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为重庆涪陵“武陵山大裂谷”正名
2022-03-13 | 阅:  转:  |  分享 
  
为重庆涪陵“武陵山大裂谷”正名

胡经国(yuanzi16)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简要介绍大裂谷和岩溶(喀斯特)峡谷及其成因和特征,为重庆涪陵“武陵山大裂谷”正名。指出重庆涪陵“武陵山大裂谷”不属于大裂谷地貌,而应该属于岩溶(喀斯特)峡谷地貌。建议将重庆涪陵“武陵山大裂谷”更名为重庆涪陵“武陵山岩溶大峡谷”或“武陵山喀斯特大峡谷”。从而彻底解决该景区名称在科学概念上含混不清、自相矛盾的问题,还该景区本来的岩溶(喀斯特)地貌属性,向游客作出实事求是的科学交代。



一、景区概况由一系列断层围限成的长形断陷谷地。大裂谷宽多在30~75之间,长几百到几千。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裂谷系,东支全长6400多西支长约1700。贝加尔湖是所有大裂谷中最深的湖泊,最大水深达1600多米。中国山西地堑系可能是大裂谷发育的初期阶段。由于炽热地幔的上升作用,在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拱呈穹隆状外形,引起区域性拉张,此处岩层不断变薄,最终导致穹隆轴部裂而下陷,形成裂谷。裂谷在形成过程中有迁移扩展现象如贝加尔裂谷带先在南贝加尔盆地形成,然后往东北方向和西南方向扩展,一直到第四纪中期为止。裂谷中沉积物的粒度可把裂谷作用分为两个阶段盆地初始形成阶段原经长期夷平、起伏很小的地面古风化壳被剥蚀沉积于盆地中它们都是细粒沉积物;盆地大幅度下降阶段地形高差增大,盆地两侧山地侵蚀作用加强,裂谷内堆积粗粒沉积物。裂谷长度超过宽度,许多断陷盆地呈规则的雁列式分布,横剖面不对称。裂谷内有火山分布。裂谷两侧山地常有夷平面残留。裂谷中沉积物厚度大,平均1.5~2.5,最厚可达7~8(南贝加尔盆地)。沉积物颗粒的粒径自下而上逐渐变粗;横向上从裂谷边缘的山麓碎屑沉积相向裂谷中部变为细粒湖相或沼泽相沉积;沉积物中常夹有火山岩沉积。裂谷中现代地壳运动非常活跃最大沉陷速度可达60~100毫米年(如加利利湖区);水平运动也明显埃塞俄比亚裂谷的拉张量为3~8毫米年;裂谷的热流值一般为2.0微卡(秒厘米2),比全球平均热流值1.5微卡(秒厘米2)要高;裂谷的地壳厚度为20~30比大陆地壳平均厚度(40)要薄;重力大多为负异常;地震较多并且沿一定方向分布震源深度多在30以内。

凡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与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白云岩、石膏和岩盐等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岩溶作用。岩溶作用发生的条件,就岩石而言,必须是可溶的,水才能进行溶蚀。其次,岩石必须是透水的,这样地表水才能转化为地下水,因为在岩溶过程中,地下水起着主导作用,才能形成为岩溶标志的地下溶洞。就水而言,首先水必须具有溶蚀力,当水中含有CO2时,溶蚀力便会增大其次,水必须是流动的,因为停滞的水很快就变成了饱和溶液而失去了溶蚀力。因此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水的溶蚀性、流动性就成为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

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溶沟和石芽孤峰峰丛、峰林溶斗溶蚀洼地落水洞、盲谷干谷和溶洞中的喀斯特形态主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灰华和泉华。

岩溶峡谷是岩溶高原山区最普遍的一种地貌类型除具有谷深远大于谷宽的基本形态特征外,它还在形态结构、水动力条件、物质能量交换、传输方式以及空间地域结构上与非岩溶峡谷相比具有内涵上的三大差异两壁陡峭但谷底较宽,常有基岩侵蚀面或砾石浅滩露出水面横剖面呈明显的V”字形,谷坡陡峭,谷坡上有阶梯状陡坡,谷底出现岩滩及雏形河漫滩流水面单位距离的落差

四、结论与建议

4







献花(0)
+1
(本文系胡经国图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