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关系 品德 道德 区别 研究范畴不同 个体现象,属于个性的范畴
是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社会现象,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是社会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影响因素不同 不仅受现有道德的影响,还受社会现实的影响,同时与个人身心发展,道德实践,道德体验密切相关 发展变化是服从和受制于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规律 性质不同 具有个体性,较稳定的持续性,偶尔的道德表现不一定是品德表现 具有时代性,受制于特定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 联系 道德制约着品德,离开道德也谈不上个人品德,品德是道德在个体上的具体表现 品德是个人在社会中,主要在社会道德舆论、家庭、学习的影响下通过自身道德实践发展起来的 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风气产生一定作用,优秀人物品德是道德品质的典范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
小学阶段是品德发展的奠基阶段,是良好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具有明细的形象性、过渡性、协调性。
良好行为习惯(自觉纪律)的养成在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中占据显著地位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形象性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过渡性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中学生品德的发展
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品德发展由起伏向成熟过渡: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波动性(动荡性):这一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阶段,又容易发生道德两极分化,初二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以自律为主要形式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此外,个体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对态度与品德形成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式:
有效的说服
树立良好的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价值辨析:
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