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科○
中西医结合治疗上颌窦粘膜囊肿36例疗效观察
王宗英吴焕荣
南阳中医药学校附属医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上颌窦粘膜囊肿的疗效。方法:将70例上颌窦粘膜囊肿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36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对照组34例单纯用西医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9.5%,总有效率为
91.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1.2%、70.6%(均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上颌窦粘膜囊肿疗效显著。
关键词:上颌窦粘膜囊肿中西医结合自拟化痰活血汤上颌窦穿刺
中图分类号:R76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3649(2006)01-0098-01
上颌窦粘膜囊肿是临床上常见的鼻窦囊肿,常
见于上颌窦底部和顶部,囊肿增大时可压迫眼部,
对人体危害较大,且易复发。2000年2月~2005年4
月,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上颌窦粘膜囊肿
36例,并与单纯用西医治疗的对照组相比,结果疗
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全部病例都符合下列标准:(1)囊
肿小的,病人多无明显症状,较大时可有局部胀满
感,同侧头部持续性钝痛,间断性鼻流黄水,甚至
视力障碍,或同侧上列牙齿疼痛;(2)副鼻窦X线
片或CT检查,可显示上颌窦内有局限性阴影,边缘
光滑,密度均匀;(3)上颌窦穿刺时,抽出针芯后
可见黄色液体滴出。
1.2一般资料共70例。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
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16~59岁,平均年
龄38.2岁;病程1年~15年,平均病程8.72年。对
照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15岁~61岁,
平均年龄37.9岁;病程10个月~16.5年,平均病程
8.57年。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和临床表现
上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2.1.1中医治疗健脾除湿、化痰消瘀,自拟化痰
活血汤加减。药物组成:制南星12g,制半夏10g,
陈皮10g,猪茯苓各15g,黄芪20g,潞参15g,白术
10g,当归12g,鸡血藤30g,桔梗10g,枳壳12g,炙
甘草6g。鼻塞明显者,可加辛夷花9g,白芷10g;头
痛明显者加川芎6g,菊花10g,藁本10g;涕多粘稠
或黄浊,且量多不止者,加鱼腥草15g、瓜蒌10g。
每日1剂,水煎,分2~3次口服,4周为1疗程。
临床应用时,应根据中医辨证及病人的年龄、体质
和病情随证加减药物和药量。
2.1.2西医治疗行上颌窦穿刺,并注入林可霉素
0.6g,地塞米松5mg,糜蛋白酶4000单位。每周1
次,4周为1疗程。
2.2对照组单纯用西医治疗,方法同2.1.2。两
组均治疗1~2个疗程后比较疗效。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治愈:头痛及鼻流黄水症状消失,
X线片示鼻窦阴影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有效:头
痛及鼻流黄水症状基本消失,X线片示鼻窦阴影比
原来减小,但未完全消失,随访1年内头痛及鼻流
黄水症状复发,但复发次数较以前减少一半以上者;
无效:头痛及鼻流黄水症状无明显改善,X线片示
鼻窦阴影仍存在。
3.2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n(%)]
组别n治愈有效无效总有效
治疗组3625(69.5)8(22.3)3(8.3)33(91.7)
对照组3414(41.2)10(29.4)10(29.4)24(70.6)
经χ2检验,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有明显差
异(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4讨论
上颌窦粘膜囊肿多因窦腔粘膜内粘液腺口阻塞,
腺体分泌物潴留而形成。应属于中医痰核和瘕的
范畴。因肺、脾、肾三脏均为调节水液之脏,尤其
肺脾两脏,有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
的古训。肺开窍于鼻、脾主运化水液,肺脾气虚,
痰浊流注于鼻窦,逐渐积聚而成包块,故有鼻塞、
鼻部胀满感;若痰核破裂,鼻流黄水,痰浊阻塞,
蒙蔽清窍,则有头痛;若痰核增大,压迫神经,出
现视力障碍等症。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治以
健脾除湿、化痰散结消瘀。用自拟化痰活血汤加减。
方中制南星、半夏、陈皮辛温性燥,理气燥湿化痰,
使气顺而痰消;猪、茯苓健脾渗湿,既消已成之痰,
又绝生痰之路;黄芪、潞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
增强脾的运化功能,使除湿之功更强。当归养血活
血,甘温而润,辛香善于行走;配鸡血藤活血祛瘀,
消肿散结;桔梗既能载药上行,又能起到排脓作用;
枳壳理气宽中,俾痰随气行。诸药合用,共奏健脾
除湿、化痰散结消瘀之功。同时配以局部上颌窦穿
刺引流,做到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相结合,充分发
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临床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
值得临床上借鉴。
(收稿日期2005-09-15)
·98·
四川中医
JournalofSichua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2006年第24卷第1期
Vol.24,No.1,20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