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义门陈资料详解
2022-03-17 | 阅:  转:  |  分享 
  
义门陈资料目录一:义门陈历任家长1二:义门陈“分庄名录”4三:义门陈氏源流人文资料24四.陈阔与陈崇的关系30五.江州义门旌表与敕封
34六.义门陈世系源流之疑36七.兼系和旺系之争42一:义门陈历任家长陈氏居江州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即今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
门陈村,从公元731年至1063年分析义门止历经332年。旺公为义门始祖,四代单传,旺生机(或叫玑)机生感,感生兰、兰生青、青公生
子六,一门旺发。乾符四年(877),伯宣公为避黄巢兵乱举家又迁德安,与旺公六世孙伉等合族同处,世为农民的旺公支派和世为文豪的兼公支
派相结合,共建义门。陈姓有建立陈国、齐国、张楚国、新朝、陈朝的丰富经验,以此来治家,自然是得心而应手了。唐大顺年间竟聚族二百人,家
日益昌,二百余年产生了合族而居的家长十四任。第一任家长:陈青,兰之子,生子六。青公849——862年任家长。第二任家长:陈伉,青公
长子,字世高,治家声闻朝廷,宗支日益繁,聚族二百口,妣陶氏、罗氏生子五:沂、经、泗、垣、贡。伉公862年——880年任家长。第三任
家长:陈崇,字克尊,宋赠御史大夫、上柱国,赐金鱼袋,主家政二十八年(880——907),立家法三十三条示子孙。妣朱氏,赠夫人,续洪
氏。生子六:长子衮。从崇公始,家长经选举产生。第四任家长:陈让907年——912年任家长。兼公支系。字允坚,聚族共遵家范,是训是行
,让公任宋常德太守,夫人尹氏,生子五。第五任家长:陈衮(912年——942年任家长)兼公支系。崇公之长子,字元饮,官江州司户参军,
买黄忠辅田三千八百步,名日:公婆大土丘,当晚,诸房生男三十三人,后皆荣达,其田每年作种,序祭食新,永存遵守。生子六,长子昉。第六任
家长:陈昉,兼公支系,衮公之长子、字元德、官拜宋太仆寺卿,主家政二十五年(942——976年任家长)。聚族一千五百余口。第七任家长
:陈鸿,兼公支系,曜公之长子,讳时雨,字大用,号沛然,承昉后为家长(976——987年),督家政,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蒙诏免徭役,
生子三。第八任家长:陈逵,宋太宗雍熙四年(987——990年)为家长,旺公支系。第九任家长:陈兢,兼公支系,字文伟,督理家政(99
0——993年),一十四世未尝分异,子侄一千七百余口,化及百犬,共牢而食,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诏州每年贷米二千石给义门。
淳化四年(993)宋太宗知陈氏孝义昭著,宣陈兢入朝,太宗亲自召见,赐“至公无私”御匾、封雪岩处土。陈兢“公则无私,无私方可义聚”的
名言广传。生子三长公迁次公谦三公长。第十任家长:陈肱(或作宏),旺公支系,(993——995年)任家长。第十一任家长:陈袭,兼公支
系,(995——996年)任家长,字飞熊。赠殿中丞。妣夏氏,封武邑太君。第十二任家长:陈旭,旺公支系,(996——1022年)任家
长,字道林,因避庙讳改名升之,族聚三千三百一十四余口,诏免粟二千七百余石。升之在神宗熙宁二年任同平章事,即首相,支持王安石变法维新
。生子四。第十三任陈蕴,旺公支系,(1022——1024年)任家长。第十四任陈泰,旺公支系,(1024——1063年)任家长,宋仁
宗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重敕义门,封五祖,直至嘉佑八年分析义门。二:义门陈“分庄名录”伯宣公之耳孙辈(43庄)都公三子长子才琉
,原名彦受,娶方氏,江西鄱阳土伏庄。一迁陕西平湖土伏庄。次子嘉琉,娶宫氏,福建闽县庄,又云四川开县庄。三子昭琉,原名态隆,娶郭氏,
湖北黄安庄(今红安)。衍公三子长子才通,原名思怀,娶杨氏,湖北武昌安化庄。次子彦通,原名思聪,娶乐氏,湖北汉川庄。三子承通,原名思
温,娶齐氏,湖北周陂巴东庄。溥公二子长子希通,原名思立,娶桂氏,湖北襄阳下寒庄。一云湖南湘阴下寒庄,一云江苏长岭下寒庄。次子思通,
原名思济,娶韩氏,湖北汉阳瑞庆庄。恭公二子长子宗俞,娶解氏,湖北阳新县果石庄(其孙思澄原名国琛,代祖分庄,封思成郎)。次子宗臣,娶
曾氏,湖北阳新县果石庄(其孙思洪代祖分庄,与思成同分一庄)。(按:此处若按常山谱载,恭子继镗分鄱阳西庄,是否为“龚”之误?)鸿公四
子长子继成,原名龙廷,字昴,渝州巴邑大饶溪港村庄,一迁蘄州广济乔家垅大屋村。封继成郎。次子公升,原名公干,娶蔡氏,湖北咸宁官溪庄
,今咸宁县大坂陈村。三子汝升,原名思高,娶聂氏,湖北嘉鱼普渡庄。四子继铭,原名伯福,娶钱氏,阄分靖安南桥庄。一迁江西都昌南桥庄。沐
公四子长子延大,原名以规,娶谢氏,江西瑞昌望仙乡龙潭庄。次子延兆,原名仁魁,娶叶氏,江西九江港口庄。三子延玉,娶洪氏,江西上高庄。
四子延公,湖北通山庄。系公四子长子延庆,娶费氏,北平先生庄。一云上海崇明庄。次子延青,原名希宇,娶刘氏,江苏山阴庄。一云浙江绍兴庄
。三子延梧,娶岑氏,江苏武进县常州(今江苏吴县)庄。四子延林,娶周氏,江苏常州庄。兢公三子长子公迁,原名永昴,娶魏氏,安徽太湖宛溪
庄。一迁婺源、万年宛溪庄。次子公谦,原名公廉,娶曹氏,福建青浦庄。三子公长,娶宋氏,四川铜梁庄。霖公三子长子知成,原名延炬,字宇晨
,江西高安大城乡赤土官庄,封知成郎。(其子倜迁瑞州椒坊大田村)次子知本,娶项氏,江西广信庄(今上饶市)。三子知明,娶祝氏,江西吉安
卢陵新建庄。达公三子长子才升,原名宗玉,娶董氏,湖北江陵庄。次子希升,原名宗朝,娶陶氏,河南信阳新店庄。一云山东淄川县土伏庄。三子
运升,娶贺氏,江西丰城石滩庄。一迁湖北黄梅徐河乡。袭公四子长子延盛,娶杜氏,始迁福建建宁庄。次子延赏,娶刘氏,江西高安陈家湖庄。复
迁椒坊村。三子延晤,娶金氏,湖北沔阳(今仙桃)庄。四子延省,娶吕氏,安徽宿松九姑岭庄。又云宿迁庄。龚公四子长子继钊,娶魏氏,江西湖
口流芳庄(有谱云留市庄)。次子继镗,娶李氏,江西鄱阳西庄。三子继钟,娶岑氏,江西永丰庄。(据宁都姓氏志载,宁都洞口乡明迁祖三八是其
后)。四子继铠,娶章氏,江西鄱阳黄金山庄,后迁彭泽。(一云海宁庄)易公四子长子承可,原名延可,进士。娶陶氏,浙江湖州归安庄。次子承
周,字用,娶戴氏,广东惠州庄。一云湖南宁乡庄。三子承一,即承逸,娶章氏,江西泰和庄。四子承韶,江西东源庄。伉公之耳孙辈(44庄)
蜕公七子长子彦成,字升,娶龚氏,江西武宁蒿溪乡河塘庄。谱云封彦成郎,其实,据光绪《建昌县乡土志?卷之四?古迹志(六)》载,早在“
宋庆历间,陈彦成仕婺州”,后复居河塘庄。另据龙峰谱载其为灌公长子陈镛之裔孙。次子承成,字昺娶蔡氏,江西建昌陈桥万福庄,封承成郎。在
其14代孙中有名德渊者,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由建昌陈桥独身迁居宁州(今修水县)桃坪之黄岗,为桃坪义门陈氏迁宁始祖
。三子延成,字暠,娶高氏,江西靖江东村庄,后徙河南固始三台庄,封延成郎。四子才成,字鼎,娶赵氏,江西鄱阳乐平余干三县庄住马尾港庄(
一迁建昌城子驿),封才成郎。五子学成,(福建仙游谱作“学诚”,疑为音误)娶吕氏,福建浦城庄。又云陕西蒲城县。六子典成,娶李氏,浙江
善化庄,又云湖南善化庄七子尧则,建昌南丰庄(传至根盘公始卜居皖之怀宁)。梓公四子长子守成,原名思强,字暹,娶张氏,江西靖安顧埠罗林
庄(一迁奉新罗溪庄),封守成郎。次子守仁,字德宗,娶周氏,江西抚州临川县兰芳庄。据浙江江山《须江举川陈氏族谱》载:“陈守仁,字德
宗,宋嘉祐七年由江州迁居临川,曾孙桂芳,宋乾道年间徙居徽州婺源南乡,传十世至祖武,字绍周,于明洪武二年因商居须江嵩高里上岗,为须
江之始迁祖。其子瑞兰,字正香,再迁邑之举川。(已经编入《续考》)三子守威,娶孙氏,浙江吴兴县庄。四子守育,娶王氏,河南信阳固始三台
庄,一云岳州巴陵庄。勉公四子长子继升,娶郑氏,江西进贤庄(一迁南昌石桥庄)。其后裔希隆公又迁至南昌县邓埠村。次子继迁,原名伯昱,娶
冯氏,江西德安尖山官埠庄,后迁黄土宝泉。三子继元,字元,娶吴氏,江西建昌城子驿庄,1125年为避金乱,其子魁举家南迁福建汀州宁化石
壁村。四子继育,娶汤氏,广东潮州海阳凤城庄。才公五子长子宗成,原名永晟,字晟,娶郭氏,江西新建赤冈庄。封宗成郎。次子延迁,原名永
贤,娶章氏,湖北通城蟠塘庄。一迁江西武宁升平乡。三子延辖,娶周氏,江西武宁升平马迹庄,一迁鲁溪。四子延坤,娶吕氏,江苏高淳庄。五子
延福,娶洪氏,江苏句容庄(一迁安徽宿松)。用公二子长子公成,原名圣时,字渂,娶金氏,湖北浠水回归庄(一迁鄂州、圻春),封公成郎。次
子希成,原名均沼,字星,娶况氏,安徽桐城石河庄,后迁湖南宝庆,封希成郎。忠公五子长子希先,原名文铭,娶倪氏,江西彭泽太平庄。次子公
先,原名文礼,娶张氏,吉安府永丰县竹牌门石乌庄(一迁湖北广济机车下、德安等地)。三子彦先,原名尔义,娶梅氏,浙江临海县东溪庄(一迁
宣城)。四子身先,原名永监,娶章氏,江苏武进丹徒庄。五子美先,娶王氏,安徽青阳庄。一云江苏武进庄。驾公四子长子知仁,原名仁翔,娶赵
氏,江西饶州浮梁石门庄。一迁江西德安石门庄。次子延仁,原名文翰,娶鲁氏,湖北荆州岭河(兴置庄?)今荆州江陵区白马寺。三子宗仁,原名
文采,字壬,娶孙氏,湖南湘江景祜庄。一迁广东南海(今佛山市)。四子宗仕,娶苗氏,广东南海庄,今佛山市。模公四子长子彦悦,原名守叙,
字文叔,娶樊氏,福建长泰岩溪庄。次子承悦,原名守刚,娶沈氏,江西星子庄。三子延悦,原名新野,娶罗氏,浙江寿宁庄。今湖南浏阳市文家镇
有其后裔。四子延芝,进士,义门九才子之一。江西新建、吉安赤冈庄,又云江苏无锡庄。样公三子长子延琉,娶万氏,分迁湖南宝庆(今邵阳市)
庄。次子承琉,原名彦缁,娶柳氏,浙江钱塘笕桥庄。三子端琉,娶管氏,湖南湘阴庄。一云浙江永宁庄。郁公三子长子汝琉,原名彦经,娶骆氏,
江西崇仁庄。一迁浙江衢州车顺庄。次子彦琉,原名彦祖,字宣,娶穆氏,广东梅县三角庄。一迁江苏徐州丹阳三角庄。三子相琉,娶卢氏,江苏六
合县大河口庄。一云吉州泰和登江庄。晋阝公三子长子希琉,原名彦林,字吉,娶洪氏,湖南茶陵军粮庄。一云福建蒲田庄。次子文琉,娶程氏,湖
北通城庄。三子圣琉,娶丁氏,湖南衡州庄(衡阳)。侍公之耳孙辈(6庄)怀公之子思韶,名仁知娶庄氏,江西东原庄。乔公之子延斯,娶朱氏
,江西吉州东赤崖庄。纶公二子长子延礼,娶康氏,江西吉州西赤崖庄。次子延秉,娶郝氏,江西彭泽太平庄。绥公二子长子延桢,原名伯祥,娶乐
氏,荣塘庄。次子延选,原名廷鹰,娶祝氏,马路庄。仲公之耳孙辈(24庄)新公四子长子思琉,原名彦伦,娶杨氏,福建闽县庄。一云广东松
口庄(今广东梅县与闽县交界处)。次子继琉,原名彦清(一名希清),娶桂氏,湖北黄冈谢浦庄。三子继兴,娶罗氏,广东保昌庄(今南雄市)。
四子继绣,娶郭氏,安徽歙州歙县南征庄。安公三子长子知迁,原名尔珍,字选,娶虞氏,一云江西德化白鹤乡东垅庄。次子守迁,原名永成,娶尤
氏,江西武宁甫田上石庄。一云广东佛冈上石庄。三子尊迁,娶石氏,江西武宁斗坪庄。一云江陵赤湖庄。敬公三子长子汝迁,原名永铧,字九华,
娶尹氏,燕山北平西城庄。一云江西南城庄。次子汝生,娶沈氏,江苏太仓庄。三子汝经,娶甘氏,福建清流庄。凉公三子长子思大,原名守义,娶
邓氏,湖北通山柏山庄。次子知大,原名守道,娶郑氏,浙江开化西港庄。一云衢州西安庄。三子向大,娶游氏,江西瑞州高安庄。(经查此处无此
庄)炎公三子长子才迁,原名思怀,娶施氏,江西兴国邬石庄。又云江西黎川乌石庄次子思迁,原名永弼,娶孔氏,江西兴国新村庄。三子立迁,娶
曾氏,江西宜黄凤冈庄。湖公三子长子守操,娶颜氏,江西安福平都庄。次子守旺,娶鲍氏,广东东莞庄。三子守韶,娶左氏,河南濮州庄,今濮阳
。泮公三子长子延鼎,娶宋氏,江西新余庄,今新余市对陈村。次子延文,娶汪氏,浙江严州建德白沙庄。三子延科,娶刘氏,四川开州庄(今开县
)。一迁贵州开州庄。旦公二子长子继通,娶戚氏,江西德安火巷庄。次子继珪,娶雷氏,江西德安火巷庄(随兄继通同分一庄),后迁德化禄原坂
,再迁贵州等地。俛公之耳孙辈(64庄)旭公四子长子公仁,原名仁智,娶严氏,湖北阳新富川东源庄。次子汝仁,原名仁昌,娶华氏,江西建
昌麻潭双陂庄。三子才仁,原名仁辉,娶倪氏,江西宜黄东陂庄。四子才美,原名美仁,娶欧阳氏,江西宜春彬江庄。镰(廉)公四子长子知琉,原
名庭翔,娶刘氏,分安徽芜湖庄,后迁湖北广济官桥。次子守琉,原名庭瑞,娶徐氏,湖北圻春宁河口庄。三子宗琉,原名庭华,娶沈氏,湖北黄梅
蔡山庄。四子宗昌,原名庭坤,娶章氏,江苏太兴庄。渥公三子长子宗通,原名希贤,娶石氏,安徽望江华阳庄。次子延通,原名希琏,娶杨氏,湖
北鄂州樊口庄。三子延圣,娶司马氏,江西万载庄。洽公三子长子希仁,原名明贤,娶邱氏,湖南宝庆昭陵新恩庄。次子承仁,娶宋氏,河南自成庄
(潢川市)。三子承亨,娶傅氏,湖南华容庄。宜公三子长子彦纬,娶蔡氏,江西南昌筷子巷汊塘头石桥庄,后有部分迁到永修河桥。次子彦光,娶
帅氏,福建厦门同安庄。三子彦君,娶罗氏,湖南醴陵庄。卜公三子长子继仁,原名以观,娶邓氏,湖北枣阳渌水庄。一迁广东合甫绿水庄。次子继
登,娶程氏,浙江吴兴县湖州庄。三子继长,娶董氏,安徽无为石涧庄。绩公三子长子知通,原名希皓,娶章氏,湖北黄陂仓埠庄。次子守通,原名
希汉,娶姜氏,安徽太湖花亭庄。一迁宿松。三子守权,原名守灌,娶龚氏,江苏常州庄。一迁常熟燕园。诱公二子长子公大,娶宫氏,湖南常德武
陵庄。次子公全,娶何氏,浙江镇海庄。陬公四子长子思仁,原名仁魁,娶冯氏,江西清江县新港庄。次子彦仁,原名仁彻,一名云彻,娶聂氏,江
西婺源自兴庄。一云江苏自兴村(即南村庄)。三子彦德,原名崇仁,娶尚氏,湖北孝感三叉埠庄。一云福建漳州庄。四子彦柯,娶毛氏,安徽宿松
高塘庄。一迁山东德州高塘庄。俊公四子长子汝大,原名均佑,一名均钰,娶戚氏,浙江新昌富顺庄。一云江西宜丰县富顺庄,一云桂林青山新昌庄
。次子才大,原名均寿,娶阎氏,湖北大冶灵乡庄。三子光大,娶闵氏,湖北罗田庄(公宋朝进士)。四子先大,娶谢氏,湖北罗田县平湖亭寺,与
光大同分一处。时公四子长子汝先,原名致远,字文海,娶吴氏,江西建昌石塘庄(现南昌、新建、安义均有后裔)。次子才先,原名文礼,一名文
华,娶查氏,江西黎州新城乌石庄。三子思先,原名汝建,字彦绅。娶于氏,安徽东流平塘庄。宋高宗时,为避战乱,迁居湖南平江北岭,为平邑义
门始祖。四子吉先,娶田氏,浙江衢州江山潭石庄。贻公四子长子才悦,原名守秩,娶卞氏,江西南丰双林庄。一云瑞昌双下桥枫林庄。次子思悦,
原名守极,娶卜氏,安义新民乡乌溪村神陂庄(乌溪原属海昏),一云润陂庄。三子思正,原名永弼,娶夏氏,四川隆化兴村庄。一迁河北润县兴村
庄。四子思九,娶顾氏,江苏昆山华亭庄(今属上海辖)。祖(俎)公三子长子公通,原名思斌,娶平氏,安徽宿松庄。一迁咸宁、圻春。次子汝通
,原名希良,娶戈氏,安徽霍山庄。一云江西永兴里田镇赤山庄。三子明通,原名相天,娶廖氏,福建南平安济庄。黼公四子长子承先,原名汝相,
娶暨氏,浙江富阳太源河庄。一云赣州滨江庄。次子延先,原名汝权,娶钟氏,江西瑞昌深坑庄。一迁赣州信丰深坑庄。三子继先,原名尔亮,江西
瑞昌塘西庄。一云江苏常熟庄,一云杭州塘栖庄。四子智先,原名师先,娶荀氏,安徽东至东流庄。节公三子长子知先,字忠,娶封氏,江西德化(
九江)株岭庄(今称蓝桥庄)。次子德先,娶符氏,安徽铜陵钟仓庄。三子觉先,娶仇氏,安徽泾县庄。一迁河南商丘与山东交界处。省公三子长子
守悦,原名以能,娶甘氏,江西高安黄墉庄。一云武功庄。次子宗悦,原名以缨,娶戎氏,江西吉安虎溪庄。一迁庐山东林寺处。三子起悦,娶叶氏
,安徽池州和浦庄。陵公五子长子守大,原名均奎。娶乜氏,安徽攸宁临溪庄,一迁江西宜丰。次子宗大,原名均全,娶荆氏,江西分宁黄源庄。三
子希大,原名均哲,娶江氏,江西玉山筠州庄。四子希崇,原名希宗,娶游氏,江苏江都庄。五子希让,原名思犹,娶益氏,江西弋阳庄(先迁贵溪
,后迁弋阳长湖庄)。策公二子长子公琉,原名廷才,娶潘氏,湖北黄梅行塘庄。次子公良,娶邱氏,广东惠州博罗庄。象公三子长子彦大,原名均
凯,娶邵氏,四川巴县佛图庄。一云广东佛图庄。次子承大,原名均瑞,娶吝氏,安徽枞阳牛洪庄。一云湖北当阳牛洪庄。三子继大,原名均甫,一
名思贵,娶钱氏,江西萍乡安源庄。一云武宁鲁溪马迹庄。伟公之耳孙辈(43庄)丛公四子长子思升,原名仁义,娶褚氏,江西南昌铁树宫棉花
街庄(后迁湖北石首、湖南邵阳、四川成都等地,元帅陈毅是其后裔)。次子彦升,原名仁忠,娶池氏,江西峡江沙坊庄。今江西东乡邓家古源村有
其后裔。三子世升,娶卓氏,福州霞浦辰溪庄。一迁湖南辰溪庄。四子光升,原名守节,娶兰氏,江西万福庄。一云浙江奉化公象庄。谂公四子长子
承升,原名仁宝,娶经氏,江西新桥庄即武宁县南田乡。次子延升,原名仁麟,娶乔氏,湖北江夏南咀庄(武昌境内)。一云南星庄。三子延广,娶
霍氏,四川成都双流庄。四子延年,进士,义门八文龙之一。娶伍氏,安徽合肥蜀山庄。文公三子长子知升,字执中,原名公意,娶竺氏,湖北崇阳
天城庄。次子守升,原名公惠,娶李氏,湖北武昌庄。一云松滋庄。三子宗升,原名公盛,一名公茂,娶郭氏,湖北蒲圻新店庄。荣公三子长子公悦
,原名守熙,娶姬氏,江西瑞昌石蟹庄。又江西安远石懈庄(有云石盘庄)。次子公实,娶冉氏,浙江会稽庄(绍兴市)。三子公明,娶和氏,河南
光州仁和庄(潢川市)。位公五子长子宗先,原名文让,娶宰氏,江西湖口庄。一迁吉水县;一云广西平乐永平驿庄。一云乐安庄。次子宗令,娶饶
氏,四川叙州庄(宜宾)。一云瑞州庄,一云江西遂川泉江庄。三子宗逵,娶包氏,福建瓯宁庄。一迁江西修水瓯宁庄。四子宗和,娶李氏,福建候
官庄,今闽候县。五子宗华,娶杭氏,江西鄱阳邑彭泽庄。元未时迁怀宁县石牌泉冲(陈独秀是其后裔)。和公三子长子汝悦,原名文超,字卓,娶
燕氏,江西奉新罗溪庄。一云牛公庄。次子汝隆,娶蔡氏,江西新建石塘庄。一迁安义东阳镇徐埠村,一迁婺源。三子汝秀,娶柴氏,浙江余姚庄。
成公三子长子继悦,原名守均,娶吉氏,江苏丹阳百倾庄。一迁江西永修九合乡百倾庄。次子继归,娶习氏,广西梧州庄。三子继肃,娶尹氏,浙江
嘉兴庄。柏公三子长子希悦,原名廷凤,娶狄氏,湖北黄梅庄。次子希远,娶朱氏,浙江兰溪庄。三子希作,原名汝相,娶时氏,浙江西安庄(即浙
江衢州)。晁公三子长子希宝,原名希贤,娶庞氏,山阴(江苏淮安县)庄。次子希玉,娶项氏,浙江海宁庄。三子希亮,娶胡氏,江西赣州庄。肱
公四子长子继宣,原名继亘,娶魏氏,湖南湘乡县。次子继衮,娶尹氏,广东顺德庄。三子继定,原名绍龙,娶钱氏,湖南常德桃源庄,一迁湘阴黄
柏。四子继全,娶万氏,江南江宁府上元庄(今江苏南京),(元末一支迁河南唐河陈排湾村)。蕴公三子长子继宇,原名继守,娶吕氏,浙江建德
(严州)庄。次子继祥,娶郑氏,浙江丽水(处州)庄。三子继表,娶朱氏,浙江东阳庄。一云安徽和县西东昌庄。蔡公二子长子知十,娶倪氏,天
津宝坻庄(宝墀庄)。次子知高,娶屈氏,河南商丘市(归德庄)。彰公三子长子知良,娶刘氏,浙江鄞县庄。次子知用,原名知行,娶缪氏,四川
成都金堂庄。一江西南康金堂庄。三子知柏,原名祥,娶沈氏,河南祥符庄(开封)。伸公之耳孙辈(91庄)岳公四子长子宗迁,原名永寿,娶
稽氏,南康海昏马头庄。(今江西瑞昌马头?)次子常迁,原名彦伦,娶谢氏,上海(市)松江庄。三子攸迁,娶旦氏,江苏吴县庄。一云山东潮城
庄。四子兴迁,娶左氏,浙江丽水庄。岩公四子长子希迁,原名永庆,娶井氏,江西九江赤湖庄。次子希真,娶瞿氏,江西铅山火田庄。三子希寿,
娶丰氏,江苏溧阳茶亭庄。四子希乾,原名希虔,娶邬氏,江苏宜兴庄。邢公三子长子邦大,娶安氏,湖北松滋庄,至四世一支迁德安陈家湾。次子
必大,原名绍迁,娶罗氏,海南岛琼山庄三子道大,娶许氏,福建建阳丰乐庄。卿公三子长子宗才,娶葛氏,四川龙安庄(安县东北)。次子宗斗,
娶蔡氏,安徽当涂庄。三子宗邱,娶屈氏,江西弋阳庄。一迁山东莱阳。逊公四子长子汝成,原名文龙,字显,娶梁氏,安徽庐州舒城庄。封汝成郎
。次子汝尚,娶赵氏,浙江慈溪庄(今宁波市)。三子汝心,娶施氏,安徽怀宁庄。四子汝良,原名继龙,娶芮氏,河南洛阳新安庄。庄公三子长子
守先,原名文昌,娶段氏,江西乐安庄(部分迁瑞昌范镇)。次子时先,娶高氏,浙江金华县龙游庄。三子蕴先,原名可清,娶晏氏,江西余干石镇
庄。一迁江西鄱阳山头。泰公四子长子知悦,原名以忠,娶桑氏,湖北广济原政庄,后迁黄梅亭前镇。次子知炜,娶林氏,福建归化庄。三子知隆,
娶骆氏,江苏滁州庄。一云彭城(徐州)柳泉庄四子知宗,娶盛氏,浙江秀水庄(今嘉兴市)。齐公三子长子彦迁,原名永笃,字彦文,娶干氏,福
建漳州庄(与彦德同庄)。次子彦相,娶步氏,四川嘉定庄。一云沪海嘉定庄。三子彦谦,娶匡氏,江西德兴砺居庄。济公四子长子知宁,娶利氏,
湖南长沙赤岭庄。次子知问,娶耿氏,山东青州北海广饶庄。三子知翰,娶曹氏,山东聊城临清庄。四子知致,原名知政,娶金氏,福建长乐庄。度
公六子长子延琉,娶万氏,迁湖南邵阳邵井宝庆庄。次子延势,娶干氏,安徽亳州庄。三子延王寿,娶黄氏,江西广昌盱江庄。一云湖南双陂庄,一
迁福建永定县高陂镇上洋村。四子延谡,原名穗,娶阮氏,江西吉安新义庄。又云瑞昌新义庄,一云双陂庄。五子延订,娶原氏,湖南岳阳庄。六子
延琏,娶胥氏,广东番禺庄。一迁福建长汀。恕公五子长子才典,娶叶氏,湖南邵阳新化庄。次子才英,娶焦氏,江苏泰州庄(泰仓)。三子才达,
娶金氏,安徽潜山庄。一云广东海康庄。四子才星,娶郜氏,江西金溪庄。一云晋山庄。五子才宿,娶谷氏,始分江西境内。后迁安徽潜山庄(注潜
山分二派)。一迁广东海康庄。矫公四子长子希虞,原名希儒,娶宁氏,广东曲江县下桥庄。次子希虔,字前,娶符氏,江苏宜兴灵谷庄。三子希品
,娶黄氏,江苏江阴清江庄。四子希博,娶鄂氏,浙江平阳庄(今温州)。巨公三子长子彦郁,娶池氏,江西信丰庄。一云福建南安庄。次子彦舜,
娶胥氏,福建上杭庄。一云山东蓬莱庄。三子彦豪,娶熊氏,福建上杭庄。一云山东蓬莱庄。辉公三子长子汝凤,娶党氏,四川忠州(忠县)庄。一
迁湖北广济郑公塔。次子汝优,娶劳氏,广东(南雄县)保昌庄。三子汝德,原名一均,娶桂氏,浙江宁波慈城庄。一迁福州。俨公三子长子显先,
娶蒯氏,福建邵武莲塘庄。次子舜先,娶相氏,江苏无锡惠山庄。三子论先,娶曹氏,安徽青阳蓉城庄。渐公三子长子继道,娶向氏,江西玉山庄。
次子继忱,娶吉氏,江苏丹阳百倾庄。三子继平,原名伯宗,娶居氏,江苏镇江金坛庄。权公四子长子思德,娶常氏,浙江海盐原武庄。次子思俸,
原名巨龙,娶褚氏,安徽宣城庄。三子思美,娶扈氏,浙江德清庄。四子思忠,原名任宗,娶宁氏,江西宁都陈也庄。一迁清江蛟湖庄,一云渝州庄
。校公四子长子思献,娶计氏,福建政和庄次子思沼,原名公万,娶姚氏,湖北咸宁官塘庄。三子思沅,娶滕氏,江苏仪征庄。四子思懿,字一,娶
范氏,湖北麻城白果庄,明初,一迁孝感孝南区。积公四子长子延甫,娶兰氏,江西贵溪庄。次子延禄,娶席氏,上海崇明庄。三子延英,娶程氏,
福建兴化庄。四子延瞻,娶翁氏,江苏江浦庄。诰公三子长子延兴,原名希兴,娶松氏,广东南雄乐昌庄。次子延正,字振,娶宗氏,福建建宁庄。
一迁江西铅山虹桥乡新丰。三子延瑞,娶咸氏,福建晋江庄。诏公三子长子守昌,娶辛氏,福建将乐庄。次子守晋,娶谈氏,江苏六合庄。三子守宗
,娶乔氏,浙江永嘉上垅庄。功公四子长子承迁,娶王氏,上海崇明先生庄,一云德化土溪湖先生庄。次子安迁,娶寇氏,四川龙安庄。一云靖安霞
洞庄。三子国迁,娶池氏,江西东原庄。一云河南林州安阳宝莲庄。四子太迁,娶陶氏,江苏扬州宝应庄。仁公四子长子延佑(一又),娶仓氏,
江西永新庄。(江西永新庄有延佑长子禧之后人,迁居今湖北省红安县华河镇,)一云湖南永兴庄。次子延寿,娶林氏,江西广昌庄。三子延万,娶
裘氏,广东新会庄。一云广州三江新会庄。四子延祚,原名继称,娶解氏,福建崇安庄。全公三子长子宗芳,原名清之,娶邵氏,湖南湘乡县湘潭庄
。次子宗竟(一作兢),原名永和,娶涂氏,江州(今九江县)蓝桥庄,一云福建宁化县。三子宗源,娶邹氏,浙江金华庄。宗公三子长子延淑,
娶俞氏,福建古田庄。次子延铨,娶云氏,广东龙门庄,一云山西河津县龙门庄。三子延德,原名宗义,湖北通山庄。三:义门陈氏源流人文资料原
著(南唐)徐锴?古之学者,家有垫,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此系乎人者也。圣王之处士也就闲燕,孟母之训子也择邻居。元豹隐南山而成
文章,成连适东海而移情性。此系乎地者也。然则稽合同异,别是与非者,地不如人。陶钧气质,渐润心灵者,人不若地。学者察此,可以有意於居
矣。浔阳庐山之阳,有陈氏书楼。其先盖陈宜都王叔明之後曰兼,为秘书少监。生京,给事中,以从子褒为嗣,至盐官令。生瓘②,至高安县丞。其
孙避难於泉州之仙游,生伯宣,著史记,今行於世。昔马总尝左迁泉州,与之友善。总移南康,伯宣因来居庐山,遂占籍於德安之太平乡常乐里(注
:应为长乐里)。合族同处,迨今千人。室无私财,厨无异爨。长幼男女,以属会食。日出从事,不畜仆夫隶马。大顺中,崇为江州长史。乾宁中,
崇弟勋为蒲圻令。次弟玫,本县令。能嗣其业,如是百年。勋从子衮,本州曹掾。我唐烈祖中兴之际,诏复除而表揭之,旌其义也。衮以为族既庶矣
,居既睦矣,当礼乐以固之,诗书以文之。遂於居之左二十里曰东佳,因胜据奇,是卜是筑,为书楼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田二十顷,以为游
学之资。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学焉。自龙纪以降,崇之子蜕、从子渤、族子乘登进士第,近有蔚文尢出焉,曰逊曰范,皆随计矣。四方游学
者,自是宦成而名立,盖有之。於戏!文如麻菽,求焉斯至。道如江海,酌焉满腹。学如不久,仁远乎哉?昔北海有邴郑之风,离骚有江山之助者,
皆古也。门生前进士章谷,尝所肄业,笔而见告,思为之碣。会陈氏之令子曰恭,自南昌掾入仕至都下,因来告别,援翰以授之。时太岁己巳十一月
九日记。注:①徐锴:(920~974)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康乐(今江西万载县罗城乡)人。徐铉之弟,世称“小徐”。因其门生章谷在东佳
书堂修习,开宝二年(965年),在陈恭的陪伴下来到长乐里,时任家长陈昉率众弟子迎接,徐据其门生章谷口述而写《陈氏书堂记》。②“瓘
”应为“灌”,因徐依口述而记之误,以此,造成数百年的误读,以致唐灌与宋瓘混淆不清。编者按:《陈氏书堂记》是记录义门陈氏事迹的最早史
料。后来很多正史,传记以及家谱均以此为依据。不过这里也留下了一些“公案”,诸如:1)因为是依据章谷口述而写,把“灌”错写成了“瓘
”,造成唐代灌公与宋代瓘公混淆不清。2)由于这里隐去伯宣之父,因此,其后几乎所有正史资料中在灌和伯宣之间都没有提及伯宣之父是谁。
3)“昔马总尝左迁泉州,与之友善”中的“之”是“瓘(灌)”还是“伯宣”,亦或是被隐去的伯宣之父,这里交代不明,造成年代上的一些矛盾
。据考证与马总善者应为灌(或镛)而非伯宣。4)因为没有明确说明崇和伯宣的关系,“伯宣和崇德关系”出现多种说法。(一)、江州义门
陈氏家族历任家长自旺(开基)至青(一次长)五世矣,至衮八世矣。让、衮、枋皆兄弟。由鸿以下,又昆弟也。衮立义门,枋主家事,三十五年最
盛,(至延赏,义门分家)共为十一世。各任家长和主家政时间如下:1、青(旺裔,首任家长,义门显祖,赠齐国公)2、--伉(旺裔,第二任
家长,876-880,乾符年间主家政,聚族九十余口,治家和睦,饶有声闻)3、崇(兼裔,阔次子,一作仲公子,伉公侄子,嗣阔。880-
907第三任家长,又称“七世长”,唐僖宗旌表其门)4、--让(兼裔,崇长子、第四任家长,907-912)5、-衮(兼裔,崇次子、
第五任家长,912-942,让、衮、枋皆兄弟,衮立义门,枋主家事。)6、-昉(兼裔,衮之子,第六任家长,942-976)7、--
鸿(兼裔,曜之子,第七任家长,976-987)8、--达(兼裔,良三子,八次长,987-990)(多处为“逵”,应为“達”之
误,容易与陈蕴的祖父陈逵弄混。)9、-兢(兼裔,良长子,第九任家长,990-993)10、--肱(旺裔,白之子,第十任家长,9
93-995)11、--袭(兼裔,税之子,第十一任家长,995-996)12、--旭(旺裔,鎬公子,第十二任家长,996-10
22)13、--蕴(旺裔,俦公子,第十三任家长,1022-1024)14、--泰(旺裔,玘公子,
第十四任家长,即末任家长,1024-1063-1022)。注:1)一说兼公为叔明公玄孙,旺公为叔慎公玄孙。一说兼、旺为兄弟,均为叔
明玄孙。在此不做进一步阐述。2)本文采用义门源于兼、旺两系之说,即“兼裔”乃兼公后裔,“旺裔”乃旺公后裔。在此不做进一步说明。(
二)、江州义门陈氏“十二郎官”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宋仁宗颁布,《义门分庄诏书》,赐“义门陈氏”以“知守宗希,公汝才思,
彦承延继。”作为分庄编号,与“先迁成,升仁悅,大通琉”九个字相对应取名。并按“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御封义门陈氏十二郎官,
他们分别是:知成郎陈冕、守成郎陈暹;宗成郎陈晟、希成郎陈星;公成郎陈明、汝成郎陈显;才成郎陈鼎、思成郎陈昊;彦成郎陈昇、承成郎陈旻
;延成郎陈暠、继成郎陈昂。(三)、十二郎官与十四任家长四.陈阔与陈崇的关系(一)、阔公和崇公的生卒时间1.陈阔陈阔,字伯宣,其
生卒时间大致应为824~890年,依据如下:●《庐山志》言:“记其生当在敬、穆之间。”《帝王词典》载:唐穆宗于长庆四年(824
年)正月服食长生药中毒身亡。唐敬宗“父死即位”。所以,伯宣公应该生于长庆四年(824年)。●有载:乾符四年(877年)伯宣
(53岁)为避黄巢兵乱迁居德安,与陈伉一家“合族同处”,中和四年(884年,61岁)义门获旌。卒于大顺初(890年)。《宋史
》言伯宣“大顺初卒。”享年66岁。《宋史?陈兢传》:“瓘(编者注:应该为灌)孙伯宣,避难泉州…因居德安,尝以著作佐郎召,不起,
大顺初卒。”所以,伯宣应卒于大顺初(890年)。所以目前比较公认的描述是: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陈伯宣因避残唐五李
之乱由闽(泉州仙游)来庐圣治峰,寻迁于庐山脚下德化县甘泉乡甘水垅,注《史记》行于世,屡次征诏不起,就拜著作佐郎。乾符四年(877)
六月因柳彦璋袭陷江州,伯宣再次举家迁往德化县白鹤乡齐集里(亦云儒教里)艾草坪(今九江县狮子乡牌楼村,因明朝于此建“义门遗址”牌坊,
故称牌楼村),即今德安义门村东面不远处。阔公与义门家长伉公(陈旺的后人)相好,由因住宅相邻田产相接而两家“合族同处”,此间被旌表
门闾。中和四年(884)李儇御诗《赞義门陈氏》。2.陈崇陈崇,字克尊(一说“字以礼”,一说“字以礼,号克尊”),大顺中,崇为江
州长史。伉公殁,崇继任江州陈氏第三任家长,也称“七世长”。其生卒时间大致应为852~907年,依据如下:●阳新《果石庄谱
》载:陈崇“生于唐大中六年(852)五月初二亥时,僖宗乾符甲午(874年)举人。”●有载:884年伉公殁,崇(33岁)继任
江州陈氏第三任家长。●《武宁志?人物》和《卢氏家谱》俱云:“卢王寿,字世美,生于唐僖宗咸通庚辰年(860)九月初九,娶德安陈伯宣
女,生子绛。”也证实崇的出生年代。●有载:陈崇884-907年之间任义门陈第三任家长。所以陈崇应卒于907年。(二)、
阔公和崇公之间的关系关于阔公和崇公的关系,历来存在各种版本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⑴崇为伯宣八世孙。本宗《义门陈程氏家谱》采用此
说。⑵伯宣九世孙崇。江西德化(今九江县)《明嘉靖甲寅年(1554)重修宗谱》。此谱《旌门记》云:“瓖避难于泉州仙游县,生伯宣,…累
诏不起。其孙旺占籍德安县之太平乡长乐里居焉。旺七世孙崇,…”。⑶崇为仲公之子,伯宣祧子。⑷伯宣子崇。根据上面阔公和崇公的生卒时间和
有史载记录可查的活动年代,⑴和⑵的说法显然是不靠谱的说法,已被各考家所否定,在此不再赘述。下边仅就⑶和⑷的说法做进一步探讨。这两各
说法的焦点在于对“仲子崇”的理解上,到底是“仲公之子”还是“阔公仲子”。1.崇为仲公之子,伯宣祧子有谱记载崇为仲公(青公第三子)
长子。由于建炎二年,义门遭李成劫掠,历朝敕赐义迹俱大尽。“义门记”碑遭毁,50年后根据残碑由周必大再刻模板,但已不是原文,新
碑文中有“仲子崇”,于是就有了“崇为仲之子”的说法,并被多家族谱采用。采用该说法的族谱认为:伯宣二子均殉于战乱,故于880年以
伉之侄崇(即仲之长子)为祧子,并把年幼的长孙旺迁来同居,将其长孙旺及田产托付给崇之说。这里所说的“长孙旺”并非义门开山祖陈旺,使得
后世将其混淆,于是就有“伯宣孙旺置田开基”之说。但即使在这里“伯宣孙陈旺832年定居”的说法从时间上还是不成立。正是由于有“伯
宣孙旺置田开基”之说。许多旧谱将陈机至青公六子五代人置于(小)陈旺与崇之间,形成了上面⑴和⑵中的错误说法。2.伯宣子崇“伯宣子崇
”也有两种说法:①伯宣生三子:隐、德、崇;②伯宣生四子:次子崇,三子勋,四子玫,长子失记。(1)隐、德、崇之说《义门陈氏宗谱》第
十一卷《江州义门世系》倒是有:“隐,字以檀,号用才,阔之长子,乾符四年二月,黄巢起义,…接任福州刺史,领兵平叛,与弟陈德战败殉职,
追赠楚国公。…生三子:旺、晓、昭。德,字以修,号用村,…与兄隐一同殉职,生二子:昱、昌。崇,字以礼,号克尊,阔之三子,…”于是就
有了伯宣二子殉于战乱,便把年幼的长孙旺托付给三子崇之说。同样,这里所说的“长孙旺”也非义门开山祖陈旺。(2)崇、勋、玫之说徐锴在
《陈氏书堂记》中介绍完伯宣之后紧接着就说:“大顺中,崇为江州长史。乾宁中,崇弟勋为蒲圻令。次弟玫,本县令。”正史载:“伯宣子崇”。
《宋史?陈兢传》:“褒生瓘,高安丞。瓘(应为灌)孙伯宣,避难泉州,与马总善,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后游庐山,因居德安,尝以著作佐
郎召,不起,大顺初卒。伯宣子崇为江州长史,益置田园,为家法戒子孙,…”《花田陈氏(敦睦堂)三修族谱(卷三)“衍齿录”》(湖南图书馆
藏本)言:“咸通时诏征不起,拜著作佐郎。…配赵氏生四子:仲子崇,大顺中为江州长史;三子勋,乾宁时为蒲圻令;四子玫,为本县令。崇,字
克尊,伯宣次子,叔明公十一派孙也。”大冶旧谱《义门陈氏谱系语录》接崇后载:“陈勋,字克明,为蒲圻令。陈玫,字克温,德安县令。”这与
《陈氏书堂记》的介绍是一致的。因为正史资料都显示崇为伯宣之子。所以持该说法的人认为义门碑文上的“仲子崇”之“仲”字应指兄弟排行中的
老二,即伯宣次子。这一说法还有一个疑点,上面提及的所有正史资料都没有讲阔公长子是谁。五.江州义门旌表与敕封一、江州义门旌表记作
者(宋)陈亮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四月,诏贷江州义门陈兢粟。初,江州陈宗数世同居,唐僖宗旌表其门,而南唐又为之立义门,免其徭
役。厥后子孙繁衍,长幼七百余口,不畜婢妾,人无闲言,每食必群坐广堂,卑幼人等,别为一席。有犬百余,共牢而食,一犬不至,群犬不食。建
书楼以延四方之士,乡里化之。知州康戬请每岁春首贷陈氏粟三千石,秋收还官,令建孝义坊。夫张公艺九世同居,忍也;而陈氏十四世同居,公也
。忍则无嫌心,公则无私意,能忍而能公,治家之良法也。按陈氏乃陈宣帝第六子宜都王陈叔明之后也;历隋唐五代以至于赵宋,敕诰频锡,富盛莫
比。后之子孙,尚其勉诸。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正月十八日陈亮二、唐、宋旌表与敕封■唐僖宗(873-888在位)李儇[x
uān]中和四年(884)御诗《赞義门陈氏》:“金門宴罢月如銀,環佩珊珊出凤闉[yīn]。問道江南谁第一,咸称惟有義門陈”。僖宗御
笔亲赠“義门陈氏”匾额。赐对联“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唐昭宗李晔于大顺元年(公元890年)御笔亲题“旌表义门陈氏
”,由此即定名为“义门陈”。据明嘉靖年间《陈氏兆祥族谱》载:“唐大顺元年(890年)…旌表孝悌,标揭门闾,于是陈氏特立义门”。■
南唐王李昪于升元元年(公元937年)赐匾一块,上书“义门”二字,标揭门闾。■宋太宗宋淳化三年(992)赠兢“忠者世家”。■宋
淳化四年癸巳,宋太宗宣陈兢入朝。询之:“汝义门所以义聚,何也?”兢答曰:“公也,公则无私,无私方可义聚。”太祖赞之,遂赐匾一块
,上御书四字“至公无私”。宋太宗奉兢雪崖处士,因其高龄白以苍苍,状若雪崖。赵光义(宋太宗)《旌陈兢公》:“积善由来庆必长,卿家历世
羡贤良。长幼一心联族属,内外同气淑乡邦。龙钟鹤发皆入瑞,鳞趾凤雏悉德祥。拥拥挤挤三王志,世世代代克后昌。”■至道二年(996)赐“
真良家”和“义居人”,同年下昭将“义门家法”收藏于国史馆。■宋太宗还御书“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内异物皆效义;一吠突起百吠齐怒,寨中
同声共护门。”■宋真宗赵恒赐联“聚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炊四百年天下无双”,并于天禧四年(公元1011年)敕于旌表门外,筑高台丈
许,亲题“旌表义门陈氏”六个大字。■宋仁宗赵祯天圣元年(1023)追封义门陈氏五世先祖公爵敕:陈旺、陈机、陈感、陈蓝、陈青分别为晋
国公、燕国公、许国公、吴国公、齐国公。(一说是:嘉佑五年,即1060年敕封始祖五世公。)■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赐“义
门陈氏”以“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作为分庄编号,与“先迁成,升仁悅,大通琉”九个字相对应取名。宋仁宗以弘扬孝义,派作忠孝
典范为由,遣地方官员谢景初、吕海、范彬等人于同年7月初三到“义门陈”,将12个派行分析为291庄,御封十二郎官,遂使义
门迁处,名播万世,风化乡邦。其中迁往江南110庄,楚地91庄,两直、川浙广闽90庄。分析义门陈时,御笔“义门世家”赐悬
于各分庄门首。从此,义门陈分布全国七十二个郡(18个省)耕种生息,奉江洲德安义门为世家。■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赠义门分
庄一诗中写道:“江洲久著义门庄,珠辉玉廊孰同行。蒂固根深谁与并,庄上分庄岁月长。谩夸诗礼追邹鲁,须信簪缨赛谢王。子孙各知道义范,永
于瞬德有重光。”相关信息:宋朝裴愈题写了“天下第一家”匾额,因此世人皆称江州义门陈氏为“天下第一家”。至公元1063年,义门陈
氏一家历代为官人数约30人,历受封赠42人,历代累计中举120余人,其中官至宰相2人。(陈恕,训次子,进士,参知政事
,谥晋公加封魏国公。子陈执中,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嘉佑四年卒,年七十,谥“恭”)《德安县志》言:“义门之立旌于崇,而大于昉,旭则更有
光矣。《宋史》作《陈兢传》,或兢当其世,著其绍述之美焉。而抑贷粟之典,自兢始,所以纪国恩也。胪《宋史》而袭,特书之例。名表其贤,岂
其相掩也哉!”《宋史》云:“义门所美陈族记贷粟事,是沐圣太宗恩也”。六.义门陈世系源流之疑关于江州义门陈氏陈崇之前的世系,各宗谱
系众说纷纭,有些谱牒自相矛盾处。现在找不出一个世系源流全权可靠的族谱,所以,用一个谱牒考证另外一个谱牒,其可靠性也有值得怀疑之处。
对于一些重大分歧点,可以从正史资料中寻找答案,下面介绍一篇正史传记《宋史?陈兢传》,该文前面部分基本上是原引自(南唐)徐锴《陈氏书
堂记》,而后面部分内容和(宋)陈泰《义门陈氏累朝事迹状》所述基本相同。《陈氏书堂记》是徐锴亲自拜访陈氏书堂后根据其门生章谷(当时在
东佳书堂修习)口述而写成,其内容应该说是比较可靠的。一、《宋史?陈兢传》陈兢,江州德安人,陈宜都王叔明之后。叔明五世孙兼,唐右补阙
。兼生京,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无子,以从子褒为嗣,褒至盐官令。褒生瓘(应为灌),高安丞。瓘孙伯宣,避难泉州,与马总善[3],注司
马迁《史记》行于世;后游庐山,因居德安,尝以著作佐郎召,不起,大顺[4]初卒。伯宣子崇为江州长史,益置田园,为家法戒子孙,择群从掌
其事,建书堂教诲之。僖宗时尝诏旌其门,南唐又为立义门,免其徭役。崇子衮,江州司户。衮子昉,试奉礼郎。昉家十三世同居,长幼七百口,
不蓄仆妾,上下姻睦,人无间言。每食,必群坐广堂,未成人者别为一席。有犬百余,亦置一槽共食,一犬不至,群犬亦皆不食。建书楼于别墅,延
四方之士,肄业者多依焉。乡里率化,争讼稀少。开宝[5]初(末),平江南,知州张齐贤上请仍旧免其徭役,从之。昉弟之子鸿。太平兴国七年
(982),江南转运使张齐贤又奏免杂科。兢即鸿之弟。淳化元年(990),知州康戬又上言兢家常苦食不足,诏本州每岁贷粟二千石。后兢死
,其从父弟旭[6]每岁止受贷粟之半,云省啬而食,可以及秋成。属岁俭谷贵,或劝其全受而粜之,可邀善价,旭曰:“朝廷以旭家群从千口,轸
其乏食,贷以公粟,岂可见利忘义,为罔上之事乎?”,至道[7]初(995),遣内侍裴愈就赐御书,还,言旭家孝友俭让,近于淳古。太宗尝
对近臣言之,参知政事张洎对曰:“旭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闺(阖)门之内,肃于公府”。且言及旭受贷事。上以远民义聚,复能固
廉节,为之叹息。大中祥符[8]四年(1011),以旭为江州助教。旭卒,弟蕴主家事。天圣[9]元年(1023),又以蕴继为助教。蕴卒
,弟泰[10]主之。泰弟度,太子中舍致仕。从子延赏、可,并举进士。延赏职方员外郎。[1]《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全书有本纪四十七
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计四百九十六卷,约五百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元朝末年,丞
相脱脱主张分别撰修宋、辽、金三史,各自独立,这一意见得到元顺帝的同意,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开局,三史同时修撰。经过二
年半时间,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匆匆成书。[2]陈兢(?-993):良公之长子,衮之孙,崇之曾孙,仲之
玄孙。一说出继给俯(俛)之曾孙璞为继子,宋雍熙已酉举人,任江州刺史,义门十八朝官之一,990~993年为义门陈第九任家长。[3]
此句之前部分应源自(南唐)徐锴《陈氏书堂记》,据考证瓘应为灌,且灌才是“与马总善”的主人翁。此句以下部分内容和(宋)陈泰《义门
陈氏累朝事迹状》所述基本相同。[4]大顺,即唐大顺年(890~891),是唐昭宗李晔的第二个年号。大顺元年(890)正月一日,群
臣上唐昭宗尊号曰圣文睿德光武弘孝皇帝,改元,以龙纪二年为大顺元年。[5]开宝是北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从968年十一月至97
6年十二月共计9年。吴越忠懿王钱俶亦用该年号纪年。南唐后主李煜用该年号纪年(968年十一月~975年十一月),至灭亡。开宝
九年(976)十二月宋太宗即位改为太平兴国元年。[6]从父兄弟,应该指堂兄弟。但从所有资料表明,兢与旭是三从兄弟。但从这里可以证
明旭为饬公之子,而非鎬公之子。[7]至道是指宋太宗至道年间(995~997)。[8]大中祥符,是宋真宗的第三个年号,从100
8年至1016年,共9年。[9]天圣,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从1023年至1032年十一月,共10年。[10]
陈泰,字仁夫,1024~1063为义门陈氏末任(第十四任)家长,任内重勑义门,时聚3700余口,1062年,即宋仁宗嘉佑
七年,令其分庄全国各地。二、族谱中义门世系源流之疑从上面《宋史?陈兢传》中涉及到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活动年代,可以厘清
一些争论不休的问题。(一)“避谈阔父”和“与马总善”者谁1.阔父者谁?无论是《陈氏书堂记》还是《宋史?陈兢传》都是说“褒生瓘(应
为灌),高安丞。瓘孙伯宣,”都不谈伯宣的父亲是谁,此间几百年也无人询问,好像是在有意隐瞒什么。据《龙峰陈氏族谱》载:灌生二子,长鈺
(后易名镛、環),次锽。关于次子锽,《修水县姓氏志》关于龙峰陈氏谱云:“迁修水最早的龙峰始迁祖陈锽。”据龙峰谱载:“陈灌,字治圃,
号寿川,大历元年(766)自婺州金华随父褒迁江西武宁县蒿溪港。公生二子,长曰鈺(后易名镛)次曰锽。建中元年(780)举孝廉任江西高
安县丞,在任四年即与夫人黄氏同卒于高安官舍。唐兴元元年甲子(784),陈锽扶父母灵柩归葬于今修水县庙岭乡龙峰洞之八公楼下,后又移祖
父陈褒及祖母合葬于龙峰洞之蜈蚣钳。于是陈锽一族便在龙峰筑庐而居,修养生息,绵延至今。”同样也没有长子鈺的任何事迹纪录。陈灌,字治圃
,号寿川,江西高安丞上被害,史有所载。其长子陈鈺为报父母被杀之仇而灭了仇家满门,自己却不得不隐迹江湖,多次改名(或镛、環、镶,壤,
襄等多个名字),真实生活轨迹比较扑朔迷离。2.“与马总善”者谁仅从文字“瓘孙伯宣,避难泉州,与马总善”来看,好像是伯宣与马总善,
可是马总与伯宣却不是同一时代人。伯宣应该生于824年(参见程坤明《陈阔与陈崇的关系》),而马总却卒于823年,《唐书?马总
》及《唐刺史考?河南道?郓州》载:马总于唐贞元中(785~805)被谗贬泉州别驾,宪宗元和初自泉州迁虔州(今赣州南康)刺史,元和中
(806~820)又由虔州刺史迁安南都户,后入户部尚书,长庆三年(823)卒,赠右仆射。《资治通鉴》载:“贞元十六年(800),盈
珍谗其幕僚马总,贬泉州别驾”。应该是马总初贬泉州时得到正在高安县丞任的陈灌和陈鈺父子的大力帮助,因此,两家结下深厚友谊。伯宣应该是
马总死后几十年才隐居庐山的。而一百五十年后的徐锴所说“总移南康,伯宣因来居庐山”也应是误传,或者是因为隐瞒陈鈺而将父辈的之间的事移
到了子辈,以便交代伯宣由闽隐庐的缘由。(二)“伯宣子崇”在本传记中明确交代了“伯宣子崇为江州长史,”所以,各谱系中将旺、机、感、蓝
、青五世置于伯宣子陈隐和第三任家长崇之间,即所谓的“伯宣九世孙崇”是完全错误的。同时也可以否认“崇为仲之子”的说法。(三)义门应该
陈源于兼、旺两系众所周知,义门陈的开基祖为陈旺,宋仁宗赵祯天圣元年(1023)追封义门陈氏五世先祖公爵敕:陈旺、陈机、陈感、陈蓝、
陈青分别为晋国公、燕国公、许国公、吴国公、齐国公。但奇怪的是无论《宋史?陈兢传》还是《陈氏书堂记》都是从陈兼开始写起,而对义门追赠
的五世先祖只字未提,也未提及义门第一任家长陈青和陈伉。有以下几个原因:1.徐锴于开宝二年(965年),在陈恭(陈衮之子)的陪伴下
来到长乐里,受到时任家长的陈昉(衮之子)率众弟子热情迎接,从陈崇884年开始接任家长,到徐拜访长乐里时,崇、让、衮、昉三代四任
家长已八十多年。他们都是兼公后裔,而东佳书堂也是从崇衮父子开始的,所以,《陈氏书堂记》未提及义门五世先祖也属正常。2.《宋史?陈兢
传》是陈兢个人的传记,而从陈兢开始往上追溯到陈兼,中间也不可能涉及到陈旺,所以,该传记也有没有提及义门五世先祖。3.说明从陈旺开始
的“旺系”和从陈兼开始的“兼系”是并行的两支。如果按照众家谱世系源流将“旺、机、感、蓝、青、伉”放在阔和崇之间,那他们就是都是
陈兢的先祖,而且他们是义门发家史上重要显耀祖,而在这些资料中就不应该不提及。因此,也足以说明各谱中将这六位先祖放在阔和崇之间是不靠
谱的事情。同样所谓的“伯宣孙陈旺832年置田开庄”之说也是难以自圆其说的。遗憾的是目前公开的媒体报道,甚至义门村的题匾上都是始祖
陈旺832年来义门村置田开基,不过这些受到越来越多史家和姓氏研究者的质疑。七.兼系和旺系之争关于江州义门陈氏一世至十五世,流行
有众多版本,各家谱系都有差别,有的还是天壤之别。一个最大的分歧点就是陈兼(以下简称“兼系”)和陈旺(以下简称“旺系”)的关系,下面
将分两部分介绍,第一部分以陈兼和陈旺的关系为重点,第二部分简单列出两系从第五到十五世的代表人物。一、陈兼和陈旺的关系关于陈兼和陈旺
(这里特指五世“陈旺”)的关系,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版本:A.兼、旺为亲兄弟B.兼、旺为族兄弟C.兼、旺为亲同姓下面将就这三种说法作
进一步的说明。(一)兼、旺为亲兄弟(A)陈兼(5)和陈旺(5)为亲兄弟,均为叔明(1)之玄孙,两人各传一支。《义门陈氏宗谱》第十
一卷《江州义门世系》采用此说。称“兼系”为“大房陈兼世系”,称“旺系”为“二房陈旺世系”。世系源流(局部)补注:1.叔明(1)
,字子昭,宣帝顼之第六子,礼部侍郎,检校右御卫,虎贲将军,生七子:志高、志能、志炫、志龙、志熙、志静、志范。被追尊为江州义门陈氏发
源祖,即一世祖。2.志高(2),字舜举,生三子华、德、才。德(3),字维藩,不仕归隐。3.才(3),字维瀚,仕唐朝。生五子达仁
(字蕴璋)、达义(字蕴玉)、达礼(字蕴珪)、达智、达信。4.达礼(4),字蕴珪。生二子:兼、旺。5.兼(5),字时达,开元十二
年(724)甲子科进士,初为浔阳令,开元二十九年降为汴州封丘县丞,后遭罢官退居泗上十余年。生五子:当、苌、京、齐、归。当(6)字启
庆----缘(7),字德先----可一(8),字致君。苌(6)字大庆----吉(7),字德谱----可二(8),字致亲。(
可一和可二在下面一种说法中为亲兄弟,是蕴玉的曾孙,即第七世。)京(6)字庆福----褒(7),字德言,苌次子,京嗣子。6.旺(
5),字天相,生子机,棋。开元十九年(731)四月,迁至江西九江郡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即今江西九江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
建庄,为义门陈肇基祖。追赠晋国公。7.褒(7)生二子:灌(8)和济(8)。8.灌(8),字公圃,生二子:鈺(9)和環(9)。環
,即镶,字和坚,70世,移居庐山,生五子:淇(伯通)、洪(伯大)、浩(伯齐)、渊(伯源)、阔(伯宣)。一说灌(字治圃,号寿川)生
二子,长鈺(后易名镛、環、镶,壤,襄),次锽。9.隐(11),字以檀,生三子:旺、晓、昭。德(11),字以修,生二子:昱、昌。
(如果陈兼和陈旺是亲兄弟,为什么陈兼号“陈二”?)(二)兼、旺为族兄弟(B)叔明(1)之子铉(2)和志高(2){一说志能(2)
和志高(2)}。陈兼(5)为铉之曾孙,陈旺(5)为志高曾孙。所以陈兼和陈旺为“族兄弟”(即“三从兄弟”,或“五服兄弟”),然后陈兼
和陈旺两人各传一支,其后世系和上面第一种说法基本相同。世系源流(局部)如下图所示。补注:1.陈铉(2),字承思,叔明长子,唐侍御
史,生子定。(苏南宋代老谱言:叔明生五子:铉(字季伦)、龙、熙、静、谦。即:铉--定--球--兼,但无子志高)。2.才生三子
:蕴圭、蕴玉、蕴璋。3.蕴圭(4)生子旺和昌,开元十九年随族兄陈兼迁居江州浔阳蒲塘场太平乡长乐里,即今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
开基建庄,为义门之始祖,昌随旺来江州,后嗣不详。4.蕴玉(4)生子然(5),然子衮(另作兗yǎn、襃pǒu),衮(6)生二
子:可一(后嗣不详)、可二(后裔多居江西新淦)。新淦《燕叙堂族谱》云:“我族始祖本衮公,后八世分八房,…”(可一和可二在前一种说
法中是第八世,为从兄弟。)5.第八世灌(8)和九世镛(9)采用《龙峰陈氏族谱》的说法,即:灌生二子,长鈺(后易名镛、環、镶,壤,
襄),次锽。据龙峰谱载:“陈灌,字治圃,号寿川,大历元年(766)自婺州金华随父褒迁江西武宁县蒿溪港。公生二子,长曰鈺(后易名镛)次曰锽。建中元年(780)举孝廉任江西高安县丞,在任四年即与夫人黄氏同卒于高安官舍。唐兴元元年甲子(784),陈锽扶父母灵柩归葬于今修水县庙岭乡龙峰洞之八公楼下,后又移祖父陈褒及祖母合葬于龙峰洞之蜈蚣钳。于是陈锽一族便在龙峰筑庐而居,修养生息,绵延至今。”(三)兼、旺为亲同姓(C)叔明(1)传至其玄孙陈兼(5)为一支,即兼系;叔慎(1)传至其玄孙陈旺(5)为另外一支,即旺系。陈兼和陈旺为亲同姓,即四从兄弟,或六服兄弟。兼、旺之后的世系和上面两种说法基本相同。江苏毗陵陈氏家谱采用此说。世系源流(局部)如下图所示。补注:1.按照这一说法,江州义门陈一世祖就有两位,即叔明(1)、叔慎(1)。2.陈叔慎,字子敬,宣帝第十六子,立为岳阳王,十八岁被刘仁恩俘获,斩首于汉口。子高、嵩。高为叔明公收养,并视为己出;嵩,字宗先,其后人在今峡江、新淦等地。3.根据江苏毗陵陈氏家谱,叔慎的另外一支与旺系取名规律相同,详见下表:二、两系各世代表人物表(一)两系各世代表人物表兼、旺两系从五世到十五世分家,各世代表人物见下表:(二)自灌公、青公以下主要疑问在“宣子崇”(参见《陈伯宣与陈崇的关系》)为定论的前提下,灌公、青公以下世系中仍然有很多相互混淆不清的问题,主要有:1.阔子隐、德、崇还是阔子崇、勋、玫?2.彦成、承成、延成、才成到底是灌公后裔还是青公后裔?3.忻和经到底是父子还是兄弟?4.旭到底湖南新华白溪陈氏谱是饬之子还是鎬之子?主要分歧云:“始祖昉公,宋的部分摘录如下:时授文林郎,三子:常、远、谋,曾孙克1.晚清、民国义门谱(部分摘录)华,始由江州迁新喻,阔(10)--隐(字以檀)、德(字以修)、崇十二世孙一行于明时迁新华白溪市,厥后崇(11,字以礼,号克尊)--枋、衮、让孙蕃衍,…”(衮子昉怎可与亲叔枋同音取名?)为人子孙,当追本溯源。念宗怀远,当以家乘之传承有序,是以纂修族谱之风近年尤盛。偶观吾宗二零零八版《义门陈程氏族谱》,发现诸多错误,尤以世系源流图为甚,家牒世系错乱多处,疑因援引史上老谱而以讹传讹,或有印刷错排而生谬误。通过网络之便利,得以部分明了。陈姓,有帝舜之裔妫满,敕封于陈,为陈氏开山之祖,谥陈胡公。世代君侯传玺,御执乾坤。至东汉陈寔,迁除太丘长,名士领袖,德冠当时,被奉为颍川陈氏始祖。寔公父子三人,廷封“三君”,颍川陈氏,名重魏晋,世代传袭。至霸先,肇启南陈,为陈武帝,传位于兄子倩。倩弟顼,为宣帝,生子四十有二,六子叔明,有玄孙兼、旺(亦云旺乃叔慎玄孙),兄弟各传一支,相互关系,众说纷纭,各谱错乱。经各方考证,脉络渐析。旺公,字天相,为义门陈肇基之祖,随(族)兄兼迁居江州,以忠孝节义为本,开基创业,世代居于德安之长乐里。旺、机、感、蓝、青,五世先祖,追赠公爵。青为义门陈首任家长。追赠齐国公。青生六子,长子伉继任家长,治家和睦,饶有声闻,唐僖宗旌表其门。兼公,字时达,时人称为“陈二”,开元进士,初官江州,裔传至鈺,鈺公之子阔,字伯宣。偕其子崇徙江州而居之。自此青、鈺两公后裔合族同处。被称为江州陈氏,或江州“义门陈氏”。两系子嗣,轮执家政。伉公殁,崇公继任,史称“七世长”,立家规三十三条。崇、衮父子,两代家长,建“书屋”,兴“学堂”,代传孝悌,率下以礼,义而著称,合德同风,名闻朝野。数世同居,同灶以食,合田而耕,义门独著。百犬同牢,史所罕见。敕诰频锡,富盛莫比,累世簪缨,可谓盛矣。唐昭宗御笔亲题“旌表义门陈氏”。南唐王李昪御赐“义门”匾,以旌表孝悌,标揭门闾,由此陈氏定名“义门陈”。不测风云由此而起,奉旨分析以杜不虞之变,遂分二百九十一庄,遣子孙各散天涯。
献花(0)
+1
(本文系雅轩阁172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