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教育心理学之知识的学习
2021-12-22 | 阅:  转:  |  分享 
  








知识学习的类型

分类依据 名称 意义 内容 例子 根据知识的形式和复杂程度 符号学习 又称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汉字、单词的学习 不限于语言符号,也包括非语言符号 实物(瓜果树木)、图象、图表、图形 事实性学习,及学习一组符号所表示的某一具体事物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地形地貌、地理位置 概念学习 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以表征学习为前提,又为命题学习奠定基础,是意义学习的核心 命题学习 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实际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 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 分类依据 名称 意义 内容 例子 根据新知识和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 下位学习 又称类属学习,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主要区别是原有观念是否发生本质属性的改变 派生类属学习:新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特例或例证,新知识知识旧知识的派生物 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再学习圆,知道圆也是轴对称图形 相关类属学习:新知识拓展、修饰已有旧知识,并使其精确化 学生已有挂国旗是爱国行为,现在学习保护能源是爱国行为,原有认知被加深 上位学习 又称总括学习,指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 为了掌握面积的概念,教师以桌面、操场、地面为例证,最后得出面积就是平面图形或物体表面的大小 并列结合学习 又称组合学习,新旧命题是并列关系 必须在直观的基础上,认真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才能掌握 学习质量与能量、遗传与变异

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的获得

知识的保持,又称知识的巩固

3、知识的应用知识的获得:知识学习的第一阶段

包括 意义 内容 例子 特点 知识的感知 知识直观:

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实物直观 标本、实验、实地考察 有局限性,不易突出事物的本质,受时空限制:如植物生长过程、原子结构等 模像直观 图片、幻灯片、电影、录像、电视 突出本质要素、扩大直观范围:如植物生长过程、原子结构等 言语直观 通过言语唤起学生头脑的表象 不受时空和设备限制,感性材料来源更丰富,但是言语唤起的表象不如实物和模型完整、稳定、鲜明、准确 知识直观效果的提高 灵活选用实物和模像直观;加强词和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知识的理解 知识概括 感性概括 学生认为角是由两条线交叉形成的 低级概括形式,未反映事物本质特征 理性概括 角是有一个端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平面 高级概括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 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概括 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一般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正确运用变式 介绍果实不要只选择能吃的 科学进行比较 同类比较,异类比较 启发学生自觉概括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知识的保持

记忆结构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记忆类型 概念 特点 编码 存储 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时间极短,大约0.25-2秒;容量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有图象记忆和声像记忆,图象记忆是主要编码形式 容量大,但只有能引起个体注意并被及时识别的信息才会被转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 人脑信息在1分钟内加工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时间短,不超过1分钟;容量有限,一般是7±2即5-9个项目;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主要是听觉编码 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式,复述分为机械复述和精细复述,精细复述是短时记忆保持的重要条件 长时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 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保持长久的记忆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容量无限;信息保持时间长久,在一分钟以上甚至保持终身 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两种形式: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它们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

















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提高记忆效果)

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理解记忆)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材料拓展)

运用组块策略,合理组织材料(材料的联系)

运用多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运用口诀、顺口溜)

有效运用记忆术

适度过度学习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根据记忆和遗忘规律)

献花(0)
+1
(本文系11路人甲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