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北京历史上大洪水的新发现
2021-12-29 | 阅:  转:  |  分享 
  
北京历史上大洪水的新发现黄盛林(北京海淀100081)摘要:新发现古诗上记述了北京历史上发生在明朝的一次大洪水,及造成的巨大水患灾害情况
。通过古诗的解读,和相关文史资料的考证,确定这次洪水发生的具体年份为明朝成化元年(即公元1465年),拒马河爆发了山洪,北京房山这
一带受灾。这次水灾是今人第一次从相关文史资料中发现,也是古诗第一次作为历史水文资料发掘。关键词:北京历史洪水山洪水灾古诗明
朝中图分类号:TV122.2I222.7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Newdiscoveryofamajorfloo
dinBeijing''shistoryHUANGSheng-lin(AdvancedTechnology&Mater
ialsCo.,Ltd.Beijing10081,China)Abstract:Thenewlydiscovere
dancientpoemdescribesamajorfloodintheMingDynastyinBei
jing''shistory.Throughtheinterpretationofancientpoetryand
theresearchofrelevantculturalandhistoricalmaterials,itis
determinedthattheyearofthefloodisthefirstyearofCheng
huaintheMingDynasty(1465A.D.).Flashfloodbrokeoutinthe
JumaRiver,andaroundFangshanwashit.Itisthefirsttimetha
tmodernpeoplehavefounditfromrelevantculturalandhistoric
aldata,anditisalsothefirsttimethatancientpoetryhasbe
enexcavatedashistoricalhydrologicaldata.Keywords:Beijing;
historicalflood;mountaintorrents;ancientpoem;MingDynasty北
京历史上发生过哪些大洪水,造成什么水患灾情,是老百姓比较关心的话题。历史大洪水也是所处河流流域的重要历史水文信息。但囿于古代社会发
展水平,缺乏洪水及水灾的相关明确记述。清朝及以后北京经历的洪水水灾,年代相对较近,存在一些资料记载,已有相关研究统计信息。但明朝及
更早,却罕见相关明确记述。1明朝古诗与所记洪水近日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偶然看到明朝的一首古诗,这不是明明记录了北京历史上的一次大水
灾吗!这首诗是这样写的:涿州道中录野人语(良乡役夫)【明】程敏政我行范阳道,水次遇老叟。时当孟冬尽,破褐露两肘。邂逅一咨诹,向我再
三剖。哭言水为沴,天意苦难究。今年六月间,一日夜当丑。山水从西来,声若万雷吼。水头高十丈,没我堤上柳。手指官路旁,瓦砾半榛莽。昔有
十数家,青帘市村酒。人物与屋庐,平明荡无有。水面沉沉来,忽见铁枢牖。数日得传闻,水蚀紫荆口。老稚随波流,积尸比山阜。远近皆汤汤,昏
垫弗可救。如此数月余,乃可辨疆亩。下田尽沮洳,高田剩稂莠。农家一岁计,不复望升斗。官府当秋来,催租不容后。嗟嗟下小民,命在令与守。
更有观风使,仰若大父母。见此如不闻,恐或坐其咎。我民千馀人,血首当道叩。始获免三分,有若释重负。奈何急馀徵,日日事鞭殴。夫征又百出
,一一尽豪取。悲哉一村中,窜者已八九。老夫家无妻,一儿并一妇。两孙方提携,尽可慰衰朽。岂期天不吊,一旦遂穷疚。一儿水中没,一妇嫁邻
某。两孙鬻他人,偿官尚难勾。老身自执役,有气孰敢抖。反羡死者安,苦恨生多寿。诏书开赈济,奉者有贤否。终为吏所欺,此食亦难就。与其馁
填壑,不若举身走。一饱死即休,宁复念丘首。呼天一何高,呼地一何厚。我闻老叟言,垂涕者良久。恭惟天子圣,化泽被寰囿。声色弗自御,游畋
敢谁诱。稼穑深所知,真如古明后。庶徵岂不谙,一变故非偶。无乃诸皋夔,此责当敬受。谁谓斯民痛,不可事焫灸。我亦食人禄,深惭结朱绶。岂
无致泽心,无地可藉手。立马野踟蹰,悲风动林薮。2解读水灾详情诗中的“野人”泛指村野之人,不是现在说的野人。诗的大意是,在农历十月
末作者路过涿州,在舟船上偶遇一个良乡老人,他讲述了今年水灾的悲惨经历。今年六月的一天,大概在晚上丑时(1点-3点),从西面来了山洪
,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水头很高,连河堤上的柳树都淹没了。你看大路边,冲毁的房屋变作残砖断瓦杂乱在乱草丛中。以前这里有十几户人家,还卖
村酒,现在人和房屋都冲光了。几天之后有传闻,大水来自紫荆关那边。真惨呐,老人小孩随着波浪顺水流下来,死人的尸体堆积如山。到处都是水
,就算看着人溺水也无计可施。过了几个月,积水才慢慢退去。地势低一点的地,全变成低洼湿地;地势高一点的地,也是只剩杂草了。农家这一年
是颗粒无望。后面官府怎么催租,百姓怎么哀求,“始获免三分”,终于免去了三分的田租。余下的七分又催收得急,征劳役又多,该诗记述农民的
种种悲惨遭遇,总之生不如死。“反羡死者安,苦恨生多寿”。终于皇帝“诏书开赈济”,又怎么“此食亦难就”。古时发生洪水灾害,老百姓是颗
粒无收,食无所食。不但灾区民众已经沦落为饥民,他们还得交租。弄得灾区十室九空,灾民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十分悲惨。此诗真是普通老百姓
口述历史。“山水从西来”,“水蚀紫荆口”,那就是说,北京西南方向从紫荆关那边来的山洪。熟悉北京地理的人都知道,那是拒马河爆发了山洪
。“水头高十丈,没我堤上柳”,说明爆发的山洪洪水之大,至少几米高的水头,扑上和吞噬万物。想是那时北京房山到河北涞源那一带下了大暴雨
,导致拒马河发生了一次大山洪。山洪又发生在夜深人静之时(凌晨1点-3点),洪水冲毁了很多房屋,死了很多人,“积尸比山阜”。洪水灾害
为祸这般惨烈,诗歌难免有文学色彩,个别词句有些夸张,但总体应是可信的。但这场大水灾发生在明朝哪年呢,史书等其它地方有无相关记录?3
相关史料考证作者是明朝的程敏政,生卒(1445—1499),明徽州府休宁人。成化二年进士,据说他小时是个神童。诗中说“时当孟冬尽
”,看了程氏生平,农历十月末在涿州路上,只可能是他进京殿试路上。明朝殿试的时间,原来是三月初一,从成化八年(1472)以后才改为三
月十五日。作者是成化二年进士,就要在该年三月前赶到北京参加殿试。从时间上看,头年冬天路过涿州赶到北京,在古代也是合情合理的。因此,
作者应该在成化元年,也就是公元1465年写下此诗,记录下这次水灾。水灾灾情这么严重,史书里不会只字不提的。能否在史书上找到蛛丝马迹
,作为点滴佐证?《明史·本纪·卷十三》上记载,(成化元年)“夏五月辛酉,大雨雹。壬戌,避正殿减膳,敕群臣修省”,“秋七月己酉,免天
下军卫屯粮十之三。甲子,振两畿、浙江、河南饥。八月丁丑,工部侍郎沈义、佥都御史吴琛振抚两畿饥民。辛巳,瘗暴骸。”(成化二年)“二月
癸未,礼部侍郎邹干巡视畿内饥民”。两畿,就是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那时明朝已经迁都,将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从明史上看,成化元年五月
辛酉日果然在北京下过一场大雨加冰雹,只是那时不知道拒马河的上游山区会下得更大,会形成山洪灾害。7月朝廷决定免粮十之三。明史还记载,
七月赈灾“两畿、浙江、河南”饥民,八月专门赈灾两畿饥民,和收拾掩埋暴露在野外的尸骸。下大雨、免三分粮、赈灾两畿饥民,这都与相关诗句
内容吻合,说明这次水灾真实可信。值得一提的是,古诗及史书的月份是农历;为方便起见,本文提及月份时也是农历。4结论历史大洪水是重要
的水文资料。对防洪抗汛和减灾救灾、各种水利工程都有重要价值。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以前,就要进行工程河段的历史洪水研究,测算大洪水发
生年代和水位,推求出相应的流量。比如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进行相关研究后表明1870年洪水是2500年来的最大的一次洪水。对历史洪
水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进行洪水频率分析,对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历史洪水研究可得到几百年甚至数千年来
的大洪水资料,使洪水的考证期大为扩展,避免现行靠数学外延洪水频率曲线的弊端。水利工程所谓可以抵御“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洪水
,指的就是洪水频率,大概多少年会发生这样的洪水。当然现在的历史洪水研究,有它的科学办法,如分析取得的历史洪水沉积物等,否则古代的洪
水大多缺乏基本的记录描述,该怎么办。北京历史上在明朝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拒马河爆发山洪,导致下游流域的大水灾,灾民流离失所
。明朝这次水灾相关史料文献的偶然发现,是今人第一次发现它的记录描述,也是古诗第一次发掘出历史水文信息。历史大洪水的发现,对提高大的
水众的水患意识,积极应对自然灾害,尤其是在现在非正常天气频发的情况下,有着其独特价值。参考资料[1]程敏政.涿州道中录野人语(良乡
役夫).明朝.[2]明史·本纪·卷十三.清朝.[3]杨树桐,杨波.借鉴历史洪水经验拟定防洪预案[J].海河水利,2000(04):39-40.[4]姚孝迭.对永定河历史洪水几次波及北京城区的探讨[J].海河水利,1999(01):46-47.[5]王毅,王振宇等.北京永定河官厅山峡暴雨洪水特性及防范对策[J].中国防汛抗旱,2018,28(12):100-102.[6]李裕宏.北京“63·8”特大暴雨洪水回顾与启示[J].北京水务,2008(04):57-59.[7]冯焱.历史上水旱灾害及其影响[J].海河水利,1995(05):5-10.
献花(0)
+1
(本文系汗青文化工...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