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_da_1647149276082
2022-03-27 | 阅:  转:  |  分享 
  
弘扬圣教精神,完成兰亭辩伪,纯正华夏文明—谈“兰亭论辩”的误区与正导赵国振(安徽太和236600)摘要:对于书法和书法家来说"藏"与"
露"是两种不容混淆的笔法和原则问题。"圣教笔法"与"兰亭笔法"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笔法;如果"圣教笔法"是正确的,那"兰亭笔法"就是伪
托者的"错误笔法"。仅此一點即可认定"兰亭属伪"。"兰亭辨伪"应直切书法本体进行笔法、章法、字法、神韵這四个方面的比较和鉴别。对智
永"作伪"的动机和整个运作过程合理推断后进行"模拟演示"对"辨伪"方式、方法给出了正确、科学的提示和引导。而"四句偈""二十字"是
确认右军真法、辨识伪冒"神奇而全能的使者,也是对相关目标核心系统、要害的部位最精准的提炼和选择。弘扬圣教精神,积极付诸实施,遂可复
归历史本来面目。关键词:《集王圣教序》;兰亭辨伪;智永兰亭序;笔法根本原则;截伪续真一、兰亭辨伪的历史必然在以往人们的意识和历史概
念中,《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书作。但在书家们长时间的临摹学习和鑑赏过程中,逐渐发现疑点和问题:认为它与人们真正意识里的王羲之
书法特点和风格截然不同,或有果断结论:其绝非右军之作而属他人伪托"。此现象在《兰亭序》现世的盛唐时期就有人觉察和明断,只是那个时候
此论不可以流传的。因为当时的皇帝非常认可并极力推崇这《兰亭序》,敢有微词立马要付出沉重代价的。中唐以后的时段里異声渐起,宋代多以为
《兰亭序》是祸坏古法之源[1],至清代李文田直接提出否定的观点。1965年郭沫若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
的真伪》的文章,后有南京市文史馆馆员高二适写了《<兰亭序>的真伪驳议》的文章,提出反面观点,遂形成《兰亭序》有史以来双方相持七个月
的"兰亭论战"。1973年文物出版社将论文编辑出版为《兰亭论辩》。此后间有观点和文章讨论此题,继而有著名兰亭研究专家毛万宝先生等提
出《兰亭学》[2]的摡念和创意,并努力地将自已的"兰亭概念"写入他的《书法美学》和《兰亭学》[3]研究范畴。此可能是目前为止"兰亭
学术研究"最高的高地了。“兰亭论辨"双方以各自的见解进行针锋相对的唇枪舌剑,我以为皆没有个人情感上的恩怨和成见,而真正的目的和共同
目标都是努力地、极尽可能地为澄清事实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但是到目前为止,《兰亭序》的真正面目仍未浮出水面,依然是神秘的未知数。然而
真理只有一个,真假必居其一。这是一个应该弄清楚、必须弄清楚且能够弄请楚的问题。因为我们是声称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华夏大國。而文明的真正
内涵应该有深刻和丰富的内容,但其最简单、最基本、最核心的应该是"真实"、"公正",再是"光明"、"和合"。在一切世事中如果失去了"
真"、"正",没有了"是"、"非",则文明不具或有瑕缺也。譬如《兰亭序》-书圣的作品"真伪"至今分辨不出来,是我们不愿分、懒得分还
是我们无能为力?如若不是书法、不是名牵书圣、不在书法独存的大中国则也罢了,而一千六百多年过去了,以前的人们各自农耕且无综合集智与现
代技术,当是可原谅的。而我们今天,国之一统,书家、博士如云,社团、学校遍布,技术现代超迈!鑑别一件书法作品之真伪,应是区区小菜一碟
,挥手瞬间立见分晓!能为而不为或不敢为!实在可悲可叹!当然,在进行该项目施实时是要具有正气、正义、正念和胆识、胆略!君可能会说:"
这容易吗"?的确不容易。可能就是这种"容易而又不容易"的原因,才使得问题一直搁置,继而形成了一种"不容混淆的混淆,不该冷漠的冷漠"
的局面。(因本文是讨论《兰亭序》课题,为了读识的简便,在后文单独出现的《集王圣教序》、《兰亭序》、《智永真草千字文》和《十七帖》我
们分别简称为《圣教》、《兰亭》、《千文》和《十七》。)二、目前兰亭论辩的阵容和局面我们进行"兰亭论辨"的目的是弄清《兰亭》"真"与
"伪"的问题。核心目标是"证明是王羲之真迹非他人伪作"和"在排除了并非王羲之所作之后而作者是谁"。此问题在郭沫若的那篇文章里已圈定
了目标[4]:即王羲之的第七世孙-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后人-智永。因为在王羲之以后到李世民盛唐这一时段里,没有比智永更优秀的书家能
写出可以替代《兰亭》字的了,郭先生断定是智永伪托的另一个理由可能是"来说是非者即是是非人"-即“你拿出来的<兰亭序>”或“你从你家
拿了<兰亭序>”则你就是最大的造假嫌疑人的思绪。故而我们现在则可以直接将《兰亭》的作者判定在王羲之和智永两个人之间。即《兰亭》要么
是王羲之所作之真品,要么就是智永所作之伪托。如果真的是在两个人中进行鉴别和认定不也是非常简单的吗。然而我们所要形成和施行这一工程
程序时确也有要突破一个巨大的障碍和要跨越一个宽深的沟壑的过程。这个障碍是我们的思想意识不能解放;这个沟壑就是我们的灵魂境界未能升华
!一九六五年进行的"兰亭论辨"匆匆鸣金,是因为有重大的政治风暴来临。以后的思考和争辩虽未中断,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论辩的双方均不能
以压倒的优势征服对方,呈长时间相持、冷战的局面和状态。对于"兰亭论辨",无论当年或是现在的论辩双方,都是应该有个营垒的;当然也应有
领队和主力队员的。当年的"主伪"派代表郭沫若先生;"主真"派代表髙二适先生。而今这个阵营怎么分派,我窃自以为:毛万宝先生可领"主真
"一派之令旗,因为我见他似乎以整个"兰亭论坛盟主"的风姿和以"真正兰亭"的观点在文章和论坛中解说历史和传教的;而"主伪"一派王玉池
、陈传席、祁小春、徐利明等谁愿擎缨掛印[5],如他们中有人领队"辨伪",确立学术"课题",则"主真"优势不再,或可能早已"平定中原
"了。很显然,完成"真辨"的使命重任自然不可推卸地摆在了"主伪派"的面前。他们不仅要大胆地提出关键性的问题,更要寻找到足够相应的蛛
丝马迹和证据,继而將扑朔迷离、支离破碎的信息复原组合成合乎逻辑、令人置信的过程和形象。要挑战历史,杀进层层封锁重兵把守的重围,捉出
"真凶",再建议上层学术界组成最髙鑑察机构,认定事实。而后“截伪续真,开兹后学”。当下这一时期的"主伪派"阵营的领袖是誰,我茫然闯
进是非地,翘首以待。期待有谁率领队伍,披荆斩棘,辨伪复真,朗清是非。则他将是我心中的崇拜、维护文明的斗士和华夏民族的英雄。三、兰
亭论辨的成果与误区论辨以来,无论人们出于对《兰亭》的喜爱还是对于文明纯正的维护都投入了饱滿的激情和深切的关注。首先拉开序幕的是郭沫
若先生,是当时南京地下挖出的东晋王羲之时期家族王兴之与谢鲲的墓碑。其墓誌文字体朴拙古雅,笔意与《兰亭》和近唐流美的书风格格不入,相
悬甚大。继而联想到序文也与右軍思绪不甚相合。果断指出《兰亭》非王羲之所作而系智永伪託[4]。主要论点:一是两者字迹古与新有太大的差
别。二是当时应有的隶字趣味不可能出现似乎今唐时期的行书字迹来。三是字迹太过工整不似现场随机而就。四是"癸丑"二字是作者不知当时古历
干支年号留空而后填写之效果。五是唐以前之史书无《兰亭》文之记载,乃后人加续《临河叙》短文而伪讬。六是后半段文章所写情感不合右军之境
界!郭沫若的文章在《光明日报》连载后既有南京高二适写文章在老师章士钊的支持下挺身回应,慨然反驳[6],以为:一、《兰亭》文字组合加
续前人已有先例。二、书体及书写风格均合乎情理。三、欧阳询临写的《定武兰亭》亦具古隶雅风。四、"癸丑"二字的填補属书写过程中误改。五
、此作除右军以外再无人能写得出来。此后双方形成对垒论辨时达七个月而停息。对于郭与髙的论文后来有山东丌汉友写《试用逻辑学原理浅谈高二
适<<兰亭序>的真伪驳议>的历史缺憾》[7]的文章总结:由于历史及诸方面的原因,论辨双方理由皆不充分,且有共同的局限和盲区:郭不能
证明《兰亭》必不是王羲之所写,髙也不能证明《兰亭》既为右军之作。指出双方的论辩的场景和范围均局限在外部范畴:即有关出土文物、历史上
有关文献记载、古人的有关分析、观点、有关故事传说等而未能进入"书法本体的实质性的鑑别和论证"。此评判应是确切入理。遗憾的是丌先生也
感慨"解决和弄清真相只有等到打开陵墓的那一天"。总观论辨的趋向,此场论辨打破了一千六百多年陈封的这一历史课题。使《兰亭》这一作品成
为了我们民族文字、文化、书法艺术和文明史上的一个闪光点。成为我们现代和未来文化和精神世界里的一道精美的佳肴和百看不厌的珍玩。诚然证
鑑这一个悠远又异常沉重的历史课题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时间内轻松解决问题的。必然的要存在着曲折、反复和误区。通过观察我个人愚见:我
们的"兰亭辩伪"存在有五个误区。第一个误区:人们籍于事件时间的长久及可考资料的匮乏,以为"真的兰亭已入昭陵",一是不可能打开陵墓,
再是打开陵墓未必就找得见《兰亭》。这是论辨双方都茫然和沮丧的问题。如果能拿出真迹后即可与其它各本相对照;或可以进行年代时间的鑑定了
。故而产生畏难和消极情绪。第二个误区:皇帝和书法巨匠们的屏障:李世民也是酷爱书法且是大书家的,人们意识里以为他不会出现误断的。且当
时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都是书法巨擎,是不可能鑑定不出真假的。其实正因为他们的缘故才使得《兰亭》真相隐匿,久不能开啟。
有个《皇帝的新衣裳》的故事可以让我们借以提醒和启示的。况《兰亭》写的是很好且让皇帝非常欣赏的作品,明知道是赝品也是没人敢说透真相的
。"这是我们兰亭探伪不敢向外向深设想的思维屏障"。第三个误区:代表王羲之书法特征和书法风格的作品难以确定。要与《兰亭》进行区别、比
较和鑑别的时候,《兰亭》必須孤立和单独存在的。而它以外的可以作为王羲之书法风格和全面体现书法特征的作品的确定,是进行比较和认定的关
键环节和首要问题。《十七》和许多单本书扎如《姨母帖》、《丧乱帖》等皆为草书,仅可以作为《兰亭》"章法"这一辨题时的佐证和借鑑。《黄
庭经》、《乐毅论》、《東方朔画赞》等虽是楷书却皆为小楷。可担此重任的仅有《圣教》了。虽然《圣教》是集字而成,不是单个作品独立存在的
文本形式,但它是近两千个王羲之字选組而成,完全可以作为王羲之书法风格和特征的。但《圣教》里却函括有《兰亭》的字。操作时就得有剔除《
兰亭》字后再行比较的问题。这是涉嫌和回避的必要和重要的程序。当年《兰亭》是以王羲之作品集进《聖教》的,而今要以《圣教》的字见证《兰
亭》的字不是王羲之的字。这就得先将进入《圣教》中的《兰亭》的字请移出来后再进行"两序"字之異同的比较和鑑别。否则那是不公平也不合逻
辑的。第四个误区是:单纯学术论辨的状态。这种状态的形成是辨伪作品因历史事件太长久,论辨成功的概率则低,尤其是"主伪"一派,畏难和消
极思绪的因素会造成必胜信念的迷蒙和焕漫。这种情况又使得"主真"一派有一種胜局已定,轻松敷衍应敌的思想,或者有为学术而论辨思绪。毛万
宝先生在他的《说不尽的兰亭》一文里就有这样的表述[5]:"事到如今,《兰亭序》究竟属真属伪本身已并不怎么重要,重要的是它几乎具有无
穷的学术生发力,人们通过探讨《兰亭序》真伪的问题,可以弄清许多书法史甚至文化史上的问题,仅此则功莫大焉。"这一段论述似乎是有一点矛
盾和问题的。--既然这属"真"属"伪"这论辨的灵魂已不重要了,还能辨得了"真假"的吗?這《兰亭》"真"与"假"的问题不搞明白则又能
解决什么问题呢?在此种迷茫懞懂的状态下产出的学术论文又有多少存世和观览价值呢?人们只是为了"学术论文"这四个字的存在而对《兰亭》的
文意和各种描摹版本书写技巧的考证评论和赞颂,乐此不彼"为学术而学术。第五个误区,应该说是一个"塌陷区",目前"兰亭辨伪这一行动和程
序应上升为整个国家和书法范畴、艺术范畴、宣教文明系统的总体的髙度去运作的。随着《兰亭》社会影响的深入和真相的既将告破,已不是所谓的
"学术论辨"的单方或双方游兵散勇状态的较量了。如果不能上升到整体运作的高度,说此误区是一个"塌陷区"应该是恰当的,且应引起警觉和重
视的。这个课题,虽属"主伪一派"的整个思维内容和行为范畴。然而如果证明结果出来是"<兰亭序>非右军书而实为智永伪托",接下来的问题
和工作将是"物归原主",改《王羲之兰亭序》为《智永兰亭序》而进行"更正历史讹谬"这一复杂的巨大的纠错工程。这样的工程和工作须要有国
家范围内整体和总体的运行和操作了。现在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有怎样的预料和有多少精神准备呢!四、大胆设疑.果断破释.化解迷霧在继续进行这
场论辨和辨伪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首先化解笼罩在人们思绪上的迷霧,破释我们原来或者说早先被历史传说形成的事件的情节。现在就按郭沫若"智
永作伪"这一设定的思绪推断提出相关的问题和疑點,希望能启动人们怀疑的思维,形成"这很有可能"、再继续形成"原来如此"的概念:1-智
永拿出来《兰亭》说这是王羲之所写之家传,就真的是王羲之写的作品吗?2-唐太宗认可了是"真的兰亭",就是"真的兰亭"吗?3-刘禹锡"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是描写王、谢家族败落后的景象,那时候他们那价值连城的《兰亭》是不可能传承下来的。4-智永出家做
和尚,王氏家族已经败落到没有后人的地步,智永将稀世之宝《兰亭》传送给一个小和尚却不肯奉送皇帝,不願留给国家,这不符合情理。5-智永
写出的字是自己的样子,他的笔法是根本不同于晋代王羲之笔法的隋代魏碑笔法。此说明他没见过太多的王羲之真迹、也没得到右軍笔法的。6-欧
阳询的书法功冠当代,临出的《兰亭》功力最好而最不像《兰亭》的字,这不是他临不像《兰亭》,而是他"不愿意写出不是王羲之的字的样子",
而要"写出王羲之应写出的字的样子"。他的字奇崛险绝可映照他的人品,《定武兰亭》是他学识和人格的见证,也是他对《兰亭》复真的智慧和贡
献。他82岁临写兰亭,两年后去世。7-中唐时期的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都没有临写《兰亭》的作品传世。毛万宝先生在《说不尽的兰亭
》文章里也涉及了这个问题。这不是他们临不出《兰亭》的字,而是他们根本就不屑一顾那《兰亭》的字,他们认为王羲之那《兰亭》的字根本就不
如他们的水平。他们四人的楷书绝对都比智永的《千文》写的好的多,尤其是张旭、怀素的小楷-苍古而神幽,真具晋汉之气象。8-陈传席先生的
《论书法的骨秀-兼论唐代王羲之的书法地位从最高到最低》[8]的文章里,将那"王羲之的书法地位由最髙到最低"的跌落使人不解的社会现象
称之为"千古之惑"!那一时期他们张、颜、素、柳等都认为唐太宗将王羲之《兰亭》捧上了天,是"鱼目当珠"。那《兰亭》的水平确与他们任何
人都不堪相比,当时说王书“有女郎材,无丈夫气”,且“不足贵”,更说它是“俗书”;说王羲之"浪得虚名"给以嗤之以鼻、充滿卑夷的评价。
是人们都把《兰亭》作为王羲之书法而那《兰亭》格调水准太差才使书聖因此而蒙辱。陈传席先生在那篇文章里的人们"千古之惑"的感慨以此可释
解矣。9-陈传席先生的另一篇文章《王羲之<兰亭序>比颜真卿<祭侄稿>要差两个等级》[9],此所示喻说明的是:《兰亭》"书写者绝非右
军而是智永",论书法档次书圣王羲之绝对比颜真卿要髙的,而《兰亭》被判为比颜真卿《祭侄文稿》相差两个等级。可直接判为《兰亭》定非右军
之书而另有人伪托假冒。10-冯承素是非凡的书法奇才,22岁时摹写《兰亭》效果几近于真迹而深得太宗之宠爱。在他死后的墓誌里对于这个情
节没有描写和记述[10],这是他发现《兰亭》绝不是王羲之的作品,虽将《兰亭》钩摹的传神却不是光彩,故而嘱咐他死后不允许将这个情节写
进墓誌,以惹后人说笑。冯承素必然在"集王羲之字成圣教序"的王怀仁处见到太多的右军真迹。因为"集字"里《兰亭》的字就是冯承素的杰作,
或者说"集字"工程的完成有他的鼎力相助。"集字"历时24年,公元672年完工,冯承素也在这年去世。11-智永写《千文》800通分赠
南方诸寺院,可谓用功用心之勤苦,四十年不下楼,铸制"铁门槛",致"退筆成冢",此实是为创写《兰亭》练功热身,人们说《千文》没有《兰
亭》写得好、有相当的差距,那是绝对和自然的。可以想象一百通以内的字与八百通以后的字效果必然是有区别的。《千文》每本相当《兰亭》六遍
之字数。如果智永抄写五千本《兰亭》以传后世,豈不为更善之举吗,历史上连抄写临作一本的记载都没有,这是极不正常的。12-高二适在《<
兰亭序>的真伪驳议》的文章里反驳郭沫若的观点,郭说唐以前没有现在的《兰亭》324字的版本文章的文字记载,仅有前半截"临河叙"153
字的记载,推断是智永续写完成。而髙先生的反驳是说"别人有改写之先例","他(兰亭制作者)也可以那样做"。批驳没有否认掉郭之论断,只
是肯定了续写者的合法性。13-还是在同一篇驳斥的文章里,高先生驳斥"郭说<兰亭序>里没有写出古隶书意趣’",指认"欧阳询’临写的《
定武兰亭》具有十足的古隶书字趣"。此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欧阳询写的字具有王羲之的古拙风格。(髙先生的見地很独到);二是其他诸临摹本皆
像《兰亭》,则《兰亭》就不是王羲之所写。14-八大山人朱耷有个行为组联:"兰亭不入眼,我独写临河"[11],朱耷的眼力确实了得:在
他眼里《兰亭》那字写得太不怎么样了,故而用他想象中王羲之的笔法与风格一遍遍地抄写"临河叙",他的书风髙古、静穆、点画疏朗而蒼然。他
为什么独抄"临河"呢,是他认为王羲之事实上只写了"临河"的那段文字,而根本没有后来"移花接木"的《兰亭》。他以"独写临河"的行作认
定《兰亭》的伪劣,奇人的思辩就是卓绝和独特。15-传说中的《兰亭》是王羲之酒醉时一挥而就,酒醒后数写皆不如者,我们見到的《兰亭》很
多人都认为"非现场既兴之作,乃精心排列后的制作效果"。此是对传说故事中作序的根本性的否定。16-一个"拓"字可判故事传编的讹谬,
在毛万宝《说不尽的兰亭》[12]的文章里有段这样的描述“唐太宗得到<兰亭序>真迹后,立即派宫廷专职供奉拓书人赵模、汤普彻、冯承素诸
人各拓数十本分赐近臣。又命大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人着意临写,以示精诚效法之心"。略有书法常识的都会知道,"拓"是先有拓锤
的对象而后制作出替似原作的作品。唐太宗刚得到的心爱绝不会让人直接上石锤打的,必先有临写钩摹之后的作品再上石刻碑继而完成的。那"先命
三人各拓数十本"的环节根本不能存在,只有欧、虞、褚、馮几位先摹、临之后才能上石、刻碑,再有"拓"数十数百的程序。只此一字足可知这情
节的失真和讹谬。17-无论是从考古学和历史研究的角度推想郭沫若关扵《兰亭》真伪的判定,应该有相当的道理和一定的逻辑基础的。在他的那
篇文章里也坦然承认《兰亭》书法写得相当好,少时也时常临咏,其撰文真正目的"是将著作权归还给真正的作者--智永[4]。18-现在可见
的冠名王羲之的一切书法碑帖和资料里,绝没有一件作品与《兰亭》的字迹类似和相同者。这说明《兰亭》是以独立的自已的理解和表现方式产生和
留存于世的。这是人们首先应该引起怀疑和深思的一个问题。暂罗列这些疑点和问题借以启发人的思维空间和观察视野。五、替祖成仁.功过任论.
虽智难永针对《兰亭》是伪托的思绪进行相关鑑定,首先提出和面对的问题是:一、唐太宗得到的《兰亭》是智永假冒伪托的《假兰亭》。二、传说
中辨才和尚处存放的《兰亭》是智永的精心设计和又幕后导演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美丽动人而又惊心动魄以赚取方式进献兰亭的故事。三、推断智永
进行"伪托创作动机"及"创作动力"。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将猜想和判断进行一个"模拟演示"[13],以图能给大家一个似乎恍然有悟的启
迪。"为了探查历史的本来面目,借助一种思维,我们进入了历史的空间:邀中唐以后的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赵孟頫、康有为、
于右任、舒同、启功诸书届名宿组成一个"特侦组",对招来的《兰亭》中的涉嫌人物王羲之、"兰亭序"、释智永进行了笔迹对照和问讯。一致认
同"<兰亭序>是智永字迹",智永当场承认并坦述了事件的原委:“……家道一度败落,为重振族风,勤苦卓学,吾亦爱书道,更知先祖名为书圣
,遂奋发自强不甘堕落。家传有`临河叙’一纸,字百五十有三,记先祖们祭游之事,乃草之书体。吾既为王氏之后裔,当思为族门添加光彩,反复
读诵"临河"文字,总觉文思不尽完整,似虎有头而无尾之缺憾,遂生一奇想:将`无诗罚酒’后40字略去,再添補人生崎岖、波澜无常之感慨,
成为稍長之散记,想能以稍工之书展写,传为书圣之作,留以百代,为先祖添一风采,亦为吾之孝举。然虽不笨拙,却知距祖书差如天渊,故舍家剃
度,四十余春秋,勤苦学练,从无辍日,门槛加铁,筆退成冢,曾写《真草千字文》近九百通,广为传赠。虽不敢自大,然时右我者寡也。此时吾写
兰亭何止千纸,遂留其一,余尽付一炬。想大隋之后,新唐渐盛,文明必有高涨。欲将此卷光扵百代,赖非帝主之倡扬不能成其事。穷思苦想,预设
妙构,幸能如愿。奉为神奇,心却惶惶,虽竭其力,然人神异样。归宗以后,才觉荒唐。似添风采,却有败坏。法非真法,韵神弱呆。名法俱混,悔
初不该。"陈述已毕,众皆感慨。遂问书圣有何见教,右军起身叹曰:"谅汝苦心良多,且事已既成,不再责罪,然须知悔改过。切不可为己家之利
而损碍广众。汝制兰亭只知是字而远未得吾法也,怎不闻`欲下先上,欲左先右;无垂不缩,无往而不回。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此起学始终如一
者也。汝兰亭字锋芒无不外露,吾作字终生何见一笔焉。另书字如做人,中正无欲,不巧勿媚。凡夫不可攀神圣,观你字一入‘圣教’即可显见。现
世间书界混乱至极,乃汝之过也。你我方法不同六字是别:乃‘藏’与‘露’、中’与‘侧’、‘转’与‘折’。‘圣教’与‘兰亭’用笔有根本差
異,怎可混为一法。今世上竟有‘以兰亭法写我圣教’者,是为大谬之逆倒。‘圣教’之与‘兰亭’乃如‘圣教序’文中‘真教’与‘曲学’之分别
;又如世间‘社姓’与‘资姓’之不同。他们要辨兰亭‘真’与‘伪’,只须将‘兰亭’字与我‘圣教’字相校,便知兰亭字非我之书。再将‘兰亭
’字与汝、‘千文`对照,则汝原形立见也。人間更有现代技术,择你、我字与‘兰亭’字各二十作笔迹鉴定,即可立见分晓。此‘二十字偈’吾已
指与半颠、平镛[14],届时展用则可大白天下。此后世则称<智永兰亭序>,不可再冠吾之名也!至于<圣教>中<兰亭>四十许字,怀仁已用
心修饰过,虽气骨相殊,然芒锋已去。权留为趣谈可矣"。此时,掌聲骤起,案访告结。此拟借夢幻中人物对话将智永作案心理及过程表述出来,王
羲之对智永的指教道出了何谓"王羲之笔法"及"真"、"伪"根本区别之所在,且对以书法本体进行兰亭证鉴给予点示。按此思绪布局操作,则兰
亭真相的告破指日可待,被颠倒的历史既可复归原貌。六、本体范围的比较与探究进行书法作品问题的鑑定应该从书法的笔法、字法、章法和神韵这
四个方面对相关目标的字跡进行比较和认定。首先我们就对《兰亭》和《圣教》进行概略的比较和分析。在人们的意识里《兰亭》与《圣教》都是王
羲之在书法方面最髙段位的水平和象征。也是书圣王羲之书法的代表作品。尤其是《兰亭》更成为与其名字不可分割的称为"王羲之<兰亭>"的。
《圣教》则因为不是直接书写,是集字拼组成别人文章而成就的碑帖,虽然为传递、宏扬华夏文字、文化和艺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我们却未能
全面地深刻地认识它的内涵和把握它的本质。还没有就书法范围内以笔法、字法、章法和神韵諸方面来论说和完善以塑成王右军之形象。在这个方靣
是《兰亭》取代了《圣教》的作用和地位,并造成了书法理念和理论的混乱。这是应该转移和纠正过来的。《圣教》是集王羲之行、楷书之大成,理
所当然地收纳有《兰亭》里之字的。所以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从学术本身价值意义上说《圣教》应该是涵括《兰亭》并髙于《兰亭》的。"字如其人
"是人们对艺术与艺术家本人内在品格、本质、素養能准确折射和髙度概括的结论。在人们的心目中王羲之应该是放荡不羁而又不失法度,聪令敏达
却又循规蹈矩的圣贤形象。他的这种风采和风度在他的书法中最完美地体现出来的见证,应该是以《圣教》和《十七》里的字、韵之风采来完成的,
而《兰亭》在这个方面就弱劣和暗淡的多了"。首先是进行笔法问题的比较与鉴别:第一須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鋒混成,无使毫露浮怯
"[15],這是王羲之《书论》中笔法是书法的原则和根本的精妙概述。请注意这里的"灭""隐""藏""存""无使毫露"的真意。在"演示
"情节里其训导智永时未得笔法和两人笔法有"锋芒无不外露"与"终生不见一笔"这神与鬼、山与坟的不同。(请参见下列四张图的对比效果。)
金开诚先生在《颜真卿书法风格》和《怀素自叙帖的艺术创造》[16]两篇文章中都谈到"中锋用笔、藏头收尾"是书法的基本规律和原则。说颜
真卿是王羲之以后的书法又一颠峰,在楷法与行书的范畴内鲜有再可比肩者。而王羲之、颜真卿们书法登峰造极的主要因素是缘于其纯净的灵魂、高
尚的气节和超迈的风骨;颜鲁公与怀素书法笔划线条内在质地的凝成是正确的笔法、纯强的意识与岁月融汇的结果。由于对"笔法"概念敷衍淡漠,
人们的认识多保持在成字方法的这一初浅层面,而不能与做人的原则和行为道德准则有机地结合起来。有个抖音人物竟這样说:"写字怎么可以能用
中锋?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写字要用中锋,还要教孩子们写篆字……"而点评痛呼"完了,完了"。(暂不透其名姓)可见书法理论中的"是"、"非
"、"正"、"谬"已混乱到何等地步了。因此把"笔法"的重要和原则性与人们社会行为准则相提并论应该是必要的、不容略忽和不可延缓的。因
为俗庸的市儈哲学可以引导个人成就事业和名利;则公而无私、崇高的思想理念可教化凝铸出人人皆圣贤的百年盛世。故"笔法"虽是写字点画规范
之要求,却如做人品行和境界。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非要分辨出《兰亭》不是王羲之所写和《圣教》与《兰亭》本质截然迴异的关键的问题。其实在"
两件书法作品不是同一个人"的鑑定中,只要作出"笔法不同"的结果就可以作出定论的了。第二个我们可先进行《兰亭》章法的比较。以《圣教》
与《兰亭》的整体面貌和气韵来看,《兰亭》的章法布行还是工整和排算了一些,缺少的是率意、自然和流暢。虽然《圣教》是"选、集、组"而成
的作品,却顯示出了王羲之书法的神逸和组字者的髙超技艺。在以往人们讨论的思维中,像这样"游历记事"或作序类的书写"应该以<十七>中信
扎的形式的书体出現"。再如颜真卿《二稿》或苏东坡《苦笋》、《寒食》等帖之效果。《兰亭序》之章法太过规整,非即兴而成的作序效果,这结
论几乎是被公认了的。因为王羲之存世之作《兰亭》以外没有一件作品与《兰亭》字迹相仿佛的。故从"章法"和"书体"的范畴判别皆可以认定《
兰亭》非王羲之作。第三是进行《兰亭》与《圣教》"字法"的鑑别。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细致且工作量较大的工程。在进行这一环节的比较时,首先
要确定的是《圣教》应作为全面反映和代表王羲之"字法"的根本依据和样本。在模拟"演示"里书圣就告示:将《圣教》与《兰亭》相校,可证《
兰亭》"非右军书";《兰亭》与《千文》相较可证"两者均出智永之手"。这是《圣教》与《兰亭》《千文》的单兵相校,而我们的"兰亭学研究
"进入常规程序后是必然要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比较工作。这是包括这个"辨伪课题"所涉及的相关的文史资料。"模拟演示"中王羲之"四句偈""
二十字"的秘示情节,虽是虚拟,却是经反复琢磨且慎重归纳出来的结果。此"二十字"则是区分差異、见证真伪,澄清是非、驱消迷雾神奇的使者
。此时在這里向世人公开:"古""期""猶""無""蘭","宙""能""有""所""感";"悟""生""扵""水""地","永""也
""諸""不""贤"。君可能失声质疑"這不太可能"。我则果断地告诉大家"可拭目以待"。"四句偈""二十字"首先以四句五言诗的方式道
破《兰亭》存世之玄机,而后又可以代表各"字帖"的资格进行此课题的各种动能的运作。尤其是《圣教》"二十字"可作为书法本体内的"笔法"
、"字法"、"章法"和"神韵"诸方面的单项和综合项目的展示和比较。一、组织专家组采用投影放大技术比较分析即可作出结论。这是简便快捷
的方式!二、利用现代技术DNA比较鉴定:分别将四者选字输入程序进行亲疏比较。这当然要有专业组织和技术设备。此"二十字"选定方式和原
则:1:采用共有的原则,尽可能拣选足够数量的共有之字,以达快速有效的目的。2:从《兰亭》、《千文》、《十七帖》中今捡出该二十字。(
在确定没有该字时,应选择近似此字的其他字为替代)。2:在进行《圣教》的选字是我们进行鉴定的关键程序和环节。必須先与《兰亭》各自分捡
出全帖中此二十个`汉字’的所有`帖字’,再将《圣教》中的与《兰亭》中的相同相似的字排除。确切的效果是选择真正王羲之的字与《兰亭》、
《千文》字相较。3:在《圣教》、《兰亭》中"期""无""宙""蘭"四字只有一个,余皆有两个或多个字。而此次鑑別是以比较《兰亭》为证
辨核心的,而《圣教》中无"蘭"字,且令"简"字代"蘭"字行使与其他"蘭"字相同部位、相同形体比较的使命。而《千文》中"梧"字以代"
悟"字出使。4.此次鑑别的目的:一是判别两种笔法"藏锋"与"露鋒"的截然不同;二是"兰亭字法"与"圣教字法"出自两人且气骨相悬。三
是《兰亭》和《千文》的"笔法"与"字法"的一脉相承,其差别仅是生与熟的悬殊和初级与髙级水平的差异。四是《十七》风姿应是《兰亭》雅会
年代书圣的书法面貌。与《圣教》联手更能加强人们辨别视野和视觉效果。为了展示"四句偈""二十字"的神奇,我们且从《圣教》[17]、《
兰亭》[18]、《千文》[19]、《十七》[20]四种放大本字帖里选出此二十字来排列成诗作的展现形式,效果与结论任君去评说。
图1《千文》组字图2《兰亭》组字图3《圣教》组字图4《十七》组字通过"四句偈""二十字"的组字图片,我们应有所感觉:一、图
1、图2同是露锋的笔法,图3、图4同是藏锋的笔法;二、图1、图2应是一人所写,图3、图4是一人所写。三、图3、图4是右军所写则图2
必不是右军所写;四、图1是智永所写而图2也是智永所写。从此后的人们会因为"四句偈""二十字"而对智永《兰亭》、《千文》,王羲之《圣
教》、《十七》有新的认识和见解。七、规律特征形质无可复制替代鑑定是一特殊学科的科学。本人确属为门外,但对于《兰亭》这一问题却神使鬼
差地有刻骨痛心的关注和较为深刻的探究。竟意外地有不同于他人的发现和点滴見解。最核心的有:《兰亭》和《圣教》笔法的截然不同;章法与书
体的不妥与荒谬;字法的迴异势出两人;神韵气骨若人圣悬殊。深入探究后作出大胆推断:智永并未见其先祖太多真迹,更未得其笔法,而是以为"
字好就可充似右军笔墨"的自悟和苦练,也曾从当时刻碑名匠处学得些与晋古笔法格格不入的"露锋、偏锋和折笔"的魏碑笔法。此与王羲之、鍾繇
笔法之要领"藏""中""转"、"万锋齐力一贯始终"的效果相比,实是凡愚与仙聖的差異。(见前四张组合图片)说智永未见太多真迹和未得右
军之笔法的另一个根据是:《圣教》、《十七》和几种小揩书帖皆太宗之后搜集成帖方传诸于后人的[21],试想如果我们不見这几种字帖,谁会
知道王羲之的字是何等模样。所以由此断定智永根本就没見到我们目前見到的其它王羲之的字帖的。由于在几个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和差异,所
以,一般人都可轻松地把《兰亭》的字从《圣教》中挑捡出来。(經网略查询,人们分捡出来的字数大概为四十个左右)。王羲之终年五十八岁,晚
年14年间与益州刺史周抚的二十九封通信被集收一册成为这珍奇无比的《十七》帖。帖中仅一信有数字楷书,古朴雅拙,绝无一絲《兰亭》字气息
。余皆为草书写就。《十七》的书写风格通篇一致,气韵协合。前后几乎找不出有什么变化。此说明他接近晚年的行、草书已固定成型就是《十七》
和《圣教》的样子。书写习惯形成了自己的笔法特征和字法规律、自然生成为自已形象的信息和代码。"兰亭雅聚"王羲之时年五十,已达老成持重
,兰亭聚会作序正值《十七》往来书信的中段这一时期。这个时段的他既兴作序一是不会改变笔法;二是不会改变书体;三是不会改变书写习惯而写
自已没写过的字法;四是既使改变写法也只会简而不会繁;五是改了时常写法的字不会超过三个,最多六个、再多则不是自己。而《兰亭》字皆是违
反了这些规律。他写出的字应该是图3或图4的面目和效果。图3中"四句偈""二十字"虽是随机出使,相对智永《兰亭》和《千文》,其间的差
别和悬殊如人神之异样,令人惊诧和意外的。《兰亭》在唐朝早先展露的当时,能够立辩真伪的,欧阳询和馮承素以外就是王怀仁了。在"兰字"进
入"圣教"过程中,他明确地坚持了这个原则和规律:一、凡其他帖中能有的字必先采用;二、其他帖里无有此字时方用《兰亭》中之字;在"二十
字"里的"古"、"永"、"水"、"也"、"地"、"宙"、"能"、"感"、"贤"、"悟"、"生"、"期"、"猶"、"诸"字皆是证据。
这十三个字在《兰亭》中都有的,而集字者不用《兰亭》中之字。凡其他帖不足用时再用《兰亭》中之字,如:"有"、"扵"、"无"、"所""
不"等字。尤其是"不"字在《兰亭》里的该字是集中安排在最后使用的。三、凡《兰亭》诸字必先"灭鋒去芒"、"内敛储势"后方可进入圣教序
,如流痞青年入军后的改造与升华。这现象是证明他是深知"右军笔法"又善"改造与升华"又留给我们侦破《兰亭》蛛丝马迹的最好見证。八、《
集王圣教序》的多重内涵人们对于《兰亭》真伪问题的研究与探讨无外乎两个目的:一是作者究竟是谁;二是对不符合古时笔法的提示和纠正。虽然
有共同的步骤和效应,然我以为"笔法"的纠错当最为重要。在"圣教序文"里有"截伪续真,开兹后学"的赞扬和倡导、更有"真教难仰,曲学易
遵"的描述和感慨。其十六个字则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进行"兰亭论辨"和要完成"兰亭辨伪"的真正目的和面临并要突破的局面和困境。佛道的深
幽奥瀚是人類及万物生息共存的照耀与指南,自然会有一度的错谬和混乱,也不时会有颠复或变异。三藏玄奘法师"悲正法之凌迟、慨深文之讹谬"
,乘危领命,扙策孤征,历尝千辛万苦,探悟真教奥旨。引西极之慈云,注法雨扵东垂;拨迷途湿火宅干焰,臻彼岸朗爱水昏波。为表彰玄奘的不朽
功绩和感激其正念和献身精神,皇帝为和尚写下了这赞美奇文,此情感何等真挚、行作何等壮美!唐朝延续近三百年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
人们只泛泛一说,却不察其中之奥理。君不见,任何一个朝代的兴替都与最高统领人的意识境界的高低有关。无论过去和将来,佛的境界应是人类文
明思维的最髙境界和思想指导。它界定的意域和概念比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还要全面和完美。因为方向目标是一致的,它什么也不说,却让你向着
这个方向和目标不断地探求和奋斗,以致趋向更崇高、更美好!唐朝从兴盛以致强盛,近达三百年,思探其源是因为皇帝无私,他崇仰人类最崇高的
共产主义模式,崇仰佛的境界。他崇拜真理、敬重身边为寻找正义和坚持真理的勇士。他们尊崇这勇士为导师、为挚友,与其同榻共眠,视待为弟兄
[22]。皇帝与平民无间,万众一心。自我不垮谁能垮我?每每临读《圣教》,既感慨右軍书法美焕绝伦,更感叹序文深幽无比,常感激太宗皇帝
的襟怀和他这一卓绝的贡献。我写此拙文即是深受感染和鼓舞的。我也崇仰和深深的怀念我们曾经的那个年代:那是一个真理照耀、真情充持的年代
。人人向往崇髙的目标而不遗余力的为之而奋斗。那是信仰招唤和鼓舞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度,继而会有一个大的村落。中国《礼记》提出的"天下
为公"的理念也属于佛道"无我"的思维范畴的。然而崇高和神圣的事业运行和维持是艰难的,艰难的是怎样维持运行的一贯始终。所以才感悟出圣
教序文意的幽深和正大。那时"真教难仰,曲学易遵","截伪续真,开兹后学"的指训不知能给我们一些前进的导引和动力么?让我们"弘扬"圣教"精神,运用"圣教"之神器,顺利完成"兰亭辨伪"工程,复恢历史原貌,让书圣九泉含笑。参考文献[1]《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赵孟坚<论书法>第156页-第158页。[2]见书法报2021年第32期第17版《<从书法美学到兰亭学>-略说我书学研究的两个重心》。[3]见《一切为了少点遗憾》、《毛万宝书学论集概要》、《<从书法美学>到<兰亭学>》三篇文章在2021年第32期笫16-17版。[4]郭沫若该文1965年5月22日发表在光明日报以及《文物》杂志。[5]《书法报》2020年6月10日第17期毛万宝《说不尽的兰亭-<兰亭学当代文选>编后语》第二章。[6]《<兰亭序>真伪的驳议》髙二适。[7]亓汉友,《山东书法通讯》网略同名搜索。[8]《中国书法》2008.8总184期73-78页。[9]搜孤网点击该题目可查。[10]刘浩川,《唐冯师英、冯承素父子墓志考》,《书法报》2021年6月2日第21期第24-25版。[11]搜孤网:《1666年前的兰亭雅集上王羲之根本没写<兰亭序>》临帖吧2019-07[12]网略搜,"小米文化",文/一者。[13]此是对智永伪作兰亭过程及王羲之对"笔法"和"辨伪"点示的推断。后文中见"演示"二字是引借此中情节。[14]半颠、平镛乃赵国振之字号。[15]《历代书法论文选》王羲之书论篇,(总第28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7重印。[16]《文艺心理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4版第275页、第278页、第286页、第287页。[17]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李放鸣编-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8(历代名家名帖书法经典)。[18]王羲之兰亭序/墨点字帖编写.-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7.4(单字放大本:全彩版)。[19]智永楷书千字文/徐伟平,王玉池编著,一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8(2018.3重印)(名碑名帖完全大观)。[20]王羲之十七帖/墨点字帖编写,-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6.9(2019.3重印)。[21]《集王圣教序》672年完成,张彦远《法书要录》云《十七帖》即贞观中内本。[22]见《玄秘塔碑》碑文。赵国振身份证:341222194901270750,电话:18055889567住址:安徽省,太和县,健康路85号8房邮箱:zggzdwyh163.com1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8709V...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