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始祖鸟是恐龙还是鸟(8)
2022-03-07 | 阅:  转:  |  分享 
  
始祖鸟是恐龙还是鸟(8)

胡经国(yuanzi16)



4、驰龙

中文名称驰龙

其它中文名称奔龙

拉丁文学名dromaeosaurus

目saurischia蜥臀目

亚目theropoda兽脚亚目

类neotheropoda新兽脚类

tetanurae坚尾龙类

avetheropoda鸟兽脚类

coelurosauria虚骨龙类

maniraptorifromes手盗龙形类

maniraptora手盗龙类

paraves近鸟类

eumaniraptora真手盗龙类

deinonychosauria恐爪龙类

科dromaeosauridae驰龙科

亚科dromaeosaurinae驰龙亚科

属dromaeosaurus驰龙

模式种d.albertensis艾伯塔驰龙

时代白垩纪晚期

分布加拿大艾伯塔省美国蒙大纳州中国辽宁欧洲

食性肉食

典型状态长1米

推测体重5公斤

驰龙的样子古怪只有1米长两条腿很细,中间靠内的脚趾上长着镰刀形的爪尾很长,有成束的棒状骨,使尾巴变得僵硬。但是,真正让这个生物不同寻常的不是它的身体框架,而是外覆的东西:它从头到脚都覆盖着松软的绒毛和原始羽毛。

自从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的成员宣布他们在中国东北发现了这块有1.3亿年历史的化石以后,有些古生物学者一直在欢呼雀跃。这种满身的生物可能证明直接从进化而来科学家已经为此激烈争论了几十年。

过去人们也曾发现驰龙。但是,在此以前,由于保存得不够完好,科学家一直不能确定它是否长有羽毛。这只全身长满羽毛的恐龙是迄今为止表明恐龙是鸟类直接祖先的最好证据。

但是,对于那些认为鸟类与恐龙在进化谱系中属不同分支的古生物学家来说,这项发现或许会让他们失望。尽管如此,他们尚未放弃。他们指出,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性:恐龙和鸟类或许都有羽毛,因为它们拥有共同的祖先。因此,这项发现并未结束关于鸟类与恐龙到底是否存在关系的争论。,它却引出了羽毛起初有何作用的新理论。驰龙尽管长着羽毛,但从解剖学上看显然不会飞。有些专家提出,它的羽毛或许只用于保暖。warfDromaeosaur),是一种很少描述的恐龙矮驰龙是白垩纪欧洲强有力的猎手,就像缩小版的。

伤齿龙最初是因为它尖锐的牙齿而得名。刚开始人们首先认为它是一种蜥蜴然后又把它当作一种长相呆笨的恐龙后来把它的骨骼组合起来之后,才发现以前的认识和理解几乎全是错误的。就身体和大脑的比例来看,伤齿龙的大脑恐龙中最大的,而且它的感觉器官非常发达,因而被认为是最聪明的恐龙。名称:伤齿龙

其它名称:啮齿龙,旧称细爪龙Stenonychosaurus)、锯齿龙

拉丁文名:troodon

名称含义:啃、咬的牙齿

模式种:T.formosus闻名伤齿龙伤齿龙是鸟的亲戚

体长:2米

体重:10公斤

食:肉食

生存年代:白垩纪晚期

生存地点:加拿大、美国、中国

分类争议:伤齿龙是一种小型兽脚类。曾一度造成非常大的困惑,认为它是鸟臀目唯一的食肉恐龙但现在了解它实际上是蜥臀目恐龙。最近,科学家发现被称为细爪龙的恐龙应该被称为伤齿龙。古生物学者认为伤齿龙属于恐爪龙类。

伤齿龙科恐龙的化石是第一群被叙述的恐龙之一。最初,在1856年瑟夫·莱迪(JosephLeidy)将这些动物分类于蜥蜴亚目但在1924年,查尔斯·怀特尼·吉而(CharlesW·Gilmore)将们分类于恐龙的鸟臀目。直到1945年,查尔斯·斯腾伯格(CharlesMortramSternberg)将伤齿龙科鉴定、分类于兽亚目。1969年以来,伤齿龙科与驰龙科共同属于恐爪龙下目演化支。但在1994年,托马斯·霍尔特(ThomasR·HoltzJr)根据加大的脑部、长而低的上颌孔等特征,建立了Bullatosauria,包含了似鸟龙下目与伤齿龙科。伤齿龙科的骨盆也显示们较驰龙科原始。

在中国新发现的原始伤齿龙科化石,例如中国列龙与寐龙,显示出伤齿龙科、驰龙科以及原始鸟类始祖鸟之间的相似处而现在大多数古生物学家,包括霍尔特在内都认为伤齿龙科较接近鸟类,而离似鸟龙下目较远,使得Bullatosauria分类遭到废弃。

由TheropodWorkingGroup成员所进行的密集兽脚亚目研究,显示驰龙科、伤齿龙科以及始祖鸟之间有非常相似的地方。这几个分类形成近鸟类演化支该演化支由Novas与Pol所提出。Hwang等人所提出的演化树显示始祖鸟代表近鸟类的一个原始而驰龙科与齿龙科较为先进。这个理论提升了恐爪龙类演化出空气动力行为的可能性。

伤齿龙科恐龙是群体型小到中型兽脚类恐龙体重在100公斤以内;相对于其兽脚类恐龙,们拥有较长后肢;第二脚趾有可收缩的大型、弯趾爪,类似驰龙科的镰刀状趾爪。然而,伤齿龙科的趾爪并如驰龙科的那样大型、弯曲;在某些例子里,这些趾爪无法收缩到同样程度,无法在行走时远离地面。

伤齿龙科恐龙的独特在于们的大型脑部,可与现代的无法飞行鸟类相比。们的眼睛相当大,方向往前,显示们有相当好的立体视觉。的耳部在兽脚类恐龙中相当独特,们有异常大的中耳空间,显示们有准确的听力。中耳空间接近鼓膜,有助侦测低频率的声音。的耳朵位置并不对称,头骨两侧的耳朵位不同的高度,这个特征只有某些猫头鹰才有。耳部的极度特化显示伤齿龙科恐龙以类似猫头鹰的方式来猎食,使用听力来确定小型猎物的位置。虽然大部分古生物学家认为伤齿龙科恐龙是肉食性掠食者但某些物种(尤其是伤齿龙)的小型、粗糙边缘牙齿,以及U形颚部,显示某些物种可能食性或草食性动物。相反地,少物种如拜伦龙,有众多的针状牙齿,相当适合猎食小型动物,例如:鸟类、蜥蜴以及小型哺乳类。

少数伤齿龙科恐龙化石,包含寐龙与中鸟脚龙的标本,证实这些动物以类似鸟类方式栖息,将头部埋藏在前肢下方。这些多类似鸟类有羽毛恐龙的骨骸,支持了伤齿龙科恐龙身上覆盖类似鸟类羽毛的理论。完全覆盖羽毛的原始伤齿龙科恐龙金凤鸟的发现,更进一步支持这个理论。

目前已发现许多伤齿龙科恐龙的蛋巢,包含内含胚胎的恐龙蛋。已有一些关于伤齿龙科繁衍能力的理论。1994年,马克·若贝尔(Mark·Norell)等人叙述了两个伤齿龙科恐龙的部头骨(编号IGM100/972与IGM100/974)两个头骨都发现于蒙古的德加多克塔组,位一个蛋巢里面这蛋巢中有一个恐龙蛋,内有偷蛋龙科的胚胎因此确定是偷蛋龙科的蛋巢。而这两个头骨最初被若贝尔等人叙述成驰龙科的化石而后重新归类于伤齿龙科。这两个伤齿龙科恐龙头骨是刚出生幼体或胚胎,上附有蛋壳碎片,但似乎是偷蛋龙科的蛋壳。为何偷蛋龙科的蛋巢会出现两只年幼的伤齿龙科,令人费解。目前的解释有:们是成年偷蛋龙科的猎物们以偷蛋龙科幼体为食或者伤齿龙科具有巢寄生现象。

1978至1984年间,约翰·霍纳John·Horner)和同事鲍勃·马凯拉Bob·Makela)在蒙大拿山区进行挖掘,发现了三处恐龙巢穴遗迹,包括一窝排列整齐的伤齿龙Troodon)蛋。伤齿龙把卵产在刚干涸的湖底或沼泽地的湿润泥土里,靠输卵管向下蠕动的力量能轻松地把它们深深插入泥土中。而生活在中国的白垩纪伤齿龙则是选择水边的沙土地作为产卵地点它们先用爪子在地上刨出一个坑,然后蹲坐下来使身子成直立或半直立状态,并把蛋产入蛋坑里松软的沙土中。之后再用沙土小心把这些蛋埋起来。它们还会孵蛋。

伤齿龙最有智慧和最强壮的恐龙之一,是能将哺乳动物进化减慢百万年的食肉动物在脑容量与体型相比较下,具有恐龙中最大的脑袋。这可能示们是白垩纪最晚期最聪明的一群。

有些科学家甚至认为它可能和鸵鸟智商相近,那将比现生的任何爬行动物都要聪明。袋鼠的IQ大约0.7;而伤齿龙的IQ高达5.3好家伙,真是高智力。伤齿龙可能和今天鸟类的智力相似。今天的鸟类极为聪明:最聪明的鸟能训练开一些玩笑甚至模仿人类的语言。

加拿大古动物学家戴尔罗素设想,如果6500万年前没有那灾难,迅猛龙的近亲奔龙就完全可能进化成为代替人类的动物——“恐龙人”,成为地球的主宰。这就是曾经风行一时的“恐人学说”。





IntelligenceQuotient简称IQ智商

智商即智力商数心理学智力测验术语。智力测验者用以标示智力发展水平

最常见的智商有两种。一是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所使用的比率智商它是列公式求得的智力年龄/实足年龄×100智力商数。如果某儿童智龄和实龄相等,依公式计算智商等于100,即标示其智力相当于中等儿童的发展水平。智商测验者将智商在120以上的“聪明”,在80以下“愚蠢”他们还认为智商基本上是不变的。

智力年龄,简称“智龄”,相对于实年龄(生理年龄)而说的。这个术语是比奈首先提出并采用。是指在智力测验量表上与某一智力标准水平相当的年龄。一是韦克斯勒智力测验所使用的离差智商把一个人的测验分数与同龄组正常人的智力平均数之比作为智商。现在大多数智力测验都采用离差智商。





伤齿龙科恐龙在鸟类起源上有重要的位置因为们早期鸟类有许多共同生理特征。最近在晚侏罗纪的莫里逊组发现的WDCDML001完整标本,属于伤齿龙科,时间也接近始祖鸟的年代。这个重要的侏罗纪伤齿龙科化石,证实了较衍化的恐爪龙的出现时间非常接近鸟类的出现时间而更基础的近鸟类应该在更早的时期演化出来。这项发现使得恐龙与鸟类演化上的时间矛盾无效但少数人仍持这个演化上的时间矛盾。

6、似鸟龙(Ornithomimosauria)是兽脚类恐龙中的一支正如其名,似鸟龙类恐龙与大型鸟类,如、,在形态上相当接近只是它还保留长长的尾巴。它们的头部较小,其中多数种类上下颌无齿有一双大大的眼睛,所以视野开阔,有良好的视力。似鸟龙类的体型高大,轻巧苗条,强有力的三趾脚使它们能高速奔跑;而细长、顶端有爪的前肢可以抓食物。

现在问题就出在似鸟龙类的食物上长期以来,古生物学家普遍认为似鸟龙类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捕食和其一些小动物,偶尔吃果子。但是这些推测都缺乏化石证据,仅仅是推测而已。

2001年,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克·诺雷尔博士marka.norell),在两来自戈壁保存状况相当完好的气腔(Gallimimusbullatus)化石上面发现了其嘴喙的组织构造嘴喙呈梳子状,说明该种恐龙可能是采用滤食的方式来进食,就像现生的鸭类一样。所以,诺雷尔认为没有牙齿的似鸟龙类可能和似鸡龙一样,也是从溪流或池塘的浅水处,过滤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伦敦自然史博物馆古生物处的恐龙专家保罗·巴雷特博士(paulm.barrett)经过长期的研究,综合解剖学、埋葬学与古生态学等资料,对似鸟龙类的食性提出了崭新的观点其研究论文发表在《古生物学》杂志上。论文从这类恐龙的每日最低热量收支分析,认为其浮游生物的食性,以及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等观点都站不住脚而似鸟龙类的角质喙与胃石显示似鸟龙类应该是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

他首先从似鸟龙类的体型推测,它们的每日最低热量收支不可能靠浮游生物来维持。假设似鸟龙类为热血动物,按照奥斯特罗姆教授提出的恐龙的代谢作用与鸟类及哺乳类相似的观点,巴雷特博士先以雀形目动物的新陈代谢标准来衡量似鸟龙类,体重440公斤的似鸡龙(Gallimimus)每日至少要43.57兆焦耳(mj)(1兆焦耳=239千卡)的热量这意味着似鸡龙需要进食干重3.34公斤的食物。而体重160公斤的似鸟龙(Ornithomimus)每日至少要21.50兆焦耳的热量,需进食干重1.65公斤的食物若以冷血爬行动物的新陈代谢标准来衡量,似鸡龙每日至少要1.46兆焦耳的热量,需进食干重0.07公斤的食物。而似鸟龙每日至少要0.67兆焦耳的热量,需进食干重0.03公斤的食物。但是,恐龙是温血动物,因此第一种衡量方法更正确。角质喙

除了角质喙,巴雷特博士还找了一个证明这类恐龙植食的有力证据。2003年,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晚白垩世地层中,中国和日本的古生物学家发现至少14具中国似鸟龙(Sinornithomimus)化石中都有胃石这是似鸟龙类食性的直接证据说明似鸟龙类与许多现生的鸟类一样,也靠胃石来消化食物。它们吞下石块存放在胃内,用来磨碎和碾压较硬的食物。现生鸟类的胃有强壮有力的肌肉囊袋,吃下去的食物经过胃部肌肉的运动,使存在胃里的石块互相摩擦,把食物碾碎成粘稠的浆糊状。胃石成了对付粗糙食物最有效的工具。很多鸟脚类恐龙,如鸭嘴龙(Hadrosaurus)、禽龙(Iguanodon)等吞噬大量植物的恐龙,也是靠来消化大量食物的。

可见角质喙与胃石的发现就是似鸟龙类以植食为主食性最有力的证明。这种颇为奇特的食性特征虽然在非鸟的兽脚类中很少见,但是最近发现具有植食性特征的还有在国辽西热河生物群发掘出的窃蛋龙类的尾羽龙和切齿龙化石。这些发现,丰富了人们对恐龙动物群的生态习性的认识,拓宽了人们的视野。至少,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在7000万年前的亚洲与美洲大陆上,一群群如飞毛腿的似鸟龙类无需整天窝在水边,而是捧着树枝或果子大块朵颐释义:(1)鼓腮嚼食(2)指突鼓的腮颊(3)喻向往,羡馋呢!

7、伶盗龙

伶盗龙属于驰龙科Dromaeosauridae)恐龙。驰龙科都是令人恐惧的的肉恐龙。其中最著名的品种恐爪龙Deinonychus)与伶盗龙Velociraptor)。该类恐龙的共同特包括:相对身型而言,都拥有相当大的头颅立体的视觉锋利且带锯齿的牙齿相对前置的长臂前肢细长,指上带利爪,灵活便于抓握能提供高速的纤巧腿部起稳定器作用的长长坚硬的尾部脚趾第三趾高度特化,成巨大的镰刀状爪子蒙古伶盗龙

蒙古伶盗龙长1.8米,尖牙利爪,能高速奔跑威吓龙界的本钱长约12厘米的第三趾镰刀般的利爪是它捕杀猎物的重要武器而其两趾着地,提供必要的支撑。

其捕猎手段颇为独特:一只脚着地,另一只脚举起镰刀先用前肢上的利爪钩抓住猎物,一跃而起,用镰刀利爪扎进猎物的腹部然后用力撕咬猎物的脖子等致命之处,开膛破肚,一下子置于死地。

8、小盗龙

小盗龙属名Microraptor意为小型盗贼小偷是一种在中国辽宁省九佛堂组发现的小型驰龙科恐龙,生存白垩纪早期巴列姆阶,约11.255亿年目前已发现近10化石。

中文名称小盗龙

拉丁文学名microraptor

目saurischia蜥臀目

亚目theropoda兽脚亚目

类neotheropoda新兽脚类

tetanurae坚尾龙类

avetheropoda鸟兽脚类coelurosauria虚骨龙类

maniraptorifromes手盗龙形类

maniraptora手盗龙类

paraves近鸟类

eumaniraptora真手盗龙类

属microraptor小盗龙

模式种m.zhaoianus赵氏小盗龙

其它种microraptorgui顾氏小盗龙

目saurischia蜥臀目

亚目theropoda兽脚亚目

类neotheropoda新兽脚类

tetanurae坚尾龙类

avetheropoda鸟兽脚类

coelurosauria虚骨龙类

maniraptorifromes手盗龙形类

maniraptora手盗龙类

paraves近鸟类

eumaniraptora真手盗龙类

deinonychosauria恐爪龙类

科dromaeosauridae驰龙科

属microraptor小盗龙

时代白垩纪早期

分布中国辽宁省

发现地层辽宁省朝阳九佛堂组湖相沉积地层

食性肉食

典型体长1米

推测体重500克?)

命名者徐星Zhou&Wang,2000

⑵、小盗龙简介

小盗龙(属名:Microraptor)是一种在中国辽宁省发现的小型驰龙科恐龙生存于白垩纪,约13~1.255亿年。如同始祖鸟,小盗龙的四肢与尾巴有长正羽,证实恐龙与鸟类之间有紧密的演化关系。目前已有两个被命名种,分别为赵氏小盗龙(M.zhaoianus)顾氏小盗龙(M.gui)有人提出这两个种其实都属于单一种,可能是赵氏小盗龙。羽龙是另外一种有翼的驰龙科恐龙,可能是小盗龙属的一个种。

赵氏小盗龙是世界上已知体型最娇小、非鸟类兽类恐龙。它的体型和始祖鸟相仿,体长不足40在赵氏小盗龙发现之前,全球发掘长羽毛恐龙依为中华龙鸟、原始祖鸟、尾羽龙、北票龙、千禧中国鸟龙赵氏小盗龙是第六件长着羽毛的恐龙。根据赵氏小盗龙后肢特征,它可能栖于树上,而且可以在林间自在滑翔。赵氏小盗龙的发现,大力地支持了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假说也显示鸟类起源于恐龙假说和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假说之间,并不互相矛盾或对立。

顾氏小盗龙的四肢都有羽毛,被称为“四翼恐龙”。

小盗龙是已知最小的恐龙之一,身长55~77厘米。除此之外,小盗龙也是第一群被发现有羽毛与翅膀的恐龙之一。赵氏小盗龙的3个标本已被详细描述顾氏小盗龙的6个标本已被徐星等人在2003年描述小盗龙的羽毛压痕大部分来自于顾氏小盗龙。小盗龙在有羽毛恐龙与早期鸟类中相当独特它们已知的鸟类祖先中,脚部、前臂与头部都有长飞羽的少数物种之一。它们的身体覆盖一层厚羽毛,而尾巴末端有个钻石状羽毛扇(可能在飞行中增加稳定性)。有些标本的头部有高起的羽毛冠饰,类似某些现代鸟类,例如北美黑啄木鸟。某些标本上的亮与暗区域可能显示生前的羽毛颜色样式。小盗龙与原始鸟类、原始伤齿龙科有数个共同生理特征,例如:同时有无锯齿状边缘与部分锯齿状边缘的牙齿、牙齿中间较扁、以及长的上臂骨头。

小盗龙部分类似中国猎龙中国猎龙是种原始的伤齿龙科恐龙在Hwang等人2002年对于赵氏小盗龙两个标本的叙述中,他们认为小盗龙与中国猎龙分别是两个接近生物群的原始成员而且两者都接近恐爪龙下目分开演化的节点。到目前为止,已在中国辽宁省发现了6个小盗龙的完整骨骸,发现时间是在2001年2002年。羽龙(Cryptovolanspauli)与顾氏小盗龙有相同的四翼身体构造,可能也是小盗龙的一个种。菲力·森特(Phil·Senter)等人在2004年提出赵氏小盗龙、顾氏小盗龙以及羽龙全都是同一个种赵氏小盗龙。翼

如同它们的近亲羽龙(可能是小盗龙的客观同物异名),小盗龙有两对翼,分别为前肢与后肢原始鸟类始祖鸟的后肢也有飞羽(Flightfeather),但较短。小盗龙后肢上的长羽毛是真正的飞羽,如同现代鸟类而它们的手臂、后肢以及尾巴羽毛都是非对称的。如同现代鸟类翅膀,小盗龙有主要飞羽(头部)与次要飞羽(手臂)。后肢上也具有相对应的羽毛样式,大腿、小腿、以及脚部上方有飞羽。中国籍科学家假设小盗龙是滑翔动物,并可能生存于树上因为它们脚部的羽毛可能会妨碍它们在地面上的活动他们并认为所有原始驰龙科恐龙可能都是树栖动物。

萨克·查特吉(SankarChatterjee)在2005年认为动物若要滑翔或飞行,它们的翅膀必须是分开的双翼(如同四翼飞机)而非重叠(如同蜻蜓)后者的结构在生理结构上不可能飞行。查特吉使用双裂的模型计算出滑翔的可能模式,并认为小盗龙极可能使用周期起伏运动的方式来滑翔;小盗龙可能从树枝上俯冲,而以U形轨迹返回地面或另一颗树上。除双翼上的羽毛,胫骨与尾巴上的羽毛可能用来控制飞行途径与轨道。后翼上的装饰物也可用来协助小盗龙的滑翔与飞行。查特吉也使用计算机演算出小盗龙是动力飞行是被动滑翔。计算结果显示小盗龙拥有某种程度的动力飞行所以理论上小盗龙除了滑翔以外,偶尔还能飞行。地面运动

有些古生物学家提出有羽毛恐龙使用它们的翼从树枝上降落下来,并可能攻击或伏击地面上的小型猎物这行为可能是滑翔或真正飞行的前身。在查特吉与Templin的2007年研究当中,他们测试这个假设,发现小盗龙的翼表面过于狭窄,而不能从很高的地方毫发无伤地成功降落到地面上。然而,他们认为小盗龙可以在短的距离内降落,例如邻近的树枝。

查特吉与Templin也排除了小盗龙从地面上起飞的可能性。小盗龙的肩膀关节缺乏成功适应演化,不能用前肢产生足够的垂直摆动来飞离地面。查特吉与Templin也认为从地面起飞将会损伤它们脚部的飞羽。这研究仅保留了小盗龙从高层的栖木上起飞的可能性但他们也注意到现代鸟类从树枝上起飞时并不需要额外的动力,而是使用往下俯冲的力量,类似小盗龙的方式。与鸟类的关系

小盗龙的独特翼部结构,引起了现代鸟类的飞行能力起源问题;鸟类是否曾经过四翼飞行阶段,还是小盗龙这种四翼滑翔者只是种没有留下后代的演化分支。早在1915年,有些科学家就已经提出鸟类演化过程中,曾经有过四翼飞行阶段。

查特吉与Templin认为传统理论与四翼理论都一样有可能。然而,查特吉与Templin宣称从形态学与种系发生学来看目前的身体证据,不同的有羽毛恐龙、始祖鸟、某些现代鸟类如猛禽以及足羽龙,都有独特的长足部羽毛这显示鸟类的飞行是在某个点从四翼模式转移到前翼模式所有现代鸟类可能是从四翼祖先演化而来,或者是从有独特长足部羽毛的祖先演化而来。







11







献花(0)
+1
(本文系胡经国图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