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调研报告:如何创新建设新农村举措及方式
2022-03-08 | 阅:  转:  |  分享 
  
调研报告:如何创新建设新农村举措及方式“洪湖水浪打浪”是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当年的洪湖革命根据地,而今已成为湖北创新建设新农村的热土。去
年5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以洪湖为中心建立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在试验区“刚满周岁”的日子,记者走村串户,对其进行了一周的采访,
惊喜中有一份特别深刻的感受:那就是“创新”。创新方式方法,创新体制机制,这是仙洪试验区的灵魂所在,也是仙洪试验区的独特所在。一、创
新战略举措——跨区域、大面积、综合性创办试验区试验区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以仙洪公路为主轴,环洪湖展开,包括仙桃市、洪湖
市、监利县所属14个乡镇(办事处、管理区、工业园区),共407个村,19.78万户,75.45万人,版图面积1467平方公里,区域
内有66.48万亩耕地和31.99万亩养殖水面。为什么选择仙洪地区办试验区呢?省委书记罗清泉称,仙洪地区是湖北省的粮食主产区,有一
定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过去贡献很大,现在相对困难一些;是著名的“水袋子”,地势较低,易涝易旱,水利基础设施欠账太多;是著名的“虫
窝子”、血吸虫病重疫区;人口密集度高,人均资源相对较少,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粮食、水产品基本处于初级加工阶段;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矛
盾较多,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难度较大。总之,这一区域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相对困难、正在爬坡的地位,在湖北农业和农村发展中极具代表
性。湖北省委、省政府认真研究新农村建设以来“千村百乡”办点试验的做法,认为“点状”试验确实起了一些作用,但有限、并有些制约:星星点
点,不利于大范围解决水田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不利于大面积发展现代农业,不利于大规模以点带面、以城带乡建设新农村。决定统筹谋划,
在建立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发展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层面上,跨区域、大范围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创新试验:改点状试验为块状试验,改
单方面试验为全面综合配套试验。坚持一个中心———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两个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改善民生;四大抓手———农业基础设施
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环境整治与村镇建设;多个探索———土地流转制度、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投融资体制、农民
组织化等等。试验区把目标定位在“三区”上:把仙洪地区建设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试验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行区
。“建立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是湖北创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省委副秘书长、省农办主任刘田喜告诉记者。二、创新发展方式—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龙头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修路修桥修渠修涵闸修泵站,成为试验区建设的“开篇之作”,因为仙洪地区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基础
设施薄弱。老百姓称此举“真正试到点子上了”。一年来,近百公里长的仙洪沿线,一千多平方公里的试验区内,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遍地开花,
大到仙洪一级公路全线升级改造、沿线大河大渠疏挖护坡,小到村落里的通组连户路、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各路建设热火朝天。湖区群众最看重的就
是水利建设,因为这里“晴则一片枯黄,雨则一片汪洋”。三县市对试验区排灌水网60多条主要河渠进行了疏挖清淤,总长超过200公里,并对
其中重点河段进行了混凝土护坡。几十年来淤塞严重的“血脉”得以打通,碧水环流的湖乡美景如胶片的显影过程一样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出来。长期
从事水利工作的监利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季梅清感叹地说:“这可是群众踮起脚来盼望了小半辈子的事啊!”在所有项目投资中,土地整理项目的经费
标准是最高的,每亩投入1500元。省里集中投资,在试验区仙桃市张沟、洪湖市峰口、万全、汊河、监利县毛市等乡镇安排系列土地整理项目,
覆盖60多个村20万亩耕地。我们采访毛市镇正在进行的土地整理项目,它在洪湖深处,项目覆盖9个村3万亩耕地,投资4500万元,一期工
程已基本完成。新增耕地1200多亩,新建泵站32座、机耕桥和人行桥169座、涵闸80座、大小渠道84公里、田间路和生产路94公里,
植树近3万棵。项目区崔吴村党支部书记黄坤波高兴地拉着我们的手说:“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国家花这么大力气帮我们整田,今后不仅旱涝保收
,种田劳动强度也大大减轻了。”据悉,湖北省准备用3年时间对试验区百万亩耕地全部整理一遍。试验区把发展优质产业和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发展
现代农业的重头戏。仙桃市张沟镇等多个乡镇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了以网箱养鳝和特色水产为主导产业的规模化水产养殖基地,做大做强了水产
板块。监利县福娃集团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在周边农村建立原料生产基地,签订合同,定向生产,并且在技术指导、生资供应、收购定价等方面对
农民给予扶持,优质稻收购价每斤比市场价高出0.05元,农民得到实惠,企业也越滚越大。去年“福娃雪饼”销售收入5亿元,“福娃大米”销
售收入5亿元,安排农民工就业1800人,两项合计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利税1亿多元。据介绍,试验区要达到“五化”要求,即公路水泥化
、灌溉渠网化、产业板块化、农业机械化和城乡一体化,具体指标为:公路硬化率达到98%以上;农田灌溉畅通率达到90%以上;建设高标准农
田30万亩;产业板块达到100万亩;农业机械化逐步实现“无耕牛乡镇”和“无耕牛县市”;人口布局达到县城人口占1/3,中心镇人口占1
/3,农村人口占1/3。三、创新投入机制——政府引导、多元投入、整合资金、集中建设仙洪试验区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群众参与、社
会支持相结合的办法,初步建立多元化的新农村建设长效投入机制。(一)政府的引导很重要。试验区的办法是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筹补结合。以
奖代补被广泛应用于通村公路修建、一建三改、门前晒场铺建、房屋立面改造和农村文化中心户建设等方面。仙桃工业园按照每户奖励2500元的
标准,发动80户村民投资140多万元进行立面改造,户平投资1.75万元。毛市镇将“一建三改”、门前晒场、路灯、绿化等项目列入奖补范
围,对按要求实施了“一建三改”的农户每户奖补5000元,其中10户相连的另奖每户200元;门前硬化10户以上相连的每平方米奖补10
元;路灯每盏奖补400元;绿化每株树奖补20元。一年来,四项累计吸引农民投入资金1607万元,占总投入的61.9%。(二)市场运作
更有魅力。据省委政研室副主任梅学书介绍,试验区“市场引资”模式有上十种。这里只说林水结合模式。这是洪湖市湖北昌兴公司的发明,群众把
这种模式简称为“让你栽上两岸树,帮我疏洗一条河”。即将河道、沟渠两边宜林堤坡使用权承包或租赁给民营业主或造林公司植树,由民营业主或
造林公司按照统一规划疏洗河道沟渠和整治河两岸环境。此模式“横空出世”,一举打破了江汉平原河道几十年无资金、无劳力疏洗的“僵局”,国
家不出钱、集体不出钱、农民不出钱,谁出钱呢?造林公司。结果呢?河道疏洗了,河岸绿化了,农民增收了,村里赚钱了,公司发展了,附带林业
和水利等部门评先受奖了。此模式一推出,几十个乡镇群起效仿。记者采访的毛市镇,去年用此模式共疏挖沟渠106条,全长87公里,完成总土
方量43万立方米,吸引社会资金投入265万元。据了解,监利县实施“林水结合”模式,吸纳社会投资达到1.5亿元。洪湖市实施“林水结合
”模式,吸纳社会投资过亿元,疏挖扩洗沟渠450公里,植树200万株。仙桃市实施“林水结合”模式,吸纳社会投入8000万元,新栽苗木
450万株。目前,林水结合已衍生出林路结合、林滩结合、林湾结合等多种模式。监利县委书记李吉高说:“这一模式应该申报国家创新奖。”(
三)企业与部门支持也是重要的投入力量。主要有三种类型。村企合作型。以项目合作开发为纽带,企业出资金,村提供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常见的
做法是龙头加基地。如湖北洪湖浪米业有限公司是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从事粮油加工生产,该公司通过“订单农业”每年收购周边农民的
常规稻、优质稻2000万公斤,加工油料2000多万公斤。德炎水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年加工水产品5万吨,销售收入达2亿元,其中出口创汇1
800万美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洪湖渔民致富。企业帮扶型。仙桃市工业园每年组织两到三次企业与村、老板与农户联谊活动,
园区28家企业去年共筹资18万元投入新农村建设。部门结对型。毛市镇组织镇直部门对口帮扶老河村、崔吴村贫困农民开展“一建三改”,每户
扶持资金2000多元,共提供帮扶资金20多万元。项目资金和社会资金汇聚一起,就有了整合的必要。试验区的干部群众有一个共识,那就是“
资金不整合,只是做加法”,“资金一整合,便是做乘法”。他们把资金整合形象地称为“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怎么整合,记者仔细地解剖
了洪湖市的锦绣梅园新农村小区。这里原本是个血吸虫严重区域,以前也曾进行过几次单项整治,花了钱效果不理想。这次他们打破行政区划,15
个村连片治理。把血防综合治理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集中9个部门的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将“一桌菜全部端到锦绣梅园去”。总投资3549.
08万元,其中水利血防投入1545.5万元,林业血防投入60万元,交通血防投入540万元,农业血防投入205.45万元,土地血防投
入1152万元等等。洪湖市成立整合领导协调专班,明确分管农业副市长总负责,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各项目确立第一责任人,各负其责整体
联动。在规定时段内,水利部门负责主渠疏浚和衬砌护坡,林业部门负责提供绿化苗木,财政部门负责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土地部门负责高产土
地整理项目,农机和畜牧部门负责检查、宰杀和替换耕牛,卫生部门负责查螺灭螺和血吸虫病人治疗,曹市镇作为项目实施地负责道路建设、拆迁、
环境整治、“一建三改”等工作,并具体协调地方各类事务。洪湖市市长蒋鸿归纳为8个词:“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
责、各记其功、全面建设、整体推进”。四、创新土地经营——多种形式流转,农民集体双赢土地是农民的根,农民说,“稳定承包权是把根留住,
流转经营权是把根盘活”。试验区在这方面的探索分城乡两块。前一大块是广大农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农村土地
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毛市镇采取的是集中流转办法,把一家一户农民的零散耕地和养殖水面集中起来,打包出租给种养大户或养殖
公司。目前已发展蟹虾共生8000亩,稻虾连作7000亩,网箱养黄鳝2000亩,珍珠养殖1000亩。承包养殖水面300亩以上的11户
,100亩以上的25户,50亩以上的42户。大量农村劳动力在获得土地流转收入的同时,洗脚上岸,全身心投入“馒头包子生意”,使该镇成
为全省著名、全国知名的“面点之乡”。沙湖水产实业公司(毛市镇政府下设的水产养殖管理机构)四年来共获利润180万元。公司着力改善生产
环境,共投入资金140多万元,对养殖区范围的供电线路进行整改,对部分淤塞老化鱼池进行了改造,修通场区生产公路4.5公里。干部群众称
此举为“六得综合效果”:即产业得发展、群众得实惠、承包户得大利,集体经济得壮大、公益事业得促进、干部群众都说“要得”。后一小块是城
中村、城郊村、园中村重点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入股、联营等形式的流转。试验区稳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加快对目前利用不充分、不合理和废弃闲置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增加的耕地用于还建和产业项目用地。洪湖市柏枝村拿出20亩土地入股参加闽洪水产品市场建设,与外商实行对等分红,村集体每年可分红利30多万元。仙桃工业园有一块30亩闲置宅基地,位于脏乱差地段,很长时间荒芜着。这次园区抓住建立试验区的机遇,采取招拍挂的方式,以35万元/亩的价格拍给湖北超宇公司,园区将拍卖所得收入1000多万元全部用于村民还建房建设,村民离旧居住新楼,干部群众皆大欢喜。仙桃市委书记周霁喜称此举为“引农上楼”试验。1
献花(0)
+1
(本文系zhengtu342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