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重庆黔江小南海地震研究回顾(1)
2022-03-10 | 阅:  转:  |  分享 
  
重庆黔江小南海地震研究回顾(1)

胡经国(yuanzi16)



本文作者的话

重庆在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上往往被认为是比较安全的大城市。然而,150多年前发生的重庆黔江小南海Ms6.25级地震却至今令人记忆犹新、津津乐道。这是因为,小南海地震遗迹和遗址“全国独有、世界罕见”,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科普价值和旅游价值。为此,本文作者拟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和报道,编写了这篇文章,简要回顾和介绍重庆黔江小南海地震及其研究概况,供读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参考。

本文全文目录

二、小南海地震遗址自然地理概况

四、1856年6.25级小南海地震事件

五、小南海地震崩滑体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黔江地区第四纪构造与地震地质研究

下面是正文





小南海渝东鄂西褶皱带内,以变质岩为基底,最近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的隆起抬升。小南海地震的发生,可能与地区基底断裂活动有关。

重庆黔江小南海是由于地震时山崩岩、溪流堵塞而形成的地震6.7×107立方米。它不仅是目前中国国内历史最长、保存最为完好的地震堰塞湖,而且在世界上也“极为鲜见”。

堰塞湖内还完好地保存着被湖水淹没的原始森林。至今,森林树梢还能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经150多年浸泡,仍然坚硬锋利。湖面常年有烟雾缭绕,水质清澈,环境清新幽凉。

小南海地震遗迹历经150多年风吹雨打和风化侵蚀,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根据当地一块石碑记载,“(小南海)经中科院院士、中国地震局诸多专家评估为全国独有、世界罕见”。

现在,小南海地震遗址已被命名为“国家级地震遗址保护区”、“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区”、“重庆市十佳旅游景区”。

重庆黔江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重庆与湖北交界处,距黔江城北部30余公里。具体范围北至鸡公山表家湾,东中塘乡仰头山,南以黔江河为界,西邻龙家岩坪鸡公山一带其面积为197平方公里。

重庆黔江小南海地震基本信息如下:

地震名称:重庆黔江小南海地震,或重庆黔江-湖北咸丰地震

波及范围半径:至少150~200公里湖畔的禄井山烈度度2~8

发震构造NW向断裂带

控震构造规模较大的NE向断裂带

等震线形态狭长椭圆形,长轴方向为NNW,与发震断层基本平行

二、小南海地震遗址自然地理概况

在流域上,小南海位于长江一级支流乌江的支流阿蓬江支流段溪河上游,地处板夹溪、白鹤溪、白矾溪、清溪沟、肖溪沟等五条溪流的汇合处。

1、地质构造渝东南断褶隆起区

2、地层岩性

寒武系、奥陶系:以碳酸盐沉积岩为主。

下中志留统:以砂页岩为主。

上泥盆统:以石英砂岩为标志。

缺失石炭系。

二叠系:不整合上覆于中下志留统或上泥盆统之上;以石灰岩为主,上下二叠统底部均夹有石灰岩。

三叠系:连续沉积于二叠系之上;下统为石灰岩、白云岩,中统为紫色砂页岩与石灰岩、泥灰岩。

侏罗系:假整合于三叠系之上;以砂页岩为主,夹有少许生物碎屑灰岩。

缺失第三系。

3、地形地貌

主干河流沿着北东-南西向谷地发育,而支流则沿着北西-南东向谷地分布,主要支流水系在平面上呈棱格状展布。

四、1856年6.25级小南海地震事件湖畔的禄井山据中科院专家考察,当时地震震级为6.3级,地震破坏烈度为8度。地震时山体滑塌10余公里,4500万崩滑体向西推移2公里,以近100米的落差阻塞山谷,形成长1170米、高67.5米的天然大坝。小南海地震遗迹区保存了崩塌崖面、崩滑体、堆石坝、堰塞湖及淹没森林等多种地震破坏形迹,为地震灾害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自然实体,有很高的科研科考价值。正因为如此,国家地震局于2001年为小南海颁发了“黔江小南海国家级地震遗址保护区”和“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两块牌子,使小南海的科技价值得到了社会的公认。此次地震造成轿顶山大垮岩滑,小垮岩,压死居民几十家千余人,并形成了两大地震遗址:其一是地震崩滑体、崩积物形成的一道长1170米,高67.5米,底部宽1040米的天然大坝。在大坝上滚石密布,巨石林立,形态狰狞,最大的滚石超过万吨二是天然大坝堵塞板夹溪、白鹤溪、白矾溪、清溪沟、肖溪沟等五条溪流形成了长5公里最宽处1公里湖面积2.87平方公里雨面积150平方公里的小南海天然湖泊。2012年11月7日2012年1月日







2







献花(0)
+1
(本文系胡经国图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