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漳圣王传略
开漳圣王大唐陈将军讳元光,字廷炬,号龙湖,河南光州固始人,生于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二月十六日。生而敏异,自幼聪颖好学,博通经史,尤耽黄石公素书及太公韬略,兼习骑射。父讳政,字一民,以功拜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母司空氏讳心,字意儿,登仕郎兼沛王府典签司空不敌长女。祖父讳犊,字克耕,大唐开国元勋,左玉钤卫翊府中郎将、怀化大将军;祖母魏氏讳敬又名箴,字玉珏,号云霄,隋中书令魏潜之女,闽人尊称为魏妈。
舞勺之年随父远征
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闽粤泉潮间蛮荒瘴疬之地蛮獠啸乱,为祸苍生。地方无力剿平,皆具奏求援。高宗朝议,进政为朝议大夫、总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府兵前往七闽百粵交界绥安县屯垦平乱。适政居家养疴,以病辞。高宗诏曰:莫辞病,病则朕医;莫辞死,死则朕埋。斯誓斯言,爰及苗裔。尔往钦哉!政乃奉诏。募府兵三千六百人、将佐自副将许天正以下百二十三人,携眷属暨农夫、郎中、工匠,自中原南下。
时元光年十有三岁,方领光州乡荐第一,闻父奉诏南征,请从。政不允,谋诸祖母,乃获允随军。
政军水陆兼程,由仙霞岭入浦城,遇敌阻,且战且行,渐次推进。以唐史无人修列传故,期间战况已无可考。然据闽地民间话本《杨文广平闽十八峒》传,平蛮战事历经今之浦城、南平、仙游、莆田、安溪、泉州、龙岩诸邑。然史上杨文广未曾入闽,且有宋一朝,泉潮间物阜民殷,文化昌明,蛮汉已然同化,何来啸乱?则其事即政军所为无疑矣。
政军抵仙游枫亭,因伤亡减员暨给养匮乏,遂于枫亭屯兵休整,建陈卢园安置随军眷属及伤病残废,其精锐复挥师南下。及华安九龙山际,遇蛮獠峒寨联军合击。因敌众我寡,苦战不敌,伤亡惨重,遂退守九龙山,据险待援。
上闻报,诏政兄中郎将怀化将军敏、右郎将云麾将军敷,急募府兵五十八姓三千五百人,日夜兼程驰援。政母魏妈出身将门,精通韬略,虽年逾古稀,救儿孙心切,毅然举族同行。至衢州须江,敏、敷道卒。魏妈挥泪葬子,代将府兵奔赴九龙山,与政军会师。两军合击,大败蛮獠。由是转道浦南,结筏夜渡九龙江,克賊酋蓝奉高、雷万兴所部桃源洞蛮,建营寨于浦南,且战且耕,复开山取道,剪除荆棘,招抚深山峒蛮共建村落,传授中原农耕技术及文化,编图录籍,使其归化,并渐次向东推进,形成方数百里归化区,后世称为唐化里。
经休整,府兵军力大盛,而后计取娘子关,合击蒲葵关賊众,大败之,平定闽粤交界三十六寨之动乱,越盘陀岭,进入绥安县云霄镇境。
政遂住家绥安江滨之火田西林村,分兵三营,驻岳坑、西林与云霄山下修竹里,互为犄角,相视山原,开屯建堡,招蛮獠降众及土族流民开荒,授中原农耕技术,推行均田制,使耕者有其田,得以归化安居,无复再生祸心;建军陂拦水坝,凿水渠引江水溉田,以利农耕。闽粤赣相邻地区无地农民闻讯亦相继迁入。此久乱之地归于平定,人丁渐旺。
政尝偕母魏妈渡绥安溪,见溪水清澈,赞曰:此水如上党之清漳也!遂易溪名为漳江。此亦尔后以漳为州名之由来也。
曩时政以抱病之身奉诏戍闽,八年间筹谋擘划,冲锋陷阵,历尽艰危,备极劳瘁,呕心沥血,积劳成疾。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四月十五日,殁于住所,享年六十有三岁,谥忠肃,葬于云霄山。此山以葬政故,改名将军山。翌年六月,政夫人司空氏卒,与政合葬。
弱冠儒生代将父兵
时元光年仅二十一岁,奉诏袭父玉钤卫翊府左郎将职,代领其众。
仪凤三年(公元678年),败逃粵境凤凰山之峒蛮苗自成、雷万兴、蓝奉高诸部,闻政殁,子元光以弱冠儒生代将父兵,料非善战,此诚东山再起之良机也。适崖山流寇陈谦聚众起事,因与联络,先由诸峒蛮攻潮阳,谦部打循州,俟得手后再攻泉潮二州。
潮阳守军兵少将寡,旋陷落,潮州势危。刺史常怀德驰书元光告急。其时,元光初袭职,且丁父忧,然八年间身经百战,胆略非凡,接报即领兵南下,巧施良策,内外夹击,大获全胜,收复潮阳,唯蛮酋苗、雷、蓝三贼率残部突围逃脱。
首战告捷,泉潮震动。少帅元光威名,自是显扬闽粤。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元光丁忧期满,与开国元勋种元晦长女种沉氏喜结连理。同年,潮人以元光平粵寇有功,请乞兼戍潮州。
永隆二年(公元681年)夏,逃粵诸蛮经数年休整招扩,死灰复燃,兵陷冈州,攻潮州。循州司马高琔受命救援,以兵力不,驰檄求援
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八月一日,诏进元光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元光上《请建州县表》,具陈泉潮间既往长期啸乱原因暨根本治理对策,曰:
兹镇地极七闽,境连百粤,左衽居椎髻之半,可耕乃火田之余。原始要终,留移本出于二州;穷凶极暴,积弊遂逾于十稔。元恶既诛,余凶复起。法随出而奸随生,功愈劳而效愈寡。抚绥未易,子育诚难。窃唯兵革徒威于外,礼让乃格其心。揆诸陋俗,良由职方久废,学校不兴。所事者搜狩为生,所习者暴横为尚。诛之则不可胜诛,徙之则难于屡徙。尚欲生全,几至刑措。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庠序。
武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赐建燕翼宫,以彰有功。燕翼宫址在开漳祖地福建省云霄县云陵镇王府街,原敕建规制四进四开间,现存二进,近年经重修,辟为开漳祖庙。
武曌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十二月九日,诏割泉州西南地置漳州郡,辖漳浦、怀恩二县,郡治设于绥安县漳江之滨府兵中营驻地西林村。进元光中郎将、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轻车大都督兼朝散大夫、持节漳州诸军事、守漳州刺史、赞治尹、营田长、春官使者。其岭南职事如故。凡军民事务,悉从区处。
元光奉诏,上《谢准请表》谢恩,述“持清净以临民,守无私以奉国”之志;上《请置吏表》举入闽将佐部曲之贤能者,任以职事,共襄盛举。是年元光三十岁。
建州后,元光于职官中专设文学一职,初由別驾许天正兼任,以兴庠序为第一要务,于州治附近之松柏鞍创办松洲书院,以传播华夏文化。后书院随州治一迁再迁至龙溪浦南松洲堡。书院背山临水,环境优美,可修文,亦可习武,功能较齐备,系八闽第一书院,亦系华夏首家以书院命名之学府。
许天正字元心,号云峰,出生将门,擅韬略,通经史,能诗文。为副将佐政暨元光平乱有大功。既兴庠序,制定礼仪,亲自授课,教化土族,开启文明之风。
元光子珦自少从许学习,十五岁明经及第,授翰林承旨直学士,为开漳后首位京考上榜者。武周朝辞归,代许署文学职,于浦南松洲书院招生讲学,开引古义,训诲士民,使民风移丑陋,土俗转醖醇,亦为漳州走向文明教化培养人才。
元光从祖母谏,鼓励汉蛮通婚,使南下将士未婚者得以成家,享家室人伦之乐,繁衍后代,增加人口,益坚落籍戍闽之心,亦化蛮獠之俗为冠带之伦,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渐与中原统一,成为“扼闽粤之吭,开千百世衣冠文物”八闽名邦之一。泉潮间由此奠定千余年和谐发展之基础。
因地广人稀,故建州后施政首重兴农,仍大力推行均田制,招抚四方流民,开荒务农,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次则引入中原能工巧匠,传授手工技艺,生产生活用品,通商惠工,改善民生;再次遣部将刘珠华、刘珠成、刘珠福昆仲率部沿九龙江上溯疏浚河道直至龙岩雁石,以通舟楫,使上下游货畅其流,利济民生,促进龙江流域经济发展。刘氏昆仲死后被漳平人尊为“龙江三公”,建庙祭祀,香火至今不断。
元光复于四境设四座巡台与三十六堡所,时时巡察,守护四方。由是形成方数千里太平之乡。
魏妈仙逝将军殉职
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端午,魏妈告诸亲人曰:三子俱亡,不意一孙克集功业,门祚将兴于南矣!吾年止。命婢开镜端容,沐浴更衣,坐于后堂,宴请僚佐,毕饮而逝。享年九十有六岁。元光以支孙承重,为之举哀,葬于漳江出海口半径山仙人峰。军民闻讯大恸,如丧考妣。许天正为魏妈墓题写神道碑云:有唐开国元勋夫人陈太祖母魏氏神道。元光悲痛欲绝,殡葬事毕,将州事托付许天正署理,于祖母墓旁结庐守孝,以报慈恩。
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元光五十五岁,历四十二年平乱暨建州之艰辛,身心俱疲。更兼诸多至亲暨心腹将佐先后故去,心常系念,难以释怀,遂请辞官引退,荐许天正代理州事,自往半径山再为祖母守墓,兼编纂《龙湖集》、《玉钤集》成稿。许天正不忍元光孤身独守,命营将马仁领十余卫士随从陪侍。
时潜伏粤东蛮獠残部蓝奉高纠合雷万兴、苗自成之子复起于潮,思报三十年前之仇,探知元光守墓半径山,随从人少,机不可失,遂率百余贼众连夜奔袭漳州火田岳山。时许天正出巡松洲堡未归,元光于半径山闻警,率马仁暨十余随从轻骑讨之,追击中误坠陷阱,援兵后期未至,竟为賊酋蓝奉高所伤,不幸殉难。马仁亦战死。珦与合府哀毁顿绝,权葬二人于大峙原,结庐墓左为父守孝。漳州军民闻此噩耗,如丧考妣,悲痛欲绝,相与制服恸哭,追思之甚,更捏像而祭祀之,以示崇敬之意。事闻于朝,朝廷震惊,追封元光“豹韬卫镇军大将军兼光祿大夫、中书左丞、临漳侯”,谥“忠毅文惠”,立庙祭祀。历代朝廷追封累二十一次,宋高宗朝即封赠八次。其绍兴二十年追封“开漳州主圣王”,自是皆尊称为“开漳圣王”。
劬劳一生忠贞冠代
元光享年仅五十五岁。自十三岁随父南下平乱至殉职,凡四十二年;自二十一岁以弱冠儒生代将父兵至殉职,凡三十四年;自三十岁建漳至殉职,凡二十五年。短暂而劬劳之一生,历尽艰危,除暴安良,铲除积年暴乱之源,于蛮荒瘴疬贫瘠之地创建文明开化富饶之漳州,可谓居功厥伟。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赐封故将军陈元光》诏云:阐厥乃心,爰图至治,環甲缮兵,积有三十四年之苦;建邦启土,垂治二十五年之平。知人善任使,简士悉忠良。此评价概述元光功绩暨品格,与宋代志书赞“陈将军忠贞冠代”,可谓的评。
元光戎马一生,不忘儒生本色,结合军政事务,赋诗抒怀。遗作有诗文《龙湖集》四十八首,全唐诗录其七首,潮州诗萃录其排律诗三首,兵法有《玉钤集》。《龙湖集》尚存,《玉钤集》佚失。
大唐开漳陈将军,当之无愧一个圣字!
儿孙继志守漳兴漳
其后,子珦、孙酆、曾孙谟又连任漳州刺史,克尽所能,守护一方安宁,推动漳州发展。
珦字朝佩,号迂斋。生于高宗开耀元年(公元681年)。为父丁忧之时,朝廷夺情起用,使袭父职。守漳二十五年,谨遵父训,励精图治,漳州百业俱兴,欣欣向荣。
开元三年(公元715年),蛮獠余孽蓝奉高率四千余众攻陷潮州。珦闻讯即选将调兵驰救,大败之。珦与妹怀玉穷追蓝奉高而斩之,为父报仇,为民除害,彻底肃清蛮獠余孽。
开元四年,珦迁州治于漳浦县李澳川。
珦情系文学,晚年数次上书请辞,终得重归松洲书院修文讲学。后归逝于故里,享年六十有二岁。其漳州后裔为建衣冠冢暨忠义孝悌祠祭祀。
珦子酆,字有芑,号文甲,生于玄宗开元八年(721年)。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举秀才,授辰州宁远令。时墨吏殳伯梁守漳,鱼肉百姓,祸害地方,民怨沸腾。邑中耆老朱兴家等上书朝廷,乞敕酆绍先业而刺漳,惠利漳民,慰边士云霓来苏之望。上准之,授酆朝散大夫、中郎将、守漳州刺史。酆莅任时,漳州士民奔走相告,夹道欢迎,额手称庆曰:州主将军孙来矣!
酆守漳二十九年,一如其祖,忠心国事,勤政爱民,广施仁政,除暴安良,兴建学校,发展经济。时中原遭受安史之乱,社会动荡,生民涂炭。漳州则田连阡陌,年丰民乐,百业俱兴,一片祥和。酆深得民心,偶有疾,兵民吁天愿代。可见民众爱戴之诚。
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酆卒于任上,享年五十九岁,谥忠宪。
酆有三子詠、谟、訏。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谟代领州事。
谟字以忠,性刚直,处事易武断,颇招巷议。邑民曾拱璧等百余人赴省城谒观察使卢谌,请易人。翌年,上敕秋官员外郎柳少安刺漳,任谟为別驾。谟心生愧疚,以师长礼事柳刺史,时时求教。柳亦谆谆善诱,诲而不倦。谟受益匪浅。
德宗贞元年间,粵蛮蓝老鸱率贼众攻潮州。上诏谟领兵驰援,大胜之。賊酋蓝老鸱授首。谟因功擢任漳州刺史,先后守漳三十八年,谨守祖训,勤政爱民,关注民生,广施仁政,深受邑民爱戴。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卒于任上。
期间,谟经数次呈报,获准再迁州治于龙溪县境,为漳州尔后之发展开拓更大格局;次之,奉敕迁曾祖父元光墓葬于新州治之北九龙里松洲堡高坡山;其三,于松洲书院前建将军庙,祭祀曾祖父及其部将,官定漳州官员春秋二次进庙致祭。由此形成松洲书院前庙后校格局,使其成为开漳陈氏后裔纪念先祖之重要场所。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为将军庙赐额“威惠”,自此各地所建将军庙统称威惠庙。
结语
自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至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中原士族陈氏一家五世戍漳,长达百五十年之久。由中原入闽之八十七姓兵民,皆落籍于闽,同心协力,开发闽粤,尊元光为“共祖”。尔后更多中原民众相继南来,与唐初中原移民、原住民共建漳州。至有宋一朝,漳州已成花果鱼米之乡,文化昌盛之地,与福泉潮并称海滨邹鲁。
千余年间,开漳族群不仅开枝散叶于闽、粤、台、琼、港、澳,且远徙东南亚各国乃至五洲四海,形成人口近亿之大族群,其中仅海外陈氏人口即逾二千万,人才辈出,各领风骚,为我国及世界各国经济与科技文化之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赞曰:
少以儒术,代将父兵,文治武功,播恩泽于千古;
蛮畏其威,民怀其德,靖边建郡,传血脉及五洲。
至哉,忠毅文惠!伟哉,开漳圣王!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