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2022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3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从“锥子脸”到“白幼瘦”的“美丽定义”,再 到“漫画腰”“直角肩”“精灵耳”等流行风尚,层出不穷的概念违背生理条件甚至达到病态程度,却左右了许多人的审美取向。木心说,没有审美 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与体会?请根据材料及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 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文题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列举了当前的种种病态审美, 然后用木心的话总结,强调了审美力缺乏是连知识都解救不了的绝症。由此可知,考生需要围绕当前审美畸形,审美力缺乏的现象进行思考。其实, 审美畸形现象同样是审美力缺乏的体现,而病态审美“左右了许多人的审美取向”,也说明人们审美力的缺乏。审美力缺乏不仅仅体现在审美的病态 上,更有审美的错位,比如前几年的调侃历史、抹黑英雄。当审美病态和审美错位成为一种社会现象,那就说明我们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需要引起 全社会的警惕。拥有审美力可以让一个人过得快乐,他可以从很平常的生活中发现美;他的精神生活充实而饱满,整个人会积极向上;而当个人审美 力缺乏,他的生活可能会变得无趣而庸俗。一个社会拥有正确的审美,说明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正确,整个社会拥有生机和活力。那么,如何解决 审美力缺乏问题?需要国家的正确引导,需要媒体大力宣传,需要学校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审美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各种方式培 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不仅对个人影响深远,整个国家也会受益无穷。写作时考生可以先列举当前审美畸形的现象,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再分析 审美力缺乏的危害,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参考立意:1.培养审美能力,打造诗意人生。2.改变畸形审美刻不容缓。3.审美力,是衡量一 个国家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人人皆知,可实际情况是即使红灯亮起,却常 常有一部分人视若无睹,仍然横穿马路。日前,大同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在部分岗区启用“行人闯红灯抓拍系统”。行人若在红灯亮起时跨进斑马线, 抓拍系统就大声提醒:“您已闯红灯请守交规!”如不听劝阻继续向前走,路口处的大屏幕上就会显示该行人闯红灯过程的图片和一张清晰的半身特 写图像,形成完整的行人闯红灯画面信息。该系统运行后立竿见影,行人闯红灯现象较之前减少了很多。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围绕材 料内容及含意,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文题解析】:这则材料的立意应该是围绕“闯红灯”这件事展开讨论,对规则应该如何遵守进行分析,可以从公众的角度来谈 为何要遵守,如何遵守;可以从政府和执法部门的角度来谈如何实施,如何落实。行文构思上,可以先概述材料,引出观点,如“没有监督,法则难 行”,然后联系闯红灯的事例,分析其闯红灯的原因和危害,联系汽车司机极少闯红灯一事进行分析,指出具体的治理措施,最后发出呼吁。参考立 意:1.遵守交规,要学更要行。2.规则易懂,遵守难行。3.有法可依更需有法必依。4.良法施行还需良法保驾。5.闯红灯,小事不小。6 .警惕你背后的那只眼。7.没有监督,法则难行。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人说∶何为轻,何为重?对此的判断往往决 定了将来。有人说∶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还有人说∶有时候影响结果的,看似很轻,其实很重。作为高三学生,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 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为校报"青年论坛"栏目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文题解析】: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以“有人说……”的方式领起写作话题,第一则 “有人说……”重在强调认清什么是轻,什么是重,要学会判断。第二则“有人说……”则强调轻重倒置现象,不分轻重现象。第三则“有人说…… ”则重在要学会权衡轻与重。这里的“轻”与“重”是相对的,“轻”可以指不重要的、次要的,如名利、地位等;“重”可以指重要的、主要的, 如责任、义务、亲情、民族大义等。有些事物对我们重若泰山,有些则风轻云淡。唯有把握好生活的轻重,理性面对,我们才能自由徜徉于山水之间 。材料的主旨意在强调:看重与看轻终究是统一的,看清一些事物,看重一些事物,都是为了人生能行到更远处,更高处。孟子的舍生取义便是这个 道理,为了生命活出其应有的价值,我们必得舍去一些事物,才有可能获得更珍贵的事物,而其中的评判标准,是我们的人生理想与追求,把握了这 般轻与重的关系,何愁人生不能更高、更远?题干“作为高三学生,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的要求,告诫高三的学子在学习和生活中 应该分清“轻与重”的关系,那些“看重”的内容是什么,“看轻”的内容是什么,应是行文的主体。“请结合以上材料”的要求则要求考生写作时 应围绕上述材料的内容展开论述。“为校报‘青年论坛’栏目写一篇文章”是对文体的限制,写作的文体最好是议论文。开篇概括对“轻与重”的看 法,继而提出中心论点(唯有把握好生活的轻重,理性面对,我们才能自由徜徉于山水之间)一一文章的主体重在分析我们看“重”的应是什么,看 “轻”的应该是什么一一接看应对“轻与重”的分析进行小结,得出“看重与看轻终究是统一的”之结论一一文章的结尾可化用“孰轻孰重”句式, 总结全文,如“孰轻?孰重?用一颗充满理想与热情的心去看清,让风景洒满人生之路!”参考立意:1.权,然后知轻重。2.看重与看轻终究是 统一的。3.学会“看重”,人生才有可能获得境界的飞跃,登上高峰。4.学会“看轻”,人生才能变得自由。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 作。材料一: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宽。——居里夫人材料二: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中国共产党拥有百 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 般颐指气使的说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特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庆祝中国共产 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上述材料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你的人生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写一篇文章。要求:综合材料含意,确 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文题解析】: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本题紧贴时 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当代青年关注现实,培养自信、自强精神,写作材料共有两段:材料一引用居里夫人名言,强调自立、自 强精神。材料二选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段话内涵丰富而深刻,主要包含四层意思:一、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有充分 的文化自信和政治自信;二、我们博采众长,善于借鉴;三、我们不接受任何无理干涉;四、我们要坚定走自己的道路,主宰自己的命运。两段材料 相连,旨在引导同学们思考个人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国家,民族如何走好复兴之路,如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立意上应选择两则材料的 重合部分,以“自立、自信、自主、自强地走好自己的路”为核心话题展开论述,但材料二的前三层意思不可不提,行文中可从“如何做”层面予以 关照。参考立意:个人自立助力国家自强。自己的命运在自己手中,祖国的命运在我们手中。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①祸 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③故天下兼相爱则治 ,交相恶则乱。(墨子)④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⑤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古代先贤有很多关于幸福的言论,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 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读了上面五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任意一两句为基础,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 向校文学社社刊《白帆》的"幸福大家谈"栏目投稿。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文题解析 】:(一)题意的理解与评判1.命题意图: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侧重古为今用,鼓励学生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化 古人的思想财富。②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③以真实可感、有意义的情境来驱动学 生书面表达。2.审题立意参考:(1)从任务类型看,这是一道语言类材料作文。写作这篇作文,要注意规避三个误区:一是脱离语言材料的具体 语境意,二是在曲解原意的基础上搞“创新”,三是漠视情境要求,泛泛而谈。(2)五句话所包含的幸福观诠释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 伏。语出老子《道德经》,其所蕴含的对幸福的理解是:幸福与不幸福之间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之间互相依存,互相转化。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 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语出《论语·述而篇》,其所蕴含的对幸福的理解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获得幸福的基本前 提;精神上的幸福大于物质上的幸福;幸福与道德密不可分。注:孔子并不反对物质上的幸福,比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 ③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语出《墨子·兼爱上》,其所蕴含的对幸福的理解是;天下人彼此相爱才太平幸福,互相仇恨就会混乱而陷入不 幸福。④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语出《孟子·尽心上》,其所蕴含的对 幸福的理解是:家庭和睦相处,亲人俱在则幸福,无愧于人,内心坦荡则幸福,师长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体会到幸福。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语出《岳阳楼记》,其所蕴含的对幸福的理解是:作为士大夫,当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以天下为己任而幸福。(3)审题立意,强调学生 的具体语境意识,不可天马行空任意发挥,任何刻意曲解,为辩证而辩证,为质疑而质疑,可视为“基本符合题意”或“偏离题意”。比如,“饭疏 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排斥的是“不义”,而非“富且贵”。再如,“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文 章向校文学社社刊《白帆》的“幸福大家谈”栏目投稿”是告诉学生审题立意是要在“谈幸福”范围内。抛开材料五句话的具体语境,孤立地谈幸福,甚至谈其他,可判为“基本符合题意”或“偏离题意”。(4)鼓励学生利用新时代的新素材写出新意。先贤的幸福观固然有其时代适应性和局限性,但和我们今天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必然有共通之处,鼓励学生辩证看待,褒贬适度。学生只要找准结合点,也可以视为一种创新。鼓励学生选取正面典型阐述圣贤言说的同时,更要鼓励学生对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有所关照与反思,这是重点。拿古人说事的文章原则上不能上42分。(5)观点及论证均与材料内容及含意无关,忽视任务指令,另起炉灶的,视为“偏离题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