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地球岩石及其形成作用(23)
2022-02-07 | 阅:  转:  |  分享 
  
地球岩石及其形成作用(23)

胡经国



第八节沉积岩分类

一、流行的沉积岩分类

沉积岩分类依据一般是岩石的成因、沉积作用方式、物质成分和结构构造等。一般沉积岩的成因分类比较粗略,按沉积作用方式、物质成分和结构构造的分类比较详细。下面,介绍一些流行的沉积岩分类方法和方案。

㈠、按沉积作用方式、物质成分分类

按沉积作用方式和物质成分将沉积岩分为碎屑岩类、粘土岩类、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类三大岩类。

㈡、按沉积物来源分类

F.J.裴蒂庄(1975)和塞利(1976)对沉积岩的分类多强调物质来源。他们把沉积岩物质来源的差别作为沉积岩分类的基础。他们认为,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的方式、成岩作用的变化以及沉积岩的物质成分和结构构造的特征,主要受沉积物来源的控制。因此,他们按沉积物的来源将沉积岩分为外源沉积岩类和内源沉积岩类两大岩类。

F.J.裴蒂庄(1975)分为:外生沉积物和内生沉积物。

塞利(1976)分为:自生沉积和他生沉积。

刘宝君(1980)分为:陆源沉积岩、火山沉积岩和内源沉积岩。

据认为,所谓外生沉积岩和内生沉积岩,实际上是指沉积盆地外和沉积盆地内这两种沉积岩的成因类型。

外生沉积岩类是指其组成物质主要来源于沉积盆地之外,是在沉积盆地之外形成的沉积岩。其组成物质包括母岩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而形成的陆源碎屑物和粘土矿物以及经火山喷发作用而形成的火山碎屑物。在沉积盆地之外,主要形成陆源碎屑岩。但是,陆地的河流等定向水系可以将陆源碎屑物搬运到湖、海等沉积盆地内沉积、成岩。

内生沉积岩类是指组成岩石的主要物质成分直接来源于沉积盆地之内的溶液,是溶液中的溶解物质经化学作用或生物化学作用而形成的沉积岩。按物质成分,内生沉积岩可分为蒸发岩、非蒸发岩、可燃有机岩等。但是,在沉积盆地之内形成的内生沉积岩的组成物质,除了直接从湖盆、海盆中析出的化学成分以外,还可能有一部分来自陆地的化学或生物组分。

1、F.J.裴蒂庄的沉积岩分类

⑴、外源沉积岩类

①、陆源碎屑岩

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泥质岩。

②、火山碎屑岩

分为: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

⑵、内源沉积岩类

分为:铝质岩、铁质岩、锰质岩、磷质岩、硅质岩、碳酸盐岩、蒸发岩、可燃有机岩。

2、塞利的沉积岩分类

⑴、自生沉积

①、化学沉积:蒸发岩

②、有机沉积:煤、石灰岩

③、残余沉积:红土、铝土岩

⑵、他生沉积

①、陆源沉积:粘土、碎屑岩

②、火山陆源沉积: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

3、外源沉积岩类和内源沉积岩类

火山源 陆源 内源 大类 火山碎屑岩 陆源沉积岩 内源沉积岩 碎屑岩 泥质岩 蒸发岩 非蒸发岩 有机岩 岩类 集块岩

火山角砾岩

凝灰岩 砾岩

角砾岩

砂岩

粉砂岩 (高岭石、水云母、蒙脱石)粘土岩

泥岩

页岩 石膏

硬石膏

石盐岩

钾镁盐盐 铝质岩

铁质岩

锰质岩

磷质岩

碳酸盐岩

硅质岩 煤

油页岩 ⑴、外源沉积岩类

外源沉积岩类,又叫做外生沉积岩类,其组成物质主要来源于沉积盆地之外,是在盆地之外形成的。它包括母岩在风化、侵蚀以后形成的陆源碎屑物和粘土矿物以及由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火山碎屑物。

陆源碎屑岩类又分为:

砾岩:粒径>2mm

砂岩:2~0.063mm

粉砂岩:0.063~0.004mm

泥质岩:<0.004mm

⑵、火山碎屑岩类

按颗粒大小,火山碎屑岩类分为:

集块岩:>64mm

火山碎屑岩:64~2mm

凝灰岩:<2mm

⑶、内源沉积岩类

内源沉积岩类,又叫做内生沉积岩类,组成岩石的主要物质直接来自沉积盆地的溶液或沉积场所的溶液,是由溶液中的溶解物质经化学作用或生物化学作用而沉淀的。

按物质成分,内源沉积岩类分为:蒸发岩、非蒸发岩、可燃有机岩。

二、陆源碎屑岩类

㈠、碎屑岩的结构组分

结构组分 陆源碎屑物 岩石碎屑 矿物碎屑 填隙物质 机械填隙物 基质 化学沉淀物 胶结物 孔隙 原生孔隙、次生孔隙 ㈡、碎屑岩的物质成分

碎屑岩物质成分主要由碎屑物质、化学物质、杂基三部分组成。

1、碎屑物质

陆源碎屑岩的碎屑物质是陆源碎屑岩的特征组分。它是来源于陆地的碎屑物质,因此又称为陆源碎屑物。陆源碎屑物可分为矿物碎屑和岩石碎屑两类。

⑴、矿物碎屑

矿物碎屑,又叫做陆源碎屑矿物或碎屑矿物。在陆源碎屑岩中,常见的碎屑矿物有20多种。但是,在每种岩石中主要的碎屑矿物通常不超过3~5种。

①、石英

石英抵抗风化能力很强,既抗磨又不易分解。它是在碎屑岩中分布最广的一种碎屑矿物。在粗粒碎屑中含量较少,以充填物的形式出现。

由于石英最稳定,因而若其含量高,则表明砂岩中的碎屑成分成熟度高,即碎屑成分是经过了长距离的搬运、分异而沉积的。

②、长石

长石含量仅次于石英。它主要来源于花岗岩、花岗片麻岩。常见的长石是钾长石、酸性斜长石,而中-基性斜长石少见。

长石属于不稳定矿物。若在砂岩中大量出现,则多半是在干燥气候和快速条件下堆积的。长石碎屑也只有在短距离搬运、迅速埋藏的情况下,才能保存下来而不被分解。

对长石含量、类型及其特征的研究,可以追溯母岩、推断古气候、古构造等。

③、云母

云母大多是稳定的白云母,常集中在细砂岩、粉砂岩的层面上。黑云母不稳定,只出现在离陆源区近、而成分复杂的砂岩中。

⑵、岩石碎屑

岩石碎屑是母岩破碎后的岩石碎块。因此,岩屑可据以推测母岩。各种岩石都可呈岩屑出现,但是以细晶质或隐晶质的岩屑较为常见。

岩屑反映了气候干旱、母岩风化不彻底、搬运近、沉积快的特征。

岩屑含量高,说明岩石的物质成分成熟度低。岩屑通常分布于碎屑颗粒粒径>0.1mm的砂岩和砾岩中。

2、化学沉淀物(化学填隙物)

⑴、化学沉淀物概述

化学沉淀物(化学填隙物)是从溶液中呈化学沉淀的物质。这类物质在陆源碎屑岩中多以胶结物的形式存在,对碎屑物起胶结作用。但是,也有部分只是孤立分散的矿物晶体,对碎屑物不起胶结作用,这类矿物称为自生矿物。还有部分可以交代碎屑或其它物质的形式出现。

这类物质是在沉积盆地内、沉积期后的不同阶段新形成的矿物。

⑵、化学沉淀矿物类型

在碎屑物中常见的化学沉淀矿物类型有:硅质矿物、硫酸盐矿物、碳酸盐矿物、磷酸盐矿物、硅酸盐矿物、卤化物、硫化物。

⑶、自生矿物的共同特点及研究意义

自生矿物的共同特点是:成分简单、颗粒小、清洁透明、晶形好。

研究自生矿物的意义在于:了解沉积、成岩及后生阶段的环境。

3、基质

⑴、基质的概念

基质是指充填于碎屑颗粒之间的细粒机械混入物。它们对碎屑物也起胶结作用。但是,基质不是化学成因的物质。它是和碎屑物一起由机械沉积作用而形成的。

⑵、杂基种类

杂基包括:

粘土物质,粒径<0.005mm;

细粉砂,粒径为0.03~0.005mm;

碳酸盐矿物,粒径<0.03mm。

㈢、碎屑岩的结构

1、碎屑物本身的结构

碎屑物本身的结构是指碎屑物本身的粒度、圆度、球度、分选性和表面特征。

⑴、粒度

粒度是指碎屑颗粒的大小。粒度是碎屑岩进一步分类的依据,又是进行成因分析的主要对象。

碎屑颗粒粒度分级:

巨砾:>2mm

粗砂:2~0.5mm

中砂:0.5~0.25mm

细砂:0.25~0.125mm

微砂:0.125~0.0625mm

⑵、圆度

圆度是指碎屑颗粒的棱和角被磨蚀圆化的程度。它是颗粒在沉积作用过程中累积磨蚀强度的衡量指标。圆度分级如下:

棱角状:说明碎屑颗粒未经搬运或搬运极近。

次棱角状:说明碎屑颗粒经过一定距离搬运。

次圆状:说明碎屑颗粒经过较长距离搬运。

圆状:说明碎屑颗粒经过很长距离的搬运和磨蚀。

⑶、球度

球度是指碎屑颗粒接近球体的程度。球度不仅与搬运距离有关,更与矿物形态有关(如云母)。

球度与圆度

球度高的颗粒(如石榴石),其圆度不一定高;球度低的颗粒(如角闪石),其圆度可能高。

⑷、分选性

分选性又称为分选度,是指碎屑颗粒大小均匀程度。它是流体在沉积作用中对粒度累积分异强度的衡量指标。分选性分级如下:

分选好:一个粒级颗粒达75%以上;

分选中等:一个粒级颗粒为75~50%;

分选差:一个粒级颗粒未超过50%,多级别颗粒共存。

⑸、表面特征

表面特征是指颗粒表面的磨光度和显微刻蚀痕。

表面特征可据以判断搬运和沉积介质的性质:冰川搬运的砂砾表面常有擦痕;浊流搬运的颗粒表面常带有细小的刻痕。

2、填隙物的结构

填隙物是指充填于碎屑颗粒之间,对碎屑物均可起胶结作用或充填作用的物质。

胶结物:杂基、化学胶结物和砂质充填物。

⑴、杂基结构

杂基是指粘土和<0.03mm的细粒碎屑物。它们一般是与碎屑物质一起机械沉积,对碎屑颗粒也起胶结作用。

⑵、胶结物结构

胶结物是指除了碎屑颗粒和杂基之外的化学沉淀物质,通常是结晶的或非晶质的自生矿物,对碎屑颗粒起胶结作用。

胶结物结构按照胶结物的结晶程度、晶粒的大小和绝对大小、分布的均一性、以及胶结物本身的组构特征等进行描述。

胶结物结构及其成分有以下几种:非晶质胶结物,隐晶质胶结物,微晶质胶结物,结晶粒状胶结物,栉壳状或丛生胶结物,连生胶结物,带状、薄膜状胶结物,次生加大、铁质胶结物。

3、胶结类型

碎屑颗粒与填隙物的关系——胶结类型及支撑性质:

基底式胶结:颗粒互不接触;

孔隙式胶结:颗粒点接触,胶结物分布于颗粒之间的孔隙中;

接触式胶结:颗粒点-线接触,胶结物分布于颗粒之间的接触处;

镶嵌胶结:颗粒线接触-凹接触。

4、颗粒的支撑类型

颗粒的支撑特征是指沉积物所受压力在沉积物内部的分布状况,它涉及到基质和较大颗粒的相对含量。

⑴、基质支撑

基质含量很高,以致于使较大颗粒被基质隔开而“漂浮”在基质背景中,这时沉积物的格架将由基质和较大颗粒共同搭接形成,它所受压力将会均匀分布在较大颗粒的整个表面上和所有基质中。这种颗粒支撑类型称为基质支撑(MatrixSuppot)。

⑵、过渡支撑

基质含量既不太多也不太少,较大颗粒有的直接叠加,而有的则被基质隔开,这种颗粒支撑类型称为过渡性支撑(TransitionalSupport)。

⑶、颗粒支撑

当基质和较大颗粒的分布都大体均匀时,若基质很少或无基质(颗粒含量相对较高),则较大颗粒就会直接堆垒起来搭成颗粒格架,同时形成粒间孔,可能有的少量基质只会处在粒间孔内。这时沉积物所受压力基本上只分布在较大颗粒相互间的接触部位,颗粒其它部位和粒间孔内的基质则不承受压力或只承受很小压力。这种颗粒支撑类型称为颗粒支撑(GrainSupport)。

㈣、碎屑岩的孔隙

1、原生孔隙

原生孔隙是指原生粒间孔隙,也包括一些微孔隙。

2、次生孔隙

次生孔隙是指沉积物在埋藏成岩过程中经次生溶解作用而形成的孔隙以及构造裂缝。未压实砂的孔隙度在30~40%左右,随埋深增加而减少。

㈤、碎屑岩分类

1、按粒度分类及命名

⑴、按粒度分类

①、粗碎屑岩

砾岩、角砾岩:粒径>2mm。

②、中碎屑岩

砂岩:2~0.063mm。

③、细碎屑岩

粉砂岩:0.063~0.004mm。

⑵、命名

①、含量>50%的组分作为基本名称;

②、含量>10%、25%的组分分别冠以“含××”和“××质”,如:泥质粉砂岩、砂质砾岩、含粉砂泥岩等。

2、粗碎屑岩——砾岩、角砾岩

⑴、砾岩和角砾岩一般特征

粒径(直径)>2mm的陆源碎屑含量在50%以上的沉积岩,称为砾岩。

砾石的粒径从2mm到几米的都有。其物质成分以各种成分和结构的岩屑为主;此外,可含有长石、石英等矿物碎屑。砾石之间为砂粒和基质或胶结物充填。

砾石的圆度差异也可以很大,从棱角状至圆状均可出现。

砾岩和角砾岩层理一般不发育;有时有大型斜层理和粒序层理。

⑵、砾岩和角砾岩分类

①、按砾石圆度分类

通常按砾石的圆度,分为:

砾岩:主要由次圆至圆状的砾石组成;

角砾岩:主要由棱角状至次棱角砾石组成。

②、按砾石粒度分类

按砾石的粒度,可分为:

巨砾岩:>256mm;

卵石砾岩:256~64mm;

粗砾岩:64~16mm;

中砾岩:16~4mm;

细砾岩:4~2mm。

③、按砾石成分分类

按砾石的成分,可分为:

A、单成分砾岩

砾石成分单一,同种成分的砾石含量占75%以上,并且多半是稳定性较高的岩屑或矿物碎屑,如石英岩、燧石等。

B、复成分砾岩

砾石成分复杂,有时一种砾岩中可含有十几种不同成分的砾石,各种类型的砾石含量都不超过50%。这主要取决于母岩成分及其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条件。这些砾石的抵抗风化能力大都不大;分选性通常不好;磨圆度不高。砾岩的层理通常不明显;多沿山区带状分布。复成分砾岩是母岩迅速破坏(风化、侵蚀)和迅速堆积的产物。

④、按成因分类

按成因,可分为:滨海砾岩、冲积扇砾岩、河流砾岩、冰川角砾岩、岩溶(喀斯特)角砾岩和盐溶角砾岩等。

⑤、按砾岩在地质剖面中的位置分类

按砾岩在地质剖面中的位置,可分为:

砾岩在地质剖面中的位置是指砾岩与相邻岩层,尤其是与下伏岩层的接触关系。它具有很大的地质意义。按砾岩在地质剖面中的位置,可分为:

A、底砾岩

底砾岩通常分布于海侵层序的最底部,即侵蚀基准面上,与下伏岩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是海进的开始阶段产物,代表了一定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间断;通常分布范围较广。底砾岩的成分和结构一般较简单,稳定性高的坚硬砾石较多,磨圆度高,分选性好;基质少,主要是砂质-粉砂质成分的基质,表明它们经历了长距离的搬运。

B、层间砾岩

层间砾岩整合地夹于其它岩层之间,不代表任何侵蚀间断,与下伏地层呈连续沉积接触关系。砾石和填隙物组分复杂而且不稳定。它们可以是经过搬运的陆源碎屑,也可以是原地岩石破坏的产物。例如,中国北京西山黑龙潭,在下二叠统上杨家屯煤系中,有七层燧石中砾岩,与砂岩、泥岩组成七个岩性自下而上由粗变细的正旋回,呈规律性重复出现,就属于层间砾岩。

3、中碎屑岩——砂岩

⑴、砂岩的一般特征

砂岩是指粒度(颗粒粒径)为2~0.063mm、陆源碎屑含量在50%以上的沉积岩。

砂岩的碎屑成分主要是石英、长石和岩屑。砂岩中的胶结物,常见的有钙质、硅质、铁质等;有时还为海绿石、石膏等以及泥质基质所胶结。

砂岩中常见各种类型的斜层理、交错层理以及平行层理、序粒层理,以及波痕、冲刷痕迹、槽模、沟模和生物扰动构造等沉积构造。

⑵、砂岩分类

①、按粒度分类

按粒度,可分为:

巨粒砂岩:2~1mm;

粗粒砂岩:1~0.5mm;

中粒砂岩:0.5~0.25mm;

细粒砂岩:0.25~0.1mm;

微粒砂岩:0.1~0.0625mm。

②、按成分分类

砂岩按成分分类的方案很多,如:三端元、四端元分类法。

A、三端元分类法

三端元分类法是指以砂岩中的主要碎屑成分石英、长石、岩屑作为三端元组分来划分岩石类型,不考虑粘土杂基。

B、四端元分类法

四端元分类法是指以砂岩中的主要碎屑成分石英、长石、岩屑作为三端元组分来划分岩石类型,再把基质也作为一个端元组分参与岩石的分类命名。

首先根据基质含量将砂岩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净砂岩类;另一类称为杂砂岩类。

⑶、砂岩的观察与描述

①、成分:石英、长石、岩屑、含量;

②、颜色

③、结构:颗粒:大小、形状、分选性、磨圆度、含量;

④、填隙物:杂基及其含量、胶结物成分、结构、含量;

⑤、胶结类型:基底式、孔隙式等;

⑥、构造:层理构造、层面构造等;

⑦、次生变化

⑧、综合命名:颜色+结构+成分+名称,如浅灰色细粒石英砂岩、灰褐色中粒岩屑长石杂砂岩。

⑷、砂岩的主要类型

砂岩类进一步按三个端点组分可分为: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岩屑砂岩;它们之间还存在一些过渡类型的岩石类型;此外还有杂砂岩岩类。

①、石英砂岩

石英含量>90%(燧石、硅质岩),含少量长石、岩屑。

重矿物很少,常为稳定的、磨圆度较好的重矿物。

胶结物:硅质、碳酸盐(钙质)、铁质、石膏、磷酸盐(磷质)等。

石英砂岩分布约占砂岩总量的1/3。

按胶结物成分,石英砂岩可分为:铁质石英砂岩、粘土质石英砂岩、钙质石英砂岩、白云质石英砂岩、磷质石英砂岩、硅质石英砂岩。

其中硅质石英砂岩包括:硅质石英砂岩、石英岩状砂岩、沉积石英岩。

②、长石砂岩

长石砂岩的形成取决于母岩成分,即富含长石的母岩。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石英含量<75%、长石含量>25%、岩屑含量<10%。

长石:正长石、微斜长石、酸性长石,而中-基性长石少见。

胶结物:钙质、铁质、粘土质。

胶结类型:孔隙式、接触式、其次为基底式。

③、岩屑砂岩

岩屑砂岩是指以石英、岩屑为主的砂岩,岩屑含量>25%,长石含量<10%,石英含量<75%。

岩屑:花岗岩岩屑、变质岩岩屑、火山岩岩屑。

胶结物:碳酸盐、钙质、泥质等。

胶结类型:常为基底式胶结。

④、杂砂岩

杂砂岩中杂基含量>15%,富含杂基是杂砂岩的基本特征;含有不同比例的长石、岩屑;常含少量白云母,其次石英。

长石:斜长石、钾长石(少见)。

岩屑:类型多。

颗粒愈细,杂基含量愈高。

杂砂岩在浊积岩和其它重力流沉积物中常见,具有粒序层理、底部印模构造;或与泥岩互层。

4、细碎屑岩——粉砂岩

⑴、粉砂岩一般特征

粉砂岩是指粒径为0.063~0.004mm的陆源碎屑含量占50%以上的沉积岩。

碎屑成分以石英为主;常含数量不定的白云母;长石和岩屑都较少见。

填隙物以泥质基质为最多;其次为钙质和铁质胶结物;硅质胶结物极为少见。

粉砂岩多呈薄层状;通常具有微细的水平层理、微波状层理及包卷层理等变形构造也较常见。

⑵、粉砂岩分类

①、按粒度分类

按粒度分为:粗粉砂岩、细粉砂岩。

②、按碎屑成分分类

按碎屑成分分为:石英粉砂岩、长石粉砂岩、岩屑粉砂岩。

③、按填隙物分类

按填隙物分为:泥质粉砂岩、铁质粉砂岩、钙质粉砂岩、碳质粉砂岩。

A、泥质粉砂岩

泥质粉砂岩的填隙物以粘土(杂基)为主,其含量为25%~50%;为快速沉积的产物。

B、钙质粉砂岩

钙质粉砂岩的粉砂级颗粒主要被钙质胶结。多为河口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或海滩的沉积岩。

C、铁质粉砂岩

铁质粉砂岩的粉砂级颗粒主要被菱铁矿胶结。多为河口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沉积岩。

D、炭质粉砂岩

碳质粉砂岩的粉砂级颗粒与有机质和泥质共生;颜色深;多为浅湖、湖沼或前三角洲沉积岩。

⑶、粉砂岩定名

粉砂岩定名应综合考虑,如铁质石英细粉砂岩。

三、泥质岩

㈠、泥质岩一般特征

泥质岩是指由粒度<0.004mm的陆源碎屑、自生矿物和粘土矿物组成的、粘土矿物含量大于50%的岩石。它还含有数量不等的有机质。

泥质岩是分布最广泛的一类沉积岩,可占沉积岩总量的60%左右。

㈡、泥质岩成分

1、粘土矿物

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

2、陆源碎屑

石英、云母及少量长石等。

3、自生矿物

铁、锰、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褐铁矿、赤铁矿等);碳酸盐矿物、硫酸盐矿物、硅质矿物、硫化物等。

4、有机质

炭质、沥青质及动植物遗体等。

㈢、泥质岩结构构造

1、泥质岩结构

泥质结构、粉砂泥质结构、生物泥状结构、鲕状或者豆粒结构及残余结构等。

2、构造

层理构造,如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层面构造,如波痕、泥裂等。

结构类型 各粒级含量(%) 粘土 粉砂 砂 泥状结构 >90 <5 <5 含粉砂泥状结构 >70 5~25 <5 粉砂泥状结构 >50 25~50 <5 含砂泥状结构 >70 <5 5~25 砂泥状结构 >50 <5 25~50 ㈣、泥质岩分类

1、按有无页理分类

按有无页理分为:泥岩(无页理)、页岩(有页理)。

2、按粘土矿物组成分类

按粘土矿物组成分为:

高岭石粘土岩:高岭石含量>50%。

蒙脱石粘土岩:蒙脱石含量>50%。

伊利石粘土岩:伊利石含量>50%。

伊-蒙混生粘土岩:伊利石和蒙脱石含量相近。

3、按混入物(非粘土)分类

按混入物(非粘土)分为:

①、粉砂质泥岩

泥岩中粘土矿物含量>50%,粉砂质含量为25~50%。

②、砂质(或砾质)泥岩

泥岩中粘土矿物含量>50%,砂(或砾石)含量<50%,多为重力流沉积。

③、钙质泥岩

泥岩中粘土矿物含量>50%,方解石含量为25~50%。

④、铁质泥岩

泥岩中粘土矿物含量>50%,菱铁矿或赤铁矿含量为25~50%。

⑤、炭质泥岩

泥岩中粘土矿物含量>50%,腐植有机质含量为<50%。黑或灰黑,污手。

⑥、黑色泥岩

泥岩中粘土矿物含量>50%,含细分散状黄铁矿而呈黑色,不污手。

⑦、硅质页岩





2020年2月13日编写于重庆

13







献花(0)
+1
(本文系胡经国图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