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1)
2022-03-14 | 阅:  转:  |  分享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1)

胡经国



本文作者的话

中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以及任纪舜先生等,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产研究所编制的1∶10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成果,在《地质学报》1977年第2期发表了《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一文。该文对于中国大地构造研究来说,是一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值得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年轻学子认真阅读和研究。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和研究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和特征,现将该文的有关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一、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1、中朝准地台

中朝准地台包括整个华北、东北南部以及朝鲜北部等地区,总体上呈三角形,以深大断裂与相邻构造单元分界。

中朝准地台是中国境内时代最老的地台。其基底中的最老部分的同位素年龄为31~34亿年。该地台主体最终形成于距今17亿年前的中条运动;而阿拉善等边部地区则固结于元古代末的扬子旋回。

在该地台主体的基底中存在三个重要的不整合面,代表基底形成发展的三个阶段:

①、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的不整合面

太古界阜平群与下元古界五台群之间的不整合面:阜平运动,距今23.5~25.5亿年;

②、五台群与滹沱群之间的不整合面

五台群与滹沱群之间的不整合面:五台运动,距今20亿年左右;

③、滹沱群与上元古界之间的不整合面

滹沱群及其相当地层与上元古界(震旦亚界)之间的不整合面。

所以,该地台基本上是一个早元古代末形成的地台。

中朝准地台的沉积盖层包括:震旦亚代、寒武纪、奥陶纪的浅海相沉积;石炭纪、二叠纪的陆相夹海相沉积;中、新生代的陆相沉积。大部分地区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

中生代在燕山、辽宁、山东等地有大规模陆相火山喷发及花岗岩侵入;新生代玄武岩分布广泛。

中朝准地台盖层构造变动以燕山旋回为主,但是内蒙、燕辽等地的印支运动也甚为重要。

2、扬子准地台

扬子准地台包括从云南东部至江苏的几乎整个长江流域和南黄海。它是一个在晚元古代末扬子旋回形成的中国第二个重要地台。

根据叠层石、微古生物、同位素地质学的研究成果确认,扬子准地台基底的昆阳群(川西、滇东)、板溪群(湘西、黔东)、神农架群(鄂西)及其相当地层的时代为晚元古代。所以,该地台是在晚元古代末形成的地台。

在扬子准地台的沉积盖层中,震旦系-三叠系海相沉积发育良好,分布广泛。但是,泥盆系、石炭系在川中和黔北地区缺失。侏罗系及其以后的陆相沉积主要分布在四川、滇中、江汉、苏北等地。

扬子准地台盖层的构造变动以燕山运动为主,形成地台盖层褶皱带。而康滇地轴、下扬子等地,则是多旋回构造岩浆活动带。前者是一个以华力西为主的多旋回构造岩浆活动带;后者主要是燕山及印支旋回构造岩浆活动带。

过去划归中朝准地台的淮阳地块(旧称淮阳地盾)现暂划归扬子准地台。

3、塔里木地台

塔里木地台北邻天山,南接昆仑,实质上是一个大型中间地块(旧称塔里木地块)。该地台以一个地腰(地峡)式元古代隆起(敦煌、玉门、金塔一带)与中朝准地台相连接。

塔里木地台大部分被新生代沉积覆盖。其基底和古生代盖层主要出露在北部边缘的柯坪、库鲁克塔格等地。

在库鲁克塔格,该地台基底中存在三个重要的不整合面:

第一个在下元古界兴地塔格群与太古界达格拉克布拉克群之间;

第二个在上元古界杨吉布拉克群与兴地塔格群之间;

第三个在震旦系库鲁克塔格冰碛层与上元古界爱尔基干群之间。

库鲁克塔格碛层的一部分可与南沱冰碛层相当;而在爱尔基干群中也找到了属于晚元古代的叠层石。这说明,该地台与扬子准地台相似,也是在元古代末最终形成的。

4、南海地台

南海地台,是指包括海南岛南端和大部分南海在内的广大地区。由于其大部分已经沉入海底,因而长期以来未能引起中外地质学家的注意。

但是,根据崖县等地迥然不同于华南的地台型寒武系、奥陶系的发现,磁场性质与华南显著差异以及中南半岛上印支地块东延进入南海的事实,相信该地台在地史发展过程中是曾经存在过的。只是在中生代以来,由于滨太平洋(环太平洋)和特提斯构造域活动的强烈改造,因而才使其面目全非,最后形成今天的南中国海海盆。

5、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及额尔古纳褶皱系

西北利亚地台与中朝-塔里木地台之间的中亚蒙古弧形褶皱区,以著名的蒙古深断裂(中国境内的德尔布干深断裂为其东延部分)为界,被一分为二。

⑴、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

蒙古深断裂之南,即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主要为华力西地槽褶皱系;在中国境内包括:阿尔泰(加里东及华力西)、准噶尔(华力西)、天山(华力西)、内蒙古大兴安岭(华力西)、吉黑(华力西)等几个褶皱系。

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的特点是:除了南天山以外,大多为优地槽,加里东旋回火山岩主要发育在奥陶系、志留系,在西准噶尔并有放射虫硅质岩、细碧岩与超基性岩密切共生,形成蛇绿岩套。华力西旋回火山岩主要形成于泥盆系、石炭系,以中性火山岩(安山岩类)为主,内蒙古并有蛇绿岩套。华力西旋回是地槽发育的旋回。从石炭纪至二叠纪,地槽强烈褶皱,有大规模花岗岩类岩浆侵入。自中生代以来,大部分经受过强烈改造。燕山运动的总趋势是东强西弱,特别是吉黑大兴安岭地区,有大规模的断裂变动和岩浆活动;而喜马拉雅运动的总趋势则是东弱西强,天山地区异常强烈,形成高耸的山脉和深陷的盆地,以天山南北的山前坳陷和吐鲁番山间凹陷为代表。

⑵、额尔古纳地槽褶皱系

在蒙古深断裂之北,为萨彦额尔古纳地槽褶皱区。其主体位于蒙古、前苏联,在中国境内仅有一小部分,即额尔古纳地槽褶皱系。它是一个被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强烈改造了的、早寒武世末封闭的兴凯褶皱系。

6、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区和滇藏地槽褶皱区

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区和滇藏地槽褶皱区,是指中朝-塔里木地台以南、扬子准地台以西和雅鲁藏布江深断裂以北的地槽褶皱地带。

⑴、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区

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区位于金沙江红河深断裂以北、以东,包括昆仑山、祁连山和秦岭等地,是一个典型的多旋回褶皱区。

该区的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加里东旋回

优地槽主要发育在祁连山,有蛇绿岩套和蓝闪石片岩带。

②、华力西旋回

大多数为冒地槽,优地槽分布于布尔汉布达、阿尼玛卿及金沙江沿岸等地区。

③、印支旋回

地槽分布于松潘甘孜、秦岭以及青海南山等地,以冒地槽为主,优地槽仅出现在金沙江沿岸。

该区地槽不同部分褶皱时期不同:祁连山为加里东褶皱系,昆仑山为华力西褶皱系,而松潘甘孜和秦岭则以印支褶皱为主。

该区后期,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均甚为重要,并伴有一定规模的岩浆活动。在青海拉脊山见寒武系火山岩逆掩于新第三系红层之上,在河西玉门红柳峡见侏罗系逆掩于第四系砾石层之上,说明直至最新地质时期,该区还曾经遭受强大的水平挤压力作用。

⑵、滇藏地槽褶皱区

滇藏地槽褶皱区,位于金沙江红河深断裂以南、以西,为一个中生代弧形褶皱区,所谓西藏地块(地台)很可能是不存在的。

该区进一步分为:三江(印支)、唐古拉(燕山)、拉萨(燕山)等几个褶皱系。

其中,以三江(印支)褶皱系研究得较为详细。它包括:滇中及西藏昌都地区;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自西藏东部急转南下,形成著名的三江峡谷,故而得名。其主要特点是:地槽明显受深断裂带控制,其中最重要的是金沙江红河深断裂、澜沧江深断裂、怒江深断裂,优地槽一般均沿深断裂分布;沿深断裂多旋回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十分强烈,不仅古生界、中生界,而且第三系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构造变动和变质作用,并由此形成了一些构造岩浆变质杂岩带。其中,最著名的是哀牢山、澜沧江、高黎贡山三大变质带(都是多旋回变质带)。

7、喜马拉雅地槽褶皱区

喜马拉雅地槽褶皱区,位于雅鲁藏布江深断裂以南,包括苏莱曼(主体位于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和阿拉干(主体位于缅甸)等三个新生代弧形褶皱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真正的喜马拉雅地槽沉积带是以中生代沉积为主的。它沿雅鲁藏布江以南分布。那里发育有十分良好的、规模巨大的蛇绿岩套。现今的珠穆朗玛峰等地,实际上并不是中、新生代的地槽沉积带,而是印度地台向北俯冲强烈卷入喜马拉雅褶皱系的印度地台北部边缘的兴凯褶皱系。

8、华南地槽褶皱区

华南地槽褶皱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以南,原来均被划为加里东褶皱带。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它实际上包括华南褶皱系和东南沿海褶皱系两个部分。

其主体部分仍为加里东褶皱,即华南褶皱系。

浙、闽、粤沿海以及海南岛大部分,其情况比较复杂。根据收集到的零星资料初步认为,它是一个华力西褶皱系(部分可能为中生代褶皱系),暂时称其为东南沿海褶皱系。这个褶皱系由于遭受中生代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以及大片侏罗系陆相火山岩覆盖,因而多年来对它的面貌一直认识不清。

9、那丹哈达优地槽褶皱带和黑龙江冒地槽褶皱带

该两个褶皱带属于亚洲东北部中生代地槽褶皱区的一部分。

那丹哈达优地槽褶皱带(燕山期),属于锡霍特褶皱系。

黑龙江冒地槽褶皱带(燕山期),是指黑龙江省北端上黑龙江地区巨厚的海相侏罗系沉积地带,向东向西均伸入前苏联境内,属于蒙古鄂霍茨克褶皱系。

10、台湾地槽褶皱区

台湾地槽褶皱区为西太平洋岛弧的一部分。

至于中国大陆架基岩构造,一般均为中国大陆诸构造单元的自然延伸,故不赘述。

二、中国的深层构造和深断裂

1、中国的深层构造轮廓

根据地球物理和地震资料初步综合分析,中国境内的岩石圈也和地球其它部分一样,具有明显的成层性和不均一的成层构造。东部以华北元氏济南地壳测深剖面为代表;西部以柴达木盆地东段地壳测深剖面为代表。在地壳中普遍具有高速梯度夹层。

从中国大陆部分莫霍面的构造轮廓表(略)可以看出,中国大陆壳的块状结构十分清楚;各块体之间的分界一般都是长期发育的深断裂。例如:

银川-六盘山-龙门山-康滇重力梯度带(昆明银川深断裂系),长期以来就是中国东西的分界;

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度带,中生代以来就是中国东部滨太平洋构造域的东西两个亚带的分界,其北段大兴安岭-太行山一线也是一个明显的深断裂带;

北秦岭-北淮阳深断裂带,长期以来构成中国南北的分界;

而西昆仑-阿尔金-北祁连重力梯度带,则大致与塔里木、阿拉善地块和其南侧的地槽分界深断裂相一致。

其次,中国现今的构造地貌与莫霍面起伏呈现出明显的景祥反映特征。即山脉或高原,与莫霍面坳陷带(区)彼此对应;平原或盆地,与莫霍面隆起区(带)彼此对应。这是印支旋回以来,特别是喜马拉雅旋回以来,滨太平洋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联合对中国大陆块作用的结果。这不仅是地壳表层物质运动的反映,而且更重要的是地壳深部,特别是上地幔物质运动的反映。

2、中国的深断裂

⑴、深断裂按深度分类

该文按深度将深断裂分为以下几大类:

①、超壳断裂

A、岩石圈断裂

切穿岩石圈但是并不明显地进入软流圈;在世界上如东非裂谷,在中国如郯城庐江深断裂。

岩石圈断裂的规模也相当大。它们一般都有超基性岩等深部物质沿断裂呈线状分布,但是缺乏良好的、大规模的蛇绿岩套。

B、超岩石圈断裂

切穿岩石圈并深入软流圈;在世界上如西太平洋岛弧毕乌夫带,在中国如雅鲁藏布江深断裂。

超岩石圈断裂,是地球构造圈中规模最大的一级深断裂,一般构成大陆与大洋之间的分界。在地史过程中出现的这类深断裂带,一般都具有发育良好的蛇绿岩套,有的还伴有高压低温和高温低压成对出现的变质带,以及混杂岩带等;现代正在活动的这类深断裂一般都伴有深远地震,也就是西太平洋岛弧毕乌夫带。

②、壳断裂

A、硅铝层断裂

切穿硅铝层但是并不明显地进入硅镁层;在世界上甚多,在中国如邵武河源深断裂。

B、硅镁层断裂

切穿整个地壳但是并不明显地进入上地幔;在世界上甚多,在中国如沧州深断裂。

沿壳断裂一般没有超基性岩分布,但是中酸性岩将活动往往是硅铝层断裂的一个重要特点。而硅镁层断裂则往往伴有玄武岩流的喷溢。

⑵、深断裂按力学性质分类

深断裂按力学性质可分为张性、压性和剪性三大类型。

大洋中脊深断裂带以及与裂谷有关的深断裂,属于张性深断裂。

西太平洋岛弧深断裂,属于以压型为主的深断裂。

中国的阿尔金深断断裂、郯城-庐江深断裂,以及北美的圣安德列斯深断裂,属于剪性深断裂。

毫无疑问,在地史发展过程中,各类深断裂的性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生、发展、转化和消亡。许多事实还说明,同一条深断裂的各个地段,可能是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同一条深断裂各个地段的性质、类型也不尽相同。

⑶、中国境内已确定的深断裂

根据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初步分析,目前中国境内已确定的深断裂共有50多条。

①、超岩石圈断裂

其中,属于超岩石圈断裂的有:

A、雅鲁藏布江深断裂带

已被公认为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之间的地缝合带,在中国境内长度近2000公里,沿该断裂发育有中国最大的蛇绿岩套。

B、台湾大纵谷深断裂带

这是西太平洋岛弧深断裂系的一部分,沿该断裂发育有蛇绿岩套、蓝闪石片岩和混杂岩带。值得注意的是,西太平洋岛弧毕乌夫带一般以压性为主,而台湾大纵谷则不然,它是一条左旋剪性断裂,向南延伸即为菲律宾断裂。

C、其它可能超岩石圈断裂

另外,已有一些证据表明,北祁连深断裂、金沙江红河深断裂、德尔布干(中蒙古)深断裂,都可能为古板块的缝合线,亦即超岩石圈断裂带。

②、岩石圈断裂

中国地槽中的大多数深断裂和地台上的一部分深断裂属于岩石圈断裂。其中,重要的有:

A、郯庐伊抚深断裂系

这是亚洲东部最重要的深断裂带之一,包括郯城庐江、抚顺密山、伊兰伊通三条断裂带,全长2400公里。从南向北贯穿扬子、中朝、吉黑等几个构造单元。它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带、成矿带和地震带。在地史发展过程中,曾经发生左旋剪切,而现代震源机制分析则显示右旋剪切。该断裂带各地段的时代、性质、类型不尽相同。南段,郯城庐江深断裂一般形成时间较早;而北段,伊南伊通深断裂则从晚中生代至新生代以来,才逐渐发展。山东、辽宁东部为岩石圈断裂,而庐江(安徽)以南则变浅,再向南甚至已可能变成一般的区域性表层断裂。苏皖地区,断裂在一些地段具有明显的剪性及压性特征;而伊南伊通则为张性断裂,并具有明显的地堑形态。

B、昆仑秦岭深断裂系

包括北祁连-北秦岭-北淮阳深断裂带、柴达木北缘-青海南山-北秦岭-北淮阳深断裂带、东昆仑-秦岭-北淮阳深断裂带。这是贯穿中国东西的复杂的深断裂系,控制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区的发生、发展,长期以来构成中国南北的地质界线。

加里东旋回,界线在北祁连-北秦岭-北淮阳深断裂带;早华力西旋回,界线在柴达木北缘-青海南山-北秦岭-北淮阳深断裂带;而晚华力西旋回以来,界线则在东昆仑-秦岭-北淮阳深断裂带。

同时,这几条深断裂带都显示出西深东浅的特点。西段,普遍有海底火山岩和超基性岩,沿断裂优地槽特征清楚,其中北祁连已发现延伸达700公里的蛇绿岩套和百多公里的蓝闪石片岩带,被认为是一条古板块缝合线。而东段,则是以复理石沉积为主体的冒地槽带,极少超基性岩。这也许就是昆仑祁连伸向中朝、扬子准地台之间的盲肠状地槽形成的基本原因。

③、壳断裂

壳断裂在中国分布广泛,并且以东南沿海深断裂系为其代表。其主要特点如下:

伴有大规模中酸性岩浆活动,形成东南沿海火山岩带和大量花岗岩,而基性岩则很少;早期有强烈的挤压,晚期有明显的张裂,最后又出现挤压特征,沿断裂分布有一系列白垩-第三纪红色断陷盆地,说明其在发展过程中力学性质曾经发生过多次变化。邵武河源深断裂就是一个良好的例证。





2017年12月27日编写于重庆

8







献花(0)
+1
(本文系胡经国图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