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c8c0e4fd-18e1-4229-b55f-95b474a6fcb6_1500000100022407383
2021-12-25 | 阅:  转:  |  分享 
  
北京师范大学广州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二高一年级语文答案1.C(“材料二只是从理论?上反驳材料一中的观点"错误,
材料二不只是从理论上反驳材料中的观点,还从历史和实践中寻求证据证明了把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模式确定为差序格局的不合理性,例如材料二第
五段中就提到“墨子就倡导‘兼爱’‘爱无差等’”“老子主张‘一视同仁’——‘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等。)2.D(“一直有决定性的
影响"错。根据原文"地缘对这一点曾有决定性影响。但这种影响如今会有种种改变……如今变成了心理情感距离了“可知,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
,地缘是决定性因素,而在交通和通讯极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地缘已不再有决定性影响了。)3.C(A项,“街坊”是基于地缘的一种“圈子”,
体现了差序格局的特点。B项、根据材料一中的“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以‘己’为中心的‘自我主义"的盛行”可知,美国限制没有医疗保险的移民人
境,按一定差序对待移民,体现了差序格局的特点。C项,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各国平等,共同发展,不符合差序格局的特点
。D项,“关系”“交情"影响亲疏关系,体现了差序格局的特点。)4.材料二主要采用驳论(或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1分),开篇点出错误
论点,接着从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从不同方而论证差序化的普遍性、必要性和必然性,对错误论点进行批驳,最后得出结论(3分)。5.(
1)在全球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比“差序格局"想象的要复杂,丰富得多。(2)“差序格局”不仅对中国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长
、建构和维系理解得不准确,而且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及其结构的变迁和发展趋势缺乏现实感敏锐性、弹性和适用性。(3)差序化的普遍性、必要性
和必然性,注定了这种格局并不会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6.B(曲解文意,原文第10段只是举例说明当今的现代化改
造使故乡正在沦陷,正在由地点变为地址,正在失去其承载的文化意蕴,并不能表明“今天人们对故乡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故乡不再是活
的地点,而是死的地址;故乡不再是那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是户籍跟身份证”。)7.D(“表达了作者回乡的渴望”无中生有;“想
要为故乡唱一首有词有曲的赞歌”说法错误。结合文章标题和内容可知,作者抒发的是对故乡消逝的哀痛和忧虑之情。)8.①“整容”是指在构建
城市化宏图的背景下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所有的城市都变得一-样美观,是外观上的美化。②“毁容”是指故乡独有的情感记忆、生活体系、价值
观念、文化属性等被破坏,是文化上的失守。③“下葬"是指-一旦文化失守,故乡也就真正消逝了,无从寻找。(每个词语的含义解读2分)9.
①表现每个故乡都因现代化改造而失去它原有风格、原有记忆和原有容颜,从而变得雷同的现实。②表明现代人无法确认自己的身世与方向、本质与
归宿,没有精神寄托、不知存在意义的悲哀。③警醒人们直面这个人类的共同悲剧,呼吁留住故乡,留住根。(每点2分,答对两点满分)10.A
(由“大雪苦寒”可知。“坐庭中”的“士”因“噤(因寒冷面发生的哆嗦)”而不能说话,故“噤未能言”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C两项。
从“轼尽奏逐之”可知,“每摧辱举子”的人是“内侍”,而不是苏轼,故“内侍”和“每摧辱举子”之间不能断开,进而排除D项。)11.B(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12.C(减免上供米的三分之一,是苏轼向朝廷的请求,不是苏轼减免的。)13.(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
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大意1分,关键词3分,粜,出售;挟,带领;坊,街巷)(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
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大意1分,关键词3分,浑涵,博大深沉;雄视,称雄;鲜,少。)14.略15.B(“虚心向老
师请教,听从老师的教诲”理解错误,“独共圣人语”是说自己在读书的时候独自一人,好像在同书中的圣人谈话一样,此处的“圣人”不是指老师
,而是指书中的圣人。)16.(1)首联运用设问手法,交代了家中藏书满架,表达了诗人的自豪之感以及对读书的热爱之情。(2)颔联运用白
描手法,写出了晨读时的场景,表现了诗人读书时的宁静与喜悦之情。(3)颈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先贤们的崇拜与敬仰之情。(4)尾联运
用借代手法和对比手法,照应了标题,表明了诗人的志趣所在。(每点2分,答对3点满分)17.(1)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2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8.B(①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如火如
茶:像火那样红,像茶(茅草的白花)那样白,原形容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语境强调的是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运动正在兴起
、发展,应选用“方兴未艾”。②诚然:实在;固然(引起下文转折)。确实:真实可靠;对客观情况的真实性表示肯定。此处不存在语意上的转折
关系,且“语言表达方式”“与当下有一定的差异”是客观真实情况,应选用“确实”。③不至于:不会达到(某种程度)。不可能:不会有可能。
语境说的是郁达夫、朱自清等人的作品存在读起来“不通顺”的地方,但并不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太大阻碍,应选用“不至于”。④饱带干粮,晴带
雨伞:虽然吃饱饭出门,还是要带足干粮,虽然是晴天出门,还是要带上雨伞,比喻有备无患。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战时兵马还没出动,军用粮
草的运输要先行一步,后泛指行动前须作好准备工作。后文“要提前对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有整体的把握”说的是学习课文前要作好准备工作,故
此处应选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19.D(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文言文与早期白话文-?-样”语序不当,画横线句子及其
前面的文字谈的是对早期白话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看法,其陈述的主体应是“早期白话文",应将“文言文”与“早期白话文”互换位置,据
此可排除B、C两项;第二处,否定失当,“难.道....并非坏事”指“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些了解”是坏事,不符合事实,据此可排除
A项。故选D。)20.①就应该退出教材②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③不如多思考一下(每句1分)21.(1)“疫”往直前,明知病毒危险,仍然选择奔赴抗疫第-线。(2)万无“疫”失,全面部署,全面排查,全民动员,全体监督,才能确保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创新成语1分,解释2分)22.①赞美②打电话③出力④捧场⑤打造2/2
献花(0)
+1
(本文系不可逆转的...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