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科学探究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2022-03-20 | 阅:  转:  |  分享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科学探究题专题训练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科学探究题(共15题)

1、49中学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学习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时进行下面的实验探究:

(实验活动)



(观察与结论)同学们观察到B烧杯中________现象,于是判断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反思与总结)由此实验可知:验证没有明显现象的反应发生了,可以通过验证有新物质生成或验证________来判断反应发生了。

(提岀问题)同学们对反应后B烧杯中溶液溶质的成分产生了兴趣,B烧杯中溶液溶质是什么物质?(酚酞除外)

(猜想与假设)猜想1:NaCl猜想2:HC1NaClNaOH猜想3:HCl??NaCl

(交流讨论)小月同学认为猜想2不成立,其理由是_______。

(实验活动)为了探究溶液中溶质成分,小亮取少许B烧杯中溶液,向其中加入有色溶液,观察到_______,得出猜想3成立的结论;

(反思与总结)通过此题的探究,我们可以推而广之,在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时,只需要选择与需要验证的物质是否_______,即可得出正确结论。

2、碱石灰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干燥剂。

(查阅资料)①碱石灰是氧化钙、氢氧化钠的固体混合物。

②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③CaCl2+Na2CO3=CaCO3↓+2NaCl

(提出问题)对实验室中久置的碱石灰样品的成分进行探究。

(进行猜想)久置碱石灰样品中可能含有CaO、NaOH、Ca(OH)2、Na2CO3、CaCO3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上述五种物质中,属于碱的是_______。样品中可能含有Ca(OH)2的原因是(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

(实验过程)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_。

(2)根据实验操作及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样品中加水后容器壁发热,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有CaO

B样品加足量水后仍有固体,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有CaCO3

C溶液A加入CaCl2溶液后产生固体,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有Na2CO3

D溶液C加入酚酞变红,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有NaOH

(3)向溶液A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的操作中,判断加入试剂过量的方案是______。

(4)写出溶液C中所含阴离子的符号______。

(实验结论)该久置碱石灰样品中肯定含有的成分是_______,其它成分尚不能确定。

3、溶液变红。但是,在分组实验中(如图所示),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有的溶液变红后褪色;有的出现白色浑浊物。



【提出问题】分组实验中,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酚酞溶液由酚酞固体溶于酒精配制而成。

【猜想与假设】

Ⅰ.红色褪去,与溶液和空气中的反应有关。

Ⅱ.红色褪去,与NaOH溶液的浓度有关。

Ⅲ.出现白色浑浊物,与酚酞溶液的浓度有关。

【进行实验】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 向盛有2mL溶液的试管中滴加50.5%的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2 1红色褪去

25min红色褪去

3号试管30min红色明显变浅

4号试管120min红色无明显变化 3 取32mL水,…… 酚酞溶液浓度/% 浑浊程度] 5 大量浑浊物 2 少量浑浊物 无浑浊物

(1)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实验1的现象表明,猜想与假设1_____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3)由实验2得出结论:出现“溶液变红后褪色”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

(4)实验3的操作步骤: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水,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5)依据现有实验,为了确保红色不变,若酚酞溶液浓度为,建议选用NaOH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

(6)有同学认为,仅通过实验3得出“猜想与假设Ⅲ成立”证据不足,理由是_____。

4、

(提出问题)滤液中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氢氧化钠

猜想二:氢氧化钠、碳酸钠

猜想三: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钙

猜想四: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通过讨论,小组同学一致认为猜想三不合理。

(实验方案)

方法步骤 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_____成立 方案二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__________ 猜想二成立 方案三 取少量滤液于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碳酸钠溶液和足量稀盐酸 均无明显现象 猜想_____成立 _________。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反思评价)分析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除要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_______。

5、

(实验过程与分析)

实验1 实验2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______ 无明显现象 实验结论 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反应 氢氧化钠不与硫酸反应 1)请写出实验1的实验现象。

(实验反思与拓展)

(2)实验1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某同学认为实验2的结论不正确,他改进了该实验方案: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并振荡,再滴人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______色变为无色,由此表明氢氧化钠与硫酸确实发生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由实验2联想到:把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也没有明显现象,它们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本实验中忽略CO2溶于水)



①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当通过胶头滴管滴加NaOH______现象,说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②乙同学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取NaOHCO2,然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当观察到______现象时,也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6、

(查阅资料)BaCl2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

甲组:取少量该溶液置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得出原溶液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

乙组:另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原溶液,滴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认为原溶液一定含有氢氧化钠。

丙组:认为乙组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___________。为进一步确定原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于是丙组继续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丙组在乙组所做实验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 ___________ 原溶液中既有碳酸钠也有氢氧化钠

(1)在丙组的实验中,BaCl2溶液的用量对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___________(填“有”或“无”)影响。

2)根据原溶液中既有碳酸钠也有氢氧化钠的结论,写出甲组的实验中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7、“石灰窑”,生产生石灰有悠久的历史。某校化学实验室一瓶装满生石灰的塑料瓶试剂瓶已经膨胀破裂(如图),该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化学老师的指导下,对该生石灰取样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

生石灰样品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生石灰样品的成分可能是CaO、Ca(OH)2和CaCO3中的一种或几种。

(设计实验)

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取样品于烧杯中,加水溶解,用手触摸烧杯外壁。 烧杯壁发热 ________ (2) 将(1)中液体过滤,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________ 溶液变红。 有Ca(OH)2 (3) 取(2)中的少许滤渣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________ 有CaCO3

(4)经过讨论,发现通过(2)不能得到样品中一定含有Ca(OH)2,理由是___________。

(5)通过小组合作,最后得出样品中肯定含有CaO和CaCO3,可能含有Ca(OH)2.。请写出生成CaCO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应用交流)

(6)生石灰要___________保存。

(拓展延伸)

(7)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中连接上压强传感器如图一,测得实验过程中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情况如图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大写字母)。

A.ab段试管中液面逐渐上升

B.bc段石灰石与盐酸脱离接触

C.c点的对应操作是打开弹簧夹



8、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研究该混合物的成分,某同学按下列流程进行了实验(各步均恰好完全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气体X的化学式____,白色沉淀C的化学式__。

(2)生成白色沉淀A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3)通过流程图分析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____。

(4)为探究固体混合物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及质量,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取固体混合物样品40.0g,按上述流程图进行实验,结果产生白色沉淀A23.3g,白色沉淀C28.7g,气体X2.2g。通过以上数据计算确定固体混合物中___(填字母序号)。

A含有氢氧化钠

B不含氢氧化钠

C氢氧化钠为4.0g

D氢氧化钠为5.9g

9、小伟和小明两名同学在帮化学老师整理实验室时,发现了半瓶久置的氢氧化钙粉末,他们决定对这瓶氢氧化钙粉末的组成进行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这瓶氢氧化钙是否已经生成碳酸钙而变质?

(2)进行猜想:①氢氧化钙全部变为碳酸钙;②氢氧化钙部分变为碳酸钙;③氢氧化钙没有变质.

(3)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请你选择其中一种猜想参与探究,并填写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样品,加入适量的水,充分搅拌,过滤

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

②取少量滤渣(或氢氧化钙样品)于试管中,加入盐酸 ①______

②______ ①______

②______ (4)反思与评价:根据实验结论,你认为这瓶氢氧化钙______(填“全部”“部分”或“没有”)变质.

(5)联想与启示:

①氢氧化钙变质是由于与空气中的______发生化学反应的缘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因此氢氯化钙应______保存.

②氢氧化钙水溶液的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7.农业上一般可用氢氧化钙改良______(填“酸”或“碱”)性土壤.

10、实验室有一瓶已使用过的溶液,某小组同学就该溶液是否变质进行了探究.

(1)甲同学首先对该溶液的溶质做出了以下两种假设:

①是;②是和的混合物.

请你对此再提出两种假设:______;______.

(2)乙同学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甲同学的第②种假设是正确的,他推测该溶液是因为吸收了空气中的______而产生了,要除去溶液中的应选用的试剂是______.溶液保存时应注意______.

(3)丙同学进一步探究溶液的变质程度.他向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根据生成的质量测定的质量.实验测得加入的质量与产生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①写出与反应生成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②实验过程中与反应所用的质量是______.

③根据②中与反应所用的质量,对照上图,请你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______.

11、为了解金属氧化物的性质,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做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请你和他们一起进行探究.



(1)设计实验I,Ⅱ提出的猜想是______.

(2)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振荡,两种金属氧化物全部溶解.依据盐酸除铁锈的反应原理,实验Ⅱ的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稀盐酸中除含有水分子外,还含有电离出的和.已知两种金属氧化物均不溶于水,为证实是溶解了金属氧化物,还是溶解了金属氧化物,可另取两支试管分别装入两种金属氧化物,然后各向其中加入______(填化学式)溶液,你选择该物质的理由是______.

12、某校学生对买来的工业烧碱固体中的杂质进行研究.

(1)猜想:杂质可能是残存的,还有变质生成的.

(2)查阅资料:a.化工生产中原料往往不能全部转化成产品;b.工业上电解饱和溶液制烧碱.

(3)完成以下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①取样品少许,加水搅拌 完全溶解 样品溶于水 ②用一支试管取上述溶液少许,滴加溶液少许,再滴入几滴 有白色沉淀出现,部分沉淀溶解并放出______气体 ______

______

______ ③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澄清石灰水______ ______ (4)结论:原猜想是对的.

13、如图所示是一瓶浓硫酸标签上的部分内容,某探究小组的同学对这瓶浓硫酸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浓硫酸有强腐蚀性,溶于水会放热;硫酸钡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探究一】浓硫酸稀释时会放热.

(1)稀释浓硫酸时,所需仪器主要有__,应如何稀释浓硫酸?__.测量稀释前后溶液的温度,有明显升高的现象.

【结论】浓硫酸溶于水放热

【探究二】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先用试纸测定稀硫酸的,再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振荡,同时测混合液的 逐渐变大,最后 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实验中仅从溶液变大,而不强调,不能得出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发生反应的结论,理由是______.

【探究三】由于该试剂瓶瓶口密封签已破损,同学们怀疑该浓硫酸的质量分数与标签不相符.

【提出问题】该浓硫酸的质量分数是否发生变化?

【实验探究】

(4)取该浓硫酸和足量溶液反应,过滤、洗涤、干燥沉淀.实验中如何确定硫酸已完全反应______.

(5)为达到实验目的,实验中必须测量的数据是______.

【探究结论】

(6)由实验测得的数据计算出的硫酸的质量分数与标签不符.该硫酸的质量分数应______(填“大于”或“小于”).

14、复习常见的碱的性质时,在老师引导下同学们进行了归纳,并设计了学案。以下是学案的部分内容,请你完成。

(知识回顾)氢氧化钠溶液因与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_(填物质化学式)发生反应易变质,所以必须密封保存。

(举一反三)Ba(OH)2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碱,向Ba(OH)2溶液中加入少量液态三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一)碱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为探究中和反应是否已经发生,设计了如下实验:

(1)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先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再缓慢滴加稀盐酸,边加边搅拌。当观察到____________,说明中和反应已经发生。

(2)向盛有少量石灰乳的烧杯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并搅拌,观察到白色浑浊完全消失,该实验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中和反应已经发生。

(实验探究二)向盛有氯化铜溶液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稀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______________,说明碱能与某些盐发生反应。

(实验探究三)在完成实验探究一、二后,将三只烧杯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废液缸,最终得到澄清溶液。该溶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有的溶质有_______________。

(归纳总结)碱能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酸、某些盐反应,还能使酸碱指示剂显色。

15、对比实验是化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CO2通入NaOH溶液是否发生了反应,设计了下列二组实验。请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探究并回答问题:

(设计与实验)

实验

序号 实验步骤一 实验步骤二 实验

序号 实验步骤一 实验步骤二 实验I 实验II (探究与结论)

(1)实验I中步骤一看不到明显现象,步骤二产生的现象是______。

(2)实验Ⅱ中步骤二看到有白色沉淀析出,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在实验Ⅱ的步骤一中CO2和NaOH溶液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但却看不到明显的现象,原因是______。

(拓展延伸)现有下列信息:



请你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利用以上资料信息再设计实验Ⅲ,证明CO2确实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Ⅲ的操作为:______。

看到的现象是______。



============参考答案============

一、科学探究题

1、NaOH+HCl=NaCl+H2O反应物消失溶液不显碱性且氢氧化钠和稀盐酸不共存溶液变红色发生反应且有明显现象

【详解】

观察与结论:

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够使酚酞变红,向烧杯B中加入稀盐酸后,观察到B烧杯中红色溶液变成无色,表明氢氧化钠消失,于是判断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该反应是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NaOH+HCl=NaCl+H2O。

反思与总结:

由此实验可知:验证没有明显现象的反应发生了,可以通过验证有新物质生成或反应物消失来判断反应发生了。

交流讨论:

认为猜想2不成立,其理由是溶液变成无色,说明溶液不显碱性且氢氧化钠和稀盐酸不共存,因此猜想2不成立。

实验活动:

盐酸溶液显酸性,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故为了探究溶液中溶质成分,取少许B烧杯中溶液,向其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色,得出猜想3成立的结论;

反思与总结:

通过上述探究过程可知:验证溶液中溶质成分时,要求所选择的试剂能与需要验证的物质发生反应,故填发生反应且有现象。

2、NaOH、Ca(OH)2???CaO+H2O=Ca(OH)2???过滤???C???取滴加了CaCl2溶液后的浊液的上层清液少许放入试管中,加入Na2CO3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说明加入试剂过量。(反之,则不过量。)???OH-、Cl-???Na2CO3???

【解析】

【分析】

【详解】

[进行猜想]

根据碱的定义可以判断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为碱;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碱的是NaOH、Ca(OH)2;样品中可能含有Ca(OH)2的原因是CaO+H2O=Ca(OH)2;

[实验过程]

(1)根据操作后得到是固体和液体,可以知道该操作为过滤;

(2)A、将样品加入水中后得到较热的浊液,能够使浊液温度升高的是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氧化钙和水反应放热,故两者都有可能,故A错误;

B、如果固体中含有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接触会产生沉淀,所以在原混合物中不一定有碳酸钙,故B错误;

C、根据所给的物质中能够和氯化钙产生沉淀只有碳酸钠,故C正确;

D、向溶液C加入酚酞后,酚酞变红,虽然可以证明存在着氢氧根离子,但是由于在向样品中加入足量水后,如果样品中同时存在着碳酸钠和氢氧化钙,那么它们要反应生成氢氧化钠,而在后续的操作中不能排除这个反应的干扰,所以不能确定溶液C中的氢氧化钠是来自于样品中,还是反应生成的,故D错;故选C;

(3)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若氯化钙过量则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向溶液A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的操作中,判断加入试剂过量的方案是取滴加了CaCl2溶液后的浊液的上层清液少许放入试管中,加入Na2CO3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说明加入试剂过量。(反之,则不过量。);

(4)溶液C加酚酞变红色,酚酞试液只有遇到碱性溶液才会变红,故在溶液中一定存在着氢氧根离子。根据流程可知,溶液一定存在氯离子。溶液C中所含阴离子的符号是OH-、Cl-;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加入氯化钙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可以得出在该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钠。

3、2NaOH+CO2=Na2CO3+H2ONaOH浓度有关,浓度过高会使酚酞褪色分别向三支试管中滴加5滴5%,2%,0.5%的酚酞溶液0.5%没有控制NaOH溶液的浓度相等

【解析】

【详解】

(1)NaOH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2)实验1的现象表明,即使是NaOH溶液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溶液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故猜想与假设1不成立

(3)由实验2NaOH浓度越大,酚酞溶液就越快褪色,故得出结论:出现“溶液变红后褪色”现象的原因是与NaOH浓度有关,浓度过高会使酚酞褪色

(4)根据实验3的实验现象,故实验3的操作步骤: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水,分别向三支试管中滴加5滴5%,2%,0.5%的酚酞溶液

(5)根据实验2中的试管4的实验现象,为了确保红色不变,若酚酞溶液浓度为,建议选用NaOH溶液的浓度为0.5%

(6)实验3中没有控制NaOH溶液的浓度相等,故仅通过实验3得出“猜想与假设Ⅲ成立”证据不足,理由是没有控制NaOH溶液的浓度相等。

【点睛】

4、NaOH、Ca(OH)2产生气泡一反应物是否过量(答案合理即可)

【详解】

猜想假设: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当恰好完全反应时只有氢氧化钠,如氢氧化钙或碳酸钠过量,还可能的情况是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或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故猜想四为:NaOH、Ca(OH)2。

实验方案:

方案一:加入碳酸钠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有钙离子,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会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所以猜想四成立。

方案二:猜想二成立则含有碳酸钠,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现象为产生气泡。

方案三:加入碳酸钠无明显显示说明不含氢氧化钙,加入足量盐酸无明显现象说明无碳酸钠,所以猜想一成立。

实验探究: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化学方程式为。

反思评价:从猜想中的多种结果可知,分析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除要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5、红气球膨胀有气泡产生

【详解】

(1)实验1

(2)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混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3)③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由于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够使无色酚酞变红。当向其中加入硫酸后,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此时溶液中的碱被消耗,则溶液的碱性变弱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则此时中性的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则能观察到溶液逐渐由红色变为无色;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方程式为:(4)①滴入氢氧化钠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锥形瓶中的二氧化碳被消耗,则气体减少,锥形瓶内的压强也减小,而外界大气压大于内部大气压,则此时气球会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不断膨胀,所以当观察到气球膨胀,可以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

②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再滴入足量稀盐酸,碳酸钠和稀盐酸能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该过程中能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当观察到滴入稀盐酸后,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可以证明有碳酸钠,即可以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

6、Na2CO3Na2CO3溶液也显碱性,滴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也会变红,不能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仍然显红色有NaOH+HCl=NaCl+H2O

【详解】

【进行实验】甲组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钠,因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乙组中另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原溶液,滴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认为原溶液一定含有氢氧化钠,丙组认为乙组的结论不正确,因为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滴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也会变红,不能认为原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为进一步确定原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丙组继续探究,由于丙组的实验结论是原溶液中既有碳酸钠也有氢氧化钠,那么丙组在乙组所做实验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足量的BaCl2溶液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氢氧化钠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故实验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仍然显红色。

【反思与拓展】(1)在丙组的实验中,若加入BaCl2溶液的量不足,则BaCl2溶液不能将碳酸钠完全除去,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会产生影响;

(2)原溶液中既有碳酸钠又有氢氧化钠,甲组的实验中,加入足量稀盐酸,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稀盐酸再与碳酸钠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实验中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

7、CaO酚酞试液有气泡产生CaO与水反应生成Ca(OH)2,使溶液显碱性Ca(OH)2+CO2=CaCO3↓+H2O密闭BC

【详解】

(1)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取样品于烧杯中加水溶解,用手触摸烧杯外壁,烧杯壁发热,说明样品中含有氧化钙;

2)碱性溶液遇酚酞变红,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可知滴入的是酚酞试液;

(3)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

(4)经过讨论,发现通过(2)不能得到样品中一定含有Ca(OH)2,CaO与水反应生成Ca(OH)2,使溶液显碱性;

(5)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生成CaCO3的化学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

(6)生石灰易与水反应,要密闭保存;

(7)实验室采用稀盐酸和大理石或者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图一带有多孔隔板和活塞开关,关闭活塞开关,内部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液体被压入长颈漏斗,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活塞开关,气体输出,压强减小,液体重新进入试管,固液接触,反应发生;

A、ab段压强增大,说明内部气体增多,此时关闭活塞开关,液面开始下降,故A错误;

B、bc段压强达到稳定,此时反应停止,固液分离,故B正确;

C、c点之后压强减小,说明气体输出,因此c点对应操作就是打开弹簧夹,故C正确,故选BC。

8、CO2???AgCl???Ba(NO3)2+MgSO4=Mg(NO3)2+BaSO4↓???Na2SO4???AD???

【分析】

混合固体加入过量稀硝酸产生气体和无色溶液(含有氢离子,没有氢氧根),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钠,无色溶液(没有氢氧根)中加入硫酸镁产生白色沉淀A和滤液B,白色沉淀一定是硫酸钡,则无色溶液中一定有钡离子,固体中一定有氢氧化钡;无色溶液中一定没有硫酸根,固体中一定没有硫酸钠,滤液B加入硝酸银产生只能产生氯化银白色沉淀,滤液B中一定有氯离子,固体中一定有氯化钠;

【详解】

(1)只由碳酸钠能与稀硝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气体X的化学式:CO2,滤液B中加入硝酸银,产生白色氯化银沉淀,白色沉淀C的化学式:AgCl。

(2)硝酸钡和硫酸镁反应产生硝酸镁和硫酸钡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Ba(NO3)2+MgSO4=Mg(NO3)2+BaSO4↓。

(3)通过流程图分析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硫酸钠;因为硫酸钠能与氢氧化钡产生硫酸钡白色沉淀,不溶于硝酸;

(4)为探究固体混合物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及质量,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取固体混合物样品40.0g,按上述流程图进行实验,结果产生白色沉淀硫酸钡23.3g;白色沉淀氯化银28.7g;二氧化碳气体2.2g。

由钡元素质量守恒可知:氢氧化钡的质量=;

由氯元素质量守恒可知:氯化钠的质量=;

由碳元素质量守恒可知:碳酸钠的质量=;

氢氧化钠的质量=40.0g-17.1g-11.7g-5.3g=5.9g

通过以上数据计算确定固体混合物中:含有氢氧化钠5.9g;

故选:AD。

9、滤液不变色???有气泡产生???滤液不显碱性(或样品中本含有氢氧化钙)???滤渣中(或样品中)含有(或碳酸钙)???全部(或部分,或没有)???二氧化碳???CO2+Ca(OH)2=CaCO3↓+H2O???密封???大于???酸???

【解析】

【分析】

氢氧化钙变质后,生成碳酸钙.碳酸钙难溶于水,而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是否溶于水,溶液的酸碱性来推断是否完全变质.根据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然后根据是否有气体产生来判断是否变质生成碳酸钙。

【详解】

解: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同时,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若滴加酚酞试液时,酚酞变红色说明氢氧化钙还有剩余;滴加盐酸,有气泡冒出时,说明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有碳酸钙生成;由此可知:

(3)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酚酞变红色;说明氢氧化钙还有剩余;

②取少量滤渣(或氢氧化钙样品)于试管中,加入盐酸;有气泡冒出;说明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有碳酸钙生成;

(4)有实验探究可知,这瓶氢氧化钙部分(或没有,或全部)变质;

(5)①氢氧化钙变质是由于Ca(OH)2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的缘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因此氢氧化钙应密封保存;

②氢氧化钙水溶液为碱性溶液,故其pH大于7;利用中和反应,则农业上一般可用氢氧化钙改良酸性土壤。

【点睛】

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而氢氧化钙微溶于水,而碳酸钙难溶于水.但碳酸钙能溶于酸。

10、是???是????(或)???密封保存???Na2CO3+2HCl=2NaCl+H2O+CO2↑???100???被完全中和后,继续滴加为什么没有立即产生气体???

【解析】

解:(1)氢氧化钠溶液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水或碳酸氢钠;因此我们的猜想可以是:全部是碳酸钠;或碳酸氢钠;或它们的混合物;

(2)乙同学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甲同学的第②种假设是正确的,他推测该溶液是因为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氢氧化钠溶液要密封保存;要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Na2CO3应选用的试剂是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

(3)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二氧化碳,配平即可;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是2.2g,求出需要盐酸中溶质的质量是3.65g,盐酸溶液的质量是:3.65g÷7.3%=50g,因此与NaOH反应所用稀盐酸溶液的质量是:150g-50g=100g;对照上图,提出一个还值得探究的问题:NaOH消耗完后,继续滴加盐酸为什么没有立即产生二氧化碳等。

11、金属氧化物能与酸(或盐酸)反应(或氧化铜、氧化镁能与酸(或盐酸)反应)????(或)(或(或))???盐酸和硫酸(或硝酸)溶液中都含有,若加硫酸(或硝酸)溶液金属氧化物溶解,则证实是溶解了金属氯化物(或盐酸和氯化钠(或氯化钾)溶液中都含有,若加入氯化钠(或氯化钾)溶液金属氧化物不溶解,则证明不是溶解了金属氧化物,而是溶解了金属氧化物)???

【解析】

(1)根据图示可知,氧化铜和氧化镁都属于金属氧化物,向这两种物质中加入的是盐酸,想探究的问题就是金属氧化物能否与酸反应,所以本题答案为:金属氧化物与酸(或盐酸)反应(或CuO、MgO能与酸(或盐酸)反应);

(2)氧化镁可以与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所以本题答案为:MgO+2HCl=MgCl2+H2O;

(3)要设计实验证明是氢离子还是氯离子使氧化物溶解,设计实验时需要排除另一种离子的干扰,可以采用选用的物质都含有同一种离子,采用归纳的方法,从而得出结论,所以为:H2SO4(或HNO3)盐酸和硫酸(或硝酸)溶液中都含有H+,若加入硫酸(或硝酸)溶液金属氧化物溶解,则证实是H+溶解了金属氧化物;(或NaCl(或KCl)盐酸和氯化钠(或氯化钾)溶液中都含有Cl-,若加入氯化钠(或氯化钾)溶液金属氧化物不溶解,则证实不是Cl-溶解了金属氧化物,而是H+溶解了金属氧化物)。

【点睛】

在设计实验证明是氢离子使金属氧化物溶解的实验中,采用了归纳的方法,另外在设计实验时要排除其他离子的干扰。

12、无色、无味??????变浑浊????

【解析】

由实验的现象,向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了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再根据工业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可以推出该溶液中一定含有氯离子,所以该工业固体烧碱中一定含有杂质氯化钠,发生的反应是:NaCl+AgNO3=NaNO3+AgCl↓;

再由实验的现象,向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并放出气体,再结合烧碱易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的性质,可推出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所以该工业固体烧碱中一定含有杂质碳酸钠.由题意可知:碳酸钠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碳酸银白色沉淀,碳酸银白色沉淀与硝酸反应生成了无色无味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发生的反应是:Na2CO3+2AgNO3=Ag2CO3↓+2NaNO3,Ag2CO3+2HNO3=2AgNO3+H2O+CO2↑,CO2+Ca(OH)2=CaCO3↓+H2O。

13、烧杯、玻璃棒???将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硫酸被水稀释其也会变大???取过滤后的滤液于试管中,滴入溶液,若无沉淀产生,则硫酸已完全反应???沉淀的质量和所取用浓硫酸的体积???小于???

【解析】

【探究一】(1)由于浓硫酸的密度比水大,且易溶于水,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使用的仪器是玻璃棒烧杯;

【探究二】(2)稀硫酸与氢氧化钠会生成硫酸钠与水,再结合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完成即可,方程式是:2NaOH+H2SO4═Na2SO4+2H2O;

(3)从溶液变化的情况分析pH的变化情况,酸性溶液加水稀释时pH的变大但不会大于或等于7,只有所以不强调pH≥7不能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4)因为硫酸根可与钡离子结合成白色沉淀,所以取上清液滴加氯化钡如果无白色沉淀生成则硫酸已完全反应;

(5)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数据需要用到溶质与溶液的质量结合标签提供的数据可知:需要通过硫酸钡的质量求出溶质硫酸的量,溶液的质量则是利用所用硫酸的体积结合其密度分析得出;

(6)因为浓硫酸易吸水使溶液变稀,所以不符时一般是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14、二氧化碳(或CO2)???Ba(OH)2+SO3=BaSO4↓+H2O???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不能???有蓝色沉淀生成???氯化钙、氯化钠、氯化铜(填化学式也正确)???

【解析】

【知识回顾】氢氧化钠溶液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而变质,所以必须密封保存;

【举一反三】Ba(OH)2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碱,向Ba(OH)2溶液中加入少量液态三氧化硫,二者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Ba(OH)2+SO3=BaSO4↓+H2O;

【实验探究一】

(1)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先滴加几滴酚酞溶液,石灰水使酚酞试液变红,再缓慢滴加稀盐酸,边加边搅拌。当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说明中和反应已经发生;

(2)向盛有少量石灰乳的烧杯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并搅拌,观察到白色浑浊完全消失,该实验不能说明中和反应已经发生,因盐酸中有较多水,氢氧化钙可能是被水溶解而使溶液澄清;

【实验探究二】向盛有氯化铜溶液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稀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说明碱能与某些盐发生反应;

【实验探究三】在完成实验探究一、二后,将三只烧杯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废液缸,探究一实验后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钙,探究二后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钠,在废液缸中所有物质混合时,最终得到澄清溶液,说明探究一中酸过量,能和探究二中生成的氢氧化铜和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且氢氧化铜和氢氧化钠无剩余,反应分别生成氯化铜和氯化钠,酸可能有剩余。故该溶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有的溶质有氯化钙、氯化钠、氯化铜,可能含有稀盐酸。

15、有气泡冒出???CaCl2+Na2CO3=CaCO3↓+2NaCl???CO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Na2CO3???把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解析】

探究与结论:

(1)实验I中步骤一看不到明显现象,步骤二产生的现象是:有气泡冒出,因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

(2)实验Ⅱ中步骤二看到有白色沉淀析出,是因为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

(3)在实验Ⅱ的步骤一中CO2和NaOH溶液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但却看不到明显的现象,原因是:CO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Na2CO3;

拓展延伸:根据题中资料卡片可知,碳酸钠在酒精中的溶解度较小,碳酸钠在酒精中易形成沉淀。实验Ⅲ的操作为:把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CO2确实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

【点睛】

题中提供的没有学过的知识资料对解题有帮助。解题时要结合已有知识,结合提供新知识进行分析。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内…………○…………装…………○…………订…………○…………线…………○…………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3697x...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