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蒙氏教育 VS传统教育
2022-02-15 | 阅:  转:  |  分享 
  
蒙氏教育VS传统教育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这是传统教学,这是蒙氏教育,这是华德福教学体系的,这是……,诸多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也让我们的家长
和从业人员看花了眼。我相信每种类型的教育都能帮助到孩子的成长,并不是非执着蒙氏不可,也并非唯有蒙氏才叫科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
得其所。相信大家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一初发心是一致的。有缘遇到什么样的教育体系,安心即可。那如何来辨别他们的差异性呢?如何来取
舍呢?因本人对其他的教学体系不甚了解,对传统园稍有观察。所以今天就蒙氏教育和传统教学这两者做一简单的客观比较。一.环境布置:蒙氏教
育:环境分区域设置,0-3岁分为日常生活区、手眼协调区、语言区和自我表达区。3-6岁的环境分为:日常生活区、感官区、数学区、语言区
、科学文化区,每个区域呈列不同功能的教具,并按能力差别循序渐进按次第的摆放。每个教具为唯一性,目的是培养孩子耐心等待的美德,也可以
让孩子在环境有更多其他教具操作的选择权利。当别的小朋友在操作自己想要操作的教具时,必须要学会等待,而且在操作的小朋友必须在结束工作
后,要将教具回归原样,放回教具柜,以便另外的小朋友拿来就能操作。孩子是环境的主人,可以自由在环境中选择教具进行工作。桌子椅子轻便小
巧,方便孩子自己掌控空间和享受独自一人工作不被打扰的权利。孩子也可以根据教具的不同,选择在地上工作。教具中大部分采用实木和比较有质
感的材料,可以培养孩子各种感官的刺激,丰富孩子的感官经验。其中很大比例的教具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物品,目的是培养孩子积累真实的生
活经验。教具有真实的功能性,如孩子专用的不是很锋利的刀、刨子、扫把、抹布、拖把等等,孩子可以操作并学会使用,以培养孩子的手眼协调力
、动作发展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并能锻炼孩子的独立性。老师会在孩子视角高度、教室适当的墙面位置,挂上精美的画作,供孩子观察和欣赏,并
会不定期的更换。这些细节也都是孩子吸收的素材,培养孩子的艺术和对美的感知力。环境中处处都具科学性、逻辑性、真实性、实用性,极富美感
,对孩子的吸引力极大。所以孩子会非常喜欢沉浸在其中工作而不断重复,从而达到专注力的培养。当孩子完成一件工作后,所获得的满足感,将极
大地滋养孩子内在人格的建构。传统教育:教室里以大张桌子为主,三四个小朋友共坐一起,共享多种相同的玩具。玩具以塑料的居多,对孩子触觉
体验不够丰富。墙面会有装饰,但高度相对都较高,不适合孩子的视觉角度。整个环境没有明显的区域之分(这可能也会不同的园所,有些园所也有
不同的功能区)。适合孩子操作的教具较缺乏。玩具也不是随时都可以操作。相同的玩具大家在一起玩时会容易产生争抢的矛盾。二.教学方法:蒙
氏教育:主教老师通过观察,一对一引导示范后,让孩子自由探索。蒙氏强调的是个体差异,真正实施“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兴趣点和能力为起
点,主教老师通过对教具的示范和引导,引发孩子的兴趣和操作的热忱,孩子通过对教具的重复操作掌握教具本具的直接目的后,可以开展多种的延
伸活动,丰富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从中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以及尊重环境和他人的责任感。通过教具为桥梁,培养孩子的手眼协调、独立性、
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想象力,提高自信,最终让孩子成为一个能适应他所在环境下的社会,成为一个独立的正常人。午餐时间:孩子们排队轮流
自己打饭菜,餐具皆以瓷器为主,目的是器具的易碎性可以提醒孩子更关注自己的动作,并能学会掌控自己的动作更如理、更到位,从而起到优雅和
礼仪的同时,更能锻炼孩子专注于当下。自己动手,都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各方面的发展。做得越多,成人越放手,孩子越能干。传统教
育:根据教学大纲设定好一学期的教学内容,主班老师采取集体教学,老师主动授课,孩子被动接收。多采用整体管理,如集体喝水时间、集体上厕
所时间、集体讲故事时间、集体户外活动时间等等,教学内容不一定孩子感兴趣的,也不能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因采用集体教学制了,
就很难确保满足每个孩子的个体需求了。内容缺乏每个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孩子更缺少动手的机会。午餐时间:均由成人帮助打好饭菜送到桌子上,
孩子们坐在位置上等待。喝水时引导孩子们排队,由老师将水倒入孩子们的杯中,目的是因为孩子们会烫到自己,所以都由老师代劳。殊不知,不给
孩子自己机会锻炼,孩子怎么能学会不烫到自己呢?餐具和杯子皆为不锈钢,目的不是为了孩子的动作发展和教育目的,是为园所方节约成本和方便
考虑,可以反复使用而不会坏,动作再大,除了声音响点外,器具不会碎,这让孩子体会不到因果法则,也不会对自己的动作的轻重有感知,忽略孩
子的动作发展背后的重要意义。三.教师角色:蒙氏教育:必须是一个层次比较高的被动角色,精通观察技能,知道何时该出手协助孩子,何时需要
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解决。被动绝不代表放任,而是心和眼睛时时都关注着孩子,而又能控制自己不轻易干扰孩子。所以蒙氏老师一定是有准备的,
不仅准备好环境,更要准备好自己的内心。在遇到事情时能够淡定从容,并又充满着爱和力量,是孩子们的精神导师,也是孩子们的生活向导,能陪
孩子们一起工作,也能陪孩子们在户外玩到high!能静,能动。能倾听孩子,并帮助孩子答疑解惑,能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更能成为孩子们的依
靠。孩子每天都会成为老师成长的要素,经常会因孩子的行为举止反观自己而让自己得到调整和进步。传统教育:一直都是一个主动角色,以教学大
纲为导向,主动输出教学内容,孩子被动接收。孩子一直是被动角色,个体差异和需求会被忽略。因为环境缺少孩子自主操作的教具,所以每天的集
体教学任务,相对于蒙氏老师来说要多得多,同时因为经常需要集体控制孩子们的纪律而花费诸多时间和精力,高压强控带来自己内心的压力也会相
对多较,因为和孩子的关系是一直处于互相对立和拉拔的过程,而不是和孩子们融为一体互相滋养的关系。四.教室纪律:蒙氏教育:孩子在与教具
的互动过程中达到达内在的一种和谐和专注,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安静的氛围,这是自主的行为结果,并非外在成人的干预而导致的。孩子成为自己
的主宰,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这样的孩子就能够尊重他人,懂得团体环境中的优雅和礼仪,不会故意去打扰和伤害他人。懂得爱护环境。这其间的
因果关系是:孩子因工作而安静,而非因安静而工作。传统教育:用一般的方法强制所有孩子被迫保持不动或安静,老师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开始是
好声说,或用儿歌引导全体孩子。如果有些孩子控制不住自己,老师接下来会是大声喊,再来就要靠恐吓或严厉来阻止孩子们安静下来。但这种外在
的压力并不能让孩子真正保持安静。老师会要求每个小朋友都安静坐好,小手摆好。这份安静是暂时的,是外在压力导致的,并非来自于小朋友的内
在。但由于孩子们的好动天性,因为内在驱动力的驱使,就会让他坐不住,要动手动脚去发展自我,于是这份安静很快就会被打破。于是老师就会因
为维持这份秩序而疲于奔命,到最后只有靠大声和严厉来制止孩子。但效果仍然不佳,道理很简单,因为手段敌不过大自然的力量啊!我们知道,传
统教育和蒙氏教育还有诸多的细节差异,比如蒙氏主教老师带班的自主性,老师个人的特色和特长可以尽情发挥和施展。比如蒙氏的孩子才是教室的主人,是需要孩子自己动手去维护的,而非成人代劳。比如主题教学内容的广泛性,比如家长工作坊的内容丰富性,家园合作的诸多可能性……我在此只是做一点点的抛砖引班和客观分析,当然并不一定全对,只代表个人观点,也期待更多更专业的人士能给出更多更详尽的资料信息,感恩大家!
献花(0)
+1
(本文系壬凯远航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