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概要
2022-03-15 | 阅:  转:  |  分享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概要

胡经国



一、按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

1、大地构造分区主要原则

由于地壳构造活动性的不均匀性,因而可以从空间角度将地壳各部分的区域性分异与构造阶段的发展演化联系起来进行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或大地构造分区。

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依据是构造活动程度。由于在地壳演化中各个地区的构造活动程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而在进行大地构造分区的时候,必须运用历史分析的观点即区分不同的构造阶段来进行。

现代全球古大陆再造和板块划分,一般是按距今850~250Ma泛大陆旋回(Pangea-250,泛大陆-250)的构造格局来进行划分的。因为,该阶段的地质记录最完全、研究程度最高。至今,进入泛大陆裂解时期,其板块划分的代表方案就是LePicchon(1968)等的现代板块划分。

Pangea-850(泛大陆-850)以前(太古宙-元古宙)的板块划分,涉及太古宙-元古宙的造山带和古缝合线的识别,存在较多争议。所以,一般采用距今850~250Ma泛大陆阶段的板块划分和大地构造分区。

2、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

⑴、活动论和固定论

所谓活动论是指地表大陆和海洋在地质历史中的发展变化而言。大陆和海洋在地表上的位置变化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大陆和海洋相对于地极和赤道的位置变化;一是大陆和海洋相互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承认曾经发生过这两种变化,就必须承认地壳运动以水平位移为主导形式。相反,不承认大陆和海洋曾经发生过位移,或承认位移而将位移归因于地壳大规模垂直运动,如别洛索夫所主张的造洋运动,就是固定论者。

⑵、槽台学说对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槽台学说对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一级单元:地槽和地台

①、地槽进一步划分:

优地槽:优地背斜、优地向斜

冒地槽:冒地背斜、冒地向斜

②、地台进一步划分:

地盾、地轴

台背斜(陆背斜)

台向斜(陆向斜)

台褶带

裂陷槽

⑶、板块学说对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最大一级单元是岩石圈板块(板块)。板块内部进一步分为:

①、陆壳(大陆),包括:

地盾、裂陷槽、古造山带

②、过渡壳(活动大陆边缘),包括:

弧前增生楔、弧前盆地、岛弧带、弧间盆地、弧后盆地

③、洋壳(残留岩片),包括:

洋盆、海山(洋岛)

3、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方法

据认为,中国大地构造分区应在板块构造-地球动力学理论指导下,以地层划分和对比、沉积建造、火山岩建造、侵入岩浆活动、变质变形等地质记录为基础,以成矿规律和矿产能源预测的需求为基点,以不同规模相对稳定的古老陆块区和不同时期的造山系大地构造特征分析为主线,以特定区域主构造事件形成的优势大地构造相的时空结构组成和存在状态为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方法。

⑴、造山系构造单元划分

①根据多岛弧盆地组成的造山系中区域地质发展过程总体特征和优势大地构造相时空结构,以结合带、弧盆系和夹持其间的地块作为二级构造单元,构成造山系构造单元划分的基本骨架。

②、根据洋陆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形成的俯冲增生杂岩带、蛇绿混杂带、弧弧碰撞带、弧陆碰撞带、弧后盆地、弧前盆地、洋内岛弧带或洋岛等,在结合带或弧盆系中,划分出规模较小的裂离地块、陆缘狐、前陆和弧后前陆盆地、走滑拉分盆地、陆缘裂陷盆地或裂谷盆地,作为三级构造单元。

③、根据关键地质事件的性质、特点、序列、时代和空间分布特征,特别要重视各个构造区带的时间-空间-事件的差异,进行构造单元划分。依据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对已进行构造分区的单元及其边界进行再厘定。

⑵、陆块区构造单元划分

①、依据陆块区不同演化阶段不同基底和盖层的岩石建造组合,可以划分出陆块(含陆核)作为二级构造单元。

②、根据华北陆块新太古带-古元古代的地质记录,以及扬子、塔里木陆块中元古代-新元古带的地质记录,保存该时期基底陆壳物质的组成、物质来源和形成环境,特别是侵入岩构成的岩浆弧为标志和组合,以及表壳岩的火山-沉积记录、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热事件等特征,可将基底划分出岩浆弧、裂谷等作为三级构造单元。

③、大尺度范围盖层的细结构划分,依据关键地质事件形成的大地构造相以及沉积盆地的性质、类型、序列、时代和空间分布特征,划分出被动陆缘盆地、陆表海盆地、碳酸岩台地、陆缘裂谷、陆内裂谷、断陷盆地、压陷盆地等作为三及构造单元。

4、划分古板块的标志

⑴、板块边界

现代板块边界有以下4种:

洋中脊、沟弧体系(即地壳消减带)、转换断层和地缝合线(带)。

⑵、古板块划分标志

古板块划分主要有以下10种标志:

褶皱带、造山带;

超岩石圈深断裂;

蛇绿岩套;

混杂堆积;

双变质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活动大陆边缘的火山岩;

生物古地理分布;

古气候标志;

古地磁标志;

沉积组合类型。

二、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及构造分区

1、中国地势特征

⑴、东、西部山势走向和地表高度显著不同

大体上以贺兰山、龙门山、横断山一线为界,东、西部山势走向和地表高度显著不同。

西部:山系走向以NWW为主,夹持近东西向的菱形盆地,海拔高,反差大;

东部: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山系走向NE,同方向平原、盆地相间,海拔低。

⑵、地形高度总体上从西向东递降

地形高度总体上从西向东递降,分为以下4个台阶:

①、青藏高原

海拔大于40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

②、青藏高原与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之间

海拔1000~2000米,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塔里木、准噶尔、四川盆地。

③、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到海边

海拔1000~200米,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④、水下大平原

海拔0~200米,包括渤海、东海、黄海、南海。

2、按槽台说划分中国大地构造单元

⑴、地台区

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扬子地台、印度地台(中国喜马拉雅山)。

⑵、地槽系(包括地槽及中间地块)

天山兴蒙地槽系、秦祁昆地槽系、滇藏地槽系、华南地槽系、西太平洋地槽系(东北乌苏里、台湾喜山带)。

注意:单元界线为槽台间的界线,边界断裂为稳定地(台)和活动地(槽)之间的界线。

3、按板块说划分中国大地构造单元

最早对中国板块轮廓进行划分的是李春昱先生(1980)。其后,许多学者也进行了划分。尽管在细节(如板块间界线、一些小板块的归属)上有差异,但是大格局基本一致。唐耀庆等(1984)将中国划分为以下7个板块:

①、中朝-塔里木板块;

②、华南板块(包括羌塘);

③、冈底斯-拉萨中间板块;

④、印度板块;

⑤、哈萨克斯坦中间板块;

⑥、西伯利亚板块;

⑦、菲律宾板块。

注意:板块间界线位于造山带内部(对接带),一个板块包括稳定大陆及活动大陆边缘。

4、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域的划分

⑴、构造域的概念

构造域(TectonicDomain)是指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大陆地台(地块)及其周围的大陆边缘区组成、在地球历史上长期形成相对稳定的整体。

⑵、构造域类型

构造域有以下两大类型:

①、大陆型构造域

包括一个大陆地块及其周围的陆缘区。

②、陆缘型构造域

包括一组小型地块群及其间的褶皱带(一个复杂的大陆边缘),类似于现代的西太平洋陆缘区,在构造上是不均一的复杂地区,但是在构造发展史上又是具有一定稳定程度的整体。

⑶、王鸿祯对中国构造域的划分(1)

(中国古地理图集,1985;中国地质学,1986;中国及邻区,1990)

划分为以下5大构造域:

①、北方大陆南侧陆缘构造域;

②、中国北部大陆及陆缘构造域;

③、中国南部大陆及陆缘构造域;

④、南方(冈瓦纳)大陆及陆缘构造域;

⑤、中国东部(环太平洋)陆缘构造域(其后期发展与前3个构造域部分叠加)。

⑷、王鸿祯对中国构造域的划分(2)

(中国地质述要,1996)

划分为以下9大构造域,包括4个稳定(大陆)构造域和5个活动构造域:

①、阿尔泰-兴安带

含额尔古纳块、北兴安块、托托山块

②、佳木斯-布列亚带

含佳木斯断块、松辽块、锡林浩特块

③、哈萨克斯坦构造域(KZD)

包括伊宁地块、准噶尔地块、吐哈地块

④、塔里木构造域(TAD)

⑤、中朝构造域(SKD)

包括中朝地台

⑥、扬子-羌塘构造域(YQD)

⑦、华夏构造域(CTD)

⑧、西藏-缅甸构造域(TBD)

⑨、环太平洋构造域(CPD)

⑸、两类板块缝合带

①、地壳对接消减带(ConvergentZone,CZ)

两个构造域之间的重要洋盆所在位置,具有较长期的地质历史、古生物区系、构造-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明显的分割性。

以下是已划分出来的10条对接带:

额尔齐斯-克拉美丽(EKCZ)

贺根山(HGCZ)

南天山-马鬃山(TMCZ)

索伦-林西(SLCZ)

恩格尔-乌苏(EUCZ)

修沟-马沁(XMCZ)

凤县-桐城(FTCZ)

绍兴-韶关(SSCZ)

龙木错-双湖(LSCZ)

昌宁-孟莲(CMCZ)

由大型后期走滑断裂构成的板块边界:

阿尔金断裂

郯庐断裂

②、地壳叠接消减带(AccretionalZone)

一个构造域内部不同地块之间的板块俯冲、拼贴增生带,代表的古洋盆规模较小、寿命较短。





2018年1月15日编写于重庆

2019年5月15日修改于重庆

2022年3月15日修改于重庆







5







献花(0)
+1
(本文系胡经国图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