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一部罕见的村志联古今
2022-02-16 | 阅:  转:  |  分享 
  
2,一部罕见的村志联古今







1,此书约9000字,未刻印。它是毛笔行书,无标点,文言文,繁体字的影印件。保存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我春节时从网络中下载到的。此书写于约120年前,无作者名。



2,此书用大部份的篇幅记录了江南水乡水患和治水的过程。记载了斗门闸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并记录了陡门地方的名人逸事,忠孝节义等人事。书因是草稿,所以有很多重复处。



3,书中有许多冷辟字和古时候的通用字,加上繁体字毛笔行书的写法。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就很难辨认,许多字必须借助电脑才能识别了。



4,此书说明了陡门桥的前世今生,陡门闸咸佑中置,即宋朝1274-1275年左右。辞海中古时斗通陡,"斗门"古代指堤,堰上放水的闸门。或横截河渠,用以壅高水位的闸门。所以陡门最早是"斗门闸",因作"斗门",后来闸的作用不再成了桥;高桥向北至秦巷约十多里中有十三条死浜,只陡门河四通八达,如突然一扇门。所以后称"陡门桥"。斗与陡既是同音,古又是通用字,还包含了从闸到桥的演变过程之妙!近百年来陡门先有闸后有桥,已经成了遗忘了的历史。



5,此书记录了无锡地区原来曾有一个仅次于太湖的芙蓉湖,芙蓉湖的沧海桑田变化,真是可歌可泣,实得用大部分的篇幅记录,也就是此书所具有的重要历史价值。在围湖造田的过程中,记录了当时的很多工程图纸,它既说明了当时治湖的科学性,同时也论证了史料的真实性。



6,此书考证了大量历史史料,自晋始到宋元明清历代文字中证实治理芙蓉湖的工程浩大与艰巨。



如:【吴地记】无锡湖四万七千三百顷。如:【南徐记】"晋张阖尝泄芙蓉湖水令入五泻。注于具区县以为田画,冬著赭衣令百姓负土,值天寒于冱,其功不成。"如:【县志】"西湖芙蓉圩为田十万八千余亩,折平田七万余亩。属无锡者三分之一,为田二万余亩。东湖杨家圩为田四万七千余亩。"如:【县志】"四周堤岸阔一丈八尺,高八尺。内帮子岸,高四尺。中间界堤界阔一丈二尺,高六尺。一线孤堤土疏难保,必桩石夹镶加高加阔。"如:【县志】"筑计共堤工每日三千五百六十三名。自十年二月起工至四月乃竣编役圩长三十六名,岸甲一百八名照田分派,督催凡充圩图之役者,专值堤工优免杂项差徭。"



7,此书从治湖的史料中也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一此湖向来无麦,低田而无夏熟。荒一熟两年受饥,若两岁兹荒,直至三年之后方得接食,较之他处之田,连失五熟,故圩民家无余粟。"

如:【识小录】"一此湖本属大川,今虽沧桑之变;一潦即水妖复至,龙阵怪风拔木倾卢,无不胆碎;堤岸一决,如同混沌;合湖金全洸,其惨不可胜言"。



如:【识小录】"今所号芙蓉湖者,乃其中极低处;筑堤为一大圩。其实堤外诸小圩,皆昔芙蓉地也。地极低洼,产稻不产麦。俗称不麦低田,然武邑者北而稍高,在锡境者南而愈下,而武邑田一亩折平田六分六厘六毫。在锡者折平田七分四厘一毫。高反轻低反重,锡民尤苦之。"



"一湖田极低,逼寸雨即涨尺水,有聚无散。故久雨即惊洪,波停蓄半年不退。居民架木栖身,三年雨淹非全荒,即米熟有秋之岁,什不得一。虽获每年丰熟,约计十年之内全稔者不过一二熟。瘠地民贫莫过于此。"



"一湖民概无积蓄,如遇凶年,催科日逼,欲变产苦无售主。鬻子卖女不忍分离。往往激公无计,情极捐生,弥可怜悯。"



"一湖内灾荒,民皆纺织为生,捕鱼为业。可恶市井富商花米高抬时价,致饥民难以谋生。捕鱼必用小船设或被窃窗全家坐毙。而捕鱼之人亦有为害地方者,小船三五成群,黑夜以捕鱼为名,逢路截货劫掠;孤舟偷窃池鱼柴草等物。故荒岁宜急平物价,弭缉盗贼。"



以上文字说明了湖民的生活艰辛,也因此造成了打家劫舍的匪帮。从书的后记中有二十五人的人物传记;我曾想陡门,历史上只是一个村,古称陡门秦巷;大到二三里地范围,因治湖而涉及前洲、玉祁、常州、江阴;为何人物传记也包含有前洲人物。原来同样与湖有关。所谓的忠孝节义。事实都是记录了清同治,咸丰年间死于盗匪手中的妇人和抗击盗匪的义勇。

如:"倪廷富斗门桥,前下倪巷人年四十五岁。同治二年十月一日为官兵追贼引路,逼贼营垒贼突出,死于火炮。"如:"唐玉阶,前洲镇人,年五十八。同治元年二月十八日贼犯镇,玉阶挺刀起领义勇五十余人御之;杀贼三败而循。须臾贼烽涌而至,义勇溃,玉阶被围犹与贼敌良久;身受重伤死。"并且所记被害十三人中,死于同治二年不同月的就有七名。这足以说明盗匪出没的频繁了。



8,此书用很大篇幅记录了无锡清代名臣李金鏞的事迹,还记录其父李廷发诚信助人的义举。



9,此书证实了陡门季翁一门两进士的传说。书中记录了"斗门季翁,字时舜,进士麟光之父也。师王君用康,则状元云锦之父。""季骐光字圣昭,康熙十五年进士,知闽清县移罗。时台湾甫入版图,设郡县诸罗。以新辟之邑。诸所措置规划,日无宁晷。尝常条议上大府一郡赖之。【台湾志】。"麒光孙,璟亦进士。【识小录】。"



10,此书中写到一秦巷人秦氏清顺治二年,不愿顺从清朝的剃发令被杀于常州,清朝的剃发令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我认为此书敢于记录颂扬,不免觉得清朝的言论太自由了吧,而且当时还有严酷的文字狱。或许真是此书未能刻印的真正原因。



11,书中人物传记中不明白处有六。其一,人物传记中首先介召的是王问父子,但是既没有说明其是陡门人,更无无其他说明。只在此页之前留下一页空白页,疑是没有写完之迷。"父王问,字子裕,少从郡宝游以学行称,嘉靖十七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监徐州仓,改南京兵部设南京额。子王鉴字汝明,鉴嘉靖四十四年进士知武定州。"父子两人都是明朝无锡进士,并都是古代有名的山水画家,假如不是陡门人,或其画与湖有关了。



其二,人物传记中第二人是"张有誉字谁誉,号静涵岵。望次子万历乙卯举人,天启已未进士授户部主事。惟税邗关独不拜魏忠贤祠短,出知饶州府摧参政总理七省漕储,经画节省具有成绩,迁四川按察使,癸未大计举清廉第一。帝手书其名于屏风,后累拜户部尚书太子太保江南区。弃官归,幅巾藜杖与缁素游。自谓大圆居士。卒年八十有一。著有【孝经衍义】六卷,【金刚经义趣广衍】三卷"查张有誉应是江阴人,又为何陡门小志记之?



其三,人物传记中第三人是"张晖字孔易,号白齐早岁补博士,弟子员中乣治戊午乡试授山东宁阳县知县。德益教养,政间刑清食宁阳之水不名一钱。几告归,孝养封翁与弟辈参考古今典籍,手不释卷。宁阳土民追感其德崇祠名宦。"



其四,"张谦字仲谥,号乐清,其先赵人。父文益赘贾从善,洪武间从善举贤良擢丞无锡,文益从焉爱锡山水秀丽,遂占籍为锡人。溢甘澹泊,力穑辟田躬行仁义。卒于天顺二年,年七十有八。"



其五,"张桂字廷馨,号存诚;为文益之曾孙。性质直,遇事不肯媕婀有习,举为耆老,风日清美与诸名人怡情诗酒,其趣超然。

其六,秦翔榜姓张,今正。副贡生。康熙元年知永州县臣,无官廨侨寓払溉城中,户口零落。翔悉心招徕,在任三年流民大集祀名宦。【县志】。"



12,以上六人之后方是陡门季翁一门两进士。何以记之。必有原因。如无关系,岂不是文不对题了。作者究竟是谁?首先必须是陡门人,其留有一句,"余自康熙二年莅锡至五年始,临湖境历览湖堤岸头,颓破若续若断;黎民荐饥。询其由,盖因水旱不均,十年九荒。"说明作者多次回无锡(康熙二年即1662年),还临湖境历览湖堤岸头,并调查过湖民。说作者必是陡门人有何根据,他对陡门季翁和李金镛并其父的记载非常详细。又为何作者对死于盗匪的人姓名地址年龄被害时间如此详细呢?可能与治湖录的某些文书记载有关了。



如果因名人而记之,无锡进士出过530多个。上面所提到的陡门季翁请的家庭教师还是无锡第二个状元王云锦之父;而作者并未为状元王云锦作传记,仅记下季翁与云锦之父的友谊而已。



又一个问题出现了,作者于康熙二年即1662年临湖境历览湖堤岸头,距今约351年了,而此书写于约120年左右,这如何解释呢?所说书写于120年左右的原因是,一,书中称国朝,应指清朝。二,记载了李金鏞之死,应在李金鏞死之后写。(即1890年后,距今123年了)。

那么"余自康熙二年莅锡至五年始,临湖境历览湖堤岸头,颓破若续若断;黎民荐饥。询其由,盖因水旱不均,十年九荒。"是谁说的?



我认为上面这句话是写湖的作者说的,后面的李金镛传记是后来的作者说的,这里有两个作者存在,前者是写了个"康熙"无锡陡门小志的人,后者是续写"光绪"无锡陡门小志的人。



13,根据此书记载中的关键词"季麒光、季璟、台湾",我从网上发现了"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转载台湾学者杨伟中2010年5月30日"一部失传诗稿,几代两岸文人"长篇报导,报导中的主人翁竟然就是陡门"一门两进士"里的"季麒光"。原来季麒光是"首创台湾诗社第一人","首创台湾方志第一人",留下大量有关台湾的重要著作。台湾学者都以为大部失传了。近年两岸人文的频繁交往,其经典著作"蓉洲诗文集"和"东宁政事集"都在上海、厦门、福州的图书馆中找到。



文中写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台湾学者对大陆学界动态和史籍保存状况不够了解,大陆学界中台湾史更非显学。两岸的隔膜,让季麒光的生平与著作竟湮没了三百年。"此文最后写道:"历史既曲折,又充满了兴味。三百多年前,无锡人季麒光飘洋过海来到台湾,留下了《蓉洲诗文稿》等著作。几十年前,同是无锡人的孙祖基收藏过《蓉洲诗文稿》,人却来了台湾,把书留在大陆。再过近六十年,与孙祖基同名的大陆学者李祖基寻访发掘了《蓉洲诗文稿》,将之整理出版,让两岸的学者文化人能重获一份文化瑰宝。海峡的险阻,政权的兴替,两岸的分离,终究无法都切断历史文化的传承与联系。《蓉洲诗文稿》三百年来的命运,不正说明了这点?"读完此文不由使我对这位陌生的"乡贤",油然而生敬意!



《蓉洲诗文集,东宁政事集》两部著作2006年已由香港出版。其次,我通过"明清进士提名碑录",寻找到了季麒光孙季璟考中进士的时间是"1730年考中进士。雍正八年庚戌科,第一甲,三名;第二甲,一百名;第三甲,二百九十六名。季璟在第三甲,⑤复姓:季璟。"

我们应该感谢写下这本"光绪无锡陡门小志"的两位无名的陡门先辈,为我们留下了如此珍贵的历史史料!



2013年3月23日



笔名,一叟194637上传于新浪知识人"爱问"共享资料。本文加上了台湾的新发现,于3月24日发表后由读趣资料吧和微叶资料吧转载,约一星期后发现读趣资料吧已下载18609人次,微叶资料吧已下载29577人次共计有48186人次。加上3月19日发表过的"光绪无锡陡门小志读后感"一文已有下载86367人次,总计有134553人次下载了我的读后感,这是我意想不到的。



万国雄2013年5月12日



根据后来的发现,我的光绪小志下载事实是大大超出13-14万记录。因为,百度照相只拍第一天记录。我最后一次上传的斗门小志译并注,只发现仅15点发出当天的记录12600多人下载!本文已收入中华文本库网。



http://www.chinadmd.com/file/czoxuzrwzi66r6rrpixtzpe3_1.html



20140227日















收录时间:2018年1月19日,7点15分

编辑时间:2018年1月19日,7点16分



献花(0)
+1
(本文系一叟194637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