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及强化策略
2022-01-13 | 阅:  转:  |  分享 
  
摘要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从类型、情境、动机、对象及对象的反应、教师反馈等方面,发现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类型分布不均衡;多发生于区域自主活动中;多源于内部动机驱使;多发生于同性同伴间且对象多无明显反馈;行为大多未得到教师的及时强化。并受幼儿自身、同伴、家长和教师因素等影响。研究发现: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进行奖励;榜样示范;言语指导;游戏化策略;移情训练等策略能提升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关键词: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现状;强化策略





Abstract

Pro-socialbehaviorisanimportantpartofindividualsociality.Throughobservation,interviewandliterature,itisfoundthatthedistributionofpro-socialbehaviortypesoflarge-classchildrenisunevenfromtheaspectsoftype,situation,motivation,objectandobjectresponse,teacherfeedback,etc.Andinfluencedbythefactorsofchildrenthemselves,peers,parentsandteachers.Thestudyfoundthat:createawarmandharmoniousfamilyatmosphere;reward;modeldemonstration;verbalguidance;gameplaystrategy;empathytrainingandotherstrategies.



Keywords:Largeclasschildren;Pro-socialbehaviour;Developmentstatus;Enhancedstrategy



目录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居室独门独户化,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多保护、迁就,为幼儿“独霸”“任性”“缺少同情心”等行为的滋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应达到“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的目标[]。亲社会行为是指从他人利益出发而不期望获得个人报偿的社会行为,主要包括分享行为、捐献行为、助人行为、安慰行为等[]。此后,许多研究者也纷纷投入到帮助、谦让等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当中来。但由于幼儿的攻击性、撒谎等行为更为醒目,更容易被成人所察觉和关注,反而幼儿分享、帮助等行为往往处于被忽略的境地,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尚未受到国人的充分重视。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亲社会行为概念

关于亲社会行为的概念,陈帼眉(2000)认为,幼儿亲社会行为是指幼儿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所有有助于社会和谐的情感和行为,主要包括友好、安慰、同理心等[]。李丹、陆文婧(2008)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呈现出的合作、分享、谦让、帮助等,乃至为了满足别人的利益而不惜自我牺牲等一切有助于社会和睦的行为及倾向[]。杨雪莲、刘艳春、寇二虎、田惠东(2018)则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有利于他人的特别的志愿行为,比如帮助、安慰和合作等,而这些行为普遍被认为是人际交往关系的基础,是人类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也为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夯实了坚实的根基[]。

总的而言,大多数学者在亲社会行为这一概念上的表述比较一致。其一、亲社会行为是从他人的角度出发的;其二、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合作、分享、助人等友好行为。本研究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试图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的倾向,具体包括合作、分享、助人、安慰、公德等行为。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操作性定义

本研究观察大班幼儿在园的亲社会行为,具体包含五个维度:合作、分享、助人、安慰和公德,具体操作性定义如下:

合作行为:幼儿之间为了达到共同利益而产生的分工配合,最终个人利益也能够得到满足的一种活动。如:合作进行建构游戏、一起商量怎样解决问题等。

分享行为:幼儿拿出自身可支配的东西和别人共享,从而让别人得益的行为。如: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活动材料、经历或经验、情绪、秘密等。

助人行为:幼儿主动帮助他人,且为他人带来好处的行为。如:在别人需要时予以物质上的帮助、主动帮他人想办法,解决对方的困扰。

安慰行为:幼儿在察觉到别人的消极情绪时,尝试借助动作或语言等方法抚慰他人情绪的行为。如:用默默陪伴、语言安抚、转移注意力、讲道理等方法来安慰他人。

公德行为:幼儿主动为团体、社会做出的有益行为。如:尊敬师长、礼貌待人、让座、保护环境、整理班级桌椅等行为。

二、研究结果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对宁德市机关幼儿园的44名大班幼儿和4名幼儿教师进行观察和访谈。首先,从幼儿亲社会行为典型的五个维度(合作、分享、安慰、助人、公德)出发,自编《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观察记录表》,采用行为检核法来了解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类型、情境、动机、指向的对象及对象的反应、教师的反馈等方面的情况,分析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现状;其次,制定有效的访谈提纲,将观察到的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具体情况,对其主班老师、配班老师进行进一步访谈,以便获得幼儿的基本情况、教师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具体看法及相关教育措施,并结合文献研究法,讨论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特点的影响因素等。

通过观察法在自然状态下对大班44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加上对幼儿、教师的访谈情况,统计分析大班幼儿五种典型的亲社会行为(合作、分享、安慰、助人、公德)的发展现状,现共获得有效事件174件,具体情况如下:

(一)大班幼儿各种亲社会行为类型的分布情况

在174件有效事件中,大班幼儿各种类型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情况,如表2-1所示:

表2-1大班幼儿各种亲社会行为类型分布统计表

行为类型 合作行为 分享行为 助人行为 安慰行为 公德行为 合计 频率 78 37 33 16 10 174 百分比 45% 21% 19% 9% 6% 100% 从表2-1可以看出,在本次调查中共观察到合作行为78次,次数最多,占总数的45%;紧接着是分享行为,约占21%;再者是助人行为,约占19%;安慰行为较少,占总数的9%;公德行为仅收集到9次;仅占6%。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类型分布不均,合作行为最多,公德行为极少。

(二)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发生情境的分布情况

从集中教育活动、生活活动、区域游戏、户外活动四种情境中观察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具体如表2-2所示:

表2-2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发生情境统计表

发生情境 集中教育活动 生活活动 区域游戏 户外活动 次数 45 40 66 23 百分比 26% 23% 38% 13% 由表2-3可以看出,大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在不同的情境中发生的情况不同,多见于区域自由活动中,共计发生了66次,约占38%;其次是集中教育活动,发生了45次,约占26%,生活活动中共发生亲社会行为40次,占总数的23%;而在户外游戏中最少,仅发生了23次,占13%。发生在区域活动中的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可见,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在区域游戏中出现最多。

(三)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动机差异

笔者在园期间,幼儿行为是为了,幼儿是自我需要。将幼儿的主要分为部动机,内部动机是幼儿为了满足需要而外部动机是幼儿为了的表扬等而。

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 二者皆有 次数 89 50 35 百分比 51% 29% 20% 由表2-3可见,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动机中,外部动机占29%,内部动机占了52%,二者皆有占19%。大班幼儿产生亲社会行为的内部动机占了大约半数,可见,大班幼儿的亲社会意识较高,行为多来源于内部动机。

(四)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指向的对象及对象的反应情况

表2-4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指向的对象

指向对象 同性同伴 异性同伴 教师 总计 发生次数 85 59 30 174 百分比% 49% 34% 17% 100% 由表2-4可见,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大多出现于同伴间,约占83%。尤其是同性同伴,占了近半数,达49%;指向老师的只占了17%。可见,亲社会行为指向的对象单一,多发生于同性别的同伴之间,很少指向幼儿教师。

且在亲社会行为发生后,将行为指向对象的反应大体分为积极反馈、无明显反馈和消极反馈,如表2-5所示:

表2-5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对象的反应情况

行为对象的反应情况 积极反馈 无明显反馈 消极反馈 次数 66 96 12 百分比 38% 55% 7% 从表2-中可以,幼儿在,

(五)教师对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反馈情况

将教师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反馈分为积极反馈、消极反馈、无反馈三种情况,具体如表2-6所示:

表2-6教师对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反馈

反馈情况 积极反馈 消极反馈 无 次数 92 0 82 百分比 53% 0% 47% 从表2-6中可见,教师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消极反馈为0,可见教师对于幼儿亲社会行为还是持肯定和支持态度的,但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发生的亲社会行为中,只有53%的行为受到了教师的积极反馈,对于47%的行为教师没有给予反馈。可见,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很多都没有得到教师的强化,教师对于幼儿亲社会行为方面的关注度不够。

三、分析与讨论

(一)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现状分析

1.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类型分布不均

随着年纪的增长和环境的改变,大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由于活动的性质,幼儿常在游戏中围绕一个主题,为了共同的目标,采用分工协作的形式进行游戏,所以合作游戏逐渐增加。再者,因为活动材料的减少和活动难度的增加,加上教师在教学情境中对幼儿提出了更多的合作要求,幼儿间的合作行为也相应地逐渐增多。即便此时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正逐步发展,但由于认知发展和道德认识水平的局限,幼儿的公德意识尚未真正形成。且据观察,平日里教师和家长对于幼儿的公德方面的引导也有欠缺,所以,合作行为发生的频率较高,公德行为最少,表现出类型分布不均的特点。

2.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多发生于区域自主活动中

对四种情境中行为,幼儿行为区域中幼儿教师的和指导程度较低且区域,,区域游戏活动

3.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多源于内部动机的驱使

大班幼儿的亲社会动机大多源于内部动机,这与其年龄特点有关。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已经渐渐“去自我中心化”,懂得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事情,能够察觉到他人的需要。关于是否愿意和同伴分享物品或为同伴提供帮助的问题的访谈,尧尧说,“我会和我的小伙伴分享我的机器人,因为他也会把他的陀螺分给我玩。”贝儿说,“我当然会帮助我的好朋友,这样她才会开心”。可见,大部分幼儿都乐意帮助同伴、与其分享物品。

4.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多发生于同性同伴之间,指向对象多呈现无明显反馈

大班年龄阶段幼儿和同性同伴间比异性同伴间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出现。从许多的文献材料中发现,大班年龄阶段的幼儿正处于性别概念形成的敏感期,他们与同性小伙伴相处更亲密,同性成为朋友的几率普遍高于异性。在无成人的情况下,同性幼儿之间主动产生亲社会行为相比于异性较多。且据实际观察,主要是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同性同伴之间兴趣爱好的重合度较高,经常一起讨论问题、看图书等,互动行为自然而然就增多了。可见幼儿对同性同伴更容易呈现出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往往需要幼儿自主察觉到别人的需要或情绪,然后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善意。但只有当幼儿注意到需要安慰或帮助的个体才可能产生这种行为。在日常的交往中,同性同伴间的接触较为频繁,所以行为对象多半是同性同伴。由于教师本身的角色意识,他们更多表现出指导者或教育者的行为,很少将软弱的、需要帮助的一面展现给幼儿,也很少在幼儿面前发出求助、需要合作等信号。因此,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多发生于同性同伴之间,很少指向教师。

大班幼儿亲行为的接受对象无明显反应,原因可能是其去自我中心化程度还处于一个低水平阶段,尚未形成积极反馈的意识,无法及时地注意到身边人的需要。因此,幼儿教师在活动中,在关注活动纪律和活动发展现况的同时,也不要忽略了对幼儿的分享或帮助等行为进行肯定。

5.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大多未得到教师的及时强化

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方面的教育,倘若进行枯燥乏味的说教,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有可能造成幼儿的抵触情绪。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奖励等的强化策略,就能够促进儿童认知方面的发展,提高其辨别是非的水平。而且通常受到他人的鼓舞后,会增强幼儿的成就感,喜欢重复那些可以再次受到表扬的动作,并逐步内化成良好的内在品质。同时,模仿的作用会使幼儿迸发出较为强烈的亲社会情感。但由上文可知,虽然教师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并没有出现消极的反馈,仍有许多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没有引起教师的重视。倘若教师能利用好这一良好时机,对出现亲社会行为的幼儿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褒奖,更能促进幼儿的良好行为的出现。

(二)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1.幼儿本身的因素

(1)性格

在对幼儿教师的中,“您?”的问题,发现外向的幼儿,。相外向的幼儿,幼儿。,性格幼儿为。



普林格尔认为,幼儿主要有生理和社会心理两大方面的需要,他还特别强调了社会心理需要的重要性,认为社会心理可再相对划分为四种需要:爱与安全感的需要、新体验的需要、赞扬与认可需要、责任感的需要[]。根据他的需要理论,幼儿的社会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才能调适好自己的状态,主动友好地与人交往。虽然在上述的统计中发现,幼儿发生亲社会行为的内部动机多于外部动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赞扬与认可的需要”开始有了变化,他们开始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是否能得到他人的认同。而亲社会行为的出现更容易博得他人的欢心和好感,恰好满足了幼儿爱与安全感、赞扬与认可等需要。因此,幼儿的对幼儿行为的作用。

对过保护干涉,对幼儿,忽视幼儿的,幼儿的权利,自由空间。由于不被理解,压抑,带有较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当与同伴产生时,用攻击性行为来。这、分享对孩子过度保护,幼儿逐渐被关心、被环境往往在同伴交往中比较自私,不谦让等这种利己造成的同伴关系,会幼儿的行为发展幼儿观察模仿父母的,幼儿是模仿父母的结果。父母的作用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起着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父母如果深刻认识到意识和行为的重要性,,经常引导幼儿体验满足感与愉悦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父

4.教师因素

(1)教师指导与干涉

通过发现,幼儿在活动易行为能够主动与人交往,能够中的活动时不需要教师多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言语干预能增加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到教师的师幼关系促进他们交往。而被教师的,缺乏的师幼互动,与人交。因此,教师应当的对的幼儿,采取方式激励幼儿学习良好的社会行为。



四、强化策略

(一)营造宽容和谐的家庭和班级氛围

家庭道德和行为的成。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家庭氛围能够幼儿亲社会行为良好发展。希望家长能够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孩子亲社会行为的陪伴邀请孩子完成家务孩子看亲社会行为的读等,促进孩子亲社会行为的。

幼儿的强化强化起到并保持强度的作用。教师的强化。当幼儿出现良好的行为时,,如的头等幼儿的行为强化,幼儿会产生一种自我奖励,其再次。



首先,家长要起到引领作用。平日里,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养成好习惯,做好亲社会行为的表率。如:当亲戚朋友来访时,家长可以通过与其分享美食或好消息等,让幼儿感受分享的乐趣,亲身感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意义。当邻居遇到困难时,家长主动安抚邻居的情绪,主动帮助邻居想办法,与邻居一起合作解决问题,亲自教孩子学会向他人表达出自己的善意。

其次,教师要为幼儿做好表率。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好模仿,易受他人暗示,并表现出明显的“向师性”,加上幼儿对老师大多比较敬畏,所以教师要以身示范,提升自己道德等各方面的素质,积极主动与身边同事合作和分享等,起到隐性示范的作用。

再次,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和效仿的重点对象。幼儿彼此也会相互观摩、学习,而且,往往同伴之间的影响会比教师指导的效果更佳。所以,教师应该及时肯定和积极评价幼儿的各种亲社会行为,激发其他幼儿效仿和学习的进取心和积极性。

(四)言语指导策略,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亲社会态度

亲社会行为的言语指导主要包括讲解、说教、指令和讨论性的劝导[]。其实,言语指导对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有所成效的。教师、家长运用抑扬顿挫、生动的语言,能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所以幼儿教师不应放弃集中教育活动中培养亲社会行为的传统教学方法,也要适时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及时对幼儿进行鼓励和指导,无形中帮助幼儿慢慢养成更加稳定的亲社会行为。

(五)游戏化策略,体验亲社会行为带来的快乐体验

教师可利用区域游戏活动,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表达对生活和世界的认识体验,提升幼儿的意识,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增加幼儿的行为

(六)巧用移情训练,引导幼儿明白亲社会的意义

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首先应让幼儿明白行为的重要性和价值。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需要帮助其克服其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家长和教师可以依据大班幼儿的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利用故事情节、动画片或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幼儿认识到只有学会与人友好共处的人,才可以获到他人的关心和尊重,只有合作才能一起克服困难,摆脱一些问题困扰。

五、结论与反思

综合本次观察和访谈到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及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现状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受到自身、同伴、家庭、教师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幼儿期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教师和家长可根植于生活,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幼儿的终生发展奠定扎实的社会性基础。

本研究尚存在几点不足之处:首先,样本过小,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仅选取了一个幼儿园中的44名大班幼儿和4名教师进行调查,由于地区的限制,加上研究对象人数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研究结论的适切性。

其次,由于笔者能力有限,难以对幼儿在园外的亲社会行为的真实表现做进一步的调查,难以了解幼儿在园外亲社会行为表现情况,对于在园内外幼儿亲社会行为是否一致无法得出结论。



致谢



时间总是过得这般快,来不及感叹,大学生活已近尾声,四年的学习生涯,也将随着本次论文的完成,落下帷幕。

感谢我的导师玉阁老师,感谢您带领我们走过了一间间教室,学习了一本又本的书。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论文初稿与最终定稿,感谢您这段时间不厌其烦地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您细心的指导,我不会这么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玉阁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我诸多教诲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为我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其次要感谢宁德市机关幼儿园的4位老师和44名幼儿,感谢你们这段时间的照料,也为我的研究活动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同时也感谢园长和老师们提供的实习机会,让我有机会深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

再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我还要感谢我的各位室友,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这段时间里,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完成毕业论文是再学习的过程,这段时间是我学生生涯中最有价值的一段时光,借此论文之际,我再次向所有人帮助过我的人献上我诚挚的谢意,谢谢你们!

参考文献附录A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观察表

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观察表 序 1 2 3 4 5 6 7 8 9













合作

分享

助人

安慰

公德







境 教育教学 游戏活动 生活活动 户外活动 行为动机

内部

外部 二者兼有 行为对象 同性同伴 异性同伴

教师 行为主体情感体验

开心



开心

无 行

为对

象反



接受

拒绝 不理睬







馈 积极反馈 消极反馈 无 附录B对教师的访谈提纲

访谈日期:

访谈地点: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学历水平:_______教龄:_______专业:_______

访谈内容:

1.您觉得XX小朋友(观察到这个孩子经常出现分享行为)性格如何(外向/内向)?

2.XX小朋友平时喜欢和班上其他小朋友交往吗?

3.您觉得XX小朋友乐于安慰、帮助其他孩子或与人分享吗?

4.您认为,大班幼儿之间的合作、分享、安慰、帮助和公德行为是怎样的?

5.具体来看,5-6岁幼儿中男孩与女孩比较,哪个更加容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6.在教育过程中,您平时是如何引导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的?您有哪些策略和方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4.

[] 陈旭.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研究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1996,(06):10-13.

[]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3-72.

[] 李丹,陆文婧.0~3岁儿童社会情绪与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综述[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3):7-7.

[] 杨雪莲,刘艳春,寇二虎,田惠东.混龄教育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探析[J].科技文汇(下旬刊),2018,(11):103-104.

[]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45.

[] 易超.5-6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现状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 Rushton,JP(1976).SocializationandtheAltruisticBehaviorofChildren.Psychological.

[] 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索[J].心理发展与教育(2).

[] 张莉.儿童发展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 张其龙.移情训练对幼儿助人行为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1990.

[] 李百珍.移情能力培养与幼儿亲社会行为[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2,(3).

[]陈旭.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研究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1996,(06):10-13.

[] 李妍君.幼儿音乐活动中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8(2):

4-4.



II



IV



17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1956H...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