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Kamrsy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动物生理学
2022-02-16 | 阅:  转:  |  分享 
  
名词解释:

1.泌乳(lactation)

泌乳是乳腺细胞摄取营养物质、生成乳后分泌入腺泡腔的生理过程。

排乳(ejection)

乳汁从腺泡、导管系统向乳池迅速转运的过程称为排乳

顶体反应(reactionofacrosome)

精子与卵子接触后,精子的顶体外膜与精子头部细胞膜融合、破裂,形成许多小孔,释放出顶体酶,这一过程称为顶体反应。

卵泡闭锁(follicularatresia)

卵泡闭锁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指卵泡及其中的卵母细胞不经排卵而退化、消失的过程。

受精(fertilization)

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合子的过程称为受精。

性周期(sexualcycle)

性周期是处于生殖年龄的母畜,其生殖系统的形态、功能以及性行为均呈周期性变化的生理现象。

分娩(parturition)

发育成熟的胎儿和胎盘经生殖道产出的过程称分娩。

附植(implantation)

附植指胚泡转入子宫内膜的过程,又称着床。包括黏着、穿透和侵入三个阶段。

内分泌(endocrinesecretion)

内分泌指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经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发挥生理作用。

神经分泌(neurocrine)或神经内分泌(neuro-endocrine)

神经分泌或神经内分泌指神经激素进入血液,到达靶细胞发挥作用。

应急反应(emergencyreaction)

在当机体遭遇特殊紧急情况时,因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紧急动员引起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应急反应。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uroendocrine-im-munonet)

在整体、细胞和分子水平广泛、深入的研究中,陆续发现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系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他们共用一些化学信号分子和受体,进一步证实该调节网络的存在,即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超短反馈(super-shortloopedfeedback)

超短反馈指下丘脑促垂体激素对其自身的激素分泌可能产生的反馈作用。

下丘脑调节肽(hypothalamicregulatory?pep-tide)

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神经内分泌小细胞)分泌的肽类激素称为下丘脑调节肽。

激素(hormone)

激素是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和组织液传递而发挥生理作用。它作为化学信使经体液传递到达靶细胞,活化或抑制其固有的反应,以调节其生理功能。

旁分泌(paracrinesecretion)

旁分泌指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进入细胞间液,通过扩散到达邻近的靶细胞发挥作用

应激(tress)

当动物受到一系列非特异性刺激(如创伤、手术、饥饿、疼痛、缺氧、寒冷以及惊恐等)时,可引起腺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增加,导致血液中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并产生一系列适应性和耐受性的反应称为应激。

自分泌(autocrinesecretion)

自分泌指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进入细胞间液对自身起调节作用。

短环反馈(shortloopedfeedback)

短反馈指腺垂体激素对相应下丘脑激素分泌的反馈作用。

特异投射系统(specificprojectionsystem)

由丘脑的感觉接替核接受来自躯体各种特异性感觉传导通路(如视觉、听觉,皮肤、深部躯体痛觉)的冲动,换元后再通过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这种具有点对点投射关系的感觉投射系统,称为特异投射系统。

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rigidity)

在中脑前、后丘之间完全切断动物脑干后,出现的四肢僵直,脊柱硬挺,头向后抑,尾部翘起,躯体呈角弓反张的状态称为去大脑僵直。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IPSP)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级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的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神经递质是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其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上的受体,导致信息从突触前神经元传递到突触后神经元的一些化学物质。

非特异投射系统(unspecificprojectionsys-tem)

各种特异感觉传导纤维前行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在网状结构内多次换元前行,到达丘脑的第三类核团,最后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这一感觉投、射路径称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脊休克(spinalshock)

与脑断离后的脊髓在一段时间内,暂时丧失一切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休克。

视觉(vision)

视觉是通过视觉系统的外周感觉器官(眼)接受外界环境中一定波长(400~750nm)范围的电磁波刺激,经中枢有关部位的编码、加工和分析后获得的主观感觉。

突触传递(synaptictransmission)

神经元之间没有原生质联系,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经突触传给其他神经元的过程,称为突触传递。

传入侧支性抑制(afferentcollateralinhibi-tion)

在传导通路中,某一传入纤维除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外,还分出侧支兴奋另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兴奋使与之形成突触联系的另一中枢神元抑制。

牵涉痛(referredpain)

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可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称为牵涉痛。

味觉(taste)

味觉是溶解状态的化学物质刺激味蕾所引起的感觉。

突触后抑制(postsynapseinhibition)

突触后抑制指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其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产生IPSP,引起突触后膜超级化,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受到抑制。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EPSP)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的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翻正反射(rightingreflex)

动物被推倒或仰面从空中下落时,能迅速翻身、起立或变为四肢朝下的姿势着地,这种复杂的姿势反射称为翻正反射。

突触(synapse)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称为突触。

条件反射(conditionalreflex)

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高级的反射活动。它是动物个体在其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可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反射活动。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数量无限,可以建立,也可以消退。一般需要有中枢神经系统高级部位即大脑皮层参与。

听觉(audition)

声源振动的能量通过外耳和中耳传入内耳,引起听觉感受器兴奋,兴奋传到大脑听觉中枢便产生听觉。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trophicaction)

神经纤维对其支配组织的形态结构、代谢类型和生理功能特征施加的缓慢、持久的影响或作用,称为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曲张体(varicosity)

在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支上有许多结节状的膨大结构,称曲张体。它的内部有大量的含有递质的小泡。当神经冲动到达曲张体时,递质从小泡中释放出来,经弥散方式到达邻近或稍远的靶细胞并与其受体结合发生生理效应。

动力定型(dynamicstereotype)

动物在一系列有规律的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结合的作用下,经过反复、多次的强化,神经系统能够相当巩固地建立起一整套与刺激相适应的功能活动,表现出一整套有规律的条件反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所形成的一整套条件反射,叫做动力定型。

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larjunction)或运动终板(motionend-plate)

运动神经的末梢失去髓鞘,以裸露的轴突嵌入肌细胞膜的凹陷中,形成神经-肌肉接头,又称运动终板,由接头前膜、接头间隙和接头后膜三部分组成。

肌管系统(sarcotubularsystem)

包裹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管状结构称为肌管系统,包括横管系统和纵管系统。

强直收缩(tetanus)

骨骼肌受到一连串刺激时,出现的在前一次收缩的基础上又发生新的收缩,从而出现收缩的叠加和加强的收缩形式称为强直收缩。

等张收缩(isotoniccontraction)

等张收缩是肌肉收缩时只表现长度变化而张力基本不变的收缩。

肌丝滑行学说(slidingfilamenttheory)

肌肉的伸长或缩短均通过粗、细肌丝在肌小节内的相向滑动而发生,肌丝本身的长度或所含蛋白质分子结构不变。

粗肌丝(thickfilament)

粗肌丝由肌球蛋白(肌凝蛋白)组成,由一个双螺旋排列成束的杆状部和一个膨大的头部组成,头部的两个分叉形成横桥。粗肌丝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细肌丝行可逆性结合,同时出现向M线方向的扭动。

等长收缩(isometriccontraction)

等长收缩是肌肉收缩时只产生张力的变化而长度几乎不变的收缩。

细肌丝(thinfilament)

细肌丝由肌动蛋白(肌纤蛋白)、原肌球蛋白(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肌动蛋白与粗肌丝结合参与收缩。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参与收缩的调控。

单收缩(singleswitch)

单收缩是骨骼肌受到单个刺激后,产生的一次机械收缩和其后的舒张。

横桥(crossbridge)

横桥具有ATP酶的作用,可通过分解ATP为横桥扭动提供能量,并在一定条件下横桥可以和细肌丝上的肌动蛋白行可逆性结合,使肌丝滑行。

肾小球滤过作用(glomerularfiltrationaction)

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时,血浆中部分水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滤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称为肾小球滤过作用。

球管平衡(glomerulotubularbalance)

肾小球滤过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但不论肾小球的滤过率是增加还是减少,近端小管对水和Na+的重吸收是定比重(定相对密度)进行的,重吸收率始终为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种定比重(定相对密度)吸收的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肾糖阈(renalthresholdforglucose)

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生理学将开始出现糖尿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闭。

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hormone,ADH)

抗利尿激素(ADH)又称血管升压素,其生理作用主要有:①提高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对水的重吸收,使尿浓缩,尿量减少,因此有抗利尿作用。②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③增加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使内髓部渗透浓度增高,有利于尿浓缩。ADH受血浆晶体渗透压、血容量和动脉血压改变的调节。

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

肾小球滤过率指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超滤液(原尿)的量。

肾小球(renalglomerulus)

肾小球是一团毛细血管网,其两端分别与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相连,起滤过作用。

重吸收(reabsorption)

重吸收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将小管液中的物质从小管液转运到管周毛细血管中的过程。

排泄(excretion)

机体物质代谢的终产物和不需要或过剩的物质,经血液循环的运输由排泄器官向体外排出的过程称排泄。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u-angio-tensin-aldo-steronesystem)

肾素是由球旁细胞分泌的一种酸性蛋白酶,能催化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成为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Ⅲ。3种血管紧张素中以血管紧张素Ⅱ活性最强,能促进近端小管对Na+的重吸收;影响肾小球的滤过率。血管紧张素Ⅱ还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释放醛固酮,后者促进远曲小管、集合管重吸收Na+和水,同时促进K+的排出,有保钠排钾的作用。

肾单位(nephion)

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排尿反射(urinationreflex)

排尿反射是一种脊髓反射,初级排尿中枢在腰荐部脊髓。皮层的高级中枢可抑制或加强初级中枢的反射活动。

献花(0)
+1
(本文系Kamrsy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