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实验题专题训练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实验题(共10题)
1、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某同学设计如下图所示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请填空:
(1)实验1采用了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该实验控制的变量是_______。
(2)实验1中干石蕊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纸花变红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3)实验2是在实验1的基础上设计的创新改进实验,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第_______(填序号)号棉球先变色,通过此现象可获得关于二氧化碳的另外一条性质是_______。
2、
(1)A中的实验现象说明CO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
(2)B中的现象是______,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C装置中干石蕊纸花不变色,湿石蕊纸花由紫色变红色的原因是______。
3、
(1)先推入的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d段压强变大,用化学方程式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
4、Ⅰ:某化学小组探究用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进行性质实验。如图是有关实验的部分装置,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甲同学利用装置A进行性质实验,观察的现象______,甲同学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______。
(2)乙同学利用装置B进行性质实验时,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将红色液体充分加热未能重新变为紫色,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为使上述红色液体加热后能重新变为紫色,在气体通入装置B之前可接入上图装置______(填字母序号);在该装置中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实验Ⅱ:用图12所示。
(3)先推入的溶液是______。
(4)cd段压强变大,用化学方程式解释:______。
5、
(1)图甲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图乙是电解水的实验,a端为电源___________(填“正”或“负”)极。
3)图丙A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C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该实验说明___________。
6、NaOH浓溶液加入锥形瓶A中,关闭活塞,打开弹簧夹,观察到A中产生白色沉淀,烧杯B中液面降低。
(1)写出C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若X是一种碱,其化学式可能是______(只写一种)。
(3)学习小组同学用的X是CaCl2,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又分别做了以下三组实验:
①取少量ApH,pH>7
②取少量AC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测其pH,pH>7
③取少量ApH,pH>7,再向其中加入K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查阅资料可知CaCl2溶液呈中性。
以上三组实验事实中,能说明A中溶液一定含有NaOH的是______(填序号)。
7、CO2的性质。
(1)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观察到短蜡烛熄灭后,关闭K,片刻后长蜡烛熄灭,由此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3)观察到纸花变红,由此并不能得出“CO2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结论,理由是______
8、
(1)请写出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2)若实验室里制取并收集一瓶O2,按气体从左到右流动,导管口的连接顺序是a→________→_______(填接口小写字母),检验本实验中O2已经收集满的操作是___________。
(3)通过图D的实验可知CO2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
9、CO又有CO2(提示:NaOH浓溶液的作用是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1)按上面连接好装置,在装入药品之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
(2)实验开始时,必须先通入混合气体一段时间再点燃酒精灯加热,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设计意图,观察到A中出现浑浊,E中黑色粉末变为红色(填实验现象)时,证明混合气体中既有__________。
(4)从环保角度分析,该流程设计中的一处明显不足是_____
10、“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后谁先熄灭?”这一问题,甲、乙两同学有不同的认识:甲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乙同学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实验中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一会儿后,都熄灭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____________,乙同学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3)本实验条件下,甲同学的猜想被证明是正确的,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着火燃烧的高楼房间中逃离,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
A.用毛巾捂住鼻子 B.成站立姿势跑出 C.沿墙角迅速爬向门外 D.打开窗户跳出.
============参考答案============
一、实验题
1、CO2+H2O=H2CO3④密度比空气大
【详解】
(1)实验1中干石蕊纸花一个喷水,一个没喷水,所以该实验控制的变量是水,故填:水。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故填:CO2+H2O=H2CO3。
(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进入玻璃管内向下走,故④号棉球先变色,故填:④;密度比空气大。
2、CO2与水反应有碳酸生成酸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详解】
(1)实验现象是蜡烛从下往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方程式为:;
(3)C装置中干石蕊纸花不变色,湿石蕊纸花由紫色变红色,说明CO2不能使石蕊变色,能使石蕊变色的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故填: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变色。
3、Na2CO3+2HCl═2NaCl+H2O+CO2↑
【分析】
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压强减小,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使压强增大,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1)由一段时间内压强变化图,压强先减小,先推入的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因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会反应,而二氧化碳和稀盐酸不反应,故答案为:氢氧化钠溶液;
(2)cd段压强变大,是因为生成的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故答案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4、
1)蜡烛由下到上依次熄灭密度大于空气,不可燃,不支持燃烧
(2)CO2中混有HClD
(3)NaOH溶液
(4)
【分析】
(1)
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利用装置A进行性质实验,观察的现象蜡烛由下到上依次熄灭,故填:蜡烛由下到上依次熄灭;密度大于空气,不可燃,不支持燃烧。
(2)
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碳酸不稳定,加热易分解,将红色液体充分加热未能重新变为紫色,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CO2中混有HCl;为使上述红色液体加热后能重新变为紫色,饱和碳酸氢钠溶液能吸收氯化氢,在气体通入装置B之前可接入上图装置D;在该装置中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故填:CO2中混有HCl;D;NaHCO3+HCl=NaCl+H2O+CO2↑。
(3)
由图可知,压强开始减小,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水,压强减小,先推入的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故填:NaOH溶液。
(4)
碳酸钠和稀盐酸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气体增多压强变大,故填:Na2CO3+2HCl=2NaCl+H2O+CO2↑。
5、CO2的密度比空气大;CO2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详解】
(1)图甲是过滤,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图中a端产生的气体较多,是氢气,故a端为电源负极;
(3)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图丙A中的现象是: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B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6、CaOH)2或Ba(OH)2②③
【详解】
(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NaOH浓溶液加入锥形瓶A中,关闭活塞,打开弹簧夹,观察到A中产生白色沉淀,烧杯B中液面降低。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A中压强减小,B中溶液被压入A中,X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如果X是一种碱,可能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
(3)①取少量A中溶液测其pH,pH>7,溶液显碱性,可能含氢氧化钠,也可能含碳酸钠,不能说明一定含氢氧化钠;
②取少量A中溶液,向其中加入C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不含碳酸钠,因为氯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再测其pH,pH>7,说明溶液显碱性,含氢氧化钠;
③取少量A中溶液,测其pH,pH>7,说明溶液显碱性,再向其中加入K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氯化钙,氯化钙能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钾,氯化钙与碳酸钠能发生反应,不能共存,说明A中不含碳酸钠,故pH>7,说明含氢氧化钠。
故能说明A中溶液一定含有NaOH的是②③。
7、CaCO3+2HCl=CaCl2+CO2↑+H2O
【详解】
(1)实验室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CO2↑+H2O。
(2)观察到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短蜡烛先熄灭,关闭K,片刻后长蜡烛熄灭,由此得到的结论是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故填: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纸花变红可能是二氧化碳导致的,也可能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物质导致的,由此并不能得出“CO2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结论,理由是:没有排除二氧化碳使纸花变红的可能,没有对比试验。
8、c???b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到b出口处,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满???密度比空气大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详解】
(1)由图可知①为烧杯,②为集气瓶;
(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因此需要采用向上排空气法,因此需要从长管进短管出,因此导管口的连接顺序是a→c→b,检验实验中O2已经收集满的操作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到b出口处,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满;
(3)图D的实验现象为蜡烛从低到高依次熄灭,因此可知CO2具有的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9、COCO2没有尾气处理(吸收)装置
(1)装置连接好之后,装药品之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所以加热氧化铜之前需先通一氧化碳,目的是排净试管中的空气以防止爆炸事故;
(3)CO、CO2A、FC中的石灰水无明显现象,E中黑色粉末变为红色;
(4)。
10、A、C
【详解】
(1)两只蜡烛都是在密闭的空间里燃烧,当将其中的氧气消耗掉时就会因满足不了燃烧的条件而熄灭。
(2)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后,燃烧放出的热不能散发,杯内温度上升,使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膨胀,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会减小,导致二氧化碳向上升,从而使上层的蜡烛先熄灭,因此甲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蜡烛燃烧时使杯内温度升高,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上升使上层蜡烛火焰先熄灭。乙同学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下沉而导致下层蜡烛先熄灭。
(3)用毛巾捂住鼻子可以防止吸入一些烟尘等有害物质;由以上实验获知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气体会上升,故应采取较低的姿势逃生如沿墙角迅速爬向门外,不能成站立姿势跑出。在高楼打开窗户跳出会摔伤甚至死亡。因此从着火燃烧的高楼房间中逃离,正确的方法是:A、C。
…………○…………外…………○…………装…………○…………订…………○…………线…………○…………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内…………○…………装…………○…………订…………○…………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