜。要做到上下同欲,就必须将市场监管整合成一个系统,形成全国一盘棋。要大力推进省、市乃至国家层面的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形成一个数据
共享、信息贯通、业务衔接、分工明确的市场监管体系,彻底改变政出多头、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局面。最近,有一些人在媒体、在网络煞费苦心
地强调某个部门的专业性、重要性,强调这个部门要独立不能合并,最好重新实行垂直管理。这是一种逆潮流而动的想法,是对这一轮行政体制改革
的否定,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推进这一轮行政体制改革,说到底就是要简政放权,激发各类市场要素创业创新的活力。那么,在
行政机关内部就是要精兵简政。可以借鉴这次军队改革的成果,彻底打破原有模式,减少指挥层级,全面推行省局机关直管县级机关的模式,去掉充
当“传话筒”、“二传手”的市级机关。削减指挥员,扩充战斗员,整合执法队伍,充实基层力量,提高基层的战斗力。只有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市
场监管体系,才能开发全国通用的、包含原工商质监食药等信息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实现全国市场主体信息共享;才能将12315、12331、
12365等多个投诉平台整合成一个,做到“一站式”服务,畅通群众投诉渠道;才能建设规范的法律体系,树立市场监管的执法权威;才能统一
市场监督管理系统的制服样式,提升这支队伍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2、科学编制“三定”方案。要尽快出台《编制法》,使编制工作做到有法可
依。要依法、科学地界定县(市)区市场监管局的职能,避免将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等非市场监管职能并入市场监管局,造成市场监管职能的泛化。
要科学编制机构和人员,建立一套与市场主体数量、辖区面积成比例的编制调整机制,避免编制的僵化。科学界定省、市、县三级的职能划分,建立
编制与职能挂钩机制,在上级机关将职能、事权下放时,要同步削减上级机关编制,增加下级的编制,相应的人员必须跟着往下层走,从根本上改变
大机关小基层的格局。3、强化属地管理模式。既然改成属地管理模式了,既然是属地党委、政府对监督管理情况承担责任,那么应该有理由相信属
地党委、政府能管好,应该让属地党委、政府放手去决定做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样。既然已经不再是垂直管理体制了,那么省局、市局就要学会
调整心态、摆正位置了。如果三个上级机关还像以前那样指手画脚,不就是在怀疑属地党委、政府的领导能力了?让我们设想一下,军队中一个团长
指挥三个营长,这是没有问题的;反过来,一个营长受三个团长指挥,结果只能是一团乱麻。因此,三个上级机关应着眼于业务指导,多在提高基层
业务水平上下功夫,多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上下功夫,多在构建全国统一的数据库上下功夫。总之,要多一点全局宏观,少一点本位主义。4、夯实
基层执法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是一句老话,但是一句真理。基层是执法监管工作的着力点,只有把基层建设成为一个富有战斗力的坚强堡
垒,才能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这方面的论述极多,但真正做得好却很难。在人员、车辆、待遇、提拔、评优等方面,真正做到为基层着想,向基层
倾斜,才能营造拴心留人的基层工作环境。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认真开展“三解三促”,真正深入基层,倾听基层呼声,关心基层干部疾苦,了解基层干部的所思所想所为。要纠正那种搞调研蜻蜓点水,听汇报喜谄厌诤,解困难就是送个礼品的形式主义作风;要纠正那种对基层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平时根本想不到的官僚主义作风。5、推进执法工作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想改变落后的监管模式,提高执法监管效能,实现监管职能到位,必须大力提升执法监管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正如道路监控系统解放了广大交警的劳动力,实现了对闯红灯的有效取证,市场监管部门在现有人力的情况下,要想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应当加强执法车辆配备,提高队伍的机动性;配备移动监管终端,即时获取系统信息支持,即时录入监管数据,提高监管信息的共享度。1
献花(0)
+1
(本文系zhengtu342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