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佛陀传》的读后心得
2022-02-13 | 阅:  转:  |  分享 
  
《佛陀传》读后心得佛陀的来历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是古印度释迦族人,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东方文明同一历史时期的三杰,释迦牟尼比孔子小14岁,孔
子比老子小20岁,西方文明(古希腊文明)在同一历史时期也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三杰。释迦牟尼所处的时代,十六大国在古
印度恒河流域争雄,其中摩揭陀国和憍萨罗国是二大强国,此外还有众多小邦国,这一时代新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是在摩揭陀。释迦牟尼成长于富裕的
环境,娶妻生子后,大概29岁时出家。所学的禅定和苦行都无法解决问题,约35岁时在摩揭陀国尼连禅河畔的菩提树下禅坐,自我觉醒找到大道
--解脱之道,也称之为“觉察之道”。“觉察之道”可导致完满的醒觉,因此释迦牟尼被称为“醒觉者”。“醒”用摩揭陀语说就是“佛”
,一个醒觉了的人用摩揭陀语就应该叫“佛陀”了,所以释迦牟尼被人们称之为“佛陀”。“菩提”与“佛陀”在摩揭陀语中是同一根源,都是醒觉
的意思,佛陀是在菩提树下醒觉证得大道,故菩提树在佛教中也有特别意义。佛陀的彻底开悟菩提树下,佛陀把甚深的定力集中在深入观察自己的身
体。他看见每个细胞都像是出生、存在和死亡这永无止息的川流里的一滴水。他无法在身体中找到任何一物是永恒不变和有独立个体的。融汇在他身
体之流的有感受之流,而每一个感受就是一滴水。这无数的点滴又一起挤迫在出生、存在和死亡的过程里。一些感受是美好的,另一些则是差强人意
的,更有一些是不偏不倚的。但他所有的感受都并不恒久:它们的出现与消失,就如体内细胞的生灭一般无常。接下来,佛陀用他的定力去探察与身
体及感受之流并流的思想之流。思想之流的点滴在出生、存在和死亡的过程中彼此交融、互相影响。如果思想正确,万象的实相很容易便显现出来;
如果一个人的思想不正确,实相就被蒙蔽着。一般人就是因为存有错误的见解而被困于无穷的苦海里:他们相信那些无常的东西是恒常的;无自性的
东西是有独立本体的;无生灭的东西是有生灭的;而他们又把不可分割的分成不同的部分看待。佛陀再把他的洞察力照射到所有产生痛苦的精神状态
上—恐惧、愤怒、憎恨、傲慢、嫉妒、贪欲和无明。他细心专注的察觉力像烈日般燃烧着,而他就用此觉察之光去照亮所有负面精神状态的本体
。他见到它们全都是因无明而生起。它们是正念的相反。它们是黑暗—光明的缺乏。他体悟到解脱之窍门是要破除无明,深入实相之中去直接体
验亲证。佛陀曾尽量寻求摆脱恐惧、嗔怒和贪欲的办法。但这些办法都只是试图压抑感受和情绪,因而没有真实的效果。佛陀彻悟时明白它们的起因
都是由于无明,因此一旦从无明中解脱出来,所有的精神障碍便会自动消散,一如影子在太阳初升之前的不翼而飞。佛陀这些深入的体悟都是他修禅
定的果实。见证到所有现象的互依性,佛陀了悟到一切世法皆空—一切事物都根本没有个别独立的体性。他明白到互依性和无我这两个原理就是
开启解脱之门的钥匙。燃亮了他色身、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识(五蕴)的川流,佛陀现在明白无常与无我就是生命的必需条件。没有无常和无我,
任何事物都没法生长和发展。接受生命就是去接受无常无我。痛苦的根源正是来自有常和有分别个体的妄见。体悟到这个道理,就能明白一切皆无生
无死,无起无灭,无一无多,无内无外,无大无小,无垢无净。有常有我的观念都是思巧上所产生的虚假分别。只要洞悉一切事物的空性,所有精神
上的障碍都可以超越,因而从痛苦的巨轮中解脱出来。一晚又一晚,佛陀在菩提树下禅坐着,让觉察之光照耀到他的身、心,以及整个宇宙。佛陀彻
悟后苦痛消失了,一切都不同了佛陀彻悟后体悟到,了解和爱心原是一体。没有了解就不可能有爱心。每个人的处境,都是他的肉体、精神和社会状
况的结晶。我们明白了这一点,便连一个最残忍的人也不会憎恨。我们只会希望尽力帮助他改善他的肉体、精神和社会的状况。真正了解一切,会令
我们产生慈悲与爱心,进而导致正确的行为。要去施爱,首先就要去了解明了。因此,了解明了就是解脱之匙。要得到清楚明白的了解,我们就必须
在生活中留心关注,在当下的每一刻去直接体验生命,以能洞察自身内外正在发生的一切。锻炼念念留心体察,可以使我们看到一切事物的核心而使
其无所遁形。这就是念力的宝库—它能够领导我们达至解脱和彻悟。深入地察视众生,佛陀能洞悉每个人的心念,无论他们身在何处。他又能听
到每个人的叫喊,不论是为悲或是为喜。他也同时证得天眼、天耳和来去无碍等神通。佛陀感到监禁他的牢狱突然破开了,无明就是把他监禁的狱吏
。一向以来,他的心被无明所蒙蔽,就像星月被暴风中的黑云掩盖一般。因为不停地被妄想的浪潮障蔽着,心识便错误地将实相分成主客、自他、存
亡、生死等相对意识。从这些分别心又再生起妄见—感受、爱欲、执取和生有之牢狱。生、老、病、死的痛苦只是再把牢狱的围墙加厚。唯一的
办法就是捉拿祸首狱吏,看清他的真面目。而祸首就是无明,只要把他解决了,牢狱便自然解体,永不会再重建起来。佛陀的四圣谛世上有四种真理
,即痛苦的存在、痛苦的起因、痛苦的破灭和导致痛苦得以消灭之道,佛陀称之为四圣谛:第一圣谛是痛苦的存在。生、老、病、死是痛苦。悲伤、
愤怒、嫉妒、担忧、忧虑、恐惧和哀愁等都是痛苦。与亲爱的人分离是痛苦。与我们憎恨的人在一起也是痛苦。对五蕴的执著和欲望又是苦。第二圣
谛是痛苦的根源。由于无明,我们看不到生命的真相,因而往往被困在欲望、嗔怒、嫉妒、伤心、忧愁和恐惧之火焰中。第三圣谛是痛苦的破灭。清
楚了解生命的真理就可以带来每一种苦恼的歇止,继而产生平和与喜悦。第四圣谛是导致痛苦破灭之道,也就是八正道。八正道培养我们去留心察觉
地生活。念念专注又可使我们得定,因而了悟生命的真理。彻悟之后,我们便可以从苦痛中解脱出来而得到自在与安乐。每个人都应该避免走两条极
端的路径。其一是把自己沉醉于感官物欲的享受之中;其二则是以异行和苦行来把身体的需要剥削。这两种极端行为都必然导致失败。佛陀所找到的
是不偏不倚的中道。它能带领我们达至了悟、解脱和自在。它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的八正道,即正确的见解
、正确的思惟、正确的语言、正确的行为、正确的工作和生活、正确的精勤、正确的念头和正确的定力。为什么叫做正道呢?这是因为它并不需要我
们对苦恼逃避或抗衡,而是令我们可以直接面对痛苦,因而得以把痛苦降伏。八正道就是生活在觉察中之道。而用心专注就是它的基石。修习念念专
注会使我们培养出定力来。而有了定力,我们才可以达至了悟。有了正定,我们自然也会有正确的觉察力、思想、言语、行为、工作和勤奋。它所发
挥的了悟性,更会使我们从每一点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而令我们生起真正的安乐。回归当下这一刻,我们才会觉醒生命只可在当下这一刻找到,但
我们很少会真心投入此刻。相反,我们喜欢追逐过去或憧憬未来。我们常以为自己就是自己,而其实我们一直以来都甚少与自己真正接触。我们的心
只忙于追逐昨天的回忆和明天的梦想。唯一去与生命重新接触的方法,就是回归当下这一刻。只有回归当下这一刻,我们才会觉醒过来。而就只有在
这时,我们才可以找回真我。觉察之道,就是要活在专注觉察之中,心念回归当下前这一刻。与此相反的做法,就是活得大意糊涂。如果是这样活着
,我们其实不知道自己是活着的。我们没有全面去经验生命,因为我们的身和心都没有投入此时此处。一个留心专注工作和生活的人,永远知道自己
在想什么、说什么和做什么。这样的人可以防止自己的思想、说话和行为令自己或别人受到伤害。工作和生活得专注留心是要活在当下的一刻。我们
需要知道自己的身心有什么在发生着,又要同时察觉到自己环境中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应该直接与工作和生活接触。如果我们继续这样工作和生活下
去,我们对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环境就都会很了解明白。了解与明白会引致容忍和爱心产生。当每个人都了解别人时,所有的人便都会互相包容,互相
爱护。那时候,这个世界就再不会有那么多的痛苦了。佛、法、僧三宝所有众生都本具开悟的心性,每个人都存藏着开悟的种子。众生都不用向身外
求悟,因为他们本身就含藏着宇宙间的所有智慧和力量。这是佛陀的伟大发现,更是所有众生应该为之庆幸的。佛陀很高兴看到解脱之道可以这么简
单和自然地表达出来,就是从未读过书的穷苦村童也能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我们都可以成为佛陀。佛性就是觉醒和超越所有愚痴无明的本能
。如果我们都修习察觉之道,我们的佛性便会一天比一天明亮起来。总有一日,我们也可以得到自由、平和与喜悦。我们必须在自己心内寻找我们的
佛性。佛陀就是第一件至宝。佛法就是导致醒觉之大道。它就是佛陀所教的道理,帮助我们超越无明、嗔怒、恐惧和欲望等笼牢之道。它能导致自由
、平和与喜悦,又能使我们去爱和了解所有的人和事。了解和爱是醒觉之道上的两个最美丽的果实。佛法就是第二件至宝。僧伽就是修行醒觉之道的
群体,一起并肩同修佛道的人。如果我们想修行以获得解脱,群体共修是很重要的。独修的人往往在修行道上会遇到障碍而影响他达到醒觉。因此无
论是出家还是在家信众,都应该皈依僧伽。僧伽就是第三件至宝。皈依了佛、法、僧,有它们的扶持,我们便不会漫无目的或迷失方向,而会在觉悟
之道上成就真正的进步。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法门品性、美德、才智和聪明在不同的人都有着很大的差别。佛陀证得的解脱之道,亦必须要以林林
总总的不同方法来教化不同种类的人。不同的方法就如不同的门,让不同的人可以进内以明白教理。“法门”的创立是经直接与人群接触而产生的。
佛陀并没有在菩提树下神奇地领受到已定下来的各式方法。他认为自己一定要重入社群,才可以转动法轮,散播解脱的种子。三法印,三解脱门佛陀
所教的法理,有三法印,它们就是空、无相和无愿无求。此三特点也就是导致解脱的三门通道,因此,三法印又可称为三解脱门:第一法印是‘空’
。‘空’并不是‘不存在’的意思,它是指没有东西可以独立存在的意思。‘空’是指空无独立的自性个体。我们都知道,‘存在’和‘非存在’的
两种信念都是有偏差的。一切法因缘而生。此是因为彼是,此非因为彼非;此生因为彼生,此灭因为彼灭。因此,‘空’的性体就是互依。第二法印
是‘无相’。‘无相’就是要超越思想意识的分别。第三法印是‘无愿无求’。‘无愿无求’的意思,是不去追逐任何的事物。解脱和觉悟不是存在于我们本身之外。我们只需要张开眼睛,便可以看到我们本身就是解脱与觉悟。一切法和一切众生,都潜藏着圆满觉悟之性。不要向外寻找。如果我们用觉察之光去照亮自己,我们便会立刻体证觉悟。正法是活的法,用来传播正法的语言,应该是人们日常应用的。佛陀不想教理用一种只有学者才明白的言语来传播,希望所有的出家和在家弟子,都能以他们的母语修习正法。这样,正法才可以保持它的重要性和通达性,并与地区性的文化融汇。参考文献:①《佛陀传: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佛陀传记》([越南]一行禅师,汉传佛教传人)
献花(0)
+1
(本文系山海恬真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