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河湟①杜牧元载②相公曾借箸③,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④,忽遗弓剑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 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注】①河湟是湟水与黄河合流处的一片地方,安史之乱后,驻守河西、陇右的军队被抽调去平叛乱 ,吐蕃乘机占领了河湟地区。②元载:字公辅,唐代宗时宰相,曾上书朝廷,对西北边防措施多所筹策,后因事被捕下狱,诏令自杀。③借箸:《史 记》中,张良在刘邦吃饭时进策说:“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后用这一词表示代人筹划。④衣冠就东市:指汉景帝时晁错任御史大夫,对于削藩 有好建议,却因皇帝听信谗言,仓促错杀,“衣朝衣,就东市”。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 “河湟”地名为题,十分醒目,寓主旨于诗歌中,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B.前四句全部叙述事件,不着议论,但要表达的是非鲜明的爱憎情感却溢 于言表。C.颈联写河湟百姓的浩然正气,在一抑一扬中传达出作者对朝廷收复失地的信心。D.整首诗写得劲健而不枯直,阔大而亦深沉,有鲜明 的对照,亦有强烈的讽刺色彩。16.后人评价此诗“于含蓄曲折处矫时弊”,请结合全诗谈谈对此评价的理解。(6分)【答案】15.C 16.诗人借助典故和对比倾吐满腔抑郁不平之气:如使用张良、晁错的典故,写出了元载相公提出收复失地建议而未被采纳的故事,突出了 作者想收复失地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如运用黄帝乘龙升仙的典故,写宪宗之死,表达了收复失地无望的痛心;如白发丹心的“汉臣”与沉迷歌舞 的“闲人”对比,而此“闲人”又与前四句中有安边之志的元载、宪宗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当朝统治者醉生梦死,不关心国事的讽刺。【解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传达出作者对朝廷收复失地的信心”错误,颈联写河湟百姓尽管身着异族服装,“牧羊 驱马”,处境艰难屈辱,但他们并没有被征服,依旧白发丹心,永为汉臣。此处与后文的统治者醉生梦死之态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对统治者持批判 的态度,并没有对其收复失地抱有信心。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由题干来看,首先要理解 评价之语的意思。“于含蓄曲折处矫时弊”意思是借助含蓄的语言委婉表达情感并针砭时弊。然后要找出这“含蓄曲折”之处,结合具体的手法分析 其中蕴含的情感。结合注释三和四可知首联“元载相公曾借箸”和颔联“旋见衣冠就东市”中“借箸”“衣冠就东市”使用典故,张良在刘邦吃饭时 进策说:“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后用这一词表示代人筹划;晁错任御史大夫,对于削藩有好建议,却因皇帝听信谗言,仓促错杀。结合注释二 “元载:字公辅,唐代宗时宰相,曾上书朝廷,对西北边防措施多所筹策,后因事被捕下狱,诏令自杀”可知,此处是说元载提出收复失地的建议却 没有被采纳,表现作者想要收复失地却壮志难酬的悲愤。“忽遗弓剑不西巡”意思是“皇上也突然驾崩来不及实施西巡”,采用黄帝乘龙升仙的传说 ,借指宪宗之死,并暗指宪宗喜好神仙,求长生之术。这里,诗人对宪宗被宦官所杀采取了委婉的说法,流露出对他猝然逝世的叹惋,这里全用叙述 ,不着议论,但诗人对河湟迟迟不能收复的感慨却借助这些典故表现出来。如颈联“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意思是“湟百姓虽然穿着戎 服牧羊驱马,可是他们白发丹心仍是唐朝臣民”;尾联“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意思是“只有产生于凉州的动人歌舞乐曲,流传天下在 娱乐着那些富贵闲人”。颈联所写河湟百姓尽管身着异族服装,“牧羊驱马”,处境十分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并没有被征服,白发丹心,永为汉臣 ;至于统治者,诗人在尾联中不用直接描写的手法,而是抓住那些富贵闲人陶醉于原先从河湟传入京城的轻歌曼舞这样一个细节,便将他们的醉生梦 死之态揭露得淋漓尽致。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作者对当朝统治者的讽刺。同时尾联的富贵闲人与首联和颔联中的元载以及宪宗又形成对比。作者就是在这典故和对比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