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十二
2022-01-01 | 阅:  转:  |  分享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十二《文钞》“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人生的成功与失败,就在于小时候培养不培养。我们前面说过,妈妈从
胎教开始培养,接着是扎根教育,这些都是妈妈的身教、心态对孩子起作用,注定这个孩子的一生,先入为主的启蒙教育,是大善。妈妈依照三太的
胎教和扎根教育,能把孩子与生俱来的烦恼伏住,令他打下坚实的基础,一生能有辉煌的成就。我们在一次两会的转播中,听到一个高级领导人,温
zongli讲,他一生没有犯过错误。这话他是当着全国人民讲的话,非同寻常,非常了不起。这恐怕就是幼时妈妈胎教起的作用,才有这样了不
起的效果。一个没有伏住烦恼的人,决定没有这样辉煌的成绩。说得刻薄一点,一个凡夫能像圣贤人一样,他一定得伏住烦恼才行,否则他无论如何
也做不到,一生没有犯过错误。颜回都犯过错误,只不过他有能力不二过,不再一次犯过失。这就很了不起了,可是那个国家领导人,一生没有犯过
过失,非常了不起,近似是一个圣贤了。不是圣贤,做到了圣贤的本事。真是圣贤,另当别论,他根本不会犯过失,不可能犯过失。他可不是妈妈的
帮助,他天生就有这个本领,根本就没有烦恼了。佛门的小圣,初果罗汉,已经断见惑,他的看法永远没有错误了,你让他犯过失,打死他,他都不
会干,宁死他也不会犯过失。你给他逼急了,他就自杀了,也不会犯过失。佛门的四果罗汉,即阿罗汉,他的见思烦恼都断了,他的看法、想法永远
没有错误了,无论如何他也不会犯错误,烦恼断尽了,没有烦恼了,他怎么犯错误?不可能了。温zongli,是凡是圣,我们不得而知。“汝已
成童,宜知好歹,万不可学时派。当学孝,学弟,学忠厚诚实”。这个人已经二十岁了,应该知道好歹,不能学时髦;要学孝悌忠信等等,
忠厚诚实。这个人小,大师给他一个学习的纲领,要他学好,不能学坏,学习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样详细,也只是伦理道德的范畴,后面还提到学
习因果报应,也就是我们提倡的三个根。伦理道德、因果报应和十善,这是儒释道的三个根,三家的基本善法,这个就全面了。“当此轻年,精力
强壮,宜努力读书。凡读过之书,当思其书所说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读了就算数了”。这里又进一步说,读书不是读过就算了,要
的是你有能力做到,这才管用。这个大意,在《弟子规》中有个更好的形容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你看
看,古人读书是这样的,要你能做到。知道是有常识,做到是有能力。知道做不到,和不知道没两样。再看《论语》一开头讲:“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你仔细读之,体会之,要时时练习,用在生活、工作、与人相处中,那才管用。这是古人做学问的样子。我们以往都以为中国古人不科学,
古文化是封建迷信,没有学问。这里看到古人做学问,远比西方人高明。今天的人做学问,有乐趣吗?恐怕没有一个人说有,只有竞争的痛苦,斗争
的邪恶,心灵的扭曲,哪里有快乐?挣钱的乐,那是贪心,贪是烦恼根本,三毒之一,怎么会给你带来快乐。多少人因为欲占便宜,反而吃了大亏,
这不是烦恼给你带来的乐,那是苦恼。“书中所说,或不易领会。而《阴骘文》、《感应篇》等皆直说,好领会。宜常读常思,改过迁善”。
任何一本书,都没有这两本书编辑的好,读过的人都知道。简单直接,一类一类编在一起,很容易理解和落实。每天读之,对比生活中的事情,你就
知道自己的过失有多少?改过迁善,就有下手之处了。《感应篇》的重点,还是五伦五常,这在里面你能体会到,这些是人应尽的本分,不能含糊。
其次里面说的大恶,盗、杀两项,要老老实实防范。常读常看,人就提升了。“于暇时,尤宜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以期消除业障,
增长福慧,切勿以为辛苦”。前面是儒家的和道家的东西,这里提到佛门的内容。“消除业障,增长福慧”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念佛、念观音。
业障是自己前世做的恶,今生将现前;幸福和智慧,谁不希望增长?方法就是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不断念下去,最
好不间断。“古语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此时若错过光阴,后来纵然努力,亦难成就。以年时已过,记性退半,所学皆用力
多而得效少耳。第一先要做好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这是要他励志的话。“第二要知因果报应。一举一动,勿任情任意。必须
想及此事,于我、于亲、于人有利益否。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动念,亦当如此。起好心,即有功德。起坏心,即有罪过。要想得好报,
必须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有利于人物,无害于自他方可”。这是大师略讲因果报应。“倘不如此,何好报之可得?譬如以丑像置
之于明镜之前,决定莫有好像现出。所现者,与此丑像,了无有异。汝果深知此义,则将来必能做一正人君子,令一切人皆尊重而爱慕之也。祈审慎思察,则幸甚幸甚”。这段大意,是教育孩子、年轻人最好的一段内容,希望各位看仔细。
献花(0)
+1
(本文系Fo弟子2yui2...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