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大地构造学若干常见术语简释(2)
2022-03-13 | 阅:  转:  |  分享 
  
大地构造学若干常见术语简释(2)

胡经国



12、蛇绿岩套

蛇绿岩套(OphioliteSuit),简称蛇绿岩(Ophiolite),是指一套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石组合。在地学中这个就是有名的Steinmann“三位一体”概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蛇绿岩套的代表层序自下而上为:橄榄岩、辉长岩、席状基性岩墙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其中橄榄岩和辉长岩在层序上可以重复多次。蛇绿岩一般呈灰绿色,其中普遍伴生有蛇纹石。

一个发育完善的蛇绿岩套从底部到顶部的岩石组合顺序是:变质橄榄岩→堆积杂岩→岩墙杂岩→枕状熔岩。这种层序性是蛇绿岩套的基本特征。

蛇绿岩与大洋岩石圈的演化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二者在岩石类型和岩石序列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研究蛇绿岩的组成、成分及成因是了解大洋岩石圈结构、演化及动力学机制的主要途径。

简单地说,蛇绿岩是由于两个板块碰撞时,因温度很高而导致碰撞接触带的洋壳物质发生变质而形成的。蛇绿岩代表在地史时期对应地区存在一个广阔的大洋。

13、地幔柱构造说

地幔柱构造说,是一种关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方式和全球动力学的假说,是以支配地幔大部分的地慢柱垂直流作为主要流动形式的大地构造学说。

地幔柱(MantlePlume),是指地球深部地幔热对流运动中的一股上升的圆柱状固态物质的热塑性流,即从软流圈或下地幔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形成的热地幔物质柱状体。它在地表或洋底出露时就表现为热点。热点上的地热流值大大高于周围广大地区,甚至会形成孤立的火山。

14、构造要素

构造要素、构造地块和构造体系,合称为地质构造三重基本概念,是李四光先生创立的地质力学中的构造地质术语。

构造要素(StructuralElements)又称结构要素,是地质构造的基本单元,也是构造体系的基本成分。

按成因,构造要素分为原生结构要素和次生结构要素。

按几何形状,构造要素分为面状结构要素(结构面或面理)和线状结构要素(线条或线理)。

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面状或线状结构要素是原生的,如沉积岩的层理、不整合面及岩浆的流线等。而在成岩之后,经受构造变动而形成的结构要素则是次生的,如断层、节理及褶皱等。

按照变形性质和几何关系,面状结构要素又分为破裂性和标志性。

按照变形的应力性质,次生面状结构要素又可分为压性、扭(剪)性、张性、剪性、压扭(剪)性。

线状结构要素主要有平行于最大应变轴(a轴)的称a线理,平行于中间应变轴(b轴)的称b线理。

15、构造地块

构造地块(TectonicMassif),是指具有一定综合结构形态的地质块体。其特点为:①、由结晶岩石组成;②、没有或很少沉积盖层;③、在地史发展上表现较长期隆起,因此它四周的沉积地层往往向中心减薄或缺失,并有地层之间的超覆现象;④、它的延伸没有方向性。

构造地块这一名词在各国地质文献上久已通用,其大小不限,既可出现在地台内又可出现在地槽褶皱带中。中国的若干构造地块,自中、新生代以来大多发展成大、中型沉积盆地。它们正好是中国的重要油气资源埋藏地,如松辽地块、塔里木地块、柴达木地块、准噶尔地块、四川地块等。

16、构造体系

构造体系(TectonicSystem),是指由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不同形态、不同等级、不同性质和不同序次的构造要素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地块或岩块组合而成的总体。

17、大陆车阀说

李四光先生提出的大陆车阀说是指加速旋转的地球逐渐变慢的控制作用。

有的文献作者认为,李四光先生倡导的地质力学为研究和解决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大陆车阀说”虽然为全球构造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思路,但是还存在许多不清楚甚至矛盾的问题(如地球自转速度为什么变化、怎样变化及其与地壳构造形迹的关系是否矛盾)。

18、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SedimentaryBasin),是指地球历史上长期处于沉降状态并被大厚度沉积地层充填的盆地。在某一特定的地史时期,长期不断下沉接受沉积物堆积,沉积物厚度比周围地区的沉积物厚,这样的区域就称为沉积盆地。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大约有960个沉积盆地,中国大约有417个沉积盆地。世界最大沉积盆地是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所在的南美北部大盆地——南美大盆地。中国第一大沉积盆地是塔里木盆地,第二大沉积盆地是鄂尔多斯盆地。

在中国417个沉积盆地中,陆上和近海有12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即: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吐哈盆地、东海盆地、珠江口盆地、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此外,在中国南海南部海域还有一批重要的含油气盆地。

19、造山作用

造山作用(Orogeny),是指在地球深部构造动力学背景下,地壳-岩石圈发生剧烈构造变动、物质成分重组、结构重建的复杂漫长连续的物理、化学地质作用过程。通常,造山作用是指造成地壳-岩石圈横向收缩、垂向增厚、隆升成山的地质作用,包括强烈的构造作用(构造变动——岩层褶皱、断裂)、岩浆作用(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喷发)、变质作用及相应的成矿作用。

20、造山带

造山带(OrogenicBelt),是指地球上部由地壳-岩石圈剧烈构造变动及其物质成分重组与结构重建使地壳-岩石圈挤压收缩所造成的、往往在地表表现为线状山脉或山系的狭长的强烈构造变形带。它一般与褶皱带、构造活动带等同义或近乎同义。简而言之,造山带就是由造山作用所造成的、往往在地表表现为线状山脉或山系的狭长构造变形带。

21、GGT

GGT(GlobalGeoscienceTransects,全球地球科学剖面),是当今世界岩石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化岩石圈研究的科学前沿。它是在板块构造和地体概念的指导下,依据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构造资料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的综合编图。中国有11条GGT剖面。从全球构造出发,世界上的几条典型GGT剖面为:北美胡安德富卡-阿尔伯塔(JuandeFucaAlberta)平原大陆-大洋的GGT剖面(简称B-2剖面),欧洲地学断面计划(EGT)的挪威北角-阿尔卑斯-地中海-南突尼斯剖面,中国地学断面计划GGT中的亚东-格尔木剖面。

22、IGCP

IGCP(InternationalGeoscienceProgramme,国际地学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五大科学计划之一,也是联合国系统(theUnitedNationsSystem)唯一的国际地学计划。该计划由UNESCO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于1972年共同发起,并于1974年开始正式实施。

23、威尔逊旋回

威尔逊旋回,是指大陆岩石圈在水平方向上的彼此分离与拼合运动的一个全过程,即:大陆岩石圈由拉张开裂开始,以裂谷为生长中心的雏形洋区渐次形成洋中脊、扩散出现洋盆进而成为大洋盆;而后大洋岩石圈向两侧的大陆岩石圈下俯冲、消亡,洋壳进入地幔而重熔,从而洋盆缩小;或发生大陆渐次接近、碰撞,出现造山带,遂拼合成陆的全过程。它于1974年由J.F.杜威和K.C.A.伯克提出;为纪念加拿大地质学家J.T.威尔逊而命名为威尔逊旋回。





2017年11月2日编写于重庆

4







献花(0)
+1
(本文系胡经国图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