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观泉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季辛,又雩”之解
2022-03-30 | 阅:  转:  |  分享 
  
“季辛,又雩”之解——读《春秋》之疑惑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夏秋时节,鲁国又一次遇到大旱。《春秋经》记载:“秋七月上辛,大雩。季
辛,又雩”。这就是二千年多年以来,一直被尊为“至圣”孔子所修《春秋经》。经,就是常也,也就是供天下所遵循的典法。先来搞清楚,这句话
什么意思吧。雩,“雨”和“亏”的上下结构,“亏”是“圬”的简化,“亏”意为“缺损”、“填平”,“圬”意为“填平地面凹坑”。雩表示“
让雨水把干涸的湖泽注满”。怎么让呢?求雨啊!明白了吧。大雩就是指遇到干旱严重时,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公羊就这么解释:“大雩者何,旱
祭也”(见《公羊传·桓公五年》)。这个旱祭,与那个时代的所有重要的祭祀一样,“君亲之南郊,以六事谢过自责”、“使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
雨,故谓之雩。”(见《公羊传·桓公五年》注)君主亲自率文武百官及民众,得步行到南郊的祭台。君主要在祭台上致祭,还得从六个方面,反省
自己执政之道存在的问题,以求上天宽恕,赐雨以福民。然后由童男童女各八人,翩翩起舞,呼唤求雩。寥寥几字,记录了二次重大祭祀,这《春秋
》的确实“字微”、“志晦”,但“以正褒贬”、“惩恶而劝善”尚未见到。左丘明的《左传》就是这样解释的:“秋书再雩,旱甚也。是言前雩少
得雨旱甚,而复雩”。这是说,一次求雨祭祀未求得雨或雨少,旱依然严重,就再来一次祭祀求雨。可见,左丘明的《左传》也未见什么“大义”。
但真的是这样吗,且慢,有人就出来“阐幽”、“明志”,明“大义”了。《公羊传》就说:“又雩者何?又雩者,非雩也,聚众以逐季氏也”。为
什么要再次求雨祭拜呢?目的不是为了求雨,而是鲁昭公借此聚集民众驱逐季平子。诧异了吧,但是公羊却卖了个关子,没有解释缘由。于是到了唐
朝,《左传》派的孔颖达就责问《公羊传》:“公以九月始孙,岂七月巳与季氏战乎?若使时实不旱,亦不得讬雩以聚众矣”(见《春秋经昭公五年
》正义)。鲁昭公是九月开始讨伐季平子,怎么可能七月已经与季平子打起来了?如果那时并没有大旱,也不可能假借求雨祭祀聚众吧。其实,这个
责问是依据《左传》记载:“九月戊戌,伐季氏”就是九月十日,鲁昭公伐季平子。再看看《春秋经》的完整记载:“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
雩。九月己亥,公孙于齐,次于阳州。”就是九月己亥,即十一日,鲁恒公出逃齐国,第二天到阳州。因此,这个指责,就有点强词夺理了。《春秋
经》并没有记载明确记载鲁昭公驱逐季平子的日期。孔颖达以《左传》记载日期,认定七月鲁昭公不可能开始讨伐季平子,否定《公羊传》借大雩逐
季,为《左传》辩解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况且假借求雨祭祀,也说没有大旱啊。正因为大旱,才可借再次祭祀之际,聚众驱赶季平子。同时,细心的
人会发现,《左传》对“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的解释也并不完整。这个“上辛”、“季辛”是什么玩意?无论左丘明,还是孔颖达都予
以回避。其实早在汉代,何休对此就作了详细阐述。这里先介绍一下当时所用的历法——天干地支历。如2021年3月26日,按天干地支历,就
是“壬寅年,癸卯月,戊寅日”,《春秋经》采用干支纪日,如“昭公二十五年,九月,己亥”。干支历,如“己亥”,由两部分组成,前一个为天
干,称作“日”,包括“己”、“辛”等十字;后一个为地支,也称作“辰”,由“亥”等十二个字组成,十二生肖也依此确定。但是“上辛”、“
季辛”中的上与季都不在其中,辛则属天干。因此,《春秋》这个纪日,就有点非同寻常了吧。为此,何休说:“但举日,不举辰者,辰不同,不可
相为上下。又日为君,辰为臣,去辰,则逐季氏意明矣。上不当日,言上辛者,为下辛张本。不言下辛,言季辛者,起季氏不执下而逐君”(见《公
羊传昭公二十五年》注)。明白了吧,这个“某辛”日,不写地支,是有道理的:按天干地支历,前一个是天干,代表了君;后一个是地支,是为臣
,这个秩序不可以颠倒。现在只写天干的“辛”,缺地支,说明是君逐臣之意啊。“上辛”对应的是“下辛”,不书“下辛”,就是为了书“季辛”
,暗示季平子不守臣本份,犯上逐君——鲁昭公。何休还继续说道:“不书逐季氏者,讳不能逐,反起下孙,及为所败,故因雩起其事也”(见《公
羊传昭公二十五年》注)。为什么不明说“逐季”呢?也是有道理的。不写驱逐季平子事,是忌讳鲁昭公欲逐季平子,终遭失败,反被季平子所逐,
因此只写借祭祀起事的求雨祭祀。如何?高手吧!读了这样的解说,是恍然大悟,还是郁闷无话可说?“上辛”、“季辛”究竟是何日?双方都没有
解释。上,原本就有时间或次序在前之意,如上古、中古时代。如“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见《商君书·算地》),因此七月上辛
,是指七月第一个辛日,即七月初二,辛卯日(公元前517年8月24日)。按干支纪年,每一辛日间隔十天,每月至多仅有三个辛日,根据伯、
仲、叔、季顺序排列,则为第四个辛日。因此,这个季辛日,并非指七月的季辛日(不可能存在),而是指七月上辛日(七月初二日)后第四个辛日
,即上辛日后第三十一日。由此推算,七月上辛日后之季辛日,实为八月初二日(公元前517年9月23日)。距《春秋经》说“九月己亥”即(
九月十一日,公元前517年10月31日)鲁恒公出逃齐国,仅相距38天。因此公羊说七月上辛日后之季辛日,鲁昭公借祭祀求雨聚众驱逐季平子不是没有可能。那么,《公羊传》与《左传》的解释,谁更有说服力?你信谁呢?
献花(0)
+1
(本文系观泉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