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卷(易错题精选)
2022-01-12 | 阅:  转:  |  分享 
  
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卷(易错题精选)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甲乙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之比为3:1,路程之比为2:3,则甲乙两物体所用时间之比为()

A.2:9 B.9:2 C.2:1 D.1:2

2.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3.如图(a)是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生光的色散情形,图(b)是平行的红色激光通过凸透镜的情形。若将图(b)中的红色激光改为蓝色激光,则焦点F′的位置将在图(b)中F位置的()

A.左侧 B.右侧

C.同一位置 D.不确定



4.如图所示,在光屏上恰能看到清晰的像。则像的性质是()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5.摄影师在给同学们拍毕业照时,发现镜头上落了一只苍蝇,则()

A.照出的相片上有一只放大的苍蝇 B.照出的相片上有一只缩小的苍蝇

C.照片上没有苍蝇,只是照片略暗一些 D.照出的相片上有一只等大的苍蝇

6.一支蜡烛立在凸透镜前,调节光屏的位置,恰好在光屏上得到缩小的清晰的像。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动,把蜡烛和光屏对调一下位置,则()

A.在光屏上仍可呈现缩小的像 B.隔着透镜可看到蜡烛的虚像

C.在光屏上呈现放大的像 D.在光屏上呈现与蜡烛等大的像

7.如图所示,蜡烛烛焰经凸透镜,此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若“戴上”远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仍然保持清晰,则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A.将光屏靠近透镜

B.将光屏远离透镜

C.将光屏靠近透镜或远离透镜都可以

D.将光屏保持在原来位置

8.如图所示,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成的像渐变大 B.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时,光屏要靠近凸透镜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C.蜡烛在a点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D.蜡烛在b点时不成像

9.某同学用天平称量物体时,将物体错放在右盘中,并在左盘中加了52g砝码,同时将游码移到0.4g处,此时天平平衡,此物体实际质量应为()

A.51.6g B.52.4 C.52g D.23.2g

10.有三个完全相同的杯子装满了水,将质量相同的实心铜球、铁球和铝球分别放入三个杯子中,使水溢出质量最多的是(已知ρ铜>ρ铁>ρ铝)()

A.铝球 B.铁球 C.铜球 D.不能确定

11.某同学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发现砝码已经磨损,则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相比较()

A.偏小 B.相等 C.偏大 D.无法确定

12.关于密度,下列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C.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

D.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一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

13.游泳运动员游泳时,用手、脚向后划水,使人前进的动力是()

A.手脚对水的推力 B.水对人的浮力

C.水对手脚的推力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4.几位同学使用同一弹簧拉力器锻炼身体,每位同学都可以将弹簧拉力器拉开至两臂伸直。两臂伸直时,对弹簧拉力器拉力最大的是()

A.力气大的同学 B.手臂长的同学

C.体重大的同学 D.几位同学都一样大

二.填空题(共22小题)

15.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段平直的公路上一起向东行驶,当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6:5时,它们行驶所花费的时间之比是4:3,则甲、乙两车运动速度之比是;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行驶。

16.如图所示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木板的长度为cm。

17.镇康县县城南伞距离临沧市政府所在地约240Km,驾车从早上8点钟出发,中午12点钟到达,则南伞到临沧的平均速度是Km/h,合m/s。(除不尽的保留1位小数)

18.如图所示,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会听到声音,用力大小不同时,听到声音的不同;显著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与上次相同的力拨动,能够听出声音的发生了变化,可用来探究声音的与有关。(前三空选填“响度”、“音调”、“音色”)

19.如图所示,有三个音叉发声的波形图分别是A、B、C.请判断,响度相同的两图是;音调相同的两图是,比另外一个图的音调更(选填“高”或“低”)













20.在小孔,平面镜、放大镜、投影仪和人眼睛成的像中,一定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是,一定成放大实像的是。

21.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其实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如图所示),而是太阳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发生了所成的像,太阳实际在图中(选填“甲”或“乙”)的位置。

22.目前青少年近视现象十分严重,在右图中,表示近视眼成像示意图的是,应配戴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23.小芳站在竖起的穿衣镜前5m处,小芳的身高为1.65m,小芳的像与镜的距离为m,小芳的像高为m;若小芳向镜移动3m后,小芳与镜中的像距离为m,此时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现将一块和镜面一样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m处,如图所示,这时她(选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24.某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蜡烛位于凸透镜左侧25cm处,在凸透镜右侧光屏上可得到一个、的实像。

25.放映幻灯时,为了在银幕上得到更大的正立的像,应将幻灯机与银幕间的距离调(选填“大”或“小”)些,同时将镜头与幻灯片的距离调(选填“大”或“小”)些,并且把幻灯胶片(选填“正”或“倒”)插。

26.用照相机镜拍照景物时,若要使底片上的像大一点,景物应该(选填:靠近或远离,下同)镜头,底片应该镜头;

27.图甲中称物体质量时,天平平衡时砝码数值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物体的质量为g;题图乙和丙是用排水法测物体的体积,测得物体的体积为cm3,物体的密度为kg/m3。



28.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时,错将物体放在右盘中,若左盘所加砝码为52g,同时将游码移到0.4g处,天平平衡,此物体的质量为。

29.某瓶氧气的密度是5kg/m3,给病人供氧用去了氧气质量的一半,则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是。

30.体积相等的冰和水的质量之比是,一块冰的体积跟它完全熔化成水的体积之比是。(已知ρ冰=0.9×103kg/m3,ρ水=1.0×103kg/m3)

31.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关系的图象,根据图象分析,ρ乙=kg/m3;质量为3.6kg乙物质的体积为dm3,体积为5dm3的甲物质质量为kg。

32.一片飘落的树叶,质量大约是500mg,这片树叶受到的重力约是N.(g=10N/kg)

33.苹果成熟后会从树上掉下来,是因为苹果受到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质量为200g的苹果受到这个力的大小为N.(取g=10N/kg)

34.如图所示,静止的弹簧测力计两端受到方向相反、大小都为4N的力F1和F2的作用,那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该弹簧测力计中弹簧的原长为4cm且此时伸长了4cm,当小华将这个弹簧测力计弹簧拉长为5cm时,小华拉弹簧的力是。

35.如图所示,一根弹簧的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在弹性限度内用手水平向右拉弹簧的另一端,则“弹簧形变产生的力”是(选填“弹簧对手的拉力”或“手对弹簧的拉力”)。

36.一根弹簧原长10cm,把它挂在支架上,在下方用3.2N的拉力竖直向下拉,弹簧长度为12cm,如果用9.6N的力沿竖直方向向下拉(没有超过测量范围),弹簧长度变为cm。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37.课外兴趣小组需要密度为1.15g/cm3的盐水,为检验配制的盐水是否合格。

(1)小明设计了如下方案: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②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③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V;④利用ρ=计算得出盐水的密度。

(2)小组成员认为该方案会使测量结果(选填“偏大”或“偏小”),原因是。

(3)小组成员改进了实验方案并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称量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上,发现指针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需将平衡螺母向调节。

②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g(如图乙所示);

③将烧杯中的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读出盐水的体积(如图丙所示);

④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15g;

⑤计算出盐水的密度为g/cm3。







38.小宇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其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a、b、c、d、e是主光轴上的五个点,F点和2F点分别是凸透镜的焦点和二倍焦距点。

(1)烛焰放距凸透镜20cm处,移动光屏至某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cm。

(2)在a、b、c、d、e五个点中:

①把烛焰放在点上,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②把烛焰放在点上,所成的像最小。

③把烛焰放在点上是属于投影仪原理。



39.小华同学在探究“弹簧长度与外力的变化关系”时,找来一根弹簧以及几个相同质量的钩码。她先用弹簧来做实验,并记录了相应的数据,如表:

钩码总重/N 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指针位置/cm 2.5 3.0 3.5 4.0 4.5 5.0 5.5 5.8 5.8 (1)分析数据,小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拉力不大于N的情况下,弹簧的跟钩码的拉力成正比;

(2)小华同学根据实验数据所作的“弹簧长度与外力的变化关系”图象,应该是如图所示的(填序号)图象。

(3)利用该原理制造的仪器是:

(4)现在在另一弹簧下挂一个钩码时,弹簧长20cm,挂两个相同钩码时,长22cm。则挂四个相同钩码时,长____________cm,弹簧下端不挂任何物体时长cm.(弹簧完好无损)

四.计算题(共2小题)

40.一冰块体积为5m3,质量为4500kg,则冰的密度为多少?若该冰块完全熔化成水,水的体积是多少?(水的密度为1.0×103kg/m3)

















41.一个空瓶的质量是30g,装满水后瓶和水的总质量为130g

求:(1)瓶子的容积是多少?(ρ水=1g/cm3)

(2)将瓶子中的水到出后,装满酒精,酒精的密度是0.8×103kg/m3,则所装酒精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卷(易错题精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甲乙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之比为3:1,路程之比为2:3,则甲乙两物体所用时间之比为()

A.2:9 B.9:2 C.2:1 D.1:2

【解答】解:

由v=得,甲乙两物体所用时间之比:

t甲:t乙=:=:=2:9。

故选:A。

2.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解答】解:

AB、由图象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华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故A、B错误;

C、由图象可知,在前2s内,小华通过的路程比小明长,所以小华跑得较快,故C错;

D、由图象可知,两人跑的全程都为40m,而且他们所用的时间都为8s,所以他们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相同,都为5m/s,故D正确。

故选:D。

3.如图(a)是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生光的色散情形,图(b)是平行的红色激光通过凸透镜的情形。若将图(b)中的红色激光改为蓝色激光,则焦点F′的位置将在图(b)中F位置的()

A.左侧 B.右侧 C.同一位置 D.不确定

【解答】解:由图(a)可知,透过厚薄不均的透明物体后,蓝光比红光的折射角度大(折射率大),因此平行的蓝色激光通过凸透镜后会比红色激光提前会聚到主光轴上,即焦点F′的位置将左移。

故选:A。

4.如图所示,在光屏上恰能看到清晰的像。则像的性质是()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解答】解:由图象可知物距小于像距,所以物体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像在二倍焦距以外,此时光屏上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故选:A。

5.摄影师在给同学们拍毕业照时,发现镜头上落了一只苍蝇,则()

A.照出的相片上有一只放大的苍蝇

B.照出的相片上有一只缩小的苍蝇

C.照片上没有苍蝇,只是照片略暗一些

D.照出的相片上有一只等大的苍蝇

【解答】解: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工作的。其成像性质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当苍蝇停在镜头上,苍蝇位于凸透镜焦距以内,成的是虚像,光屏接收不到。所以这张照片上没有苍蝇的像,但由于苍蝇挡住了一部分光线,使透过凸透镜的光线减少,故照片会变得稍暗一些。

故选:C。

6.一支蜡烛立在凸透镜前,调节光屏的位置,恰好在光屏上得到缩小的清晰的像。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动,把蜡烛和光屏对调一下位置,则()

A.在光屏上仍可呈现缩小的像

B.隔着透镜可看到蜡烛的虚像

C.在光屏上呈现放大的像

D.在光屏上呈现与蜡烛等大的像

【解答】解:一支蜡烛位于凸透镜前,调节好透镜和光屏位置后,在光屏上呈现缩小、倒立的像,说明当时u>2f,2f>v>f。

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一下,由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当烛焰和光屏对调位置以后,2f>u>f,v>2f,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C。

7.如图所示,蜡烛烛焰经凸透镜,此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若“戴上”远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仍然保持清晰,则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A.将光屏靠近透镜

B.将光屏远离透镜

C.将光屏靠近透镜或远离透镜都可以

D.将光屏保持在原来位置

【解答】解:

探究凸透镜成像时,此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给凸透镜“戴”上远视眼镜,远视眼镜是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使原来会聚成像的光线提前会聚(即清晰的像在光屏之前),所以,要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该将光屏要靠近凸透镜。

故选:A。

8.如图所示,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成的像渐变大

B.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时,光屏要靠近凸透镜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C.蜡烛在a点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D.蜡烛在b点时不成像

【解答】解:由图可知,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A、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光屏上成的像渐变小,故A错误;

B、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光屏要远离凸透镜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故B错误;

C、蜡烛在a点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

D、蜡烛在b点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D错误。

故选:C。

9.某同学用天平称量物体时,将物体错放在右盘中,并在左盘中加了52g砝码,同时将游码移到0.4g处,此时天平平衡,此物体实际质量应为()

A.51.6g B.52.4 C.52g D.23.2g

【解答】解:物体和砝码的放置位置颠倒了,不能按以往的方法计算物体的质量,根据“左盘中的质量=右盘中的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这一关系可得出:

52g=m+0.4g,故被测物体的质量m=51.6g,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0.有三个完全相同的杯子装满了水,将质量相同的实心铜球、铁球和铝球分别放入三个杯子中,使水溢出质量最多的是(已知ρ铜>ρ铁>ρ铝)()

A.铝球 B.铁球 C.铜球 D.不能确定

【解答】解:质量一定时,密度小的,体积就大。由ρ铜>ρ铁>ρ铝>ρ水,所以三个球都下沉到水底,铝球的体积最大,排除的水就最多。

故选:A。

11.某同学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发现砝码已经磨损,则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相比较()

A.偏小 B.相等 C.偏大 D.无法确定

【解答】解:砝码磨损了,相当于砝码的质量减小了,但是上面所标的数值还没变。在称量物体时所加的数目就多了,砝码的实际质量还等于物体的质量,只是所标的数值相对于实际质量偏大了,所以测量结果偏大了。

故选:C。

12.关于密度,下列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C.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

D.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一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

【解答】解:同种物质,在一定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实际上当质量(或体积)增大几倍时,

其体积(或质量)也增大几倍,而比值,即单位体积的质量不改变;

因此,不能认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所以选项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3.游泳运动员游泳时,用手、脚向后划水,使人前进的动力是()

A.手脚对水的推力 B.水对人的浮力

C.水对手脚的推力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解答】解:游泳时用手和脚给水一向后的作用力,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就给手和脚一向前的力,使人前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水。

故选:C。

14.几位同学使用同一弹簧拉力器锻炼身体,每位同学都可以将弹簧拉力器拉开至两臂伸直。两臂伸直时,对弹簧拉力器拉力最大的是()

A.力气大的同学 B.手臂长的同学

C.体重大的同学 D.几位同学都一样大

【解答】解:同一弹簧拉力器所受拉力越大,伸长越长,所以在两臂伸直时,手臂长的同学使弹簧伸长大,对弹簧拉力器的拉力也就越大。

故选:B。

二.填空题(共22小题)

15.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段平直的公路上一起向东行驶,当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6:5时,它们行驶所花费的时间之比是4:3,则甲、乙两车运动速度之比是9:10;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西行驶。

【解答】解:

(1)因为v=,

所以,汽车运动速度之比为:

==×=×=9:10;

(2)由(1)知,v甲<v乙,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段平直的公路上一起向东行驶,故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西行驶。

故答案为:9:10;西。

16.如图所示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板的长度为2.33cm。



【解答】解:

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木板左侧与7.00cm对齐,右侧在9.3cm与9.4cm之间,靠近9.3cm,估读为9.33cm,所以木板的长度为L=9.33cm﹣7.00cm=2.33cm。

故答案为:1mm;2.33。

17.镇康县县城南伞距离临沧市政府所在地约240Km,驾车从早上8点钟出发,中午12点钟到达,则南伞到临沧的平均速度是60Km/h,合16.7m/s。(除不尽的保留1位小数)

【解答】解:从南伞到临沧的时间t=12::0﹣8:00=4h,

则南伞到临沧的平均速度v===60km/h≈16.7m/s。

故答案为:60;16.7。

18.如图所示,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会听到声音,用力大小不同时,听到声音的响度不同;显著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与上次相同的力拨动,能够听出声音的音调发生了变化,可用来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前三空选填“响度”、“音调”、“音色”)

【解答】解:(1)保持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刻度尺,则用的力越大,刻度尺振动的幅度越大,刻度尺发出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2)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刻度尺,此时刻度尺的振动的幅度是相同的,但由于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导致钢尺振动的频率不同,因此能够听出声音的音调发生了改变;因此可以用来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故答案为:响度;音调;音调;频率。

19.如图所示,有三个音叉发声的波形图分别是A、B、C.请判断,响度相同的两图是AC;音调相同的两图是AB,比另外一个图的音调更低(选填“高”或“低”)



【解答】解:如图,A和C振幅相同,响度相同。B振幅最小,B声音的响度比图AC声音的响度小;

相同时间内,A和B振动的频率相同,C振动频率最大,所以音调相同的是A和B,比图C的音调更低;

故答案为:AC;AB;低

20.在小孔,平面镜、放大镜、投影仪和人眼睛成的像中,一定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是人眼睛,一定成放大实像的是投影仪。

【解答】解:

人的眼睛好像是一架神奇的照相机,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一定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是人的眼睛;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像可以是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因此一定成放大实像的是投影仪。

故答案为:人眼睛;投影仪。

21.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其实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如图所示),而是太阳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发生了折射所成的像,这一过程中太阳的光速应当改变(改变/不变);太阳实际在图中乙(选填“甲”或“乙”)的位置。



【解答】解:

太阳落山时,太阳的实际位置在地平线下面,但太阳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时发生了折射,光速也随着改变,通过折射我们看见了太阳的虚像(即观察到的落日),此时,太阳的实际位置在图中的乙位置。

故答案为:折射;改变;乙。

22.目前青少年近视现象十分严重,在下图中,表示近视眼成像示意图的是乙,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解答】解:近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眼。

远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则乙是远视眼的成因。

由图可知,甲是远视眼的成因;乙是近视眼的成因;因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近视眼应该配戴凹透镜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故答案为:乙;凹透。

23.小芳站在竖起的穿衣镜前5m处,小芳的身高为1.65m,小芳的像与镜的距离为5m,小芳的像高为1.65m;若小芳向镜移动3m后,小芳与镜中的像距离为4m,此时像的大小不变(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现将一块和镜面一样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m处,如图所示,这时她仍能(选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解答】解:像与物到镜的距离相等,小芳离镜5m,所以她的像离镜也是5m;

由于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所以镜中她的像的高度等于1.65m;

小芳向镜移动3m后,小芳距平面镜2m,小芳的像距平面镜2m,小芳与镜中的像距离为2m+2m=4m;

由于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所以当她向镜子走近1m时,像的大小不变;

由于成的像是虚像,在镜面后放置物体是不影响成像的,故在镜后放一物体并不防碍光的反射,同时也不会防碍成像,所以这时她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故答案为:5;1.65;4;不变;仍能。

24.某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蜡烛位于凸透镜左侧25cm处,在凸透镜右侧光屏上可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解: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蜡烛位于凸透镜左侧25cm处,则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倒立;缩小

25.放映幻灯时,为了在银幕上得到更大的正立的像,应将幻灯机与银幕间的距离调大(选填“大”或“小”)些,同时将镜头与幻灯片的距离调小(选填“大”或“小”)些,并且把幻灯胶片倒(选填“正”或“倒”)插。

【解答】解:

由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可知:物体距离透镜越近,成的像距透镜越远,也就是所说的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由此可知,要使银幕上的像变大,就要使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小一些,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一些;故应把幻灯机的镜头与银幕间的距离调大一些;同时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调小一些。

幻灯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制成的,它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倒立是指像的上下左右位置相反,因此要想让像正立,幻灯片要倒插。

故答案为:大;小;倒。

26.用照相机镜拍照景物时,若要使底片上的像大一点,景物应该靠近(选填:靠近或远离,下同)镜头,底片应该远离镜头;

【解答】解:照相机的镜头利用的是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若要使底片上的像大一些,需要减小物距,所以要照相机镜头距景物的距离应减小,即照相机靠近景物,减小镜头与景物之间的距离,同时增大像距,即底片应远离镜头。

故答案为:靠近;远离。

27.图甲中称物体质量时,天平平衡时砝码数值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物体的质量为58g;题图乙和丙是用排水法测物体的体积,测得物体的体积为10cm3,物体的密度为5.8×103kg/m3。



【解答】解:由图甲知,物体的质量m=50g+5g+3g=58g;

由图乙知,量筒的分度值为1cm3,水的体积为38cm3,

由图丙知,水和物体的总体积为48cm3,

所测物体的体积为:V=48cm3﹣38cm3=10cm3;

物体的密度为:

ρ===5.8g/cm3=5.8×103kg/m3。

故答案为:58;10;5.8×103。

28.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时,错将物体放在右盘中,若左盘所加砝码为52g,同时将游码移到0.4g处,天平平衡,此物体的质量为51.6g。

【解答】解:物体和砝码的放置位置颠倒了,应按照下面公式进行计算:

左盘中砝码的质量=右盘中物体的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砝码的质量=物体的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52g=m+0.4g,

m=51.6g。

故答案为:51.6g。

29.某瓶氧气的密度是5kg/m3,给病人供氧用去了氧气质量的一半,则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是2.5kg/m3。

【解答】解:一瓶氧气的密度为5kg/m3,给人供氧用去了一半,质量减半,而体积保持不变,根据ρ=可得氧气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密度为:ρ′=2.5kg/m3;

故答案为:2.5kg/m3。

30.体积相等的冰和水的质量之比是9:10,一块冰的体积跟它完全熔化成水的体积之比是10:9。(已知ρ冰=0.9×103kg/m3,ρ水=1.0×103kg/m3)

【解答】解:

冰和水的密度之比:

ρ冰:ρ水=0.9×103kg/m3:1×103kg/m3=9:10,

①V冰:V水=1:1,

由ρ=得:

m冰:m水=ρ冰V冰:ρ水V水=ρ冰:ρ水=9:10,

②一块冰完全熔化成水,m冰:m水=1:1,

由ρ=得:

V冰:V水=:=:=10:9。

故答案为:9:10;10:9。

31.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关系的图象,根据图象分析,ρ乙=0.9×103kg/m3;质量为3.6kg乙物质的体积为4dm3,体积为5dm3的甲物质质量为13.5kg。



【解答】解:(1)由图象可知,当乙物质的质量为2.7kg时,其体积为3dm3,

则乙物质的密度ρ乙===0.9×103kg/m3,

所以,质量为3.6kg乙物质的体积V乙′===4×10﹣3m3=4dm3;

(2)由图象可知,当甲物质的质量为2.7kg时,其体积为1dm3,

则甲物质的密度ρ甲===2.7×103kg/m3,

所以,体积为5dm3的甲物质质量m甲′=ρ甲V甲′=2.7×103kg/m3×5×10﹣3m3=13.5kg。

故答案为:0.9×103;4;13.5。

32.一片飘落的树叶,质量大约是500mg,这片树叶受到的重力约是5×10﹣3N.(g=10N/kg)

【解答】解:一片飘落树叶的质量:

m=500mg=5×10﹣4kg,

这片树叶受到的重力:

G=mg=5×10﹣4kg×10N/kg=5×10﹣3N。

故答案为:5×10﹣3。

33.苹果成熟后会从树上掉下来,是因为苹果受到重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质量为200g的苹果受到这个力的大小为2N.(取g=10N/kg)

【解答】解:

苹果从树上掉落,掉落过程中苹果主要受到重力的作用,其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苹果受到的重力:G=mg=0.2kg×10N/kg=2N。

故答案为:重力;地球;2。

34.如图所示,静止的弹簧测力计两端受到方向相反、大小都为4N的力F1和F2的作用,那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N;该弹簧测力计中弹簧的原长为4cm且此时伸长了4cm,当小华将这个弹簧测力计弹簧拉长为5cm时,小华拉弹簧的力是5N。



【解答】解:

①静止的弹簧测力计两端受到方向相反、大小都为4N的力F1和F2的作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挂钩一端受到的拉力,所以测力计的示数为4N;

②弹簧测力计受到4N拉力时,伸长了4cm,

因在一定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所以伸长了5cm时,弹簧受到的拉力为5cm×=5N。

故答案为:4N;5N。

35.如图所示,一根弹簧的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在弹性限度内用手水平向右拉弹簧的另一端,则“弹簧形变产生的力”是弹簧对手的拉力(选填“弹簧对手的拉力”或“手对弹簧的拉力”)。



【解答】解:弹簧形变产生的力,即弹簧的弹力,施力物体为弹簧,因为是手拉弹簧,所以弹簧发生形变,产生的是对手的拉力。

故答案为:弹簧对手的拉力。

36.一根弹簧原长10cm,把它挂在支架上,在下方用3.2N的拉力竖直向下拉,弹簧长度为12cm,如果用9.6N的力沿竖直方向向下拉(没有超过测量范围),弹簧长度变为16cm。

【解答】解:

用3.2N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量为12cm﹣10cm=2cm,用9.6N拉弹簧时,拉力是3.2N的3倍,因此弹簧的伸长量也应该是2cm的3倍,为6cm,因此弹簧的长度变为10cm+6cm=16cm。

故答案为:16。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37.课外兴趣小组需要密度为1.15g/cm3的盐水,为检验配制的盐水是否合格。

(1)小明设计了如下方案: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②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③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V;④利用ρ=计算得出盐水的密度。

(2)小组成员认为该方案会使测量结果偏大(选填“偏大”或“偏小”),原因是烧杯内壁粘有液体所以体积V偏小。

(3)小组成员改进了实验方案并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称量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上,发现指针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需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②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59.8g(如图乙所示);

③将烧杯中的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读出盐水的体积(如图丙所示);

④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15g;

⑤计算出盐水的密度为1.12g/cm3。

(4)为配制合格的盐水,需要继续向盐水中加盐(选填“加盐”或“加水”)。

【解答】解:(1)盐水的密度ρ===;

(2)把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由于烧杯内壁粘有液体所以体积V偏小,根据密度公式ρ=可知,密度偏大。

(3)将天平放在水平上,把游码放在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

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50g+5g+4.8g=59.8g,

则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m2﹣m1=59.8g﹣15g=44.8g;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V=40mL=40cm3,

盐水的密度ρ===1.12g/cm3;

(4)因为测得盐水的密度小于1.15g/cm3,所以需要加盐以增大盐水的密度。

故答案为:

(1);(2)偏大;烧杯内壁粘有液体所以体积V偏小;(3)左;59.8;1.12;(4)加盐。

38.小宇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其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a、b、c、d、e是主光轴上的五个点,F点和2F点分别是凸透镜的焦点和二倍焦距点。

(1)烛焰放距凸透镜20cm处,移动光屏至某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2)在a、b、c、d、e五个点中:

①把烛焰放在e点上,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②把烛焰放在a点上,所成的像最小。

③把烛焰放在c、d点上是属于投影仪原理。



【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当物距为20厘米时,物体成一个等大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的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0厘米。

(2)由图可知:a、b在二倍焦距以外,c、d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实像,

e在一倍焦距以内,所以①在a、b、c、d、e五个点中:把烛焰放在e点上,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②ab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a较远,所成的像最小;

③投影仪成像成倒立放大实像,所以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cd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故答案为:(1)10;(2)①e;②a;③c、d。

39.小华同学在探究“弹簧长度与外力的变化关系”时,找来一根弹簧以及几个相同质量的钩码。她先用弹簧来做实验,并记录了相应的数据,如表:

钩码总重/N 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指针位置/cm 2.5 3.0 3.5 4.0 4.5 5.0 5.5 5.8 5.8 (1)分析数据,小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拉力不大于3.0N的情况下,弹簧的伸长跟钩码的拉力成正比;

(2)小华同学根据实验数据所作的“弹簧长度与外力的变化关系”图象,应该是如图所示的B(填序号)图象。

(3)利用该原理制造的仪器是:弹簧测力计

(4)现在在另一弹簧下挂一个钩码时,弹簧长20cm,挂两个相同钩码时,长22cm。则挂四个相同钩码时,长26cm,弹簧下端不挂任何物体时长18cm.(弹簧完好无损)

【解答】解:(1)从表中数据知:钩码的拉力每增加0.5N,弹黄的伸长量也增加0.5cm,所以弹黄的伸长量与钩码的拉力是正比例关系,前提是钩码的拉力不能大于3.0N。

(2)从表中的数据知:当钩码的拉力是0N时,弹簧的长度是2.5cm,只有B图符合题意。

(3)利用该原理制造的仪器是:弹簧测力计;

(4)挂1个钩码长20cm,挂两个钩码长22cm。则1个钩码会使弹簧伸长2cm,原长18cm。挂4个钩码后伸长8cm,共长26cm。

故答案为:(1)3.0;伸长;(2)B;(3)弹簧测力计;

(4)26;18。

四.计算题(共2小题)

40.一冰块体积为5m3,质量为4500kg,则冰的密度为多少?若该冰块完全熔化成水,水的体积是多少?(水的密度为1.0×103kg/m3)

【解答】解:冰的密度:

ρ冰===0.9×103kg/m3;

因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无关,

所以,该冰块完全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即m水=m冰=4500kg,

则水的体积:

V水===4.5m3。

答:冰的密度为0.9×103kg/m3,若该冰块完全熔化成水,则水的体积是4.5m3。

41.一个空瓶的质量是30g,装满水后瓶和水的总质量为130g

求:(1)瓶子的容积是多少?(ρ水=1g/cm3)

(2)将瓶子中的水到出后,装满酒精,酒精的密度是0.8×103kg/m3,则所装酒精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解答】解:

已知m瓶=30g,m总1=130g,

(1)瓶子装满水后水的质量:

m水=m总1﹣m瓶=130g﹣30g=100g,

由ρ=得水的体积:

V水===100cm3,

瓶子的容积:

V瓶=V水=100cm3;

(2)若改为装满酒精,则V酒精=V瓶=100cm3;

则最多能装酒精的质量:

m酒=ρ酒V酒=0.8g/cm3×100cm3=80g=0.08kg。

答:(1)瓶子的容积是100cm3;

(2)若改为装酒精,最多能装酒精0.08kg。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19/1/1713:27:56;用户:物理03;邮箱:xingzhi101@xyh.com;学号:23260856





















第1页(共1页)









献花(0)
+1
(本文系老马和老马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