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0-2021学年初中生物生物与生物圈专题含解析
2022-03-25 | 阅:  转:  |  分享 
  
2020-2021学年初中生物生物与生物圈专题含解析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32题)

1、下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这些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请你据表分析,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生物种类 A B C D E 单位体积农药含量(毫克) 2.5 0.24 0.003 24.5 0.029 AC→E→B→A→DB.E→D→C→B→A

C.A→B→C→D→ED.D→A→B→C→E

2、

A.樱花树不适应秋冬寒冷的环境B.香樟树更适应秋冬寒冷的环境

C.它们都不适应秋冬寒冷的环境D.它们都适应秋冬寒冷的环境

3、

A.生物的生存可以改变环境B.环境能改变生物的生活习性

C.生物只能适应单一的环境D.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4、

A.草→兔子→狐B.鹿→狼→豹

C.虾→鱼→鸟→蛇D.土壤→细菌→藻类→鱼

5、“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实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该实验的实验变量是水温

B.升高或降低水温的范围应控制在5℃至10℃以内

C.实施实验时先调节水温,后放入金鱼,待金鱼安静后开始计数

D.金鱼的鳃盖或口开闭1次,可计数为金鱼呼吸2次

6、A是非生物环境,D是分解者,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C代表生产者

B.B、C可以构成食物链

C.没有B的参与,物质循环仍能进行

D.能量可以在A、B、C、D间循环流动

7、

A.细菌和蕨类B.真菌和藻类C.细菌和苔藓D.霉菌和蕨类

8、

A.阳光B.温度C.水分D.蚜虫

9、

A.叶绿体的形成需要光B.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C.地下部分没有进行光合作用D.地下部分没有进行呼吸作用

10、

A.生物能适应环境B.生物不能适应环境

C.生物能影响环境D.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密不可分

11、

A.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B.一群牛羊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C.光照是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的唯一变量

D.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和生活在非洲的大耳狐,环境温度的不同导致耳朵大小差异

12、

A.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如阳光、空气、温度等)体现的是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B.七星瓢虫捕食蚜虫,体现的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C.阳光→鼠→蛇→鹰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D.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

13、

A.共生B.寄生C.捕食D.竞争

14、

A.湿地生态系统B.生物圈

C.森林生态系统D.荒漠生态系统

15、

A.大树底下好乘凉B.春来江水绿如蓝

C.鱼离开水会死亡D.大雁南飞

16、

A.“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应设置明亮干燥和阴暗潮湿作对照

B.在“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实验时需要在放大镜下观察水蚤的心率变化

C.在“探究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的过程利用了模拟实验

D.“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时,大、小花生各随机抽取15粒

17、

A.“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说明森林能涵养水分,保持水土

B.“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说明生物都有遗传的特性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蕴涵的食物链是:蝉→螳螂→黄雀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

18、

A.养鸡场中的人和鸡B.麦田中的小麦和杂草

C.草原上的狼和鹿D.花园中的蝴蝶和蛾

19、

A.草原地带B.沙漠地带C.温暖地带D.雨林地带

20、“”享誉全国,但出产它的烟台却不出产柑橘。造成此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A.温度B.水分C.阳光D.土壤

21、“”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有()

A.竞争关系B.捕食关系C.合作关系D.分工关系

22、

A.公鸡的红鸡冠B.大熊猫黑白相间的体色

C.孔雀漂亮的羽毛D.北极熊白色的体色

23、

A.水B.温度C.阳光D.空气

24、

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B.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不会威胁人类的发展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和水圈下层,岩石圈上层

D.南北极栖息地的生物不受人类活动的干扰

25、“大树底下好乘凉”一致的是()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草盛豆苗稀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26、“自力更生”,从太阳光中吸收能量,但也有少数植物是“异养的”。日本发现的植物“杉本”就是如此,它靠从真菌中汲取营养为生,它们的关系最可能是()

A.互惠互利B.寄生C.捕食D.竞争

27、20216月8日是第十三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四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海水中从浅到深依次生活着绿藻、褐藻、红藻,这说明影响藻类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是()

A.阳光B.温度C.水D.土壤

28、“”据此写出的一条食物链()

A.虾→小鱼→大鱼B.微小水生植物→虾→小鱼→大鱼

C.泥巴→虾→小鱼→大鱼D.水→虾→小鱼→大鱼

29、

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B.生物圈是由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的统一整体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D.生物圈中,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

30、



A.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该食物网中所有生物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

C.该生态系统有4条食物链

D.最长的食物链消费者有4个

31、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2、“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如表格)。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同一纸盒 鼠妇数量 光照情况 土壤潮湿度 温度 左半部 10 明亮 干燥 25℃ 右半部 10 阴暗 湿润 25℃ A20只鼠妇,而不是1只,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B.该设计能探究“光”这一变量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C.该设计存在两个变量,不能形成对照实验

D.实验结束后,应将鼠妇放归大自然

二、填空题(共3题)

1、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________,写出最长的那条食物链:________。

2、________。

3、“”体现了草和豆苗之间的________关系。

三、综合题(共9题)

1、



(1)在该食物网中共有______条食物链,若此生态系统受到某种不能分解的有害物质的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______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该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是______要想构成完整生态系统还缺少的成分是______和______

(3)该食物网中鹰获得能量最少的食物链是:______,在该食物链中如果鹰获得1千焦能量,最多消耗草______千焦。

(4)鹰和蛇之间存在______关系。

(5)如果鹰大量减少,那么短时间内兔的数量将会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2、



(1)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以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生理过程______(填图中字母)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体内。

(2)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物质和能量,进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

(3)写出图中一条食物链:______。

(4)此图中,碳回归无机环境的途径有_____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

(5)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发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据图分析,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措施有:

①______;②______。

3、



(1)该食物网有_____条食物链。

(2)写出该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

(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网)逐级传递,获得能量最少的生物是_____。

(4)写出一条提高该农田玉米产量的具体措施_____。

4、329.7米,是屹立兴城古城东面的天然屏障,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首山风景区内植被繁茂,林木葱茏,风景优美,是广大市民健身锻炼、放松游玩的好去处。右图为该风景区内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首山风景区属于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所示的成分,还需要增加分解者和________________部分。

(2)从图中可以看出,鹰和蛇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_______________关系。

(3)请写出该图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该风景区的土壤被废弃电池污染,则图中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

(5)首山风景区内,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由于生态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能力。

5、



(1)写出图中经过“杂食性的鸟”的最短食物链__________。

(2)图中生产者是__________,它通过光合作用不仅制造有机物,还能释放氧气,维持生物圈的__________平衡。

(3)如果在该系统中使用DDT来消灭害虫,那么在这一系统中体内含DDT最多的生物应该是__________。

6、

(1)竹蔗适合栽种于降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冬夏温差大的地方,这说明非生物因素中的____、_______和阳光对竹蔗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2)竹蔗蔗肉松脆,构成竹蔗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甘甜可口的竹蔗汁主要存在于_________结构中。

(3)如果竹蔗田里杂草多,会荫蔽竹蔗,抑制幼苗的生长,竹蔗和杂草是_________关系;地下的虫害喜欢咬食蔗芽、蔗根,害虫和竹蔗是_________关系。

(4)甘蔗以颜色分,有青皮、紫皮二大类,俗称红甘蔗、白甘蔗或青甘蔗、黑甘蔗。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这属于_________多样性。

7、

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图中①②③代表三种生物成分,请据图回答:



(1)图中草原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_____

(2)图中的①能够利用阳光进行某种生理活动制造有机物,A代表的是该生理活动所需的原料,则①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__________的角色,A指的是水和__________,该生理活动指的是__________。

(3)图中的草原生态系统有____________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图中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若人类大量捕杀鼠,则①的数量在短时间内的变化是______。

(5)为杀灭害虫,人类向草地大量喷洒杀虫剂,该生态系统中杀虫剂积累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

8、



(1)该稻田生态系统由______组成。

(2)绿色植物是该生态系统的______者,直接以植物或动物为食的动物是______者。

(3)青蛙的幼体用______呼吸,成蛙主要用______呼吸。

(4)春夏之际,雌雄蛙的抱对和雄蛙的鸣叫为稻田生态系统增添了勃勃生机,青蛙的这些行为,从获得途径来分属于______,从行为的功能来分属于______。

(5)该食物网中共有______条食物链;请写出最长的食物链______。

(6)青蛙是人类的朋友,可是有的人为了眼前利益,去捕杀野生青蛙,用以搬上人们的餐桌而谋取利益,你认为这种做法会对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______。

9、



(1)除图中所示组成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还应有______,例如______。

(2)该食物网中共包含______条食物链,写出图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

(3)能量沿食物链传递时,每一个环节都要把一部分能量用于维持自身的______,因此,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______,图中含能量最少的生物是______。

(4)图中,体内有脊柱,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的消费者是______。鼠与昆虫两种生物间的关系是______。

四、分析题(共1题)

1、201712月5日,我国河北塞罕坝林场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几代塞罕坝人用了56年的时间,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建成世界上连片的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今日的塞罕坝已成为首都和华北地区的水源卫士、风沙屏障,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被世界誉为绿色发展的范例。



(1)造成昔日塞罕坝“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在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能力。

(3)塞罕坝的森林在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___________”和“地球之肺”之称。

(4)为了绿化荒山,绿化荒漠,我国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全国的____________。

(5)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校园绿化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详解】

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由图表中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可知:D24.5>A2.5>B0.24>E0.029>C0.003,所以这五种生物之间构成的食物链为:C→E→B→A→D。

故选A。

2、D



【分析】

由于温带地区冬季寒冷,降雨也少,植物通过根吸收的水分减少,所以落叶植物的叶片要脱落,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植物体内热量的散失以及水分的流失,从而有利于植物生存,以度过不良环境。

【详解】

香樟树一年四季常青,但在春天落叶;而樱花树到了秋天就开始落叶。这说明它们都适应秋冬寒冷的环境,通过落叶减少水分散失。

故选D。

3、D



【分析】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如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温度影响植物的分布如橘子主要分布在南方;生物影响环境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详解】

鱼类必须在水环境中生活,离开了水就会窒息死亡;狮子、猎豹等动物只能生活在草原上。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故选D。

4、A



【分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

A.该食物链正确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A正确。

B.C.鹿和虾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BC错误。

D.土壤是非生物,细菌是分解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食物链不包含非生物和分解者,错误。

故选A。

5、D



【分析】

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

A.本实验探究的是“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故变量是水温,A正确。

B.生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太高或太低都可能会对生物造成伤害甚至死亡。因此,本实验,升高或降低水温的范围应控制在5℃至10℃以内,B正确。

C.实施实验时先调节水温,后放入金鱼,待金鱼安静后开始计数,以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C正确。

D.金鱼的鳃盖或口开闭1次,可计数为金鱼呼吸1次,不是2次,D错误。

故选D。

6、B



【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B既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能释放二氧化碳,说明B是生产者;B、C都指向D,所以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

【详解】

A.由图可知C是消费者,不是分解者。A不符合题意。

B.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所以构成食物链B→C,B符合题意。

C.B既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能释放二氧化碳,说明B是生产者,没有B的参与,碳循环不能进行,C不符合题意。

D.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B



【分析】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详解】

地衣又称“地球拓荒者”,它分泌的地衣酸可以把岩石表面分化形成原始土壤,它是真菌和藻类共生形成的。藻类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为藻类提供水分和无机盐,彼此有利。

故选B。

8、D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详解】

阳光、水分、温度属于非生物因素。蚜虫是生物,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吸食植物幼嫩部分的汁液,影响植物生活,因此属于生物因素。

故选D。

9、B



【分析】

光是叶绿素的形成条件,叶绿素存在于叶绿体内。

【详解】

葱的叶子能够见光,是绿色的,说明葱叶内含有叶绿素;葱的地下部分不能见光,叶绿素不能合成,但有叶绿体,因而是白色的,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C



【分析】

植物的蒸腾作用不但能降低植物体的温度,而且能让周围的气温降低,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作用。

【详解】

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蒸腾作用能降低植物体的温度,在蒸腾过程中可以散失掉大量的辐射热,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使当地的空气保持湿润,使气温降低,大树蒸腾作用旺盛,使气温降低,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作用,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B



【分析】

(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A.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A正确。

B.一群牛羊,只有部分消费者,没有生产者、分解者,也没有环境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B错误。

C.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对鼠妇生活有影响的因素是光照,因此,这个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C正确,

D.北极狐耳朵要小,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保持体温,适应寒冷的北极环境。而非洲沙漠的狐,耳朵较大可以增加热量的散失,降低体温。适应高温的环境。因此北极的极地狐和非洲沙漠的大耳狐,耳朵大小的不同主要与非生物因素温度有关,D正确。

故选B。

12、C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

A.结合分析可知,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如阳光、空气、温度等)属于非生物因素,能够体现的是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A正确。

B.捕食关系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所以,七星瓢虫捕食蚜虫,体现的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B正确。

C.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因此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所以,“阳光→鼠→蛇→鹰”不一条食物链,而“草→鼠→蛇→鹰”是一条食物链,C错误。

D.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D正确。

故选C。

13、A



【分析】

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共生、寄生、捕食、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详解】

细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二者都要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这种现象叫共生。因此草食动物的胃肠内,有些种类的细菌,可以帮动物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而动物也为这些细菌提供共生的场所和食物,细菌和草食动物的这种关系称为共生关系,A正确。

故选A。

14、B



【分析】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详解】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厚度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所有的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都属于生物圈,因此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选B。

15、A



【分析】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在沙漠上植树必须种植耐旱树种沙棘才能容易成活,若种植需水较多的水莲在很难成活。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据此解答。

【详解】

A.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正确。

B.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变暖,水中长满了植物,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错误。

C.鱼儿离不开水体现生物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错误。

D.大雁南飞,这是环境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错误。

故选A。

16、C



【分析】

(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2)水蚤的心脏很小,必须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因此要在显微镜下数水蚤心率并作好记录。

(3)不能对检测对象逐一检查时,可以从检测对象总体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这样检测的结果能够反映总体的情况,这种方法叫做抽样检测法。为了使抽样检测的结果接近总体真实情况,抽样时应当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样品要有足够的数量并随机取。

【详解】

A.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应设置明亮潮湿和阴暗潮湿作对照,而不是设置明亮干燥和阴暗潮湿作对照,A不符合题意。

B.水蚤的心脏很小,必须放在显微镜下观察,B不符合题意。

C.在模拟“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的实验中,用黑围棋子代表含Y染色体的精子,白围棋子代表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卵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过程利用了模拟实验,C符合题意。

D.“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时,为了使抽样检测的结果接近总体真实情况,抽样时应当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样品要有足够的数量并随机取,建议不要少于30粒,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C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等。

【详解】

A.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山上多植物,胜似修水库”,体现了森林对环境的影响,森林是大自然的保护神,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A正确。

B.“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说明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是生物的遗传现象,B正确。

C.食物链的写法是: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终点是最高级别的消费者。“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蕴涵的食物链是:树→蝉→螳螂→黄雀,C错误。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说明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D正确。

故选C。

18、B



【分析】

物种之间的关系分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1)种内关系是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分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2)种间关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分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互利共生是指同生共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竞争是指由于竞争同一食物、栖息地等两物种之间的争斗关系,如大小草履虫;捕食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如猫和老鼠;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如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

【详解】

A.人吃鸡,因此养鸡场中的人与鸡属于捕食关系,A错误。

B.麦田中的小麦与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等,因此属于竞争关系,B正确。

C.狼吃鹿,因此草原上的狼与鹿属于捕食关系,C错误。

D.蝴蝶是昼出性昆虫,其活动都在白天;而蛾类一般是夜晚出来活动,因此花园中的蝴蝶和蛾不是竞争关系,D错误。

故选B。

19、B



【分析】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都能够适应环境,也能够影响环境。

【详解】

生物都能够适应环境,沙漠地带高温少雨,气候干旱缺水,沙漠地区严重缺水导致生物较少,此地区生存的生物排尿量很少,甚至不排汗,是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A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

南方温暖,温度适宜;北方寒冷,气温低。所以,苹果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造成这一分布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温度。

故选A。

21、B



【分析】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详解】

螳螂捕蝉,螳螂吃蝉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黄雀捕食螳螂,黄雀吃螳螂,也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因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A、C、D均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2、D



【分析】

适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详解】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适者生存。北极被冰雪覆盖,环境颜色为白色,北极能体色为白色,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其他生物发现,是北极熊对北极环境的一种适应,其他选项均不属于动物的体色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故选D。

23、A



【分析】

水影响植物的分布主要是因为:第一水是构成植物体的主要成分。第二水是植物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物质,如化学反应的溶剂,物质的运输,光合作用的原料等。由于各种植物对水的要求不同,所以就影响了植物的分布。

【详解】

荒漠地区干旱缺水,不适于植物生长,因此荒漠地区植物种类稀少,以植物为食的动物也就较少,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4、A



【分析】

(1)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的底部(下层)、水圈大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栖息地是生物出现在环境中的空间范围与环境条件的总和。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详解】

A.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所有的生态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正确。

B.栖息地是生物圈中生物实际居住的场所,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B错误。

C.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和岩石圈的上部,C错误。

D.大量的数据表示,即使北极地区只发生了一些轻微的气候变化,都会对于北极熊的海冰栖息地,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北冰洋的海水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有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伴随着食物,进入到北极熊的体内,对北极熊的免疫功能等,造成严重的威胁,可以说,人类的活动,让北极熊真正的迎来了灭顶之灾。科学家表示如今伴随着人类对于南极的科学考察,如今整个南极无人干扰区已经不足32%,看起来似乎南极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了解,可事实上很多科学家却对此纷纷表示担忧,因为这意味着,南极的生物多样性也因此而破坏,D错误。

故选A。

25、A



【分析】

生物在适应环境得以生存的同时,能不断地影响环境并改变环境。大树底下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详解】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说长长的河堤,因为蚁穴的存在,而被冲垮,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B.雨露滋润禾苗壮,说明了水分对农作物生活的影响,是环境影响生物。

C.草盛豆苗稀,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体现了生物对生物的影响。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环境因素中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故选A。

26、B



【分析】

物种之间的关系分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1)种内关系是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分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2)种间关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分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互利共生是指同生共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竞争是指由于竞争同一食物、栖息地等两物种之间的争斗关系,如大小草履虫;捕食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如猫和老鼠;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如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

【详解】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根据题干信息“日本发现的植物杉本,靠从真菌中汲取营养为生”,杉本和真菌是寄生关系。

故选B。

27、A



【分析】

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由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深处几乎没有光线。

【详解】

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由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只有一些硫化菌,因此,影响植物这样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8、B



【分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

A.虾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A不符合题意。

B.该食物链正确表示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B符合题意。

C.泥巴是非生物部分,而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部分,C不符合题意。

D.水是非生物部分,而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部分,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9、B



【分析】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因此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详解】

A.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A正确。

B.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B错误。

C.由分析可知,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三个部分,C正确。

D.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这种关联表现在方方面面。从非生物因素来说,阳光普照于所有的生态系统,大气在不停地有规律地环流,水和水蒸气也在全球范围内运动;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也是相互联系;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许多微小的生物、花粉、种子、果实,能够随大气运动,到达不同的生态系统,所以,生物圈中,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D正确。

故选B。

30、C



【分析】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由图可知,甲是生产者,图中包含的食物链有:甲→乙→戊;甲→乙→丙→戊;甲→乙→丙→己→戊;甲→丁→丙→戊;甲→丁→丙→己→戊;甲→丁→戊共六条,解答即可。

【详解】

A.由图可知,甲是生产者,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甲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正确。

B.由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丙、丁、戊、己属于消费者,故该食物网中所有生物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B正确。

C.图中包含的食物链有:甲→乙→戊;甲→乙→丙→戊;甲→乙→丙→己→戊;甲→丁→丙→戊;甲→丁→丙→己→戊;甲→丁→戊,共6条,C错误。

D.最长的食物链是甲→乙→丙→己→戊(或甲→丁→丙→己→戊)有5个营养级,其中甲是生产者,剩余4个生物为消费者,D正确。

故选C。

31、A



【分析】

物种之间的关系分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1)种内关系是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分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2)种间关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分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互利共生是指同生共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竞争是指由于竞争同一食物、栖息地等两物种之间的争斗关系,如大小草履虫;捕食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如猫和老鼠;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如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

【详解】

A.“草盛豆苗稀”描述的是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A正确。

B.“落红”中的有机物在土壤中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后,形成“春泥”,可以作为植物的营养被植物吸收利用,重新起到“护花”作用。因此,落红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腐生细菌、真菌等分解者。该诗句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错误。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意思是螳螂在前面捕食蝉,黄雀在后面捕食螳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的关系,C错误。

D.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因此“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长开花的影响,D错误。

故选A。

32、B



【分析】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A.使用20只鼠妇,而不是1只,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A正确。

B.表中该实验方案中存在两个变量光照和土壤潮湿度,不能探究“光”这一变量对鼠妇生活的影响,B错误。

C.该设计存在两个变量光照和土壤潮湿度,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不能形成对照实验,C正确。

D.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要把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D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

1、→鼠→蛇→鹰

【解析】

【分析】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

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绿色植物,所以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草。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有:草→兔→狐;草→兔→鹰;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可见,共有五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食物链为:草→鼠→蛇→鹰。

2、

【解析】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详解】

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3、

【解析】

【分析】

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的关系有:竞争关系、寄生关系、合作关系、捕食关系等。

【详解】

草与豆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共同竞争着阳光、空气、水、无机盐等,所以,“草盛豆苗稀”体现了草和豆苗之间的竞争关系。

三、综合题

1、(1)?4

(2)生产者##草分解者非生物成分

(3)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10000

(4)捕食与竞争

(5)增加

【解析】

【分析】

(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2)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图中该食物网中老鹰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会最高。

(3)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1)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图中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中,有以下的食物链:①草→兔→鹰;②草→鼠→鹰;③草→鼠→蛇→鹰;④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因此,在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若此生态系统受到某种不能分解的有害物质的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鹰,因为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图中该生态系统中鹰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会最高。

(2)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草属于生产者,各种动物属于消费者。因此,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该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要想构成完整生态系统还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3)

能量在沿食物链的流动过程中会逐级减少,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鹰要获得能量最少的食物链是应该是最长的食物链。因此,该食物网中鹰获得能量最少的食物链是: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在该食物链中如果鹰获得1千焦能量,最多消耗的草是1÷10%÷10%÷10%÷10%=10000千焦。

(4)

鹰吃蛇是为了获取食物,因此属于捕食关系,鹰和蛇都吃鼠,二者相互夺食物,因此鹰和蛇还存在竞争关系,因此鹰和蛇之间存在捕食与竞争关系。

(5)

鹰捕食兔、鼠和蛇,如果鹰大量减少,那么短时间内鼠和兔的数量将会增加。但是一段时间后,它们的数量又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反映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1)C

(2)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甲→乙→丙→丁

(4)ABD

(5)大面积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观图可知,图中A是呼吸作用,B是分解作用,C是光合作用,甲是生产者,乙、丙、丁属于消费者,戊属于分解者。

(1)

植物利用二氧化碳作原料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二氧化碳进入有机(生物)环境,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如图C就是光合作用的过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C光合作用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体。

(2)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物质和能量,进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因此伴随着物质循环,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

观图可知,图中A是呼吸作用,B是分解作用,C是光合作用,甲是生产者,乙、丙、丁属于消费者,戊属于分解者。所以图中的食物链为甲→乙→丙→丁。

(4)

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碳进出生物群落的途径是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而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作用。所以图中碳回归无机环境的途径有ABD。

(5)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称碳-氧平衡。据图分析,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措施有:大面积植树造林,合理使用燃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利于维持碳氧平衡。

3、(1)##3

(2)玉米→蝗虫→喜鹊→雀鹰

(3)雀鹰

(4)合理密植、保证水分充足、合理施肥等

【解析】

【分析】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1)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该食物网有3条食物链,分别是:玉米→蝗虫→喜鹊→雀鹰;玉米→喜鹊→雀鹰;玉米→田鼠→雀鹰。

(2)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该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玉米→蝗虫→喜鹊→雀鹰。

(3)

生态系统中绝大多数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一部分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还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因此能量流动一般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方向流动、且是逐级递减的。所以,在该农田生态系统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生物是营养级最高的雀鹰。

(4)

合理密植是使植株行间距和株距科学合理,使植物的叶片互不遮挡。合理密植,有利于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提高产量。种植过密,植物叶片相互遮盖,只有上部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种植过稀,部分光能得不到利用,光能利用率低。所以,提高该农田玉米产量的具体措施有:合理密植、保证水分充足、合理施肥等。

4、(1)

(2)竞争

(3)植物→鼠→鹰

(4)鹰

(5)自动调节

【解析】

【分析】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1)

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分、空气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首山风景区属于森林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所示的成分,还需要增加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

图中,鹰以蛇为食是捕食关系,鹰和蛇以鼠为食又是竞争关系,所以鹰和蛇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3)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题图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有:植物→鼠→蛇→鹰;植物→鼠→鹰;植物→昆虫→鸟→鹰。所以,该图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植物→鼠→鹰。

(4)

有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被分解、无法被排出的,因此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级富集积累。所以,如果该风景区的土壤被废弃电池污染,则图中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营养级最高的鹰。

(5)

在生态系统中,虽然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大。所以,首山风景区内,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由于生态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5、(1)→杂食性鸟→鹰

(2)绿色植物碳-氧

(3)鹰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起始点一定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食物链通常写成“甲→乙→丙→…”的形式。

(1)

图中经过“杂食性的鸟”的食物链有:绿色植物→杂食性鸟→鹰,绿色植物→昆虫→杂食性鸟→鹰,最短的一条是绿色植物→杂食性鸟→鹰。

(2)

图中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属于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仅制造有机物,还能释放氧气,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3)

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不断积累,所以如果在该系统中使用DDT来消灭害虫,那么在这一系统中体内含DDT最多的生物应该是鹰。

6、(1)##温度温度##水分

(2)细胞液泡

(3)竞争捕食

(4)物种##生物种类的##生物种类

【解析】

【分析】

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

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竹蔗适合栽种于降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冬夏温差大的地方,这说明非生物因素中的水分、温度和阳光对竹蔗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2)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所以,构成竹蔗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植物细胞的液泡中,溶解着一些酸甜苦辣的物质和色素,因此甘甜可口的竹蔗汁主要存在于液泡结构中。

(3)

竞争是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竹蔗田里杂草多,会荫蔽竹蔗,抑制幼苗的生长,竹蔗和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

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地下的虫害喜欢咬食蔗芽、蔗根,害虫和竹蔗是捕食关系。

(4)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甘蔗以颜色分,有青皮、紫皮二大类,俗称红甘蔗、白甘蔗或青甘蔗、黑甘蔗,这是生物性状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体内遗传物质的不同决定的,因此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这属于基因的多样性。

7、(1)②

(2)

(3)?3草→鼠→蛇→鹰捕食竞争

(4)增加

(5)鹰

【解析】

【分析】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图中:①生产者、②分解者、③消费者。

(1)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绿色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属于生产者;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从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真菌和细菌是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由图可知①是生产者(植物),③是消费者(动物),②是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

①是生产者(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照,场所是叶绿体,所以图中的①能够利用阳光进行某种生理活动制造有机物,A代表的是该生理活动所需的原料,则A指的是水和二氧化碳,该生理活动指的是光合作用。

(3)

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图中的食物链有:①(草/植物)→鼠→狐、①(草/植物)→鼠→蛇→鹰、①(草/植物)→鼠→鹰,共3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①→鼠→蛇→鹰(草→鼠→蛇→鹰;植物→鼠→蛇→鹰)。蛇和鹰都吃鼠属于竞争关系,鹰吃蛇属于捕食关系,因此鹰和蛇属于捕食和竞争的关系。

(4)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若人们大量捕杀鼠,①在短时间内由于天敌数量减少而大量繁殖,数量会增加。

(5)

“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杀虫剂的污染,则猫头鹰体内的污染物含量最高”,原因是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8、(1)

(2)生产消费

(3)鳃



(4)先天性行为繁殖行为

(5)?4##四植物→植食性昆虫→肉食性昆虫→青蛙或植物→植食性昆虫→肉食性昆虫→吃虫鸟

(6)破坏食物链,影响生态平衡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1)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

(2)

水稻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水稻属于生产者。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水稻为食,因此图中动物是消费者。

(3)

青蛙的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蛙即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成蛙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4)

春夏之际,雌雄蛙的抱对和雌蛙的鸣叫为稻田生态系统增添了勃勃生机,青蛙的这些出于本能和与繁殖有关的行为,从获得途径来分属于先天性行为,从行为的功能来分属于繁殖行为。

(5)

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①草→植食性昆虫→吃虫鸟;②草→植食性昆虫→肉食性昆虫→吃虫鸟;③草→植食性昆虫→青蛙;④草→植食性昆虫→肉食性昆虫→青蛙。最长的食物链:草→植食性昆虫→肉食性昆虫→青蛙或草→植食性昆虫→肉食性昆虫→吃虫鸟。

(6)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任何一个环节上的生物消失,都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活,并破坏生物之间的协调发展与平衡。青蛙是人类的朋友,可是有的人取捕杀野生青蛙,用以搬上人们的餐桌而谋取利益,这种做法会破坏食物链,影响生态平衡。

9、(1)##腐生的真菌和细菌

(2)?4草、树→鼠→猫头鹰

(3)生命活动递减猫头鹰

(4)蛙竞争

【解析】

【分析】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1)

草、树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物质能量,属于生产者;鼠、昆虫、食虫鸟等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所以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还应有分解者,例如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2)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关联,就形成了食物网;该食物网中有4条食物链:草、树→鼠→猫头鹰;草、树→鼠→蛇→猫头鹰;草、树→昆虫→蛙→蛇→猫头鹰;草、树→昆虫→食虫鸟→猫头鹰。营养级越少食物链越短,图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草、树→鼠→猫头鹰。

(3)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是10%~20%,能量沿食物链传递时,每一个环节都要把一部分能量用于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图中含能量最少的生物是猫头鹰。

(4)

蛙属于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体内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鼠和昆虫都吃草和树,所以两种生物间的关系是竞争关系。

四、分析题

1、(1)

(2)自我调节##自动调节

(3)绿色水库

(4)植树节

(5)根据校园实际情况,以及当地气候,选择物美价廉的植物进行种植(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

(1)土地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森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生物与环境之间、森林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并产生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统一体系。

(4)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1)

森林遭到严重砍伐后,涵养水源的功能消失,会使气候变得更加恶劣,会导致洪涝、干旱或沙尘暴的发生,由于植被被破坏,动物得以生活的环境遭到破坏,动物将迁居或死亡,因此乱砍滥伐(掠夺式开发)是造成昔日塞罕坝“黄沙遮天日,飞乌无栖树”的主要原因。

(2)

在生态系统中,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种生物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3)

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4)

为了绿化荒山,绿化荒漠,1979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5)

校园绿化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设置具备育人功能的景点,做到点面结合。对校园绿化可以考虑学校实际情况,在树种上选择价格适宜、形态、大小、色彩适合,花草树木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合理。不放过边边角角,对校门口、楼后等待绿化的地方进行了整翻、移栽。为提高绿化率,对已有草坪进行杂草清理和整理补苗,清除影响校园环境绿化的枯枝败叶。在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工作的同时,养护好花木,为了进一步管理好学校已有的这些树木,学校安排定期浇水施肥,认真做好校园花草树木的修剪整理工作。















…………○…………外…………○…………装…………○…………订…………○…………线…………○…………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内…………○…………装…………○…………订…………○…………线…………○…………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3697x...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