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大叉穴操作细节
2022-01-09 | 阅:  转:  |  分享 
  
大叉穴操作细节定位

根据纹路等找到一个非常像会阴的位置,这就是大叉穴准确的取穴点。

图1大叉穴正确取穴方法





常见取穴



取象

如果把拇指和食指分开,放在桌面上,很像一个人分开两条腿站在地上。建立这样的概念后,再观察一下,在第一、二掌骨之间以及由此构建的空间,非常像人体的盆腔、腹腔和胸腔。灵骨穴对应的位置相当于胸腔的最上端--天突穴的位置附近;合谷穴对应的位置非常接近于人的中脘附近;再穿过合谷穴向上走的时候,基本上接近于胸剑联合,到了胸腔里面



图3大叉穴分层示意图(拍摄)

临床在针灸大叉穴时,最早用的是0.1640mm的针,后来发现用比这个更细的针,比如用0.1440mm甚至0.1240mm的针时,可能更加有效。在用针去调气的时候,面对一个非常大的尴尬,就是气是介入形、神之间的东西,倾向于无,而针是一个有形的东西,用一个形而下的针具去调一个形而上的气,是难度非常大的事情。这便启发我,在临床针灸时,能不能将针的有形部分更加弱化一些,比如外形上更加细一些;在整个进针的过程中,更加轻柔、缓慢的操作,让病人酸麻胀的针感弱一些,甚至没有针感。若做到这两点,就非常吻合气的特性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思路。

4、操作要点

守住临界点

徐入徐出,轻捻轻转

在大叉穴的整个进针操作过程中,有两个元素在其中——进退和左转右转。这是两个方向的操作,但手法要求极其轻柔,不要粗暴,不要快,要轻柔地、缓慢地去操作。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有一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是在轻轻地左转右转过程中,在慢慢地由浅入深推进过程中,当遇到一些关键节点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我认为用非常细的针缓慢进针时,手下的感受是非常敏锐的,细针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和细腻。在缓慢进针的时候,当针尖抵到某个关键点,手下是沉紧的感觉,不是那种“谷气来也徐而和”的感受,而是“邪气来也紧而疾”的感觉。当碰到这样一个节点时,病人可能会有胀的针感,这个关键的节点千万不要错

浅层留针



临床上这样进退的过程可以重复2-3次。在第二次由浅入深进入时,会发现第一次的关键点可能变得和缓从容了很多,所以第二次的进针会快很多。有些很顽固的疾病可以做3次,不需要做太多。最后都是要浅层留针,针尖在体内的深度不会超过半寸以上(第二三次留針位置)。最后这个退的过程,也是一个引气归元、以退为守的过程。内经中也讲到“静以久留,微以养气”。在这个层次留针时,可以留得久一点。

配合呼吸

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地方,操作过程中需要病人配合呼吸。在一个深长的、自然的、舒缓的呼吸过程中,进行操作,这一点非常重要。我很注重在呼气的过程中做一些小小的手法。因为我们在经络敏感人身上做过实验,吸气的时候,人的气脉比较紧张,处在一个绷紧的状态;呼气的时候,气道比较宽,气脉有一个推动的力量,气脉的速度是比较快的。也有研究发现,吸气时交感神经紧张,呼气时副交感神经紧张。而副交感神经工作时,人是不设防的,处于一种接纳的状态。这时一个轻柔的信息启动,就会带来后续一系列非常重大的气化反应。

5、临床应用

大叉穴的临床应用很广泛,概括来说有两点:导气通滞作用和温阳作用。(略)

详情参见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412/08/13946339_549899148.shtml

http://www.tcmcase.net/r/060ad92489947d410d897474079c1477(原始音频)

6、不可滥用

在运用“大叉穴”之前,有个重要前提,就是土德要厚。土主信德,土主备化。

不可过用,要考虑病人元气的多寡,精不足,收摄无力的时候,还一味的气化的话容易导致脱证,而正气较足,寒邪盛的时候,他又是一把利剑。

参见大叉http://www.txzylt.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6653





“粗守形,上守神”,上乘针法从来讲究的都是治神。



针刺此穴,用针越细越好。2、不要针感,手法越柔越好。3、通过感应,进入先天的某种状态,与虚空打成一片,先天一气自虚空中招摄而来。







献花(0)
+1
(本文系风清扬七曜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