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探秘海底火山及其他(3)
2022-03-04 | 阅:  转:  |  分享 
  
探秘海底火山及其他(3)

胡经国



六、海底地貌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海底火山,有必要了解和研究海底地貌。

1、海底地貌的概念

海底地貌是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海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延的海岭,深邃的海沟,坦荡的深海平原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万,宽数百至数千,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大洋最深点11033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4.43米。

2、海底地貌单元划分整个海底可分为、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单元,及若干次一级海底地貌单元。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

通常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称活动大陆边缘)。

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3个单元构成,地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缘地带。

后者陆架狭窄,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可分为两类:海沟岛弧边缘盆地系列和海沟直逼陆缘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也见于印度洋东北缘等地。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是陆地的一部分。如果把大陆架海域的水全部抽光,使大陆架完全成为陆地,那么大陆架的面貌与大陆基本上是一样的。国的和东海的海底基本大陆架。黄海水深一般在5070米之间,而东海平均深也不过100米左右。大陆架的坡度很小,一般在0.1度左右。

在大陆架上有流入大海的江河冲积形成的三角洲。在大陆架海域中,到处都能发现陆地的痕迹。泥炭层是大陆架上曾经有茂盛植物的一个印证。泥炭层中含有泥沙,含有尚未完全腐烂的植物枝叶,有机物质含量极高。黑色或灰黑色泥炭可以作为燃料燃烧。在大陆架上还能经常发现贝壳层许多贝壳被压碎后堆积在一起,形成厚度不均的沉积层。

大陆架上的沉积物几乎都是由陆地上的江河带来的泥沙,而海洋很少。除了泥沙外,永不停息的江河就象传送带,把陆地上的有机物质源源不断地带到大陆架上。大陆架由于得到陆地上丰富的营养物质的供应,已经成为最富饶的海域这里盛产鱼虾,还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储备。

大陆架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它随着地球地质演变不断产生缓慢而永不停息的变化。在国的黄海和东海的海底地层中,蕴藏着丰富的泥炭资源,这些泥炭是远古时大量陆地植物的遗骸生成的。这说明,远古时代,现在黄海和东海的大陆架是一片生长茂密植物的大平原。只是在最近的地质演变中,这片逐渐下沉,海水入侵才形成了大陆架。另一个例子是喜玛拉雅山顶上发现了海底的贝壳沉积层。早在几千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地区是海底的大陆架,由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印度洋板块入亚欧板块的底部,因此喜马拉雅山地区被不断抬高。至今,喜马拉雅山依然在长高。

大陆坡介于大陆架和大洋底之间大陆架是大陆的一部分,大洋底是真正的海底,因而大陆坡是联系海陆的桥梁它一头连接着陆地的边缘,一头连接着海洋。大陆坡虽然分布在水深2004000米的海底,但是大陆坡地壳上层以花岗岩为主,通常归属大陆型地壳,只有极少部分归属于过度性地壳。大陆坡坡脚以外的深海大洋地壳以玄武岩为主,那里才是典型的大洋型地壳,因而大陆坡坡脚是大陆型地壳与大洋型地壳的真正分界线。

大陆坡由于隐藏在深水区,因此很少受到破坏,基本保持了古大陆破裂时的原始形态。1965年,英国地球物理学家用计算机绘制了一张大西洋水深1000米的等深线图。图形显示大西洋两岸的等深线十分吻合。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大陆漂移说的正确性。

大陆坡的坡度很陡。太平洋大陆坡的平均坡度为5度20分,大西洋大陆坡的坡度为3度5分,印度洋大陆坡度为2度55分。坡度变化从几度到20多度。大陆坡的表面极不平整,而且分布着许多巨大、深邃的的海底峡谷。陆地最大的雅鲁藏布江及澜沧江大峡谷与相比,也只能是小巫见大巫。海底峡谷有的横切在斜坡上,有的像树枝一样分岔,将大陆坡切割得支离破碎。大陆坡的表面也有较平坦的地方,这些地带被称为深海平台。有时,在一条大陆坡上会形成多级深度不同的海底平台。

海沟是大洋底上比相邻海底深2000米以上陡峭两壁狭长凹陷它是海底的深渊。海沟多分布在大洋边缘,而且与大陆边缘相对平行。对于海沟,目前科学家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水深超过6000米的长形洼地都可以叫做海沟。另一些人则认为真正的海沟应该与火山弧相伴而生。

一般来说,海沟的形状多弧形或者直线形,长1504500公里,宽40120公里,水深在600011000米之间。海沟的两面峭壁大多不对称的V”字型,沟坡上部较缓,而下部则较陡峭。平均坡度为57度。偶尔也会遇到45度以上的斜坡。

海沟主要分布在活动大陆边缘。世界上最重要的海沟,几乎都集在太平洋。世界最深点所在地玛利亚那海沟,就在太平洋西部。大西洋的波多黎哥海沟和南桑威奇海沟所处位置都在大洋边缘。

在地质学上,海沟被认为是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密度较大的洋板块以30度上下的角度插到大陆板块的下面,两个板块相互摩擦,形成长长的V”字型凹陷地带。另外,科学家还认识到所有的海沟都与地震有关。环太平洋的地震带都发生在海沟附近。这是因为海沟区的重力值比正常值要低意味着海沟下面的岩石圈被迫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向下沉降。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一侧与中脊平缓的坡麓相接,另一侧与大陆隆或海沟相邻,占海洋总面积的45%。

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分割,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轴状,水深约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洼地,称海盆宽度较大、两坡较缓的长条状海底洼地,海槽。海盆底部发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长条状的海底高地称海岭或海脊宽缓的海底高地称海隆顶面平坦、四周边坡较陡的海底高地称海台。海底并不象海面那样善变,海底的变化漫长而深刻。在海洋的底部有许多低平的地带,周围是相对高一些的海底山脉,这种类似陆地上盆地的叫做海盆或者洋盆。

现在,深海钻探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深海钻探可以揭示海底沉积物的类型和变化。实际钻探结果显示,世界各大洋洋底的地壳都很年轻,一般不超过1.6亿年。实际上,海洋的年龄18亿年是在??距今18亿年前形成的。世界上的大洋如此古老,为什么大洋洋盆的盆底却如此年轻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直到大陆漂移说再次盛行。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魏格纳认为:2亿年前曾经存在一块联在一起的古大陆,在古大陆周围存在着一个泛大洋后来古大陆分裂成几个大碎块,并且各自漂移到现在地球上大陆的位置。如今的太平洋比古代的泛大洋已经缩小了很多。科学家在解释古老的大洋、年轻的洋盆时,告诉我们:大洋盆底从中间裂开,在裂开处炙热的岩浆从地壳下涌出,遇到海水就立即降温形成。裂口处不断涌出岩浆,新的地层把先前成的地层向周围挤压推移经过上亿年的演变就形成了现在这种海底年龄周边年龄最大,而洋底年龄最小的情况。其实,这地壳演变过程从地球诞生起就从未停息过。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那些塌陷的部分,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海盆。

深海中也有如同陆地平原一样的地貌,这就是深海平原。深海平原一般位于水深30006000米的海底。它的面积较大,一般可以延伸几千平方。深海平原的表面光而平整。有的深海平原向一定方向微微倾斜,有的则有的起伏。深海平原上有厚厚的沉积层。沉积层将原来复杂的海底原始地貌掩盖起来。制造深海平原的沉积物主要来自大陆架,并且被海流沿斜坡向下搬运到地势低洼的地方。深海平原大多位于陆不断供应的地带。

深海平原在世界各大洋中均有分布。大西洋是深海平原分布最多的海洋。因为大西洋的陆源沉积物特别丰富,而且大西洋的边缘没有海沟阻隔,所以为深海平原的形成,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相反,太平洋因周围有许多海沟,所以太平洋深海平原就十分少见仅在太平洋东北部有所分布。

在1947年以前,人们对深海平原的认识还很肤浅,甚至没有深海平原的定义。直到1947年地质学家考察大西洋大洋中脊时,才发现了深海平原。1948年,瑞典深海平原考察队对印度洋中的深海平原作了较为详尽的调查,并且绘制了海图。从此,人们陆续考察了各大洋中的深海平原,有关深海平原的研究不断广泛而深入展开。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占海洋总面积的33%。大洋中脊脊顶区和脊翼区。

脊顶区由多列近于平行的岭脊和谷相间成。脊顶为新生洋壳,上覆沉积物极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岖。

脊翼区随洋壳年龄增大和沉积层厚,岭脊和谷间的高差逐渐减小有的谷可被沉积物充填成台阶状,远离脊顶的翼部可出现较平的地形。大洋底部存在世界上最长的山系。这个事实直到十九世纪后期才被人类发现。1866年,在铺设横越大西洋的海底电缆时,发现大西洋底的中部水浅而两侧水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为了偿还债务,梦想从海水中采金。于是建造了一艘流星号考察船远赴大西洋考察作业。结果黄金没有找到,却收集了一大批珍贵的海洋资料。他们用超声波装置对大西洋底探测的结果显示,大西洋底有一条从北到南的海底山脉。山脉的高点露出海面形成了亚速尔群岛、阿松森群岛。

1956年,美国学者尤因和希曾首先提出,全球大洋洋底纵贯着一条连续不断的全长达6.4万公里的中央山系,大洋中脊。中央山系比大洋盆地高约12公里。中央山系的宽度约为10002000公里,最宽处可达5000公里。山系的总面积约占海洋总面积的30%。

其中,大西洋北起北冰洋,向南呈S形延伸,在南面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与印度洋的西南支相连。印度洋的东南支向东延伸与东太平洋相连。东太平洋北端进入加利福尼亚湾。印度洋北支伸入亚丁湾、与东非内陆裂谷相连。大西洋向北延伸到北冰洋,最后潜入西伯利亚。全长可以绕地球一圈半。

经过细致测量,人们发现大洋中脊上有一条12公里宽的裂谷。为了揭开海底地质演变奥秘,人们曾经多次下潜到大洋中脊的裂谷中进行实地勘测。在19721974年期间,法国和美国的科学家在地质学家勒皮雄的领导下,使用深潜器观测到了大洋中脊的裂谷。

3、海底地貌的形成

海底地貌与陆地地貌一样是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的结果。海底大通常是内力作用的直接产物,与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动息息相关。大洋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深洋底缺乏陆上那种挤压性的褶皱山系,海岭与海山的形成多与火山、断块有关。外营力在塑造海底地貌中也起一定作用。较强盛的沉积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岖的火山、构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海底峡谷则是浊流侵蚀作用最壮观的表现但除大陆边缘地区外,在塑造洋底地形过程中,侵蚀作用远不如陆上重要。波浪、潮汐和海流对海岸和浅海区有深刻的影响。

4、其它海底地貌珊瑚礁海岸

珊瑚礁海岸是造礁珊瑚、有孔虫、石灰藻等生物残骸构成的海岸。珊瑚礁海岸,依其特征可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

岸礁通常紧贴岩岸发育,宽几百米至上千米,好像一条花边镶在海岸上。它一般紧靠陆地发育分布,构成一个位于海面下的平台,对岩岸起保护作用。波浪斗不过造礁珊瑚的增长,对有岸礁保护的岩岸当然就更无能为力了。红海、桑给巴尔岛国的台湾、海南岛有岸礁分布。

堡礁分布在离岸一定距离的海域中,由堤状珊瑚礁构成,沿海岸线总方向延伸它像一条长堤一样,环绕在海岸的外围,而与海岸间隔着一个宽阔的浅海区或者隔着一个泻湖,泻湖深度在20~100米以上。世界上最著名的堡礁是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国的南海诸岛和澎湖列岛也有堡礁分布。

环礁是出露于海面上、高度不大的珊瑚礁岛外形呈花环状,中央是个礁湖,湖水浅而平静,平均深度约为45米而环礁的外缘却是波涛汹涌的大海。环礁在三大洋的热带海域均有分布国南海诸岛中,不少岛屿是由环礁成的。

珊瑚礁海岸的分布很广,最多的地方是太平洋中部和西部、澳大利亚的东岸和北岸巴西的东岸以及红海沿岸国南海诸岛,分布也不少。有圆顶,也有平顶。平顶山的山头好像是被什么力量削去的。以前,人们也不知道海底还有这种平顶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适应海战的要求,需要摸清海底的情况,便于军舰潜艇活动。美国科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H·H·赫斯当时在“约翰逊”号任船长接受美国军方的命令,负责调查太平洋洋底的情况。他带领了全舰官兵,利用回声测深仪,对太平洋海底进行了普遍的调查,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海底山它们或是孤立的山峰,或是山峰群,大多数成队列式排列着。是由裂谷缝隙中喷溢出的火山熔岩成的。这是人类首次发现。这种奇特的平顶山有高有矮,大都在200米以下,有的甚至在2000米水深。水深小于200米的平顶山,赫斯称它为“海滩”。1946年,赫斯正式命名位于200以深的平顶山为“盖约特”。

?赫斯发现海底平顶山之后,当时非常纳闷,他苦苦思索着:山顶为什么会那么平坦?滚圆的山头到哪儿去了?后来,经过科学家潜心研究,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原来海底火山喷发之后形成的山体,山头当时的确是完整的,如果海山的山头高出海面很多,任凭海浪怎样拍打冲刷,都无法动摇它因为海山站稳了脚跟,变成了真正的海岛,夏威夷岛就是一例。倘若海底火山一开始就比较小,处于海面以下很多,海浪力量达不到,山头也安然无恙。只有那些不高不矮,山头略高于海面的,海浪乘它立足不稳,拼命地进行拍打冲刷,经历年深日久的,就把山头削平了,成了略低于海面、顶部平坦的平顶山。海底河流

海底河流是指在重力作用下,经常或间歇地沿着海底沟槽呈线性流动的水流。

海底河流也像陆地河流一样,能够冲出。只是深海平原就像海洋世界中的沙漠一样荒芜这些地下河渠能够将生命所需的营养成分带到这些沙漠中来。因此,这些海河流非常重要,就像是为深海生命提供营养的动脉要道。

2010年7月英国科学家在下发现一条巨大海底河流,深达38米,宽达800多米。按照水流量标准计算,这条海底河流堪称世界第六大河。像陆地河流一样,海底河流也有纵横交错的河渠、支流、冲积平原、急流甚至瀑布。英国研究团队使用遥控潜艇对土耳其附近海床进行扫描,发现黑海的海底河流。这条海底河流的流速为每小时6.4公里,河水流量每秒2.2万立方米。按照流量计算,这条海底河流是泰晤士河的350倍,比欧洲最大河流莱茵河大10倍。这是截至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一条活跃的海底河流。其河水来自,经过,最后进入黑海。海底热泉

1979年的一天,在加利福尼亚湾的外太平洋海底,美国科学家比肖夫博士等人乘坐阿尔文号潜水器向深海下潜当他们下潜到2500米接近海底时,看到一幅十分奇异的景象:蒸汽腾腾,烟雾缭绕,烟囱林立,好象重工业基地一样。经过仔细观察,他们发现在烟囱林中有大量各种生物生存,们基本上围绕着烟囱生存。烟囱里冒出的烟的颜色大不相同。有的烟呈黑色,有的烟白色,还有清淡如暮霭的轻烟

实际上,海底热泉活动并不一定形成烟囱。早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在红海发现了许多奇异的现象,比如水温和盐度偏高,接着就出现了高温卤水。1967年,在一处海渊中发现了在热泉周围形成的海底多金属软泥。从此,揭开了人类研究现代热液矿产资源的新篇章。

1988年,国科学家与德国科学家联合考察了马里亚纳海沟。他们通过海底电视看到,在水下3700米左右的海底岩石上有枯树桩一样的东西它高2米,直径5070厘米不等,周边还有块状、碎片状和花朵状的东西在这些海底热泉的出口处,沉淀堆积了许多化学物质他们采集了1000公斤的岩石样品主要是黄褐色,间杂黑色、灰白色、蓝绿色。经过化学分析和鉴定,人们确认这就是海底热泉活动的残留物,烟囱。大多是硫化矿物。除了大量铜、锌、锰、钴、镍外,还有金、银、铂等贵重金属。更加令人吃惊的是,在那些活动热泉附近,甚至聚集了大量人类不曾认识的新生物物种。这些,需要人类艰苦努力去探索。喷溢海底热泉的出口往往能够形成黑烟囱。由于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改变,含有多种金属元素的矿物在海底沉淀下来,尤其是喷溢口的周围连续沉淀,不断加高,形成了种烟囱状的地貌。烟囱高低粗细各不相同,高的可以达到多米,矮的也有几米到几十米。烟囱的直径因喷溢口的大小而不同小烟囱的口一般只有几十厘米,大烟囱的口可以达到几米。喷发剧烈的喷溢口四周沉积物也多,往往形成小丘,高度有的高达100多米。其实,在海水冲击作用下,烟囱的高度很难无限升高。尤其那些长年不活动的喷溢口,烟囱往往经不住海水冲击而垮塌。那些冒烟的黑烟囱四周,有种类和数量都十分丰富的海洋生物。一般深海的温度只有0℃而海底热泉活动频繁的黑烟囱附近水温却高达350℃400℃。据推算,水深每增加10米,水压就会增大1个大气压,好比在水深4000米的海底,一个成年人身上要承受上百吨的压力。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怎么可能还有生物呢?为了解开这个谜,科学家们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1980年,日本科学家乘坐考察船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考察在一个海渊里90℃的热水中,发现了僵死的细菌。科学家们继续下潜探细菌的来源在2650米深处,发现了活动力极强的细菌。而这里的水温为250℃,水压为2700万帕斯卡。原来,那些90℃的热水中发现的僵死细菌,是被热水推到水深较浅的水域冻死的或者是忍受不了内部的压力爆炸而死的。

5、四大洋海底地貌2000多万年前当人类诞生之时地球这颗行星就已经为人类“准备”好了充足的生存条件陆地、海洋、空气和森林。生存、繁衍的这片土地,有着一望无际的平原;有着高耸入云的峻岭;有着奔腾不息的江河;有着起伏不平的丘陵;有着巨大的高原和深凹的盆地;还有着星罗棋布的湖泊,等等。可是,你知道在浩瀚的太平洋底是一番什么景象吗?

其实,大洋底地貌与陆地有些相像,既有巨大高耸的山脉,辽阔平坦的海底平原,又有深达万米的大海沟。

东太平洋海岭

太平洋海底地貌起伏较大。在太平洋东部有一条大洋中脊和纵贯南北的海底山岭,约占太平洋总面积的35%洋中脊巨大的弧形,北从阿留海盆开始,经阿拉斯加湾、加利福尼亚湾、加拉帕戈斯群岛,与东太平洋相连再向西与印度洋中脊系统相接。的北段被美国太平洋沿岸大陆所南段是比较明显的东太平洋海岭。大洋中脊是一种巨型构造带,被一系列与纬度线平行的长达数千的断裂带所切割。

中太平洋山脉

在太平洋中部,有一条略呈西北东南走向的雄伟的海底山脉北起堪察加半岛,经夏威夷群岛、莱恩群岛至上阿莫士群岛,绵延万多,把太平洋分成东西两部分。在这条中太平洋山脉以西,除有西北海盆、中太平洋海盆和南太平洋海盆外,还有一片繁星般分散的海底山。这些海底山有的沉没在深海中,有的耸立于海面之上成为岛屿。夏威夷岛就是中太平洋海底山脉中的一些山峰它们从5000多米深的海底升起,加上岛上的主峰高出海面4270米,绝对高度达9270多米,超过了陆地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由此可见,海底山的规模是非常宏大的。在中太平洋山脉以东,除北太平洋海盆、东太平洋海盆和秘鲁智利海盆外还有辽阔的东太平洋高原和阿尔巴特罗斯海台等。

太平洋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岛弧和海沟

有趣的是,太平洋最深的地方,不是在中央地带而是在西部的大陆架地区。在这个地区,有一系列巨大的岛弧和海沟带。岛弧和海沟紧挨在一起.构成地球表面起伏最剧烈的地带,地形高差达15000米。在岛弧内侧与大陆之间是一系列边缘海岛弧外侧紧挨着深的海沟其中深度超过万米的有4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11033米)就分布在这里。

在太平洋东部、南北美洲沿海一带,没有岛弧,只有海沟深度超过6000米的海沟有10多。其中秘鲁智利海沟长5900公里,是世界海洋中最长的海沟。太平洋边缘的大陆架、大陆坡、岛弧和海沟,约占太平洋底总面积的10%。

大西洋太平洋不同,它四周的陆地多是广阔的平原、高原和不太高的山岭,而洋底的地形却比较复杂。

大西洋海岭

??在大西洋的中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西洋海岭。它从冰岛海岸起向南延伸,穿过大西洋南部,直到南极洲附近南北全长达15000。海岭走向与大西洋的表面形态基本一致,也略呈“S”型。海岭宽度一般在1500~2000,约占大西洋总宽度的1/3高度一般200~4000米。海岭的中央地带最高,也最陡峭,山峰距海面只有1500米,有的甚至露出海面成为高峻的岛屿,如亚速尔群岛的山地,从海底升起高出海面2000多米。

沿着大西洋海岭脊部有一条非常陡峭深邃的大裂谷,深度达2000米,宽30~40,长1000多。是地壳的一个大。海岭许多横向断裂带切断这些断裂带在地貌上表现为一系列海脊和狭窄的线状槽。其中位于赤道附近地区的罗曼断裂带,全长350,深达7864米。是沟通东西两部分大洋底流的主要通道。它把大西洋海岭明显分为南北两部分。

深海海盆

大西洋海岭和底高地分割了海底,在其东西两侧各形成了一系列深海海盆。东侧主要有西欧海盆、伊比利亚海盆、加那利海盆、佛得角海盆、几内亚海盆、安哥拉海盆和开普顿海盆。西侧主要有北美海盆,巴西海盆和阿根廷海盆。在大西洋的南部,还有大西洋印度洋海盆。这些海盆一般深度在5000米左右,中央很宽广,比较平坦盆地中??堆积着大量的深海软泥。在这些海盆之间,又有几条岭脉、高地突起有的出露水面形成岛屿如马德拉群岛、佛得角群岛等。这些海盆约占整个大西洋底面积的1/3。

大西洋边缘地区的底地十分复杂,有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起(海台)、海底峡谷、水下冲积锥和岛弧海沟带。

大陆架面积仅次于太平洋的大陆架面积,为620万平方约占大西洋总面积的8.7%。大陆架宽度变化很大几十到1000不等。如几内亚湾沿岸、巴西高原东段、伊比利亚半岛西侧的大陆架,都很狭窄一般不超过50;而在不列颠群岛周围,包括整个北海地区,以及南美南部巴塔哥尼亚高原以东的大陆架,宽度常达1000左右。

大西洋的大陆坡,海域也不相同。沿欧、非洲陡峻狭窄,沿美洲的较宽较缓。

在大西洋海底大陆坡和深海盆之间,分布着一些大陆隆起较大的有格陵兰冰岛隆起、冰岛法罗隆起、布茵克隆起和马尔维纳斯隆起。

在格陵兰岛与拉布拉多半岛之间的中大西洋海底峡谷和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刚果河、莱茵河等河流河口附近分布着一些半锥状的水下冲积锥,规模一般只有数百平方米。

此外,大西洋还有两个岛弧海沟带,即大、小安的列斯群岛的双重岛弧海沟带和南美南端与南极半岛之间的岛弧海沟带。其中大安的列斯岛弧北侧的波多黎各海沟,长达1550,宽120公里,深达8648米,是大西洋的最深点。

??印度洋海底地貌,与其他大洋相比,复杂多样的特点。岭

在印度洋海底中部,分布着“入”字形的岭。由中印度洋海岭、西印度洋海岭和南极澳大利亚海丘组成的,三者在罗德里格斯岛交汇。印度洋中央岭由一系列平行于中脊轴的岭脊成,岭脉崎岖错杂,宽度最大达1500,其间还分布许多横向断裂带。

中印度洋海岭是中央岭的北部分支,由一系列岭脊组成,一般高出两侧海盆1300~2500米,个别出海面形成岛屿,如罗德里格斯岛、阿姆斯特丹岛等。中印度洋海岭向西北叫阿拉伯印度岭,再向西延伸进入亚丁湾,与红海和东非裂谷系统相连。

西印度洋海岭是中央海岭的西南分支,在阿姆斯特丹附近与中印度洋海岭相连经爱德华群岛后,称为大西洋印度洋海丘,与大西洋海岭南端相连。

南极澳大利亚海丘是中央岭的东南分支,在阿姆斯特丹岛附近与中印度洋海岭相连。

东部、西部和南部三大海域

“入”字形中央海岭把印度洋分为东部、西部和南部三大海域。

东域被东印度洋海岭分隔为中印度洋海盆、西澳大利亚海盆和南澳大利亚海盆。这些海盆都比较广阔,海水较深。

西部域海岭交错分布,分隔出了一系列海盆主要有索马里海盆、马斯克林海盆、马达加斯加海盆和厄加勒斯海盆。这些海盆面积较小,海水较浅。

南部域地形较为简单,有克罗泽海盆、大西洋印度洋海盆和南极东印度洋海盆。这些海盆一般深度为4500~5000米。

印度洋周围浅海区域大陆架面积为230万平方,约占印度洋总面积%,是四个大洋中大陆架面积最小的一个大洋。而且大陆架普遍比较狭窄,只是在波斯湾、马六甲海峡、澳大利亚北部、马来半岛西部和印度半岛西部边缘的大陆架宽度较大一些。

大陆坡也不宽但有一些大陆隆起以及水下冲积锥。主要的大陆隆起有非洲沿岸的厄加勒斯海台、莫桑比克海台、查戈斯拉克代夫海台等。水下冲积锥主要分布在恒河和印度河人海口附近地区。

此外,印度洋底还有一个岛弧海沟带它自安达曼群岛以西,到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努沙登加拉群岛以南,是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形成的。其中爪哇海沟长4500公里,深达7729米,是印度洋的最深点。

北冰洋不仅规模在四个大洋中最小,而且海水比较浅,海底地貌也比较简单。

中部

在北冰洋中部,横卧着两条海岭,即和门捷列夫海岭。

罗蒙诺索夫海岭略呈西北东南走向,从新西伯利亚群岛起,经北极的中央部分,直达格陵兰海岸。

门捷列夫海岭与罗蒙诺索夫海岭大致平行,在东西伯利亚海域符兰格尔岛与加拿大最北端的埃尔斯米尔岛之间,规模比罗蒙诺索夫海岭要小一些。两条海岭把北冰洋海底分为三个海盆,即南森海盆、加拿大海盆和马卡罗夫海盆。其中南森海盆深度5449米,是北冰洋的最深处。特点大陆架非常宽广

北冰洋海底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陆架非常宽广,总面积达440万平方,占北冰洋总面积的33.6%是世界四个大洋中大陆架面积占大洋总面积比例最大的一个洋。大陆架在北冰洋边缘地区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一侧的东西伯利亚、拉普帖夫海、喀拉海、、挪威海以及格陵兰海海域。在大陆架地区,极为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沿海岛屿煤、铁、铜、铅、锌等矿藏。







11







献花(0)
+1
(本文系胡经国图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