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五天晚课-重塑心智模式,启动成长思维.doc
2022-02-18 | 阅:  转:  |  分享 
  
第五课重塑心智模式,启动成长思维



开始之前,老师还是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哈:

假如你今年工作赚了20万,你会是怎么样的心情?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大胆说

有的人可能会说:怎么只有20万?

有的人会说:哇!20万,好开心啊!

通过这两个现象,大家肯定会有所体会了:面对同一个现象,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和判断,那这到底怎么形成的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个现象哈!

有个一家三口,他们租在一个40平的小平方房子里,夫妻两人打工供孩子读书上学。

就这些已知的信息,大家对这个情况会怎么想呢?你心里的真实感受是什么呢?说说看?

有的人可能会说,他们夫妻两个很恩爱,也很爱孩子,起早贪黑的打工,很有上进心;

有的人可能会想,你看他们三个人挤在这么小的空间里生活,靠打工,他们文化程度一定不高,只做些苦力活,也很辛苦;

面对同一件事情,可能有的人想的乐观些,有的人想的悲观些;有的人想的正能量些,有的人想的负能量些。

为什么?因为知识结构背景的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会不同。

这些就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态度以及加工处理的方式——也就是每个人当下的【心智模式】决定的。

从大家的答案里就能看出,大家每个人的心智模式也是不一样的

钱不会无缘无故就进入你的口袋的,靠运气得来的也会靠实力亏回去哦

其实事情原本是怎么样的其实不太重要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才重要。

过去并不能定义你,你当下的选择才定义了你。

我们讲下今天的第一个重点:什么是心智模式?

同学们,如果把人比作是一部复杂的机器,行为是机器输出的结果,而心智模式就是驱动机器的【底层程序】。

所以,人要获得持续的发展,不仅需要行为的改变,而且离不开心智模式的有效运转。

每遇到一件事,你都会有一个想法。有些人喜欢从外部找原因,有些人喜欢从自身找原因。

有的人习惯想困难是什么?

有的人习惯想办法是什么?

这些习惯性的想法,我们就把它叫做【心智模式】。

简单说:心智模式就是我们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

心智模式很重要,决定了我们会如何面对必然会遇到的挫折和失败。我们如何去追求一心想追求的成功,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如何评价我们自己。



同学们每天工作感觉辛苦吗?

有没有因为工作的事情影响自己心情,整天情绪不佳的?

有没有同学下班回家了还要做饭,带娃、感觉生活压力太大的?

有没有同学每天拼命的搬砖,发现房价越来越贵,想结婚房子买不起,或者买的起了,辛苦攒的钱一下子就没了,房贷每个月好几千,被生活感觉压得喘不过气来呢?

有没有同学们一直处于很焦虑状态,甚至因焦虑而失眠呢?

如果有这些感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产生这些感觉的根源,从本质上认清这些问题和困扰。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个心理学效应,这个效应会伴随我们人的一生:邓宁-克鲁格心理效应,也称达克效应,给大家发张图,半分钟时间看下:



这张图很多同学可能会看不懂,没关系,给大家解释下,这个图大致意思是:



对自我认知水平越低的人,他的认知偏差就越大,且自信程度很高,越容易自我膨胀(站在愚昧之巅),这个领域边缘的人,【我们称之为:巨婴】

这张图很多同学可能会看不懂,没关系,给大家解释下,这个图大致意思是:

对自我认知水平越低的人,他的认知偏差就越大,且自信程度很高,越容易自我膨胀(站在愚昧之巅),这个领域边缘的人,【我们称之为:巨婴】

那什么叫认知偏差呢?就是说一个人呢,他可能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什么都明白了,但事实呢,其实他什么都不懂,就是他认为他知道的东西,其实他并不知道,这就是说认知的偏差,就是说你对这一个事物的认知,是不正确的是有偏差的。

那大家看这个象限呢,从下到上呢,就是自信程度从低到高,那从左到右呢,是自己的一个成长的一个过程,然后呢,在最开始的一段儿,我们从这个最下面,然后来到了这个上面的余味之间,这个阶段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有句话可以很好的形容这个词,就叫做年少轻狂。

就像我们老话讲的哈,初生牛犊不怕虎,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厉害,什么都明白,尤其是在一些年轻人身上体现的更加真实,但是事实上呢,他可能未必真的都懂,所以这个时候呢,它其实是存在认知偏差的,但是呢,他认为自己很厉害,这个时候呢,他就战胜了这个余味之间,所以这个时候呢,他的思维对应的就是下面的这个巨婴思维,那为什么叫巨婴思维呢?就是已经长成很大的人了,但是思维层面上还停留在婴儿的阶段,这回大家应该都明白吧。

那么其实这个巨婴的这个阶段呢,他其实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就是他不知道自己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所以他以为自己什么都懂,这一块儿呢,可能有点儿绕大家慢慢进去思考一下,那这个呢,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好的咱们往下走了啊大家想想自己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就是本来他的认知水平就很低,甚至年纪也偏大,思想非常顽固当新鲜事物出现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懂,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也是长篇大论或者定义为骗人的,大家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没错,可能大部分人的身边都有这样的人,不过老师相信来咱们群里学习的同学大概率不会出现这种的人了,因为大家都是愿意去提高和改变自己的人相反:自我认知水平越高的人,他的认知偏差就越小,如果她的自信程度也越来越高,那他就越容易实现自我超越(走上开悟之坡)。

那这一块儿呢,认知偏差小的人呢,老是用麦穗儿来给大家举个例子哈,就是说越成熟的麦穗呢,他会把头低的越低形容的就是一个人呢,懂得越多,他会越谦虚的,当一个人的认知偏差越小的时候,其实他就越谦虚,因为他就知道这个,自己有很多东西还不知道。

所以呢,有的人呢,他可能会有一些不自信,但是这个不自信的来源在哪儿呢?来源于无知,同学们,如果你满腹经纶,你懂了很多,那很多事情你都懂,或者说你在你的专业,你的行业,你的岗位,你是numberown的时候,你会不自信吗?你绝对不会,所以自信往往来源于能力啊,能力呢,要往往来源于学习加练习,比如说理财的能力,你会理财,那你跟一个不会理财的人在一起,想不自信都难,对不对,就是在理财这方面,如果说你会管理呢,你会沟通,那你跟一个不会沟通,不会管理的人在一起,你可能会不自信吗?这个是都不存在的,对不对。

这个自信是非常重要的,那时间久呢,同学你会发现信心和自信呢,是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成功的关键,比如说有的人看起来能力不是很强,他做什么事情你并不看好他,但是他就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还没开始进行呢,他就相信自己一定能成,你会发现他最后可能把这件事干成了,但是换句话说呢,如果一个人他不自信,在一件事还没有开始做的时候呢,他就认为不行啊,我肯定不行,就办不成,这个事儿我不行啊,那你放心,他大概率是做不成这件事的。所以啊,大千世界,往往有的时候你走得快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一定相信啊,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的人才是最好的。



我们一个人的整个人生,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知道

不知道自己知道。

你在这个阶段啊,他可能就知道了,原来我还有这么多不知道的东西,所以他就会变得很谦虚,也就是到达这个图片的第二个阶段,知道自己不知道,那从这个愚昧之间呢,慢慢的到了绝望之谷。

这几句话大家记下来,好好理解一下,本质上,这4个阶段就是一个人心智模式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成长过程那如何让一个人从愚昧之巅走到开悟之坡呢?

可能会有很多种方法,结合着上面的这句话,老师给大家一个全新的心智模式成长模型,看下图:



同学们,这个研究把人的一生分为7种心智模式,分别是:

吸收性心智、

他律性心智、

自我性心智、

选择性心智、

对标性心智、

成长性心智

觉知性心智。

并且给出了对应的年龄阶段。

大家可以看一下,当一个人他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时候,那么他就从这个余位之间慢慢走向了绝望之谷,我知道大家很多都是微妙的老学员哈,大家细想一下,你回想一下最初小白营刚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有没有感觉老师怎么讲这么啰嗦啊,直接告诉我买哪个不就行嘛,对不对,有那么复杂吗?股票讲这么多,就这个思维那个底层逻辑的,但是你会发现,学习完这十二天小白营之后呢,你就会想啊,幸亏老师告诉我这么多,不然我瞎买的话,那我就吃大亏了。

他就会想,原来这个有我这么多不知道的东西,这个事情呢,没有我想的这么简单,它是需要系统的学习的。于是呢,他就进入了后边儿的系统班继续学习了,但是越学习越发现自己的无知啊,原来有这么多高深莫测的一个东西,我相信咱们班肯定有很多爱学习的同学会发现自己越学越感觉自己很渺小,越学越发现自己很无知,那越学呢,越发现很多事情原来都是有方法可循的。

那么在这个时候呢,大家就会慢慢的进入到了这个绝望之谷,其实绝望之谷呢,这里比较难熬,在这儿有个特征哈,就是我花了很多钱,我学了很多知识,但是呢,我依然目前还没有收获到我想要的东西,那比如说有的人学完了理财课,学费可能花的压力也挺大的,但是学完之后呢,还没有赚回学费,或者说收益还不是很乐观,你还愿意坚持吗?那有的人可能会犹豫了,会动摇了,对吧,但是有的人呢,他依然会坚持。

包括你学习其他课程的时候,也是这个道理,当一个人进入绝望之谷的时候,他就会发现自己很渺小。那么老师呢,也可以告诉大家,很多同学呢,现在就处于这个阶段,你要放弃吗?你要放弃的话,你永远都会在绝望之谷,它会打击你的自信,但是如果你没有放弃,你持续的学习,你一直在进步,一直在练习实践,把很多你学到东西呢,变成自己的技能,那么你就会从这个绝望之谷走向开悟之坡。

那在这个阶段呢,就是知识加经验的积累,加上人生的阅历,他就会变成你的智慧,所以智慧跟聪明他是两个概念,有的人呢,他并不聪明,但是很有智慧。

在这个阶段呢,人们的思维开始变化了,他知道随着这个学习能力经验的提升,他这个时候呢,知道自己已经知道了很多东西,他会重拾信心的,对吧?就是说一个月,这就是一个越来越好的一个过程。很多同学呢,都是学完了这个理财课,包括我前阶段儿带的这个管理系统学习的同学们,他都会发现啊,我越来越感觉我的团队越来越好,我的财务状况越来越好,其实这就是走上了开悟直播的。

那么如果这个时候呢,你持续的去养成学习的一个习惯,那你就会走向持续平稳的高原,这个时候呢,你就会在智慧上面成为一个大师,级别就有很多你知道的事儿,甚至你自己都已经不知道,你知道了那这块儿呢,大家可能听着有点儿绕,对吧,你比如说你学完这个理财的课程,还是拿小白营十二天举例哈,比如说我们学完这十二天小白营,你们发现自己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但是呢,当老师去提问你一些问题的时候,你就能回答上来,这个时候呢,你就会发现我不知道自己,原来我自己知道了,这个时候呢,就是一个主体生活中的一个改变。

老师发的语音大家对照这个图就大概能够理解了对于咱们班级的同学,老师看了下,相对来说,25-55岁的同学居多,那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着重的给大家讲下这几个阶段大家课后也可以慢慢回味一下,当你思维开悟的时候就会走上开悟之坡大家可以保存一下,有的时候不要瞎忙要给自己一些思考的空间

继续了咱们来看看选择性心智,选择性心智的普遍年龄段为【26-36岁】

俗说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其实,这讲的是我们进入社会以后,要开始进行一系列重大的选择,包括事业和家庭。

而很多重大的选择往往都是在我们心智不是太成熟的时候决定的,因此,需要运用到特别大的潜意识的力量,来克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

当我们恋爱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根本毫无经验,当我们拥有自己的第一个宝宝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对育儿竟然一无所知。

大家发现了吗?连电器都有使用说明书,但是我们的人生中很多事却无从下手



【26-36岁】这个年龄段选择性心智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什么意思呢?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比如最常见的,你的妻子怀孕了,那你会发现大街上比原来多了好多孕妇;

再比如说,如果你买了一辆大众汽车,你会看到满街都是大众汽车。。。。

各位,可实际上并不是孕妇和大众汽车变多了,多的只是你想注意的那一部分而已,你之前没有注意这些,你现在开始注意了同学们,如果一个人一旦进入【选择性心智】,那他的人生就会开始进入了【下降通道】,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就逐渐固化了,进入了能力舒适区,走不出来。

也是很容易欺骗自己的阶段



接着,咱们再看下【对标性心智】,普遍的年龄段在【36-46岁】

【对标性心智】简单点说是爱对比,喜欢和别人比较。

其实如果事业还算顺利,我们就算一辈子走不出来选择性心智,我们也感觉不到,你依然会觉得幸福满满。

那这一块儿呢,我跟大家说一下我自己的一个经历,在老师没有来到微秒之前呢,其实也一直在坚持学习,其实回想那个时候呢,就是在绝望之谷,知道自己有很多东西不知道,但是又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同时又找不到这个出路跟这个机会,那这个时候呢,真的就是很痛苦。

我也曾经在网上去想哈,我宁愿做一个傻傻笨笨的人,什么都不去想,那每个月呢,挣几千块钱,够吃够用就可以了,想那么多干嘛呢?又没有什么出路,但是呢,就是因为我的认知扩大了,我知道人生可以过得更好,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有一条路在等着我,所以我没有放弃,我一直在不断的去进行追寻。

那终于呢,当我遇到了微妙,才真正的开启了我人生的财务自由之路和管理之路。所以呢,老师想告诉大家什么呢?虽然说你现在可能过得不是很顺利,但是呢,我希望你能够坚持下去,你要知道,一定有一条路在等待着你,而这条路的前方是一片光明,但千万不要在没有找到这条路之前就放弃了自己,那么你将永远在黑暗中度过。

那老师呢,也从来不会让任何的机会在我眼前溜走,所以我的希望我的同学们也跟我一样。

再举个例子:如果40岁左右,你的事业忽然不顺了,突然发现比自己优秀的同龄人比比皆是,甚至出现中年危机了,再加上经常看到一些信息比如:别人家的孩子又怎么样进步了?别人家又怎么买新房买豪车了!可自己依然住在自己的小房子里。。。。

这个时候,你就会开始进入了【对标性心智】。有的人在比较中慢慢迷失了自我,自信坍塌,跌进绝望之谷,开始抱怨社会于是出现了社会的一些名词比如:躺平

这就是绝望之谷中的词语大家还记得课程开始的时候老师问大家的问题吧?这就回到了我们最开始提到的问题阶段,很多人就慢慢的沉浸在这个阶段开始爬不出来了但凡事都有利弊,也有的人一下子心态就转变了,心也谦虚了,人也谦和了,空杯心态也出来了,开启了学习成长之路班里的很多同学应该就在这个阶段

如果你是这样的心态,经常研究对标的长处,向长处学习,学以致用,那老师恭喜你,你就可以从绝望之谷逐渐爬出来了!

心智模式也在逐渐的成熟,一定不要在低谷里倒下

一个人最大的风险就是看不到任何风险。

一个人一生的高度,取决于能找到多少个对标。

用和自己差不多的朋友做对标,也许能做出一些事来,但做不大;

如果你能找到比自己厉害很多的人做对标,来帮助你,那么你也会变得非常厉害。

微淼为什么可以做的好,因为封老师在向任正非学习,对标

有句古话:“用徒者亡,用友者霸,用师者王”。什么意思?

就是:如果你总是用你的徒弟,那你会把自己给灭掉;

如果你用的都是朋友,或者跟自己差不多的人,你能够称霸一方;

如果你能够把老师请出山,你就可以称王了



接下来咱们再看下成长性心智(46-56岁)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一个人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第二次生命,常常从四十岁开始。

40岁以后,有的人性格逐渐温和了,把注意力从外部评价上往回收。不再需要得到别人的表扬称赞,也能自我燃烧。就算被别人误解,被恶意批评,也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稳定

我们中国也有句老话,叫做40不惑,其实是一个道理,有的人从这个时候开始找到自己的第二次生命,自此豁然开朗。明白了原来“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于是了进入成长性心智。不过我们可能已经错过了人生最佳学习阶段(6-16岁),而且,我们很多人已经形成了大量的固化思维和路径依赖。

但是,没关系!!因为成长本身就是一系列的破壳而出,自我革新。我们要破的就是固化思维、路径依赖、舒适区、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也叫破我执!

同学们,咱们班群里应该有不少40岁左右的同学,而这个阶段恰恰是人第二次成长破壳打碎固有思维的阶段,也正正是这个时候出现了不同的人生分水岭

因为有的人不想冲破自己的现有的生活,觉得自己做不到了,老了,时间不够了,不想走出舒适圈,太累了,希望让自己的固有思维持续下去

另一部分人则真正的进入了成长型心智,开始二次的丰富自己,成长自己!

柳传志40岁创立联想,任正非43岁开始创立华为,宗庆后44岁创建了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

那么在这个以后,其实还会有【觉知性心智】,时间关系,咱们就不讲了,后面的课程都会给大家讲清楚40左右的这个年纪,一部分人觉得自己后半生也就这样的,于是自我放弃,还有一小部分人,他们的认知打开了,认为开始一切都不晚,他们会继续选择改变,突破,成长邓宁-克鲁格心理效应共有七种心智模式,是从巨婴走向大师的战略路线图,这里老师总结了一张图大家可以先简单的理解一下

需要细细品味哈

听到这里,可能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我学习了大量的知识,懂了很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呢?

答案是:知识是别人的,心智是自己的。只有觉知到自己的心智模式,才是自我超越的起点。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我们看为什么很多人道理都懂,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呢?其实网络上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啊,就是从你大脑知道到底儿最远的距离是哪呢?就是从大脑到四肢的一个距离。

那知道呢,是大脑在行动,那从大脑到四肢的距离呢,中间的一个卡点儿,其实就是我们的心脑,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知道到做到,中间隔着一个叫悟道,只有从你的内心误导,你才会去行动,如果你只是大脑知道了,但是你没有误导,你的四肢不会去行动,所以结果就不会去改变。

那我们这节课呢,也是让大家去进行开悟的一节课,只有你开悟了,就像你意识到了你自己的财务状况需要去改变,不改变会有很多后果,你承受不了,所以你来学习,就好像你知道你的团队有问题,你是有瓶颈的,你的沟通是低效的,然后事情是没有达到你预想的效果的,你是想改变,想要变得更好,所以你的心在改变,所以你报名的课程,所以你继续深入的学习了,所以你就掌握了这门技能,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那我们应该怎么觉知到心智模式,对自己进行改变呢?



那咱们再拆分一下,其实这7种心智模式还可以划分为两大类:

消极的防御型心智和积极的成长型心智,简单来说就是【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这么说就好理解多了

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做事更关注自己是否在发展的状态,而不是结果,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在挑战中不断地提高,这种思维方式会大大增加他们成功的可能性。

那这里呢给大家举个例子啊,比如说两个人同样在一家公司,那么a呢,他可能更关注我在这公司我能学到什么,我能获得多少成长,我问我以后做铺垫,那B呢,可能说他更关注在这公司能赚多少钱,我一个月是赚3000呢,还是一个月赚5000呢?所以关注点就不一样了。

那么一直在关注自己自身能力是否提升,它就是成长型思维,因为大家都知道财富跟能力是匹配的,当你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越来越值钱的时候,你赚的钱自然不会少。那如果你一直要关注钱本身,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那你如何获得高薪呢?这个是不现实的。

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则习惯把思维局限在一个狭窄的范围,认为智商和能力水平是天生的,不愿意去做那些与自身能力有差距的事。

我用案例,帮助大家理解:

固定型思维的人,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惧怕挑战,总为自我设限。容易形成"跳蚤人生"

我们在管理系统实操视频课会讲到一个案例:

有实验人员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取出一个玻璃杯,然后在里面放进一只跳蚤,跳蚤马上很轻易地跳了出来

这个实验重复了多次,实验结果都是一样的。最终经过测试,发现跳蚤弹跳的高度竟达到了它身体的400倍左右,如果按照这个角度来说,可以称得上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了。

接下来,实验者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玻璃杯里,不过,这次是立即同时在杯子上加了一个盖子,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盖子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没有停下来,他仍然继续不停的“跳”

在一次又一次碰盖之后,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跳的高度。又过了一阵子以后,实验者发现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到过盖子,而只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

一天后,实验者把盖子轻轻拿掉了,可是跳蚤还是在原来的这个高度继续蹦跳,三天以后,他发现这只跳蚤还在那个高度蹦跳,并没有跳出瓶子

一周以后,这只可怜的跳蚤还是在这个玻璃杯里的那个高度不停地跳着,它现在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

同学们,这个老师问个问题,难道这个跳蚤真的不能跳出这个杯子吗??

没错!绝对不是的,从咱们今晚课程的角度来讲,只是它的心里已经默认了这个杯子的高度是自己无法逾越的而已大家看,固定型思维的人,不是不敢去追求成功,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为他们因为曾经的挫折心里已经为自己默认设定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的潜意识:这太难了,我根本就没有办法做到,我不行!



这个“心理高度”就是很多人无法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跳蚤人生”。

固定型思维的人,会把失败的原因归于外界

自己没得到晋升,就怨领导没眼光;同事太奸诈;

自己文章点击量不高,就说读者太浅薄;

自己一事无成,就怨社会不公,世态灰暗。

正如周国平所说:“多数人的矫情,根本原因在于它是平庸,却要冒充独特,因而是不老实的平庸。”

不愿接受自己的平庸,把失败的锅甩给外界,还安慰自己要坐等风起,可多少人,一坐就是一辈子。

这就是很多人不敢尝试,又不甘于平庸,尝试了就怕失败,不尝试又怕留有遗憾

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讲,固定型思维的害处也正在于此。



那接下来咱们看看【成长型思维】的人有什么不同

成长型思维者,认为万事万物通过自己的参与都可以改变;

心智也在不断迭代强化,从而造就非凡人生。

关于这点,不用给大家讲概念,讲几个故事大家就明白了

当年,林语堂与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身份悬殊,八竿子打不着。当得知赛珍珠来中国时,林语堂便夹着手稿,深夜蹲守在赛珍珠酒店大堂。

他的心里想是:闲着也是闲着,管他的,试试呗,结果,在赛珍珠的帮助下,林语堂一炮走红!

他当时的心语也是:闲着也是闲着,管他的,试试呗,最终,林子祥帮刘德华发行了第一张专辑,才有了今天的天王刘德华

在电影《飞越疯人院》中,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

麦克说:“我要进城看棒球赛,谁想和我一起去?”比利却说:“麦克,别闹,你出不去的。”

麦克指着陶瓷洗脸池:“我可以用它砸碎窗户。”比利说:“你举不起来的。”麦克搓搓手,使劲去抱,确实没搬起来。

他有些无奈,但大叫起来:“去他的,我总算试过了,起码我试过了!”

起码我不会因为没有尝试过而后悔

所以,人生怕的不是失败,而是连尝试一下的勇气都没有,“闲着也是闲着,管他的,试试呗!”是我们要保持的一种状态。

我们看,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往往也经历了很多挫折,他们将磕绊视为垫脚石,倒逼自己成长,不是说奋斗了就一定会卓越和成功,但是你连行动都不行动,尝试都不尝试,那你永远都不会进步了

给大家发个图片,可以保存下:

好了,说到这儿,大家要思考一下了,不用不好意思哈,同学们,就目前的自己来讲,你觉得你是固定型思维呢还是成长型思维呢?

我相信咱们班群的大部分同学是成长型的思维,因为你现在在老师的班群学习,本身就在成长,那如果你是成长型思维,老师恭喜你,也希望你可以继续保持如果你现在是固定型的思维,那老师要告诉你,这对你的成长和生活确实没什么好处,但是没关系,人生是自己创造的,自己选择的结果,我们可以去寻求改变,而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那有的同学可能就会问了,那我该如何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呢?老师给大家几点建议

1.提高设置目标的能力,并根据目标找到人生应有的思维方式

稻盛和夫说:“我们可以用‘登山’来比喻应该拥有怎样的思维方式。如果要爬附近的低矮山丘,那你只需以郊游的心态,身穿常服,脚穿运动鞋就能实现。

如果想征服阿尔卑斯之类的雪山,就必须配备相应的装备。而如果是攀登珠穆朗玛峰,那么,就更不一样了,必须身怀攀岩技术,配备各种各样的装备,接受严格的训练。

攀登的山峰不同,需要的准备工作和装备也不同,正如一个人追求的人生、经营目标不同,他所持有的“思维方式”的境界也自然不同。



2.提高学习和适应能力



?这点通过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就可以反映出来:在大自然的历史长河中,能够存活下来的物种,既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而是那些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能感受到大环境的变化并适应是一种能力。



美团王兴,在他的学生时期,被一路保送进入清华大学电子系

他毕业后去了美国留学,创业后,他依旧保持学霸风格,对新生事物具有很强的接受能力,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开放心态和学习能力,也带动了公司的学习氛围



今日头条张一鸣,6年时间从从程序员做到了CEO,创办头条5年后公司估值300亿美金。



“善于学习,且有强烈的目标导向”是他的标签,他看得长远,目标一旦确立,就极其专注。持续学习进化,始终保持克制,做事不设边界,不对当下满足,专注长期目标,鲜有焦虑迷茫。

就像刘备最初打江山只有一个人,一无所有,但是却制定了匡扶汉室的目标,虽然最终没有达成,但是他的成就也称霸一方了

如果你总是拒绝新知识、新思想的输入,那么,你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就只能被身边的亲朋好友和一些无脑网文所决定。

而判断一个人潜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就是“空杯心态”,即一个人对于新事物是否保持空杯心态,而不是因为自己的经验和旧认知,拒绝新的认知,给大家发个视频看下:







很多人对事实没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不愿意多问几个为什么,心态封闭。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很多人不是学习后放弃了学习,而是学习之前就放弃了学习。”

这也是很多人失去思维、认知、知识升级机会的原因,只能一直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转悠。

如今,科技突飞猛进,各行各业每天都在发生巨变,知识和思想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新的碰撞。

要想顺利适应世界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就需要不断升级你的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保持强悍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3.提高实践能力:看似平凡的努力最重要

“我一直坚持努力,埋头从事‘看似平凡’的工作,因此,取得了今日的成就。”稻盛和夫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梦想的实现,都少不了看似平凡的努力

如果不脚踏实地,梦想只能沦为空中楼阁。”稻盛和夫说:人生之路,没有像自动扶梯那样的便利工具,只能依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对此,很多年轻人不以为然,认为一步一个脚印实在太慢,照此速度,一辈子无法成就梦想,殊不知,一步步的积累会产生魔法般的加乘效果,最终由量变到质变,也是复利的效果。

稻盛和夫,一个出生于鹿儿岛的小伙,其貌不扬,能力平平,却取得了今日的成就,关键在于“认真努力”四个字,在他看来,认真努力工作,听起来稀松平常,但却蕴含了人生的真理

人行人世间,工作上或生活上,大大小小的困难无法避免。有的也许可以轻易打倒,有的则令人望而生畏。

而选择正面击破,还是绕路而行,不同的选择就此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献花(0)
+1
(本文系阳光帅小伙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