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教育学之德育的途径、方法与模式
2022-01-23 | 阅:  转:  |  分享 
  
























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

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的。

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品德和风尚,因此,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学校德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课外、校外活动。课外校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辨别是非、自我教育等的道德能力和互助友爱、团结合作、纪律性与责任感等的良好品德。

(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







常用的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 内涵 运用要求 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又叫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德育方法。这是一种坚持正面理论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导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促进道德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

说服教育法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师控制德育过程,启发学生思考;使之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

说服教育法的方式有两类:第一类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说服教育的方式,如讲解、报告、谈话、讨论辩论、读书指导等;第二类是运用事实进行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参观、访问和调查。 ①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

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③注意时机;

④以诚待人。

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由于榜祥能把社会真实的思想政治和法纪道德关系表现得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因而能给人以极大的影响感染和激励,教育、带动和鼓舞人们前进。运用榜样示范法符合青少年学生爱好学习、善于模仿崇拜英雄、追求上进的年龄特点,也符合人的认识由生动直观到抽象的发展规律。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③狠抓落实,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

修养。

陶冶教育法 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陶冶教育法的方式主要有环境陶冶、情感陶治、

人格陶冶、艺术陶冶、科学知识陶冶、各种活动和交往情境陶冶等。

①创设良好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美观、朴实整洁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尊师爱生、民主面有纪律的班风校风。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实际锻炼法 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其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锻炼的方式主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

①目的明确,计划周密,加强指导,坚持严格要求;②生动活泼,灵活多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③注

意检查和持之以恒,随时总结。 品德修养指导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品德修养建立在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基础上,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

品德修养指导法主要包括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与锻炼等。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其自我意识及自我修养能力的提高,调动他们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增强他们抵制不良思想道德影响的免疫能力,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以及学校德育目标、内容的实现。

自我修养指导法 自我修养指导法是学生在教育者的帮助下,主动地进行自觉学习、自我反思、自我锻炼、自我监控等来提升自己修养的一种德育方法。

自我修养的方式有“自知"与“自反”、“内省”、“躬行”、“慎独”等。“自知”与“自反”是学生进行自我修养的基础。”自知”与“自反”能唤起学生自我修养意识的觉醒,是学生自我修养过程的自动力和催化剂。“内省”是学生自反自省。“躬行”要求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品质。“慎独”即加强道德自律,培养自我监控的能力。

①扶志养气。

②锻炼意志。

③改过迁善。人一生不犯过错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改过迁善。培养知耻改过迁善的态度对学生自我修养的提高极为重要。

品德评价法 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面于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程发展的德育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

①公平正确、合情合理:②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③注重宜传与教育;④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德育模式

认知模式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面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这一学说的特征是:(1)人的本质是理性的;(2)必须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3)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体谅模式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该理论的特征是:(1)坚持性普论:(2)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3)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4)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

社会模仿模式

社会模仿模式主要由美国的班杜拉创立.该模式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做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



献花(0)
+1
(本文系11路人甲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