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Kamrsy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分子生物学 分析和计算题
2022-02-16 | 阅:  转:  |  分享 
  
1.T7噬菌体DNA,其双螺旋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计算DNA链的长度(设核苷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650)。何谓Tm?影响Tm大小的因素有哪
些?在实验中如何计算Tm值?酵母DNA按摩尔计含有32.8%的胸腺嘧啶,求其他碱基的摩尔百分数。用凯氏定氮法测得0.1g大豆中氮含
量为4.4mg,试计算100g大豆中含多少克蛋白质?试述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三种基本类型。真核生物DNA聚合酶有哪几种?它们的主要功能
是什么?简述B-DNA的结构特征。编码细胞色素C(104个氨基酸)的基因有多长(不考虑起始和终止序列)?简要叙述蛋白质形成寡聚体的
生物学意义。10.为什么大多数球状蛋白质在溶液中具有下列性质。(1)在低pH值时沉淀。(2)当离子强度从零逐渐增加时,其溶解度开始
增加,然后下降,最后出现沉淀。(3)在一定的离子强度下,达到等电点pH值时,表现出最小的溶解度。(4)加热时沉淀。(5)加入一种可
和水混溶的非极性溶剂减小其介质的介电常数,导致溶解度的减小。(6)如果加入一种非极性强的溶剂。使介电常数大大地下降会导致变性。答案
:1)在低pH值时,羧基质子化,蛋白质分子带有大量的净正电荷,分子内正电荷相斥使许多蛋白质变性,蛋白质分子内部疏水基团因此而向外暴
露,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因而产生沉淀。(2)加入少量盐时,对稳定带电基团有利,增加了蛋白质的溶解度。但是随着盐离子浓度的增加,盐离
子夺取了与蛋白质结合的水分子,降低了蛋白质的水合程度。使蛋白质水化层破坏,从而使蛋白质沉淀。(3)在等电点时,蛋白质分子之间的静电
斥力最小,所以其溶解度最小。(4)加热会使蛋白质变性,蛋白质内部的疏水基团被暴露,溶解度降低,从而引起蛋白质沉淀。(5)非极性溶剂
减小了表面极性基团的溶剂化作用,使蛋白质分子与水之间的氢键减少,促使蛋白质分子之间形成氢键,蛋白质的溶解度因此而降低。(6)介电常
数的下降对暴露在溶剂中的非极性基团有稳定作用,促使蛋白质肽链的展开而导致变性。11.如果E.Coli?染色体DNA的75%可用来编
码蛋白质,假定蛋白质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60000,以三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计算,(1)若该染色体DNA大约能编码2000种蛋白质
,求该染色体DNA的长度?(2)该染色体DNA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约是多少?(氨基酸残基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120,核苷酸对的平均相对
分子质量是640)。答案:(1)因为蛋白质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60000,氨基酸残基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0,则蛋白质的平均氨基
酸残基的个数为60000/120=500个,编码2000种蛋白至少需要2000×500×3个密码子,而DNA碱基的75%用来编码这
2000?个蛋白,则该染色体DNA的长度为:2000×500×3/75%=4000000bp。若该DNA为B-DNA,每个bp使螺
旋轴延伸0.34nm,则其长度应为:0.34×4000000=1360000nm;(2)该染色体DNA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约是640×
4000000=2560000000=2.56109Da。12.什么是核酸杂交?有何应用价值?答案:热变性后的DNA片段在进行
复性时,不同来源的变性核酸(DNA或RNA)只要有一定数量的碱基互补(不必全部碱基互补),就可形成杂化的双链结构。此种使不完全互补
的单链在复性的条件下结合成双链的技术称为核酸杂交。用被标记的已知碱基序列的单链核酸小分子作为探针,可确定待检测的DNA,RNA分子
中是否有与探针同源的碱基序列。用此原理,制作探针,再通过杂交,可用于细菌,病毒,肿瘤和分子病的诊断(基因诊断)。也可用于基因定位,
目的基因筛选,基因表达状况的分析等研究工作。13.蛋白质变性后,其性质有哪些变化?答案:蛋白质变性后,氢键等次级键被破坏,蛋白质分
子就从原来有秩序卷曲的紧密结构变为无秩序的松散伸展状结构。即二、三级以上的高级结构发生改变或破坏,但一级结构没有破坏。变性后,蛋白
质的溶解度降低,是由于高级结构受到破坏,使分子表面结构发生变化,亲水基团相对减少,容易引起分子间相互碰撞发生聚集沉淀,蛋白质的生物
学功能丧失,由于一些化学键的外露,使蛋白质的分解更加容易。简述蛋白质溶液的稳定因素,和实验室沉淀蛋白质的常用方法。在体外,用下列方
法处理,对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有何影响?16.真核生物三类启动子各有何结构特点?答案:真核生物三类启动子分别由RNA聚合酶Ⅰ、Ⅱ、
Ⅲ进行转录。类别Ⅰ启动子包括核心启动子和上游控制元件两部分,需要UBF1和SL1因子参与作用。类别Ⅱ启动子包括四类控制元件:基本启
动子、起始子、上游元件和应答元件。识别这些元件的反式作用因子由通用转录因子、上游转录因子和可诱导的因子。类别Ⅲ启动子有两类:上游启
动子和基因内启动子,分别由装配因子和起始因子促进转录起始复合物的形成和转录。17.编码相对分子质量为9.6万的蛋白质的mRNA,相
对分子质量为多少(设每个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量为120)?18.什么是DNA变性?DNA变性后理化性有何变化?答案:DNA双链转化
成单链的过程成变性。引起DNA变性的因素很多,如高温、超声波、强酸、强碱、有机溶剂和某些化学试剂(如尿素,酰胺)等都能引起变性。
DNA变性后的理化性质变化主要有:(1)天然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解链变成单链的无规则线团,生物学活性丧失;(2)天然的线型DNA
分子直径与长度之比可达1:10,其水溶液具有很大的黏度。变性后,发生了螺旋-线团转变,黏度显著降低;(3)在氯化铯溶液中进行密度梯
度离心,变性后的DNA浮力密大大增加;(4)沉降系数S增加;(5)DNA变性后,碱基的有序堆积被破坏,碱基被暴露出来,因此,紫外吸
收值明显增加,产生所谓增色效应。(6)DNA分子具旋光性,旋光方向为右旋。由于DNA分子的高度不对称性,因此旋光性很强,其[a
]=150。当DNA分子变性时,比旋光值就大大下降。19.凝胶过滤和SDS-PAGE均是利用凝胶,按照分子大小分离蛋白质的,为什么
凝胶过滤时,蛋白质分子越小,洗脱速度越慢,而在SDS-PAGE中,蛋白质分子越小,迁移速度越快?答案:凝胶过滤时,凝胶颗粒排阻Mr
较大的蛋白质,仅允许Mr较小的蛋白质进入颗粒内部,所以Mr较大的蛋白质只能在凝胶颗粒之间的空隙中通过,可以用较小体积的洗脱液从层析
柱中洗脱出来。而Mr小的蛋白质必须用较大体积的洗脱液才能从层析柱中洗脱出来。SDS-PAGE分离蛋白质时,所有的蛋白质均要从凝胶
的网孔中穿过,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受到的阻力也越小,移动速度就越快。20.在下面指出的pH条件下,下列蛋白质在电场中向哪个方
向移动?A表示向阳极,B表示向阴极,C表示不移动。人血清蛋白:pH5.5,pH3.5;血红蛋白:pH7.07,pH9.0;胸腺组蛋
白:pH5.0,pH8.0,pH11.5;已知:人血清蛋白的pI=4.64血红蛋白的pI=7.07胸腺组蛋白的pI=10.8。
答案:人血清蛋白的pI=4.64,在pH5.5的电场中带负电荷,向阳极移动;在pH3.5的电场中带正电荷,向负极移动。血红蛋白的p
I=7.07,在pH7.07不带净电荷,在电场中不移动;在pH9.0时带负电荷,向阳极移动。胸腺组蛋白的pI=10.8,在pH5.
0和pH8.0时带正电荷,向阴极移动;在pH11.5时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21.指出在pH2.5、pH3.5、pH6、
pH8、pH11.4时,四种核苷酸所带的电荷数(或所带电荷数多少的比较),并回答下列问题:(1)电泳分离四种核苷酸时,缓冲液应取哪个pH值比较合适?此时它们是向哪一极移动?移动的快慢顺序如何?(2)当要把上述四种核苷酸吸附于阴离子交换树脂柱上时,应调到什么pH值?(3)如果用洗脱液对阴离子交换树脂上的四种核苷酸进行洗脱分离时,洗脱液应调到什么pH值?这四种核苷酸上的洗脱顺序如何?为什么?
献花(0)
+1
(本文系Kamrsy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