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地球南极资源与地质学研究综述(13)
2022-02-27 | 阅:  转:  |  分享 
  
地球南极资源

与地质学研究综述(13)

胡经国



南极在上的地位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对南极地区迷恋,渴望揭开南极之谜。究其目的科学、经济、战略和政治上的原因。科学研究宝地科学探索的圣地

多少年来,科学家一直迷恋着南极大陆,迷恋着南极地区奇奇怪怪的自然景象。科学家在荒无人烟的南极大陆冰盖上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洒下了青春热血,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在酷寒的极夜里,有人为了抓拍极光照片,被下降风暴卷进了冰雪世界,与南极冰盖永世共存;在漫长的极昼中,有人为了采集生物标本而坠入大海,加入了绕极洋流的行列;在建立国中山站的过程中,位中华男儿和“极地号”几乎被冰崩吞没在南极普里兹湾……

在茫茫的南极大冰盖上,没有人烟,没有鲜花,没有绿草;在漫长的极夜里甚至没有了人类赖以生存的阳光。这儿只有酷寒的气候,有远比台风还强劲的下降风暴,有被下降风卷起百丈高的雪柱冰花,……是什么诱使科学家迷恋这块极地?是什么使科学家心甘情愿为它献出宝贵青春?回答很简单这儿埋藏着无数科学之谜,是科学研究的圣地。

科学家发现,由于南极地区特殊的位置和下垫面以及奇特的环境状态,有许多学科的研究必须在南极地区这个天然实验室内进行另一方面,有关南极地区的一些科学问题具有全球性意义,与人类前途和命运休戚相关

众所周知,太阳辐射能是控制高空大气物理现象的能源。由于南极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和地磁场与地球上其它地区迥然不同,因而只有在南极地区上空,表征太阳辐射能的太阳风和其它高层空间中的带电能量粒子易于进入,并且通过电离层向中低层大气输送,形成一系列重要的物理现象,如极光、哨声、粒子沉降和地磁脉动等。因,要研究上述特殊物理现象,非在南极地区不可。极为纯洁的自然环境是南极地区得天独厚的条件。因,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必须以南极地区环境为基准点。南极大陆几千米厚的大冰盖是反演古环境的极好地方。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举世瞩目的重要课题南极地区气候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和敏感区。科学家们目前正力图从此发现全球气候变化前的征兆。

南极地区上空臭氧洞的成因及其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危害,为科学家们所关注。为什么南极的臭氧洞比北极上空更显著?近数十年来南极上空臭氧总量的减少与波动,是本身的自然变化规律,还是人类活动的破坏?这都是科学工作者渴望解决的问题。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丰富的资源南极诱人的资源很多,首先当推南极大陆的矿产资源,其次是海洋生物资源。世界上最大的铁矿储藏地区南极大陆的铁矿丰富,含铁品位高,有“南极铁山”之称,可供世界开发利用200年,为世界之最。世界上最大的煤田。南极大陆二叠纪煤层广泛分布于东南极的冰盖下,约达5000亿吨。石油资源极为丰富。南极的石油储量还未查清,但至少是有潜力的世界资源。

磷虾是南大洋的特殊水产资源,其蕴藏量约为4~6亿吨从生态平衡观点来看,可以每年捕获5000万吨它相当于当今世界总渔获量的一半。世界最大的淡水资源库。仅南极大陆,就储存了人类可用淡水的72%。

应该指出,南极的资源待人类去、去查清。

3、世界战略要地

南极未来的开发利用,已经世界各国关注。各种瓜分南极的主张和借口应运而生。其目的主要在于夺取南极丰富的资源尤其是能源。各国政府耗资巨大地支持南极探险和考察,其重要目的之一就在于跻身南极,为未来着眼。

目前已有26个国家在南极设立了科学考察站

总之,南极在的地位越来越显著。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南极将是21世纪的热点。年前后,一些猎取海豹的猎人来到南极洲他们有可能就是最早到达南极的人。年,比利时的几位探险家在冰上度过了一个冬季。年,罗伯特·斯科特率领英国探险队前往南极但是没有成功。年月,挪威探险家罗德·阿蒙森成为到达南极的第一人。此后不久,斯科特也带领探险队到达南极。但不幸的是,斯科特及其同伴在归途中全部遇难。假想南方大陆

在多年前,人类对自己生存的地球,远没有像今天那样了解。那时只清楚已知的大陆都位于北半球但古希腊人根据太阳总是出现在南面天空的事实,认为南半球也应该有一片大陆。

当时的天文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假说:地球要保持相对平衡,南北两端必须各有一块陆地,而且可能是南重北轻,否则,这个球状体的世界就会翻来倒去。

后来,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希帕库(公元前127年)根据对称原理提出,如果南半球没有一块陆地,地球就无法保持平衡。他把这块中的陆地称为“南方的大陆”。

到了公元1世纪,罗马地理学家庞蓬尼麦拉不仅赞成关于南方大陆存在的设想,还指出南方大陆的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一样,因严寒而无人居住。

公元2世纪,埃及的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托勒密(约公元90168年)曾绘制出一幅极富的图他在人们熟知的洲区的南方,加画了一块跨越地球底部的陆,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未知的南方大陆”。他认为南方大陆非常大,几乎填满了南半球。这地图与现代理解的地图基本一致。所以,托勒密有“现代地图学祖师”之称。在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托勒密的地球学著作被重新“发现”,译成各种文字,一版再版许多地图上发现了这块“假想的大陆”,只是它的位置要比托勒密绘制的更靠南一些,并且它的名字也被改成“南方的陆地”。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

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简称SCAR,隶属国际科联。它是专门组织、协调南极科学研究的国际性学术组织。

SCAR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以促进南极条约协商国成员国之间及其它国际学术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在大会期间还举行生物、地质、冰川、气象、高空大气物理、大地测量与制图、人体生理医学等学科的分组学术讨论会南大洋生态与生物资源、海豹等方面的专家组会议。SCAR自1958年成立至今召开过21次会议。1991年SCAR在德国不来梅举行大规模的南极科学大会,回顾、总结了30年来在南极研究方面各重大学科取得的进展。SCAR最重大的研究课题是“南极在全球地圈生物圈计划中的作用”。SCAR现有21个正式成员国和7个非正式成员国。

中国在1986年6月举行的第十九届会议上被接纳为正式成员,并且参加了第十九届以后的各届会议。中国也成立了与国际SCAR相对应的中国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统一协调全国的南极科学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为该委员会主任。中国极地研究所所长董兆干在第二十一届SCAR会议上当选为副主席。

中国从1980年起派科学家到外国南极考察站同外国科学家一起开展南极科学研究年月日,国派出人组成的南极考察队乘“向阳红号”考察船首次赴南极建站与考察。年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在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南端落成,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地理坐标为南纬°12′59〃,西经°57′52〃,距北京。年月日年月日中国东南极考察队在南极大陆另一端的达拉斯曼丘陵上建立了中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中山站,地理坐标为南纬°22′24〃,东经°22′24〃,距北京,距南极点。年月日,国在南极冰穹建设的昆仑站胜利建成,地理坐标为南纬°25′01″,东经°06′58″,高程米距南极冰穹公里

从1984年起,中国已多次派出了考察队。自第五次起,考察队兵分两路,一路奔向长城站,一路奔向中山站。中国在两个站上进行的主要考察项目有:地球物理、生物、地质、冰川、环境、气象、高空大气物理、人体生理医学等。

1989年7月27日,由中、法、美、苏、英、日6国各1名队员组成的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探险队从南极半岛出发,沿着过南极点、东方站最后到达和平站的最长路线,开始了仅靠狗拉雪橇和滑雪板横穿南极大陆的征途历时219天,行程59861989年12月11日经过南极点时曾经发表南极宣言1990年3月3日国际横穿南极探险队胜利到达终点。







3







献花(0)
+1
(本文系胡经国图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