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再读文化苦旅
2022-01-15 | 阅:  转:  |  分享 
  
再读文化苦旅第一次拜读余秋雨先生的作品是在二十年前。记得当时浙江省作协主席叶文玲女士在学校做讲座时,特别提到大师文化底蕴。受其影响,当晚便在
枫林书店买了先生的《文化苦旅》,记忆犹深。暑假期间带儿子去西北行走,一晚间在观看《开讲啦》电视节目时,再次领略了先生妙语连篇、出口
成章的风采,被先生孜孜不倦探索文化的精神深深感动。事后特地上网查了在作协、文联的成员名单,却见不到先生的大名,相信一定是先生不愿受
到组织的束缚,不愿为名利影响自己的前行的脚步,先生能辞去上海上海戏曲学院院长一职,足以说明了他对名利观的淡泊。郎永淳为了妻子离职,
这得对家庭的尊重;张泉灵为了勇气而离职,那是对人生的探索,先生抛弃了高官厚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找寻他心目中的文化,为了文化他甘愿做
苦行僧。与其说是先生选择了文化之旅,不如说是文化需要先生,需要先生来阐述它的精髓。昨日再次翻开先生大作《文化苦旅》,整整一晚,只看
了短短的五篇文章。“苦旅“苦在何处?那不是现代年轻人涮马桶挣工钱去穷游世界,先生应该不会穷困潦倒到如此地步。这是文化的探索方向,先
生前行之路上的精神彷徨和挣扎,到底该何去何从?先生在《道士塔》一文中所写道,对斯旦因在窃取敦煌文化十分愤概,但又对当时战乱时期下中
国如何能保存文化的完整表示无奈,最后只能用现在莫高窟人声鼎沸而斯旦因墓前的冷清相比较加以自嘲。玄奘冥坐菩提树下顿悟,先生又在何处找
到前行的方向呢?这也许只有先生自己知道,就像先生在文中所写:弘一大师精通教育,当他的学生用他的歌声和颂佛的经声相抗衡时,他又遁入佛
门,这种提升不是我们能领悟得了的。先生用天时解释了中原文化的迁移,用地形说明了中国文化自成一体,用人文的碰撞表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
他说:“人怎么能和天地相抗衡?”,颠覆了人们心中天时、地理、人和排列顺序。先生的文化之路追随历史逆流而上,他用不停脚步丈量了地域文
化的宽广,用明锐的眼光洞察节异域文化的闪光,用渊博的知识求证了文化的迁徙历程,他的精耕细作让华人文化成为世界上文化史一颗最璀璨的明
珠……
献花(0)
+1
(本文系稽山布衣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