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_2014 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1)
2022-01-24 | 阅:  转:  |  分享 
  
201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在人类历史上
,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A.《学记》B.《论语》C.《论演说家的教育》D.《理想国》2.高一(2)班班主任
王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来不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身心发展具有()。A.阶段性B.连续性C.差异
性D.顺序性3.教育可以“简化”文化,吸取其基本内容;教育可以“净化”文化,清除其不良因素。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具有()。
A.选择功能B.发展功能C.传递功能D.保护功能4.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两种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A.个
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B.国家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C.全面发展论与个性发展论D.国家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5.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C.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D.学校教
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6.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A.永恒性B.依
附性C.时代性D.独立性7.在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制约教育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A.人口分布B.生产
关系C.政治制度D.生产力水平8.从课程形态上看,当前我国中学实施的“研究性学习”属于()。A.学科课程B.拓展性学
科课程C.辅助性学科课程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9.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经常运用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
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知识和提高认识能力。张老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A.循序渐进原则B.直观性原
则C.因材施教原则D.启发性原则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区别于一般认识过程的显著特点是()。A.直接性、
引导性和简洁性B.直接性、被动性和简洁性C.间接性、被动性和简洁性D.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洁性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已。”荀子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个人修养法12.小
丽在学习时为了记住数字、年代等枯燥无味的知识,常对其赋予意义,使记忆过程生动有趣。小丽使用的学习策略是()。A.复述策略B
.精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计划策略13.初三学生小岩晚上在家复习功课,忽然灯灭了,他根据物理课上所学的知识,推测可能是保
险丝断了,然后检查了闸盒里的保险丝。这是问题解决过程的哪个阶段?()A.发现问题阶段B.理解问题阶段C.提出假设阶段D
.检验假设阶段14.小伟为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在课堂上总扮鬼脸,老师和同学都不予理睬,于是他扮鬼脸的行为逐渐减少。这体现了哪
种强化原理?()A.消退B.负强化C.惩罚D.正强化15.晓霞能根据他人的具体情况,以平等为标准,在同情、关心的基
础上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道德事件进行判断,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晓霞的道德发展于()。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阶段
D.公正阶段16.中学生小博得知自己物理竞赛成级名列年级第一,在家里高兴得手舞足蹈,但在学校却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这反映了小
博的情绪具有()。A.矛盾性B.激动性C.掩饰性D.短暂性17.小华最近遇到了一些困扰。心理辅导老师引导他梳理了错误
观念,使其形成了正确的认识,解决了问题。小华所接受的这种心理辅导方法是()。A.行为分析法B.合理情绪疗法C.系统脱敏
法D.来访者中心疗法18.小燕近期非常苦闷,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对老师有抵触情绪,成绩也明显下降。小燕存在的心理
问题是()。A.焦虑症B.神经衰弱症C.强迫症D.抑郁症19.小玲和她的同学都非常喜欢自己的学校,在很多方面能很好地与
学校保持一致。这体现了群体的哪种功能?()A.归属功能B.支持功能C.认同功能D.塑造功能20.丁老师在工作中常以自己
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想法,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丁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哪种效应?()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刻
板效应D.投射效应21.经验丰富的李老师一边讲课,一边兼顾全班同学的活动,谁认真听讲、谁玩手机、谁看课外书,她都一清二楚。这
主要体现了李老师的哪种心理品质?()A.思维品质B.注意品质C.意志品质D.个性品质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
,每小题8分,共32分22.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23.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24.有什么
样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25.学习所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
10分,共40分)26.简述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27.简述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28.简
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29.简述增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
36分)30.材料一:初一(2)班学生李小刚对学习毫无兴趣.成绩极差,各科考试很少及格。一次期中数学考试、他一道题也答不上
来.就只试卷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零分我的好朋友你在慢慢地向我靠近零分你是如此多情难道你把我当着一个无用的人不我不是一个无用
的人我是人我也有一颗自尊心再见吧零分”。数学老师阅卷时,看到这份无标点、错别字连篇、字迹潦草的“答卷”后,非常生气地把李小刚
叫到办公空,交给了新任班主任梁老师。梁老师问明情况后,并沒有直接训斥李小刚,而是耐心地帮助李小刚在他的“杰作”上加了标点,改了
错别字,重新组织了那段话:零分,我的好朋友。你在慢慢地向我靠近。零分,你如此多情。难道你也把我当作一个无用的人?不,我不
是一个无用的人!我是人,我也有一颗自尊心。再见吧,零分!然后,梁老师让李小刚读了这段活.赞叹道:“这是诗,一首很好的诗啊!
”听到这句话,李小刚感到很惊诧。梁老师接着说:“诗贵形象,你这首诗很形象。诗言情,诗言志,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你是个不甘心与零
分为伍的人。“这是诗?我也能写诗?”没想到梁老师不但没有批评他,还会如此评价他,李小刚非常激动。从此,在梁老师的不断鼓励和
帮助下,李小刚驱散了心中的阴霾,坚定了学习的信心,端正了学习态度。两年后,李小刚顺利地考上了高中。问题:(1)梁老师成功地运
用了哪一德育原则?(6分)(2)结合材料,阐述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12分)31.材料二:小林进入初中以后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小学时,他经常把“这是老师说的”挂在嘴边。现在,他经常跟同学一起讨论书本以及老师的一些观点,觉得书本上和老师的很多观点不
合理,经常以独立批判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家长所给出的建议,有时候甚至会因为一个问题或观点同老师争得面红耳赤。老师觉得小林有时不能根
据实际情况对所学原理恰当地加以运用,看待问题有点片面,对一些观点的怀疑和批判缺乏充足的论据。问题:根据心理学原理分析小林思维
变化的特点(9分),提出促进小林思维发展的建议。(9分)参考答案1.A【解析】我国战国时期出现的教育文献《礼记.学记》
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
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2.C【解析】“一刀切”的意思:不论什么情况,都按一个规则进行处理。这种做法完全忽视了个体所具
有的特征,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即在一定年龄阶段,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就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
特征,即年龄特征。由于年轻一代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要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3.A【解析】教育对文化有吸收有排斥,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功能。教育
的选择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教育根据培养人的规律进行文化选择;②教育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文化选择;③教育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文化
选择。教育可以通过培养目标、教育过程、课程标准、教师群体等途径进行文化的选择;④教育在动态发展中进行文化选择。一些新的文化因子
总会被不断地充实到教育当中,而那些旧的不再适合社会或青少年发展的因子则会被淘汰。教育可以对文化进行“简化”并消除不良因素而非全
盘接受,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功能。4.A【解析】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有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论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个人本位论主
张教育目的观应从个人自身出发,根据人的发展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应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代表人物是卢梭。社会本位
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志趣,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代表人物是凯
兴斯泰纳。5.A【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以下要点: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
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到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②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④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
能性;⑤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和根本途
径。6.A【解析】教育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个永恒的范畴,这体现了
教育具有永恒性。B项教育的依附性体现在学校对国家的依附、知识的传播途径上的依附、人员流动方面的依附等。C项教育的时代性是指
教育跟着时代的潮流,不断更新发展和进步。D项教育的独立性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以及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定性,这一规
定性就是培养人。7.D【解析】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
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
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结构。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条件,教育发展的规模如何,速
度多快,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生产力发展对教育事业所提出的要求。8.D【解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
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
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在教师的辅助下,由学生策划、执行及自我评估的学习方法,学生透过研习一个特定的专题的同时,运用现有的
知识和技巧来重新综合,并透过进行一些特定的活动,使学生能自主地建构知识,继而学会这个新的题目,而达至学会学习的目的,并培养学生
的自学精神。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9.B【解析】直观性原则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题干正是教师通过自
己的描述让同学们直接认识所学事物,属于直观性原则。A项循序渐进原则主张教学既要按照内容的深浅程度由易到难,又要按照学生的年龄
特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因势利导,进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C项因材施教原则就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
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D项启发性原则即任何学习活动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0.D
【解析】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
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有领导的认识。有教师的引导,因而比起一般的认知过程
具有更加便捷的作用。所以教学过程区别与一般认识过程的显著特点在于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洁性。11.D【解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意为:君子们广泛的读书并且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那么他的智慧就会显明而且品行方面也没有什么过错了。体
现的德育方法是自我修养法,即要教育学生自我反省,自我修养,以培养学生的品行。个人修养法即通过对自我言行的回顾和反思来实现自我认
识和自我,并且修身养性、反省自新、陶冶品行和涵养道德。荀子这句话正是个人修养法的体现。A项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使中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一种工作方法。B项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
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的方法。C项实际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
惯的方法。12.B【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小丽对枯
燥的知识在自己的大脑中进行了加工,使其有新的意义,属于此种策略。A项复述策略是一种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策略,指为了保持信息而
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C项组织是学习和记忆新信息的重要手段,其方法是将学习材料分成一些小的单元,并把这些小的单元置于适当的类别
之中,从而使每项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D项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
务。13.D【解析】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早期心理学
对问题解决的研究多以动物为对象,提出了各种理论,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
个阶段。题干中,小岩根据自己的知识推测并且检查,是在检验自己的假设,处于检验假设阶段。14.A【解析】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
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消退的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
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指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
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负强化就是对于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撤消原来存在的消极刺激以使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提高。惩罚也分为正
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是施加一个坏刺激。这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负惩罚是指去掉一个好刺激,当不适当的行为出
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15.D【解析】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分为四个阶段。①自我中心阶段(2~5岁)由于认识的局限
性,在游戏时,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②权威阶段(6~8岁)认为应该尊重权威和尊重年长者的命令;③可逆阶段(8~10
岁)儿童的道德判断已经开始摆脱外界的约束,并具有自律道德水平的初步萌芽;④公正阶段(11~12岁)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
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班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的角度出发去判断。公正阶段的儿童,基于公正感做出的判断已经不
再是平等基础上的法定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将规则同整个社会和人类利益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人类关心和同情心的深层品质。小
霞在同情和关心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和生涯中的道德事件进行判断,已不是平等基础上的法定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具有关心和同情
心的深层品质。16.C【解析】中学生的情绪不再像儿童那样天真直露、心口如一,其表现具有文饰、内隐的性质,有时会把自己真实的
内心情绪世界封闭起来,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或真实情绪,是否予以表现也时常依时间、对象、场合而转移。小博在家里会完全放开自己的情
绪,而随着地点的变化,在学校,小博会隐藏起自己的情绪,说明其情绪有掩饰性。17.B【解析】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
由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要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求治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信念代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信念。A项行为分析法是通
过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行为上加以引导和改变。C项系统脱敏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
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D项来访者中心疗法注重当事人的责任与能力,以便去发现更能面对现
实的方法,他能在渐增的自我察觉基础上,为自己找到更合适的行为。18.A【解析】焦虑症的症状主要有:①躯体不适症:心悸、气短、
全身疲乏感,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睡眠障碍等。②病理性焦虑情绪:恐惧、害怕、紧张心烦意乱和不安等。③精神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心
神不定、搓手顿足、踱来走去、小动作增多、注意力无法集中等。小燕这种焦虑可能是因为由于厌学而抵制学习造成学习成绩下降,而学习成
绩下降,又会使其更加焦虑没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和家长要正确引导。19.C【解析】认同功能是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从别人的思想
、观点或态度来看待事物。小玲跟她的同学在很多方面都能很好的与学校保持一致说明对学校群体表示认同,体现了群体的认同功能。20.
D【解析】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A
项首因效应是指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B项晕轮效应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
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形成“成见”。C项刻板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
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21.B【解析】题干中,李老师讲课过程中,注意的范围很广而且注意分配的各方面都能很仔细观察到
,这体现了李老师优秀的注意品质。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和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四个方面。
22.【解析】错误。我国普通高中属于基础教育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重在“基础”,重在学习基础知识(这里指广义
的知识,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领域),“基础知识”的本质在于“一是它的普遍性,二是它的实用性”。
基础教育阶段不是培养人才的,而是为培养人才打基础的,要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总
之,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23.【解析】观点正确。理由: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
活动。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24.【解析】观点错误。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基础,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产生的依
据,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的意义,是行为的调节机制。道德行为是品德形成的最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
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个体道德认识的外在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不
一定能形成和道德认识相应的道德行为,二者不一定完全一致。25.【解析】观点错误。理由: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景下由于练习和反复
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因此,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持久的而非短暂的。26.【解析】教材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技能和思想的材料,助力学生成长。教科书编写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教科书的编写要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教材的内容要反映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符合真善美的要求。要求概念准确,观点正确,事实可信,数据可靠。根据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阐述求
真尚实,对基本问题的讲解实事求是。教材内容要能使学生初步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基本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
探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2)教科书的编写要强调基础性。帮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文化基础,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加
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学校是学生离开家庭接触的
第一个社会,学校教材要贴近社会生活,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知识,开始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3)教科书的编写要注意实用性。
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举例子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教
科书的编写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与教学法要求统一。新课程理念要求教材必须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依据,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客观规律,教材
内容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体现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学习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要求,采用循环式编排方法,系统的安排
内容。(5)教科书的编写要强化联系性。要注意学科之间的融合和补充,让学生在学习各科内容之间能够融会贯通。年级与年级之间的衔接
也很重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各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的横向和纵向迁移,培养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发散思维
习惯。27.【解析】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
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其基本要求有:(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
学校内部个方面的教育力量。要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校长、班主任、各科教师和全体职工,要形成教育的合力。学校各部的教育者
要各司其职,共同努力。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
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德育的标准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统一,贯彻统一的教育标准,这是保持一致性最关键的,也是保持连贯性必不可少的
。同时,还应该建立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德育联动机制,加强三者的沟通协调,统一认识,使受教育者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得到相同的教育。
及时或定期交流情况,研究学生的教育状况,制定相互配合的方案,分工负责,共同努力,控制和消除环境中的不利影响。而不是标准不一或相
互脱节的德育,如果不能保证德育有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行动、认识,那么就很难保证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
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也应有不同的德育教育内容并保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区分不同阶段,针
对性不同阶段受教育者地接受能力和认识能力进行德育教育,不能超越阶段,也不能阶段倒置。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做好衔
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要防止时紧时松,时宽时严,断断续续。28.【解析】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
阶段性与连续性连续性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基础的,而且又在此基础上萌发出下一阶段的新特
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就发展的全程而言又按不同心理发展的质的规定性区分为数个发展阶段,称为阶段性,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
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从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2)定向性与顺序性这是指
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阶段与阶
段之间也是不可逾越的。(3)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水平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表
现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
发展速率。(4)差异性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
往往不尽相同,表现出个体之间的差异性。29.【解析】接纳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是心育成功的关键。爱生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
,也是教师的天职。师爱是增进是师生沟通必不可少的条件。(1)同理心:与学生沟通的前提同理心,即换位思考,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
上思考,进入并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学生,这是与学生沟通的前提,也是一种技术与能力。当教师与学生相处时,对学生
提出要求,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当教师批评学生时,应该去体会学生的感受。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站在孩子角度去理解和赏识他们,那
么我们的教育效果一定会更好。(2)真诚: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感只信任源于真诚,当教师对学生越真诚,越善于倾听、体谅、尊敬或
宽恕学生的时候,学生也会对教师越发真诚和信任,良好的师生平等关系也就能建立起来。学生有所学习或者生活上的问题,就会主动找教师去
咨询和解决,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而教师有些小的错误或者失误时也会得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可。这就是尊重学生、与孩子们平等相处所换来的
相互信任。(3)接纳与尊重学生学生被老师接纳,才会有被理解的感动,学生被理解,才能体会宽容的意义;在宽容的氛围中,师生之间就
少了一些排斥,又多了一些包容,这就是师生间的尊重。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具有独立性,每个学生都是一
个独立的人,都有独立自主的倾向,而不应该按照老师的意愿去生活和学习。尊重学生的人格,就要充分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欣赏学生,呵护
学生的创造潜能。30.【解析】(1)梁老师成功地贯彻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
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发扬和依靠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即优点、长处、先进因素,克服学生身上的消极因素,即缺点、短处、落后因素。
这一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长善救失,因势利导,
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使学生品德不断进步。(2)要在德育工作中贯彻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必须要做到以下
几点:①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教育者对学生要进行全面分析,无论对优秀学生还是后进学生,都要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学
生要有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教师既要看到学生的优点,又要看到学生的缺点。材料中梁老师通过学生在数学考试中写的“诗”,不仅没有批评
,反而从中看到了学生不甘于落后的精神,体现梁老师对学生的客观评价。教师就应该像梁老师这样,从一件事情当中着重去看学生的优点,并
且从缺点中去寻找优点。②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教师不仅要公正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
还要看到这些优点和缺点是不断发展变化。缺点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转化为优点,而优点则可以不断的发展壮大。凡是人都有上进心和荣誉感,
都愿意接受嘉奖和赞许。教育者要在对学生的赞许中,发现学生的潜力。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使得学生的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且逐步使这一
因素称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教师可以通过积极表扬和鼓励学生,使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当受到表扬时内心是甜的,会推进他向
上,当受到批评时,可能走下坡路;教育者应该通过正面表扬,给他勇气和力量,在进行激励时,抓积极因素,进行正精神激励,旗帜鲜明地
表扬先进,使先进更先进,缺点慢慢改正,甚至化为优点。梁老师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利用学生的“诗”鼓励了学生,把学生的才华发扬出来,
让他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自己积极的精神努力学习,最终取得了好的成绩。③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
,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教育者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意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作用。在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过程中,教育者的作
用仅仅在于引导,整个过程还是要学生本人通过自己的思想矛盾的解决来完成。教育者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梁老师对小刚
的德育工作没有直接说教,没有以教师的身份去评价学生在考试中的做法的对错,而是通过对他所写的“诗”的评价,引导小刚自己思考自己
的行为,促使小刚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并在这种认识下坚定了学习信念。31.【解析】(1)小林思维变化的特点主要有:①抽象逻辑性
初中生的思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思维的抽象逻辑性。这一特点体现在运用假设、逻辑推理以及运用逻辑法则三个方面。a.运用假设初中
生在面临智力问题时,并不是直接去抓结论,而总是通过首先挖掘出隐含在问题材料情景中的各种可能性,再用逻辑分析和实验证明的方法对每
一种可能性予以验证,最后确定哪一种可能性是事实。小林看待书本上的观点和老师的观点已经产生了怀疑,并且会通过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去寻
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他的相对于童年来说已经更具有深度、广度、精确性和灵活性。b.逻辑推理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初中生就开始具备各种
逻辑推理能力。小林刚入初中,已经有了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c.运用逻辑法则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
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小林可以用自己所学的原理对书本和老师的观点进行简单的评价和逻辑推
理,已经开始运用逻辑法则。②矛盾性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相呼应,初中生的思维也显不出明显的矛盾性,这一特点也体现在三个
方面:a.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初中生处于心理上的叛逆期,对于规则有自己的反抗,因此在思维上对于已有观点也有一定的批判性和创造
性。小林经常以独立批判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家长所给出的建议,甚至同老师和家长会发生争论。b.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不同年级间在推
理发展水平和推理运用水平上具有明显差异,初一学生只具备初步的推理能力。小林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尚处于不平衡的阶段,思维会体现出片面性。小林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还只是体现在对概念的掌握上,对于概念原理的运用还不能做到恰当合理的地步,具有表面性。不能综合的运用各种原理进行推理,因而会有片面性。c.思维活动的自我中心的出现当小林的思维有中有新的观点时,会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去老师和家长的观点,这是思维活动自我中心的体现。(2)根据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教育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小林的思维发展:①贴近生活,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学活动和思维活动与学生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材料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发小林和同学们在生活中潜在的思维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实实在在的生活联系起来。在社会生活和实践面前得到的结论,学生往往更易于接受。②从具体实物到抽象思维教育者应该抓住时机,促进小林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通过实际操作,直观演示,慢慢向抽象思维过渡,使他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参与活动,做到手、脑、口并用,这样有利于小林和其他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在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中,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③从动手实践到抽象理论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一条途径,学生在动手实际操作过程中,了解、体会、感知事物是如何从有限发展到无限的全过程。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中总结出一般规律,推测出无限的结果,概括成一般规律,达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目的。教师可以引导小林,促进其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④创造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情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一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民主、平等的情境,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老师应该给小林和同学们创造一个这样的环境,激发他们的积极思维。⑤加强实际逻辑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对逻辑运用的一些典型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注重理论和实际的联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掌握逻辑分析技能,提高思维能力。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3021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