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
2022-02-10 | 阅:  转:  |  分享 
  
修行“深厚”的人,往往能做到这三点关于修行有这么一句话:“半生修行无人识,一朝得法天下知。”其实不仅无人识,自己也不一定能识得。一个人修行的
进度如何并没有明确的境界划分,所以相信很多人在修行时都会有这样的烦恼:不知道自己修的是否是正法;不知道自己修行是否登堂入室;更不知
道自己离大道还有多远。这些问题没搞清楚,那么修行就如同没有方向的船,任凭风吹,皆为被动,都是逆风。佛说:“由因知果,由果溯因。”一
个人的修行如何虽然没有明确的境界划分,但是随着自身修为的加深,自己的心性和言行都会随之发生改变。所以,想要知道一个人修行如何,看他
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便知。修行“深厚”的人,往往能做到这三点,看看你的修行如何。01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修为深厚之人,在修行中生
活,也在生活中修行。曾经有一位老僧,终日诵读经书,礼佛烧香,在深山修行了半辈子,内心没有一丝挂碍。后来他的弟子为他在山下办了一个法
场,邀请他下山住持。老僧下山后,接触到了人间的种种诱惑,很快就不能把持本心,迷失在欲望之中,之前种种修行都成了白费。故事中的老僧,
之所以这么快就被欲望攻陷,原因就在于他只做到了在修行中生活,却没做到在生活中修行。很多人都会犯老僧一般的毛病,把修行当成了自己生活
的全部,整日念佛诵经。但即使自己把所有经书倒背如流,不去真正的实践,那诱惑来了自己还是抵挡不住,还是会沉沦受苦。古语云:“小隐隐于
野,大隐隐于市。”真正的修行,不一定在山间丛林中,也不一定在庙堂宇中,应该是在社会、在生活中去修行。诵经不如解经,解经不如行经。生
活中除了念经,还要按照经书的方法去转变自己的行为和观念。多多布施,与人为善,把贪、瞋、痴、慢、疑这些毛病改正过来,如此才能真正得道
。因此,真正修行深厚的人,内心是非常清净和慈悲的。他们把修行融入了生活中,与人相处的时候,对人非常包容,使人感到温暖,且利他利己,
这才是修行的精髓所在。02无法改变别人时,能改变自己修行深厚之人,在无法改变别人时,他们往往能改变自己。佛陀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是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的“我”不是指佛陀,而是指众生的本我,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每个人的命运都把握在自己手中。有些人在生
活中遇到违缘障碍时,首先就去挑别人的毛病,认为别人这不好那不好,继而怨天尤人,埋怨自己倒霉。他们不知道的是,一个人想要强行改变别人
是很难的,自己埋怨再多,其实也不会使得事情好转,反而会遭到别人的怨恨和报复。当生活遇到了逆缘时,不要勉强别人改变,最好的办法就是通
过改变自己,历炼自身的心性,提高自身的层次,增长自身的智慧。这是修行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只有这样,当同样的困难再次来临时,自己
方能坦然面对,轻松解决。而自己的这份不埋怨,不勉强,也会让别人觉得自己尊重和理解。你怎么对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一个懂得改变自
己的人,还会让自身收获诸多善缘和助力。因此,修行深厚之人,在生活中无法改变别人的时候,不会去勉强他人,而懂得理解和尊重。学会改变自
己,提升自己,这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才是人生的大智慧。03向内求: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人心是本性具足的,佛性自有,但众生之所以没
有觉悟,正是因为自身陷入对欲望追寻中。每天为了名利等身外之物到处奔走寻求,忘记了自我。世间一切有为法,其实如梦幻泡影般,虚妄不实,
又如雾霭闪电般无常变化。因为事物的这种性质,所以人们注定不能永恒拥有什么东西。继而求不得,内心痛苦;求得了,害怕失去也痛苦;真正失
去了,内心更是难以接受。所以说,众生八万四千种烦恼,皆是从心而起。内心妄想执著不断,放不下对名利的渴望,这样的修行其实就是向外求,
执于形式,毫无作用可言。佛语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最重要的、最宝贵的东西应该从自己心中寻找。所谓修行就是修心,一
切诸如布施、放生、礼佛等行为,其实都是修心的方法,最终目的都是改变自己的习气,使得自己内心清净,慈悲自在。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内心
清净了,自身的妄想执念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从而对于生活中的得失都能淡然,这才是一个真正修行深厚的人该有的境界。一个真正修行深厚的人,
必然懂得在生活中修行,懂得改变自己,一切向内求。心中有佛,所见皆佛,一切修行不离方寸,把贪、瞋、痴、慢、疑这些毛病改正过来,内心变得慈悲清净,修行自然有得。
献花(0)
+1
(本文系壬凯远航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