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初中化学金刚石石墨和C60实验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2022-03-18 | 阅:  转:  |  分享 
  
初中化学金刚石石墨和C60实验题专题训练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实验题(共10题)

1、某研究小组为探究的还原性,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

实验:将加水制成糊状,刷在试管内壁,在试管底部加入炭粉,再向试管中通入见图1,集满后立即用气球密封。

实验:用酒精灯加热部位(见图2),无明显现象。

实验:用加网罩的酒精灯加热炭粉(见图3);一段时间后,利用传感器测得试管内含量变小。

实验:加热见图4,黑色固体变成紫红色。



(1)实验中检验是否收集满的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2)实验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

(3)实验酒精灯加网罩的作用是___________;

(4)写出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



(1)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中,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可能是_____(写一点);

(2)B燃烧条件的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

(3)C浓硫酸的稀释实验中,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_____;

(4)D倾倒二氧化碳实验中,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说明CO2的性质是_____。

3、1实验装置(加热装置已省略)探究治炼铜的化学原理。实验操作过程如下:



①将CuOCO2,此时用仪器测得CO2含量为ag/L,用气球密封试管口。

②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氧化铜部位一段时间,无明显现象,随后熄灭酒精灯。

③高温加热焦炭部位一段时间,停止加热,用热成像仪拍摄图111。恢复至与①相同的条件测得CO20.2ag/L。

④再次用酒精灯加热氧化铜部位,1

(1)操作②中实验现象说明CO2___________(“能”或“不能”)与CuO反应。

(2)操作③中CO2__________。

(3)操作④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束后,一般将装置内的气体灼烧处理,目的是_________。

(5)由图2可知,刚停止加热后焦炭区温度降低更快,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

4、



(1)实验一中当蒸发皿中出现__________时,停止加热。

(2)实验二中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三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A.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B.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C.水具有酸性D.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5、_____)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原因_____)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_____

d、结论: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N2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空气是混合物)

e①液面上升小于1/5_____

②能否用铁代替红磷?为什么?_____

③能否用木炭,硫粉代替红磷?为什么?_____

6、



回答下列问题。

(1)硬质大试管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A产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C中产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酒精灯加网罩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套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复习课上,老师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小东、小南两位同学取同一溶液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东 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到pH试纸上,对照比色卡并读出pH pH试纸变色

pH7(填“>”或“<”) 该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 小南 取适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经打磨过的铝条 有气泡产生 该溶液是稀硫酸 【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取相同溶液而实验结论却不同呢?

【解决问题】小东、小南讨论后决定再用硫酸铜溶液进一步验证,结果观察到的现象是,于是一致认为该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为什么小南加入铝条会有气泡产生呢?通过查阅资料,他们发现初中常见金属中只有铝能与酸、碱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Al+2NaOH+2H2O═2NaAlO2+3H2↑.

【拓展延伸】利用老师要求鉴别的那两种溶液,测定镁铝铜合金中各成分的含量.实验设计如下:



【回答问题】

(1)写出操作Ⅰ中玻璃棒的作用:.

(2)a溶液是.

(3)金属铜的质量为g,固体A含有的物质是,溶液A中所含溶质是.

8、下图是木炭粉还原氯化铜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回答:

(1)酒精灯上加网罩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左侧大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右侧小试管内放置澄清石灰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2013年开始,学生实验操作成绩计入中考,某校进行实验考查,给出以下三个考题:①粗盐提纯;②二氧化碳的制取;③氧气的制取。考查规定由学生抽签确定考题。

Ⅰ.???甲同学抽签后被监考老师引导至准备了上图仪器和药品的实验台前:

(1)上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甲同学抽到的考题是???("填序号);实验前甲同学发现其中缺少了一种药品,该药品是??;写出该实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下图是甲同学实验时的主要步骤,这些步骤的正确顺序是??(填字母标号),其中装置有误的是???(填字母标号),改正的方法是???????。

(3)当观察到????????现象时,甲同学可以开始b操作。

(4)若另选药品,也能完成另一个考题的气体制备,其反应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Ⅱ.乙同学抽签后,监考老师告诉他:食盐样品中含有少量沙土、氯化钙和氯化镁。乙同学

思考后按以下流程除去食盐样品中沙土、氯化钙和氯化镁:

请根据流程图回答:

(1)操作Ⅰ的名称是??;加入的试剂A是????

(2)写出NaOH与杂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蒸发结晶时用到玻璃棒的作用是????????????。

10、把经过烘干的过量的木炭粉和少量的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小心地平铺在硬质试管底部,并将硬质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用酒精喷灯加热,同时用导管将生成的气体导出(如右图所示)。请你对导出的气体成分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1)猜想:导出的气体可能是???????(只写出一种猜想);(2)实验操作:???????????;(3)实验现象预测:??????????;(4)根据你的探究结果,写出在探究过程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

一、实验题

1、

1)将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木条熄灭,则满

(2)与不反应

(3)使火焰集中,提高温度

(4)

【分析】

(1)

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木条熄灭,说明已经集满;

(2)

用酒精灯加热CuO部位,无明显现象,说明氧化铜和二氧化碳不反应;

(3)

实验3酒精灯加网罩的作用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4)

实验4中发生反应为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分析】

物质燃烧条件:物质是可燃物,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有氧气参与。

【详解】

(1)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中,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可能是红磷的量不足,或装置漏气,或装置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2)B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二者均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但是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所以白磷燃烧但是红磷没有燃烧,由此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所以浓硫酸的稀释实验中,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搅拌使热量散失。

(4)D实验倾倒二氧化碳实验中,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点睛】

浓硫酸稀释必须将浓硫酸注入水中,并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散热。

3、1)不能

(2)二氧化碳与焦炭发生反应

(3)

(4)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环境

(5)焦炭和二氧化碳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分析】

(1)

②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氧化铜部位一段时间,无明显现象,故操作②中实验现象说明CO2CuO反应。

(2)

操作③中CO2

(3)

操作④中的化学反应为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加热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4)

实验结束后,装置中可能存在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剧毒,故一般将装置内的气体灼烧处理,目的是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环境。

(5)

图2可知,刚停止加热后焦炭区温度降低更快,可能的原因是焦炭和二氧化碳高温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4、1)较多固体

(2)

(3)AD

【分析】

(1)

蒸发操作中,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剩余液体。

(2)

木炭和氧化铜高温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气体,。

(3)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具有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A.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正确;

B.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错误;

C.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具有酸性,错误;

D.碳酸具有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正确。

故选AD。

5、

【详解】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第一个用天平对空气组成进行定量分析化学家是:拉瓦锡);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原因:实验需消耗氧气使瓶内外形成压强差);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集气瓶内液面上升约是集气瓶中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d、结论: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1/5;

②不能,因为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③不能,因为碳粉、硫粉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硫气体,瓶内外不能形成压强差。

6、C中的液体倒流,炸裂试管收集尾气

【详解】

(1)硬质大试管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是碳与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氧化铜为黑色,铜为红色,装置A中产生的现象为:固体由黑变红;

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C中产生的实验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酒精灯加网罩的作用是:集中火焰,使局部温度升高;

(4)反应后,停止加热后,硬质大试管内温度降低,压强减小,C中的液体会倒流,炸裂试管,故装置B的作用是:防止C中的液体倒流,炸裂试管;

(5)反应中炭粉过量,碳会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空气,故气球的作用是:收集尾气。

7、【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分析】【实验方案】

显碱性的溶液的pH大于7,能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解决问题】

氢氧化钠能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硫酸钠;

【回答问题】

玻璃棒的用途有引流、搅拌、转移物质等;

氢氧化钠不能和镁、铜反应,能和铝反应.

【解答】解:【实验方案】

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大于7.

故填:>.

【解决问题】

氢氧化钠能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硫酸钠,因此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蓝色沉淀.

故填:产生蓝色沉淀.

【回答问题】

(1)操作Ⅰ是过滤,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a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选择该溶液的理由是只能够把铝溶解,从而把铝和铜、镁分离;

(3)固体B是金属铜,铜的质量为0.5g;

固体A含有的物质是镁和铜;

溶液A中所含溶质是过量的氢氧化钠和反应生成的偏铝酸钠.

故填:引流;氢氧化钠溶液;0.5;镁和铜;NaOH、NaAlO2.



8、(1)提高火焰温度

(2)C+2CuO高温2Cu+CO2↑

(3)检验反应产物中有CO2生成

9、?I(1)铁架台;③;二氧化锰;2H2O2=MnO2=2H2O+O2↑;

(2)cabd;a;将长颈漏斗浸没在液面以下;??(3)气泡连续均匀冒出

(4)CaCO3+2HCl═CaCl2+CO2↑+H20;

Ⅱ(1)过滤;Na2CO3

(2)2NaOH+MgCl2=Mg(OH)2↓+2NaCl

(3)搅拌,防止局部过热导致残留物飞溅

10、猜想一:(1)CO2(2)将导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4)CO2+Ca(OH)2="="CaCO3↓+H2O??猜想二:(1)CO(2)将导出的气体点燃;(或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后,再将气体点燃)(3)气体能燃烧,火焰呈蓝色并放出热量(4)2CO+O22CO2猜想三:CO2和CO(2)先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后,再将气体点燃(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能被点燃,火焰呈蓝色并放出热量(4)CO2+Ca(OH)2="="CaCO3↓+H2O;2CO+O22CO2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内…………○…………装…………○…………订…………○…………线…………○…………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3697x...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