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高中文言文一轮复习人物传记之——苏轼传【教师版附巨详细解析】
2022-01-30 | 阅:  转:  |  分享 
  
教师版附巨详细解析高三一、二轮复习人物传记篇苏轼传文言1段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
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
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前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
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
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
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判官:签书凤翔府判
官协助凤翔府的知府凤翔府的市长处理公务,凤翔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大理评事:负责审理案件的京官大理寺是古代重要的一个官署名,专
门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它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是全国最高的法律机构。秦汉时期,是由廷尉专门负责案件审核,那时候的刑罚主要以商鞅
变法时期修订的法律为主,后随社会发展,法律也有所改变。陆贽(754年-805年),字敬舆。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唐朝著名
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宰相。溧阳县令陆侃第九子,人称“陆九”。陆贽做过县尉主簿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宰相“我上不辜负
天子,下不辜负我学的道德学识,不能顾虑那些别的事。”他在官吏政事上很精通,没有一点儿差误。夏景宗李元昊(1003年-1048年):
党项族,银州米脂寨(今陕西米脂县)人,西夏王朝开国皇帝。与北宋决裂而称帝时,放弃旧姓名,改为嵬名(姓)曩[nǎng]霄(名),1
047年(天授礼法延祚十年)恢复李姓砥柱dǐzhù,1.山名,位于河南省三门峡东,屹立于黄河急流之中。今因整治河道,比喻能坚守原
则、支撑危局的人或力量。2.比喻能坚守原则、支撑危局的人或力量。文言第二段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
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
/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
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调任徐州知
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
:“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
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q
iāo]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只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
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简单来说,禁军就
是驻守中央的军事力量。所以,禁军是区别于地方军而言的。而且事实是,“大宋本没有禁军,地方军多了,也就有了禁军”。因为自唐末五代起,
兵事频繁,所以,整个社会几乎大家都当兵而且都是在地方当兵,真真切切是“地方自治”了。虽然这一现象极不合理且也需要转变,但是积重难返
,于是,宋太祖只好在这样的军事力量中挑选一批精壮的,另行编队,这就叫“禁军”。禁军的挑选,先定一个身高体重的标准,然后找一位符合此
标准的模特,称为“兵样”,最后用木头做成兵样标准,将木头送至各地方选拔。符合标准的,送至中央,即禁军;不符合标准的,留在地方,即地
方军,称为厢军。无虞wúyú:释义为没有忧患,太平无事.三版:古代筑墙、坟所用的板,每块高二尺一尺30cm,三板为六尺;另外三
板又有舢板的意思;畚锸[běnchā]亦作“畚臿”。亦作“畚插”。畚,盛土器;锸,起土器。泛指挖运泥..潦水[lǎoshuǐ]
雨后的积水。太守不管科举、军队只管行政司法“太守”,则是郡守(一郡之首),是刺史的下属,相当于现在地区级的长官(市长、专员)。“
刺史”,原本是奉皇命监察地方官的职务(俗称钦差大臣);后来权力扩大,就成了掌握一州军政大权的要职(封疆大吏),品位很高(相当于现在
的省长)。刺史一职到宋代已经很低,相当于知州、太守、郡守,并且是虚衔。.文言第三段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
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
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变法,以求有益
于国家。御史李定、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处以死罪.罗织罪名拷问很久不能判决。神
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湖州:,浙江省.庶
shù:1.众多。2.平民;百姓。3.姓。4.宗法制度下指家庭的旁支(跟“嫡”相对)。5.庶几:[shùjī]表示希望的语
气词,或许可以。媒糵”méiniè],媒孼”。酒母。比喻借端诬罔构陷,酿成其罪。黄州:湖北省黄冈市摭[zhí]拾取;摘取。
团练副使一职,在宋代的地方上职位还是不低的。《辞海》中对团练使的解释是:官名,唐代中期以后,于不设节度使之地区置都团练使、团练使,
掌本区各州军事,常与观察使、防御使互兼,又曾与防御使互易称号。至宋代为武将兼衔,官阶高于刺史,低于防御使。团练副使应该是不低于刺史
的。官名。唐朝始置,为团练使副职。五代沿置,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S8),定为准从六品。宋朝常用以安置贬降官员,无职掌,哲宗元佑
(1086—1094)中定为从八品。辽朝诸州或置,为团练使司副长官。文言第四段元祐四年,任杭州知州。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
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
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了,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苏轼看到茅山一
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
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
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
答他。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
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
以通漕。复造堰[yàn]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
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漕河cáohé古时
专指运漕粮的河道。我国封建时代由东南地区漕运京师的税粮。堰[yàn]:较低的挡水构筑物,作用是提高上游水位,便利灌溉和航运。刺史:
刺史,又称刺使,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监郡御
史)。汉初复置。文帝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又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
始置刺史一人。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汉成帝绥和元年(前
8年)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西汉中后期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是维护皇
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刺史制度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地方官化。刺史制度的每次变化有其
特定的、具体的原因,而且有根本原因。考察刺史制度对于探讨两汉行政权与监察权的关系,以及进一步探索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太守: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和司法等事物。不管军事科举。汉代的县级区划单位的形式多样化,除县以外,还有邑、道、侯国。
(3)汉代的行政区划单位中出现了“州”。武帝首创行政监察区,在郡、国增设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东汉末年,州由虚的行政监察机构变为一
级政区实体,开始出现州—郡—县的三级行政区划制度,表明中国的行政区划演进到了一个新的阶级别不同:“刺史”,原本是奉皇命检核地方官的
职务(俗称钦差大臣);后来权力扩大,就成了掌握一州军政大权的要职(封疆大吏),品位很高(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太守”,则是郡守(一
郡之首),是刺史的下属,相当于现在地区级的长官(市长、专员)。拓展资料:太守,原为战国时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
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置不改。南北时期新增州渐多。郡之辖境缩小郡守(太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
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只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称知府。刺史,汉武帝废除了沿秦而置的监御史制度将全国划
分为十三州又称部各州任免刺史一人。此时的刺史为监察官受御史中丞管辖以六条诏书监察本州郡县官秩八百石较太守的秩比二千石
为低。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魏晋南北朝以刺史领州多带使持节、持节、假节、都督诸军事衔。隋文帝废以州领县刺史与前代太守无异。隋
唐时期炀帝、玄宗、武则天都曾经废州改郡不久仍其旧。晚唐五代时节度使、观察使所领诸州不得径自奏事上计节度使甚至自署刺史导致
刺史职任渐轻。宋代以朝臣充知州刺史成为专供武臣迁转的虚衔。漕河:湖北黄冈市百亩为顷。千顷,极言其广阔1亩=666.66666
6667平方米葑田[fēngtián]1.湖面上茭蒲等水生植物生长日久之后,根离地而浮于水上。2.湖面为茭蒲等水生植物占满
,而湖泊渐趋干涸。作文素材.二任杭州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知杭州。苏轼看到茅山有一条河专门容纳钱塘江潮水,盐桥有一条河专
门容纳西湖水,于是疏浚这二条河道以通航。再造堤,控制西湖水的蓄积与排泄,钱塘江潮水不再进入杭州城内。又用剩余的人力修复了六井,再把
挖出来的淤泥堆积在西湖中,南北长三十里,修筑成长堤以来往行人。长堤筑成,在堤上种植芙蓉、杨柳,望去好像图画,杭州人把长堤命名为苏公
堤。苏轼经实地考察,为解决西湖的淤泥问题,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用挖出来的淤泥、土方,在西湖的西侧,修一座长八百八十丈、宽五丈
的长堤。首先,处理了淤泥的问题。第二,沟通了西湖的南北,这样从湖的北边到南边,就不用再绕湖三十里路。第三,作为苏轼一个文人市长,修
这长堤远远不够,他得在这长堤上点缀一些美观的景物。他在这个长堤上修了六座桥,名字:跨虹、望山、映波,,而且还修了九座亭台。本来是一
个很单纯的水利工程,但是由于苏轼的参与,把它变成了一个使山川秀美的工程。第四、高瞻远瞩,为防止水草再生,他把靠近河岸、湖岸的地方全
部租给农民种种菱角。因为种菱角的前提是必须把杂七杂八的水草全部除干净,这个菱角才能得到有效地生长,他的每一项举措,都是功利性和审美
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第五、西湖边上办公,亲自监督。西湖的湖面是很大,不免有的人在上面种水草。苏轼在湖的中心地带,划了一个三角区域,
在三角形的三个尖端,盖了三座小石塔,后来就演变成为西湖十景当中的“三潭印月”,泛舟西湖的时候,月光如水,三座小石塔倒映水中,他用美
的情愫来打动那些想种水草的人。西湖的十景当中,至少有两景,是苏轼水利工程的副产品,一个是“苏堤春晓”,一个是“三潭印月”。后来人民
群众,为了纪念苏轼的功劳,就把这个长堤叫“苏公堤”,简称“苏堤”,它与西湖北面的“白堤”,白居易修的“白堤”,成为西湖中间最为著名
的人文景观。答案解析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
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
人当效命。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11.下列对文中
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
。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B.“元昊”,党项族,西夏的开国皇帝,在位时对北宋作战,连续夺得胜利,扩
展、确立了西夏的疆域。C.“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属官有长史、司马等。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
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1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
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
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
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优异。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
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
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2)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答案】10.C11.
C12.D13.(1)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2)御史李定等摘取他章表中
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认为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
考生不只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
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C项,句意为: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
,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武卫营”为名词,作“诣”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B、D;“事
”为名词,作主语,谓语为“急”,其前断句,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
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
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唐朝刺史是州最高行政长官,而非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官员,汉代才是。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表述错误,从“再莅杭”可以看出。“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表述错误,原文“以为湖水蓄泄之限”可知,还可以用来排泄湖水。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基本上做到字子对译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注意:(1)庐:名词用作动词,建房居住。堵:五版为一堵,可以译为段。卒:最终。全:保全。(2)摭:摘取。媒蘖:引申附会。讪谤:诽谤。台:御史台。
献花(0)
+1
(本文系高中语文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