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湿热病中焦湿热证诊治》
2022-01-18 | 阅:  转:  |  分享 
  
《湿热病中焦湿热证诊治》一,【中医常识】叶天士将温病从伤寒病中独立出来,薛生白又将湿热病从温病中独立出来,薛生白著的《湿热病篇》是治疗湿温病
的名著,成为后世治疗湿热病的准绳!任应秋评价《湿热病篇》说:“湿热之变固多端,能得其治疗之要者,除此作之外,殊不多见,尤宜习之而不
可废”。因此咱们学习《湿温病篇》的精华。二,【复合病因】湿热病是外感湿和热两种邪气,湿与热相合致病。因此从外感受的邪气既有湿邪为患
的特点,又有热邪为患的反映。湿邪属阴具有“趋下,粘滞”的特性,所以邪湿多侵袭人体下部,并且容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热邪属阳具有“上
升,烧灼”的特点,所以热邪多侵袭人体上部,并且容易耗伤阴血,扰乱心神。湿为阴邪,热为阳邪,两种属性不同的邪气共同侵袭人体而发病,热
处于湿中,湿居于热外,如油入面,难解难分。薛生白说:“热为天之气,湿为地之气,热得湿愈炽,湿得热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湿热两合,
其病重而速”,王孟英又说:“热得湿遏而不宣,故愈炽;湿得热则蒸腾而上熏,故愈横。两邪相合,为病最多。”三,【病变中心】薛生白说:“
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说明湿热之邪侵入人体的途径有体表肌肤和口鼻两种途径,并且由体表肌肤而入的机会少,
由口鼻而入的机会多。口通于胃,鼻通于肺,又说明湿热之邪进入体内之后,可以传入肺,也可以传入胃。薛生白又说:“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
病多归膜原”。上受是指从口鼻感受。说明湿热之邪由口鼻进入体内后,传入肺的机会少,直接传入膜原的机会多,膜原在胃与肌肉之间。湿热由口
鼻进入体内之后,章虚谷说“始受于膜原,终归于脾胃”。湿热从口鼻入者始见膜原证,从表而入者始见皮毛肌肉证,但是无论从口鼻而入,还是从
体表而入,在出现膜原证之后都是按同样的规律由浅深入传变,最终传入脾胃,导致脾胃病变。由上述可知,湿热之邪致病,表与肺病变机会都很少
,而脾胃病变机会多,湿热病是以脾胃病变为中心。章虚谷又告诉我们湿热之邪传入脾胃的原因,他说:“胃为戊土属阳,脾为己土属阴,湿土之气
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也”。意思是说胃是戊土属阳,脾是已土属阴。脾虚生湿,若再感受外界湿热之邪,脾湿与湿热同类相
召,故湿热之邪,开始虽然是从外界感受的,但是最终归入脾胃。四,【弥漫三焦】湿热病,虽然以中焦脾胃病变为主,但是湿邪有蒙上流下的特性
,故病程中尚可因湿邪弥漫三焦而涉及其他脏腑。如果湿热郁蒸,蒙蔽于上,清窍壅塞,则引起神志昏昧;如果湿邪下注,蕴结膀胱,则致小便不利
;如果湿热内蕴肝胆,则身目俱黄;如果湿热蕴于肌腠,则身重关节疼痛。五,【判定标准】薛生白说“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异,且与温病大不同
”。湿热之病,不只是与伤寒病不同,而且与温病也大不同,我们怎么知道是湿热病呢?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说:“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
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此为判定湿热病的提纲症。我们见病人开始恶寒,后来只发热不恶寒,出汗,胸痞,舌白,口渴不欲喝水,就
可以判定为湿热病。必须背熟湿热病的提纲症,否则无法判断是否是湿热病!对湿热病的诊断,重点掌握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发热:表现为身热
不扬,或午后身热。2,口渴不引饮:初起一般口粘不渴,或口渴不欲饮水。3,胸痞:常觉胸闷腹胀。4,全身症状:肢体困重,乏力。5,饮食
:胃纳呆,或伴呕恶。6,二便:小便短少,尿混浊。大便偏多且溏,或胶腻而滞下不爽。六,【提纲病机】对薜生白提出的湿热病提纲症之病机解
析如下:1,始恶寒:湿热病开始时湿多热少,湿邪粘滞重浊,侵袭人体损伤阳气,阳虚则寒,故开始恶寒。2,后但热不寒:湿郁久逐渐化热,故
后来只发热不恶寒。3,胸痞:脾升清阳,湿邪困脾,脾的清阳被蒙蔽,并且湿阻气机,故胸闷腹胀。4,汗出:阳明胃热盛,《内经》说“阳加于
阴,谓之汗”,故出汗。5,舌白:早期湿多热少,湿邪壅盛,故舌苔白。若湿逐渐化热,舌苔变黄。6,口渴不引饮:口渴的原因是热消耗津液,
体内缺津液而口渴。不引饮的原因是湿阻气机,气不行则水液停聚,水饮盛而不引饮。七,【病机转化】湿热病初起,以湿中蕴热抑制卫气为主要病
理变化,病程的前期阶段湿重热轻,逐渐变成热重湿轻。由于湿热病以脾胃病变为中心,所以其病机转化以及临床症状与中气虚实密切相关。湿热之
邪传入中焦,病机转化分为三种情况。1,湿重热轻:薛生白说“中气虚则病在太阴”,若脾阳素虚,湿热之邪传入中焦容易向湿转化,病位以太阴
脾为主,表现为湿重热轻之象。2,热重湿轻:薛生白说“中气实则病在阳明”,若胃阳素旺,湿热之邪传入中焦容易向热转化,病位以阳明胃为主
,表现为热重湿轻之象。3,湿热并重:若中阳盛衰无明显偏颇,病位在脾胃,表现为湿热并重之象。八,【辦证论治】湿热病分为卫分阶段、气分
阶段、营分阶段、血分阶段,其中气分阶段又分为上焦湿热、中焦湿热、下焦湿热。因为湿热病以脾胃病变为中心,正如薛生白之言:“湿热证属阳
明太阴经者居多”,其中阳明指胃,太阴指脾,所以我们重点学诊治中焦湿热证。1,诊断如何判定病人是中焦湿热证呢?见病人既有脾胃的定位症
状,又有湿热的定性症状,就可以诊断为中焦湿热证。只要背熟脾胃的主要定位症状和湿热的主要定性症状,诊断中焦湿热证轻松!(1)脾胃的主
要定位症状:脘闷腹胀,纳呆不饥,大便溏滞。(2)湿热的主要定性症状:开始恶寒,后来只发热不恶寒,胸痞,出汗,舌苔白,口渴不欲饮水。
2,治疗(1)湿阻中焦之湿重于热,症见发热,胸痞汗出,口渴,舌苔白腻。治法:辛温开郁、苦温燥湿,常用雷氏芳香化浊汤。(2)湿阻中焦
之热重于湿,症见壮热口渴,自汗,脉洪大,舌苔黄腻。治法:清热为主、兼以祛湿,常用白虎加术汤。(3)湿阻中焦之湿热并重,症见舌根白、
舌尖红,或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燥湿,常用王氏连朴饮。九,【治法禁忌】湿温病初起的治疗有三大禁忌:禁辛温发汗、禁苦寒泻下、禁
滋腻养阴。1,湿热病初起可见恶寒发热症状,若辨证失误,给予麻黄汤、桂枝汤等辛温发汗之品,则会导致热势更甚,最后出现神昏,耳聋,谵语等热蒙清窍的症状,加重了湿势病情。2,若过早使用苦寒攻下法,损伤脾阳,脾阳不能腐熟水谷,则出现洞泄难止等变证。3,湿热病初起可表现为午后发热的症状,若辨为阴虚发热,用熟地,阿胶等滋阴养血药,会导致中焦气滞。
献花(0)
+1
(本文系医生医世60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