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5试论新闻学的信息范畴
2022-04-10 | 阅:  转:  |  分享 
  
试论新闻学的信息范畴项德生我们把信息概念和信息方法引入新闻学研究,快有10年的时间了,然而,有一个难题从一开始就困扰着人们,至今没有得到较
为满意的解决,那就是信息概念的不确定性。现代信息概念,形成于1948年申农创立的信息论和维纳同年创立的控制论。随后,信息概念被广
泛应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以至把它上升为哲学范畴。不同学科在使用这一概念时,赋予它的具体含义差别是很大的。有人统计,内
涵和外延不尽相同的信息定义多达数十种。当我们把它引人新闻学时,确有一种无所适从之感。为继续探讨这一问题,深化自己的认识,力求对
新闻学的信息范畴表述得更科学些,特撰写此文,求教于同人。?一?不同学科的信息概念,处在彼此相关的不同理论层次之中,有哲学意义上的信
息,有一般方法论意义上的信息,也有各类技术学科中的信息。所有这些信息概念,都在哲学信息范畴的统摄之下,都不能与信息科学原本概念相悖
,并都带有本学科领域的个性。建立新闻学的信息范畴,也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显示出概念的层次性和相关性。首先,需要在哲学本体
论的层次上加以分析,在信息与物质、能量的相互联系中加以把握,为新闻学的信息范畴奠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的基础。??现代科学认为
物质含有三个层次:材料和能量是它的两个实性层次,信息是它的虚性层次。任何事物都以一定的材料构成,都以一定的质料为基质;任何事物都处
在内部和外部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之中,都具有一定的做功的能力,即能量;同时,任何事物都以一定的方式而存在,都处在一定的运动状态之中
。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就是事物的虚性层次,即信息层次。虽是虚性的,却又是事物固有的,是客观实在的。材料、能量、信息三者相互区
别,又相互联系,任何事物都是“物·能·信”三位一体的综合物。维纳在回答什么是信息时,曾说:“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
量。”(维纳:《控制论》,科学出版社:第二版,第133页)这就是把信息作为物质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和材料层次、能量层次区分开来
了。维纳这句话,可以说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否定式的科学论断。人类的实践经验和生活常识,无数次地证明它是真理。人们照相,被摄取
走的不是人的骨肉(材料)和力气(能量),而是人的长相(存在方式)和姿势(运动状态)。记者到工厂和农村采访,带回来的不是那里的产品和
实物,而是这个工厂或村庄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所选择的存在方式和所处的运动状态。否则,他就不是记者,而是采购员什么的了。仅说信息是事物
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还是不够的。这是因为,第一,据现代科学论证,我们这个宇宙曾有那样一个鸿蒙未开的混沌时期。现代宇宙学认为,在20
0亿年之前,它以极简单的基本粒子的方式存在,处在极高温、极均匀的分布状态之中,没有任何差别,也就是说世界只那么一个存在方式,一个运
动状态。后来,宇宙发生了一次大爆炸,破坏了物质的均匀分布,基本粒子聚合成原子,原子聚合成分子,宇宙出现了团粒结构,形成了星球和星系
,有的星球上有了生物,生物又进化为人。宇宙不再那么单调,变得丰富多彩。因此,有人说信息是物质在空间的不均匀分布。如果分布太均匀,处
处没有差别,各自没有特点,就叫没有信息。第二,在自然世界,特别是属人的世界,由于人的能动作用,可以使事物处于封闭状态和僵化状况,长
期没有发展变化,老是停留在一种方式和一种态势上。比如,由于人为的原因,一个党,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就可能沦入这种境地。物质在空间上
的均匀分布叫做没有信息,事物在时间上的停滞凝固也叫没有信息,信息应当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多样性。只有一个样儿,老是一个样儿,
不叫有信息。事物彼此有差别,各自有特点,才能呈现多样性。因此,又可以说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特征。简言之,信息就是事物的特
征。差异、特征、多样性,从根本上说产生于世界的发展变化。因而可以说信息的本源就是物质的运动。正是由于物质世界的矛盾运动,使物质形态
不断演化,新物种不断萌生,新事物不断涌现,人类才生活在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环境中,生活在多样性纷呈的信息海洋里。事物固有的存在方式
和运动状态的特征,也就是事物自在的多样性,叫做“潜信息”。事物以一定的方式存在,处于一定的运动状态,蕴含和施放相应的能量。在一定能
量的驱动下,事物的多样性会显现出来,外化出来。比如,人的声带在肺部运动的驱动下,便显现出自己的性能和特征。有时事物“内能”不足以使
自己的特征外化,就需要借助“外能”来驱动。比如借助灯光使室内设备的特征在夜间显现,借助高能加速器使基本粒子的特征外化。不仅如此,事
物的特征显现出外化来,还可以被别的事物摄取过去,一事物的特征反映在另一事物身上。比如,大气压的变化可以反映在动物身上,出现“燕子钻
天蛇过道”的现象;地壳运动的变异,可以反映在植物身上,出现冬天桃树开花的现象。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多样性的外化叫做“显信息”。
事物的特征能够外化,脱离它的实体,反映到另一个事物身上,这是信息极为重要为一条本质规定。如果不是这样,世界上的信息活动便无法进行,
便没有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往。因此,信息又被称为“能够脱离实体的多样性”。事物特征的本能显现和自然外化,叫做“自然信息”。在人类没有
出现之前,无机物、有机物、动植物之间,彼此相互作用和相互反映,交换的就是这样的非观念性信息。人类出现之后,客观世界的多样性被人的感
官摄取,自然信息经由人脑加工,并用语言文字等符号表述出来,这才有了观念性信息。观念性信息也叫人工信息,文化信息,社会信息。到此,
我们便可对本体论意义上的信息加以综合表述了。哲学本体论的信息乃是客观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多样性及其表述。在“表述”一词之前的文
字指的是自然信息,加上“表述”一词便指人工信息了。本体论意义上的信息定义还可以简化为,信息就是事物特征的外化及其表述。二为了建立新
闻学的信息范畴,还需要在主客体相互联系中对信息加以把握,从而为新闻学的信息范畴奠定认识论的基础。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思维着的人是
认识的主体,认识过程所指向的对象则是客体。按一般反映论的观点看问题,意识是外界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说是移入人脑的外界事物。如前所
说,外界事物都是材料、能量和信息这三种要素的统一体。那么,这就需要问:外界事物的材料和能量能够直接移入人的大脑吗?显然是不能的,人
们的生活常识和现代脑科学一再证明了这一点。能够进入人脑的,只能是外界事物显现出来的多样性,即信息。人脑这个“加工厂”只能如工“外来
信息”这类“软料”,而不能加工物质材料或能量这类“硬料”。人的认识过程,就是主体获得客体外化出来的信息,进而在大脑加工信息的过程。
信息是认识的中介,是沟通主客体的中介,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中介。没有信息作用于主客体之间,人类是无法了解事物,认识世界的。人只能通过获
取从认识对象脱离出来的多样性,即认识对象显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特征,来了解事情的真相,认识事物的整体。对于信息的这种中
介性质和中介作用,维纳也曾加以刻画和描述。他说:“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
换的内容的名称。”(《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经典文献选编》,求实出版社第一版,第343页)维纳的这一描述并不十分准确,在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过程中,主客体相互交换的内容不只是信息,联系主客体的中介也不只是信息。如果我们使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相对分离,仅就认识过程和
思维过程而言,主客体相互交换的内容就只是信息。道理如上所述,信息是认识过程中主客体相互交换的内容,这与说信息是认识过程中沟通主客体
的中介,是一个意思。人们常把信息说成是知识,这是有道理的,但又是不堆确、不全面的。知识应当是认识的结果。从认识主体和客体相互交
换的过程来分析,主体从外界获取的相当一部分自然信息,只是事物特征的一般外化,还没有进入或刚刚进入主体的认识过程,更谈不上是认识的结
果。当然,相对于特定主体来说,客观外在的人工信息自然是知识,也能起到沟通主客体的中介作用,但那却是间接知识,而非直接知识了。不仅如
此,如果从主客体关系上进一步分析,我们还会发现,并非所有的自然信息和外在于特定主体的人工信息,都能成为认识过程的中介,都能起到沟通
主客体的媒介作用,因为自然信息和外在人工信息不可能全都进入主体的认识过程。说人“熟视无睹”或“有眼无珠”,可能感到是一种污辱;说人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恐怕也难以接受。但这些的确是人人都有的经验,常常发生的事情。在这种情景下,眼前耳边的自然信息和人工信息就被
排除在特定主体的认识范围之外,或者说,它们相对于特定主体而言,不能成其为信息。这就告诉我们,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和本体论意义上的信息
,二者是有差别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信息外延大,范围广,凡外界事物的特征即多样性,都在其内;而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外延
小,范围相对窄一些,只有能成为特定主体的认识对象的多样性,才能位在其列。这种差别是怎样造成的呢?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们所
从事的社会实践,不仅决定了人们的认识来源,还规定了人们的认识方向。一定社会、一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主体,他的认识指向和实践目标是相一致
的。他的实践内容和实践范围,就成为他的认识对象和注意中心。对与此相关的外来信息他特别敏感,对与此无关的外在信息往往漠然处之,发生“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心理现象。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告诉我们,人在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同时也在改造自己。因此,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人的自
我发展,自我完善,也成为一种需要,一种目标,左右人的认识活动的指向和范围。这样,客观外界的哪些自然信息和人工信息能起到沟通主客体的
作用,从而进入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范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认识主体根据实践活动的需要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选择。这就是认识论意义上
的信息所具有的主体需知性。同时还应看到,人的认识活动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相统一的历史过程。对于处在一定认识阶段的特定主体来说,在这之前
他们已经认识了的事物,其特征和多样性一般就不再吸引人们的注意,人们感兴趣并努力追寻的是那些符合需要并且未知的新事物、新知识、新领域
。能沟通主客体的信息,对于认识主体来说其内容总是新的。不新,不能起到沟通主客体的作用,也就不能成为信息。这叫做主体知新性。主体知新
性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所具有的根本属性。知新性这一规定,又使一些本体论意义的信息不能进入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范畴。那么,究竟什么是认
识论意义上的信息呢?其定义应当是这样的:“信息是认识过程中沟通主客体的中介,是认识主体需知又未知的外界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多样
性及其表述。”加以简化,就是认识主体需知又未知的外界事物的特征及其表述。同本体论意义上的信息相比,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带有鲜明的主
体性,二者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差别,就产生在这里。?三认识活动如果只是一物对另一物的直接反映,如果只是认识主体对客体的直接面对、直接
感知,事情就简明多了。什么是主体需知又未知的信息,只由主体根据其内在尺度加以选择就够了。但是,人类的认识活动在许多情况下,并非认识
主体对外界事物的直接经验,并非直接接受外界事物的自然信息,而是经由传播过程,通过接受他人传来的人工信息,间接获知外界事物的状态变化
。增加了传者这一要素,认识主体获取需知又未知的事理,就变得复杂起来了。这样,我们就进入了对传播过程这一层次上的信息的分析。这对建立
新闻学的信息范畴,是一不可逾越的环节。对传播层次上的信息,要在“信源——传者——接受者”的相互联系中来分析。在这一过程中,传者所传
递的东西,如何起到沟通信源和接受者的作用,也就是能被接受者接受,进入接受者的认识过程,是始终存在和要着力解决的矛盾。这就要求传者起
码要尽三方面的努力,传者所传要具有如下三个特征:第一,传者要对接受者的未知心中有数,把接受者的未知作为重要尺度之一,用来选择信
息,加工信息,并针对接受者的未知传发信息,才能使所传既具有需知性又具有知新性,才能进入接受者的认识过程,从而调节接受者的认识和行为
。狭义信息论认为,信息是对接受者认识上不定性的消除,传播过程就是一种传者消除他人认识不定性的社会活动。因此,传播层次的信息,具有对
接受者而言的未知性或知新性。传过去的消息如果是接受者已知的,是接受者能够通过直接感知获得的,那就向接受者提供不了任何新东西,起不到
任何消除不定性的作用,从而也就不是信息了。正是从这一角度看问题,又把传播过程中的信息称为“接受者预先不知道的事理”。第二,传
者要对接受者的需知心中有数,把接受者的需知作为重要尺度之一,用来选择信息、加工信息,有针对性地传递信息。这种针对接受者的需知而传发
的信息,便可能成为接受者所期待、所追求的东西,很自然地把信源和信宿、主体和客体沟通起来,形成以传者为中介的认识过程。传播活动也是一
种认识过程,一种传者满足他人需知的社会认识活动。因此,传播过程的信息,具有对接受者而言的需知性。传过去的消息如果不是接受者需知的,
就起不到沟通信源与信宿的中介作用,就不是传播过程的信息了。第三,传者传给接受者的信息,和信源应当是同构的。在加工和传播过程中,信
息不能畸变,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不能歪曲事实。现代系统科学认为,信息是系统有序程度的标志,熵是无序即混乱程度的标志。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所
谓“消除不定性”,就是降低接受者认识上的无序性和增强有序性的过程。如果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信息失真,会使接受者的认识背离客观实际,使认
识走上混乱和无序。这样,传给接受者的信息,可能造成熵变。因此,传播层次的信息,应具有同构守真性。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播层次的
信息与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相比,其内涵和外延又有不同。从外延看,接受者通过直接经验能够获得的知识,因毋须传者传递,就不会进入通讯控制
过程的信息范畴了。也就是说,进人传播的信息只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的一部分,是认识主体通过传播中介获得的新知识,即间接知识。那么,
应当怎样定义传播层次的信息呢?其定义应当是这样的:“信息是接受者通过传播中介而获得的需知又未知的外界事物的多样性及其表述。”四在信
息概念的阶梯上,新闻这种特殊形式的信息处在什么层次呢?它处在传播层次的信息概念之下。四个层次的信息概念,有其内在统一性,它们组
成一个概念系统。其统一性,其共同性,就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即“多样性”。本体论信息是外界事物固有的特征即多样性,认识论信息是认识主体从
外界摄取和向外界传输的客观事物的多样性,传播层次的信息是传播主体提供给接受者的外界事物的多样性,而新闻信息归根结底也是多样性,对此
下面再做详述。而认识、传播过程的观念性信息,即认识结果的多样性,都本原于客观事物的多样性,这就体现了本体论信息概念处于最高层次所具
有的统摄作用。信息概念系统及其层次关联如图1所示。图1信息概念系统及层次关联?新闻信息即新闻,只是信息王国里的一个部分。信息是
新闻最基本的本质规定,凡新闻必须是信息,首先是信息,新闻具有信息的一般属性。当我们说“新闻是一种什么样的信息”时,这个“信息”指
的是概念阶梯上的哪一级呢?指的是新闻的上界临近概念,即进入传播的信息。这样,我们就明确了新闻的系统归属,即它的“属”。当然,若追根
求源,新闻也可属于认识论信息和本体论信息。但在建立新闻学的信息范畴时,还是应当坚持相关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把新闻的“属”如实地
看作是它的上界临近概念。否则,必然造成概念上的混乱和逻辑上的无序,如层次颠倒,逻辑跳跃,同义反复等等。在明确了上述原则之后,我们就
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新闻的信息性了。新闻作为一种信息起码应当具备这样几条:第一,新闻也应当是传播主体从外界获取又向外界输出的客观
事物的多样性。新闻抓特点,抓变异就是抓信息,就是获取多样性,表现多样性,传播多样性。这是新闻的信息本质规定的。第二,新闻也应当
是接受者需知又未知的事理,对于接受者认识主体来说,具有知新性和需知性。这也是由它的信息本质规定的。新闻有多大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它的需知性;新闻之所以新,从根本说是它对受众具有知新性。第三,新闻这种信息同生发它的信源应当是同构的。如上三条,是新闻作
为一种信息,与传播过程的其它信息所共有的属性,即它们的共性。传播过程的其它信息,如情报信息、历史信息、科技信息等等,也是具有这些性
质的。但是,凡新闻虽然必须是信息,但信息未必都是新闻。许多消息能够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定性,可以称为信息,但却不是新闻。如教科书对学
生来说是需知和未知的,能向学生提供许多新知识,但教科书所传播是别种信息,而不是新闻。新闻与别种信息的种差表现为:一、从所含
内容看,新闻信息是知新性和时新性的统一。所谓知新性,指传播内容是新闻受众预先不知道的;所谓时新性,指新闻反映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现
态”和“趋态”。我们知道,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有“史态”、“现态”和“趋态”。新闻活动所摄取的内容,一般是现态多样性和趋态多
样性。这样,就把新闻信息和历史信息区分开来了。只有知新性而没有时新性,是不能成其为新闻的。图书馆里储藏的许多信息,对读者具有知
新性,但不能说那都是新闻。只有时新性而没有知新性,也不能成其为新闻。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同一事物可能反复出现
,这种重复发生的事情,虽有时序上的新,却没有质上的新。现态可能只是史态的重演,趋态也可能只是现态的继续。但是,知新性和时新性相
统一的信息,并不都是新闻信息,情报信息也具有这样的性质。二、从反映手段来看,新闻信息与信源不仅是同构的,而且是同质的、同量的。
所谓同构,指的是新闻信息所描述的事件或状态在信源那里都能找到它的“原象”,彼此存在着对应关系。所谓同质,是基质之同,即新闻里描述的
状态(象)与被描述对象的状态(原象),确为同一实体或事物的多样性,是同一实体的自然信息与新闻信息之间的对应,不能张冠李戴,驴唇马嘴
,拼凑多样性。所谓同量,是程度之同,即象与原象不仅质上同一,而且量上相等或相当,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不能夸大其辞或文过饰非,从量上
增加或抹煞多样性。在传播过程的信息群里,情报信息和历史信息也具有这样的性质,这可算做它们和新闻信息共有的属性。在这里,就把它们
和文学信息以及理论信息区分开来。文学信息和社会生活多是同态,极少同构,更不必是同质和同量的,因为文学允许虚构和夸张。科学理论与自然
信息以及整个研究对象之间,不仅是同构的,也是同质的,但却不一定是同量的。因为理论成果作为一种信息,舍弃了研究对象身上大量的现象成份
,从而不再是对事物状态的原样描述,不再是与实体多样性相对应的原型信息了。三、从传播方式来看,新闻信息是及时公开传播的信息。“及
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急发快传,最好是对外界事物发展变化的同步纪实和同步传播。二是适时传发,受众在某一时刻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就不误
时机地传去什么样的信息。及时性是急传和适时的统一。公开就是不限定受众范围,面向整个社会,谁都可以看,谁都可以听。历史和文学信息的
传播,公开而不必及时;情报信息的传播,及时而未必公开。惟独新闻信息的传播既及时又公开,这是新闻信息的一大特色。四、从与受众的关
系来看,新闻信息是非指令性或非强制性信息。在通讯控制过程中,信息意味着指令,受者接到信息,必须按信息指示的方向去行动。如“人-机”
和“机-机”通讯过程中的信息,社会系统中的军令、政令、法令等等,均属对接受者具有强制作用的信息。而新闻信息对受众却没有这样的指令性
和强制作用。这是因为,在新闻机构和新闻受众之间不存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报纸广播有时传发一些政令性信息,但它们通过新闻这条渠道传出,
对受众仍然是没有强制性的;这些政令只有通过另外一些渠道下达(如内部文件的传发),才对群众具有指令性质。我们常说报纸是“黑头文件”,
不是“红头文件”,就是这个意思。在传播层次的信息群里,对受众不起强制作用,只起指导作用的,不只新闻这一种,历史、文学、科学和一部分情报信息,也是非指令性信息。鉴于我国的新闻长期以来好以命令主义的口吻教训人,强调一下它的非指令性,对新闻改革是有益无害的。在新闻信息的四个特性中,除了及时又公开传播这一条,其余都不是新闻所独有的。但对于全面把握新闻信息的特征,明确新闻这种信息的“种差”,又都是不可缺少的。新闻信息的特性,存在于上述四点的整体联系之中,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孤立地加以理解。确定了新闻信息的“属”,又明确了新闻这种信息的“种差”,那就可以给新闻下定义了:“新闻是及时公开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这里的“信息”二字,是新闻的“属”,即传播过程的信息,其含义如前所述,是“接受者需知又未知的外界事物的多样性及其表述”。在“信息”二字之前,是新闻信息的“种差”即特性,但只标示了它最主要的特征——及时又公开的传播以及知新性和时新性的统一。本文依次阐发了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传播层次信息和新闻信息这样四种信息概念的含义。若问,什么是新闻学的信息范畴?答曰:是相互关联的四层信息概念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在研究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时,它们既可分别在不同领域单独发挥作用,又能作为一个概念系统,显示出它的整体效应。8629?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5)?:33-40.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6607m...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