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月球探测与资源开发利用研究(12)
2022-04-02 | 阅:  转:  |  分享 
  
月球探测

与资源开发利用研究(12)

胡经国



27、2020年中国多个技术将突破

据报道(20200112),近日,据媒体报道,最近美国传出消息,有美国专家给出预测,2020年中国将取得3项重大技术突破,每一项都是世界级的。它们就是火星探测、月球探测和可燃冰开采。其中第一项就令人激动。如果火星探测计划成功,就意味着中国将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了火星着陆技术的国家。

美国专家预测,2020年中国将会在火星探测、月球探测、可燃冰开发这三个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对于这样的推测,美国专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首先,对于火星探测,各国都会选择在火星冲日的时候发射探测器。因为那个时候发射探测器不仅能够节省燃料,而且还能够避开其他很多风险。其次,就是月球探测和可燃冰的开发。因为中国在这两个相关领域中都已经有了很多技术铺垫,只要假以时日,必然能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对于可燃冰的开采,可能是经济效益最明显的。因为对于这种能源物质,不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日常的需要都是无法替代的东西;更何况可燃冰还是目前已知的清洁能源之一。所以,一旦对于它的开采中国能够取得进展,不仅能够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还能够有效地解决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

对于火星探索和月球探索,很可能人们并不是太了解他们的实际意义。但是,对于这种科学探索项目,有时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就像人们日常使用的尿不湿等生活用品,其实它最初是运用于航天活动而随后才逐渐普及到日常生活之中的。

促使人们进行太空探索的还有太空资源,它正在慢慢从遥不可及变得可以获得。这也是很多国家探索太空的意义所在,比如太空中的各种矿产资源。在几年前,有一颗小行星从地球上飞过。根据专家推测,这颗小行星上稀有金属的价值比同年加拿大的GDP还要高。

可见,太空蕴藏的资源和利益是无穷无尽的。而且,通过这种探索工程还会促进我们在各个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月球探测和火星探测的技术突破,对于中国都是有极大帮助的。这种重大技术的突破标志着国家的强大和进步。

28、中国“硬核”航天史

据报道(20200112),千百年来,人类从未放弃过对无边宇宙的探索。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的诞生到超级“胖五”再度问天,60年风雨兼程,几代人开拓创新,中国航天以实际行动展现着航天大国的担当。而今落月嫦娥,火星在望,推进航天逐梦忙。待来日,去星辰大海,九天翱翔,大新闻大历史聚焦中国“硬核”航天史。

⑴、中国航天“硬核”时代

刚刚过去的2019年,绝对是中国航天的一个“硬核”年。“硬核”是网络流行语,意思是“很厉害”。2019年,中国航天很厉害。嫦娥登陆月球,北斗指路,长五复飞等等;全年34次航天发射,占据了全球发射总数的1/3;每一次发射都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头大戏。2019年年初,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的预选着陆区着陆,实现了人类航天器在月球背面的首次软着陆,以及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嫦娥四号的任务还有,调查月球土壤里面到底有没有水分,在微重环境下的微型温室中测试植物和昆虫的生存能力,为人类在太空生活作准备。

2019年12月27日20点45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升空;2000多秒后将东方红五号技术试验通信卫星实践20号送入预定轨道,圆满完成发射任务。

⑵、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2003年,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并返回,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2007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矗立起来了。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1975年11月26日,中国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3天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从轨道上回收卫星技术的国家。

1981年9月20日,中国第一次用一枚火箭成功发射一组三颗卫星。一箭三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重大突破。

1988年9月7日,中国启用长征四号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中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美国制造的亚洲第一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国际航天发射市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实验飞船神州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完成空间飞行试验之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飞行试验成功。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中国首次在人航天飞行。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

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神州六号载人飞船,成功进行了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历时115小时33分,实现多人多天航天飞行。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2008年11月12日,由嫦娥一号拍摄的数据制作完成的中国第一幅月球影像图公布。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乘神州七号载人飞船,成功进行了中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在太空飞行46圈,历时68小时。

2008年9月27日,神州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2010年10月1日,随着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揭开序幕。

2011年11月3日,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进行了两次空间无人自动交会对接,突破和掌握了空间无人自动交会对接技术。

2012年6月16日,航天员乘组景海鹏、刘旺、刘洋乘神州九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太空牵手”。

2012年12月27日,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启动区域性正式服务。由16颗导航卫星组成的北斗系统将服务包括中国及周边地区在内的亚太大部分地区。

2013年4月26日,中国重大科技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首发星——高分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2013年6月11日,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乘神州十号,开启首次应用性太空飞行。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发射完成功。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虹湾区地区。这是中国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体实现软着陆。

2014年12月7日,中国自主研制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完成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00次发射。

自2016年起,每年的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2016年9月,天宫二号于9日上午垂直转运至发射区,计划9月15日至20日择机发射。

2017年4月,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准备发射升空。在天舟一号升空以后,首次向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进行“空中加油”,延长天宫二号的在轨时间。

自启动实施月球探测工程以来,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征程中不断刷新着中国高度。2019年是承前启后的一年,是中国航天人努力奔跑的追梦之年。接下来,中国航天又将迎来破纪录的“超级2020”。在2020年年底,中国探月“绕落回”三部曲的第三乐章即将奏响。嫦娥五号探测器将奔赴广寒宫,执行全球自1976年以来的首次月球取样返回任务。除了带回超过2千克的月壤和月岩样本以外,嫦娥五号还将验证月面上升、月球轨道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这些关键技术将成为中国未来载人登月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证。





2019年12月19日编写于重庆

2020年1月16日修改于重庆

2022年4月2日修改于重庆

1







献花(0)
+1
(本文系胡经国图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