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談宋‧李師中、陸游及楊萬里“進退格”之詩
2022-04-10 | 阅:  转:  |  分享 
  
談宋?李師中、陸游及楊萬里“進退格”之詩



上傳書齋名:瀟湘館112XiāoXiāngGuǎn112

何世強HoSaiKeung



提要:本文談及詩體之“葫蘆格”、“轆轤格”及“進退格”,此三格主要涉及詩韻,故又稱為“葫蘆韻”、“轆轤韻”及“進退韻”。本文主要介紹李師中、陸游、楊萬里之“進退韻”詩。

關鍵詞:轆轤體轆轤韻李師中陸游楊萬里





第1節鄭谷等人釐定之“三格”詩

本節主要談及詩體之“葫蘆格”、“轆轤格”及“進退格”,此三格主要涉及詩韻,故又稱為“葫蘆韻”、“轆轤韻”及“進退韻”。

今先看三格之定義,宋?何谿汶《竹莊詩話?卷十六》云:

《湘素雜記》云:“鄭谷與僧齊已、黃損等共定今體詩格,云:‘凡詩用韻,有數格:一曰葫蘆,一曰轆轤,一曰進退。葫蘆韻者,先二後四;轆轤韻者,雙出雙入;進退韻者,一進一退,失此則繆矣。’…”

又宋?袁文《甕牖閑評?卷五》有類似記載曰:

昔鄭都官與僧齊已、鄭損輩共定今體詩格云:凡詩用韻有數格,一曰葫蘆,一曰轆轤,一曰進退。葫蘆韻者,先二後四;轆轤韻者,雙出雙入;進退韻者,一進一退。失此則謬矣。

鄭谷﹝約851年至約910年,唐宣宗大中四年至後梁開平四年﹞,唐末詩人。字守愚,江西宜春市人。唐僖宗時進士,官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又以〈鷓鴣詩〉聞名,人稱之為“鄭鷓鴣”。其詩多寫景詠物之作,風格尚清新。鄭谷與許棠、張喬等人號“芳林十哲”。有《雲台編》。

齊已﹝863年至937

﹝一﹞葫蘆格

設詩最少有十二句,逢耦數句押韻﹝共六韻﹞,第二、四句押甲韻之字,第六、八、十、十二句押乙韻之字,此即所謂“先二後四”,即先押甲韻其中之二字,後押乙韻中之四字,上小下大有若葫蘆,故曰葫蘆格。又甲乙二韻應互為鄰韻,依古韻則相通。以下為其圖解:

○○○○○○○,○○○○○○○﹝甲韻之字﹞。

○○○○○○○,○○○○○○○﹝甲韻之字﹞。

○○○○○○○,○○○○○○○﹝乙韻之字﹞。

○○○○○○○,○○○○○○○﹝乙韻之字﹞。

○○○○○○○,○○○○○○○﹝乙韻之字﹞。

○○○○○○○,○○○○○○○﹝乙韻之字﹞。

例如甲韻可為一“東”,乙韻可為二“冬”,一“東”二“冬”古通。或甲韻可為二“冬”,乙韻可為一“東”,其餘韻字可類推。

﹝二﹞轆轤格

設詩最少有八句,逢耦數句押韻,第二、四句押甲韻之字,第六、八句押乙韻之字,此即所謂“雙出雙入”,即先押甲韻其中之二字,後押乙韻之二字。同上格,甲乙二韻應互為鄰韻,依古韻則相通。以下為其圖解:

○○○○○○○,○○○○○○○﹝甲韻之字﹞。

○○○○○○○,○○○○○○○﹝甲韻之字﹞。

○○○○○○○,○○○○○○○﹝乙韻之字﹞。

○○○○○○○,○○○○○○○﹝乙韻之字﹞。

甲韻可為一“東”,乙韻可為二“冬”,一“東”二“冬”古通。或甲韻可為二“冬”,乙韻可為一“東”,其餘類推。

﹝三﹞進退格

若七言或五言律詩﹝不一定合律詩之格律,古樂府亦可﹞首句不押韻或押韻,第二句與第六句押相同韻之字,第四句與第八句又押相同韻之字,此即所謂“一進一退”。如上兩格。此兩種韻須古通。

簡言之,第二句與第六句押甲韻之字,第四句與第八句則押乙韻之字,而甲韻與乙韻古通押。以下為其圖解:

○○○○○○○,○○○○○○○﹝甲韻之字﹞。

○○○○○○○,○○○○○○○﹝乙韻之字﹞。

○○○○○○○,○○○○○○○﹝甲韻之字﹞。

○○○○○○○,○○○○○○○﹝乙韻之字﹞。

例如,第二句與第六句押一“東”韻,第四句與第八句押二“冬”韻,而一“東”二“冬”韻古通,此即為詩韻上之“進退格”。

獨用之韻難以製以上三格之詩,例如十一之“尤”韻多獨用,無他韻可通,不宜作“三格”之詩體。

若果第一句押韻,則第一句之韻與第二句同韻。

第2節李師中之“進退格”詩

今以宋?李師中之〈送唐子方之貶所轆轤體〉﹝簡稱為〈送唐子方〉詩,取材自《御選宋詩?卷七十七?雜體》﹞以說明之。詩題為“轆轤體”,其實應為“進退格”。

李師中,字誠之,宋州楚丘縣﹝今山東菏澤市曹縣﹞人。進士出身。累官中允,歷官提點廣西刑獄。熙寧初年,拜天章閣待制、知秦州。後為呂惠卿所排拆,貶和州團練使,遷至右司郎中。北宋元豐元年﹝合公元1078年﹞卒,享年六十六歲。《宋史》有傳。著有《珠溪詩集》。

以下為其詩:

孤忠自許眾不與,獨立敢言人所難。去國一身輕似葉,高名千載重於山。

並遊英俊顏何厚,已死姦諛骨尚寒。天為吾皇宗社計,肯教夫子不生還。

注意所押之韻,有方格之字為韻:

“難”押平水韻上平聲十四“寒”韻,

“山”押平水韻上平聲十五“刪”韻,

“寒”押平水韻上平聲十四“寒”韻,

“還”押平水韻上平聲十五“刪”韻。

依上節所云,此詩即為“進退韻”而非“轆轤韻”。

《御選宋詩?卷七十七?雜體》之〈送唐子方〉詩文字有出入:

孤忠自許眾不與,獨立敢言人所難。去國一身輕似葉,高名千古重如山。

並遊英俊顏何厚,未死奸諛骨已寒。天為吾皇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還。

注意“寒”韻與“刪”韻古通。宋?何谿汶《竹莊詩話?卷十六》亦云此詩為“進退韻格”:

《湘素雜記》云:“余按《倦游錄》載,唐介為臺官,廷疏宰相之失,仁廟怒,謫英州別駕。朝中士大夫以詩送行者頗眾,獨李師中待制一篇,為人傳誦云云,此正所謂進退韻格也。按《韻略》,‘難’字第二十五,‘山’字第二十七,‘寒’字又在二十五,而‘還’字又在二十七,一進一退,試合體格,豈率爾而為之哉?近閱《冷齋夜話》,載當時唐、李對答語言,乃以此為落韻詩,蓋渠但不見鄭谷所定詩格有進退之說,而妄為云云也。”

現先談〈送唐子方〉詩之詩韻,依《韻略》所記,“難”字屬第二十五部之韻,“山”字則屬第二十七部之韻,“寒”字又在二十五,而“還”字又在二十七,是為“一進一退”,是為“進退韻”。

筆者以平水韻論之亦合。

不明“進退韻”詩格之人以為〈送唐子方〉詩“落韻”。所謂“落韻”即押韻錯誤。

至於李師中作〈送唐子方〉詩之動機,《竹莊詩話?卷十六》引《燕魏錄》曰:

《燕魏錄》云:“李誠之文章外,詩什尤高。嘉祐間,唐介子方以言切直,忤仁廟被責,誠之以詩送行,士大夫莫不傳誦。久在嶺南,嘗為〈唐州太守〉詩,該名教尤可重。”

嘉祐由公元1056至1063年。唐子方敢言直諌,因忤宋仁宗而被貶官,李師中作〈送唐子方〉詩送行,其詩令當時士大夫廣為傳誦。

以下為其詩之簡介:

詩意指唐子方忠於朝廷,獨立敢言之舉他人難以做到。被貶後,官小責亦輕,但名聲更大。唐子方之直諌令同行之俊傑顯得厚顔,雖然奸侫之人難有所作為也。“奸諛”亦作“姦諛”。奸詐諂媚之人也。漢?王符《潛夫論?務本》曰:

今多姦諛以取媚,撓法以便佞,苟得之,從而賢之,此滅貞良之行,開亂危之原也。

上天為庇佑宋室之社稷,俾使唐子方繼續生存而扶助宋室也。

以下為《竹莊詩話?卷十六》原文:



第3節宋?陸游之“進退韻”詩

陸游﹝公元1125年至1210年,即宣和七年至嘉定三年﹞,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陸游為南宋詩人、詞人,可算為南宋詩人之冠,其一生六十年間作詩萬首,故其詩作流傳後世亦為最多。

陸游之“轆轤韻”詩亦取材自《御選宋詩?卷七十七?雜體》,題為〈東山避暑用轆轤體〉,詩題為“轆轤體”,其實亦應為“進退格”。以下為其詩:

〈東山避暑用轆轤體〉

避暑穿林隨所之,一奴每負胡牀隨。望秋槁葉有先隕,未暮赫日無餘暉。

輪囷離奇澗松古,鉤輈格磔蠻禽悲。北巖竹間最慘慄,清嘯倚石真忘歸。

現先談此詩之“韻”:

“之”押平水韻上平聲四“支”韻,

“隨”押平水韻上平聲四“支”韻,

“暉”押平水韻上平聲五“微”韻,

“悲”押平水韻上平聲四“支”韻,

“歸”押平水韻上平聲五“微”韻。

依第1節之“轆轤韻”定義,〈東山避暑〉詩非“轆轤韻”而是“進退韻”﹝首句押韻不算在內﹞。

宋有詩家稱“進退韻”為“轆轤韻”。

以下為〈東山避暑〉詩之簡介:

陸游為避暑,走進山林清涼之處。有一位僕人專負責背負“胡床”。胡床亦稱為“交床”、“交椅”,是古時一種可以摺疊之輕便坐椅,但可加上長布而成長布之卧床。

第三句指林中有枯黃之葉從樹上落下。

第四句之“赫日”,紅日也。前蜀?韋莊《上春詞》曰:

瞳矓赫日東方來,禁城煙暖蒸青苔。

詩意指天尚未暮,紅日已失其斜暉也。

“輪囷”,也作“綸囷”,屈曲盤繞貎。《文選?左思?吳都賦》曰:

攢柯挐莖,重葩殗葉。輪囷蚪蟠,???鱗接。

詩意指澗上之古松生長離奇怪狀,屈曲盤繞。此處多指松樹之根,老松樹之根在山澗旁屈曲盤繞。

第六句之“鉤輈格磔”乃為擬聲詞,此乃形容鷓鴣之啼聲。唐?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詩:

正穿詰曲崎嶇路,更聽鉤輈格磔聲。曾泊桂江深岸雨,亦于梅嶺阻歸程。…

“蠻禽”乃鷓鴣之別名。

“慘慄”指酷寒。《文選?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曰:

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慄!

詩意指北巖之竹林為最清涼,甚至有酷寒之感覺。

“清嘯”指清晰之嘯聲也。唐?王維〈竹里館〉詩: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末句指在清涼之森林中倚石作長聲呼叫,乃屬愜意之事,可以忘歸矣。此詩寫東山避暑之樂。



第4節宋?楊萬里之“進退韻”詩

第1節引《竹莊詩話?卷十六》云:

《湘素雜記》云:“鄭谷與僧齊已、黃損等共定今體詩格,云:‘凡詩用韻,有數格:一曰葫蘆,一曰轆轤,一曰進退。…轆轤韻者,雙出雙入;進退韻者,一進一退,失此則繆矣。’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曰:

有轆轤韻者﹝雙出雙入﹞。有進退韻者﹝一進一退﹞。

本節所談之楊萬里詩即為進退格。

楊萬里﹝1127年10月至1206年6

以下為楊萬里之“進退格”詩﹝此詩亦見於《誠齋集?卷三十三》﹞:

〈過若山坊進退格〉

綠漲空中屋,黃鋪地上雲。風條鉤過轎,雨穟没行人。

夾路桑千樹,平田稻十分。泥行殊不惡,物色逐邨新。

注意所押之韻,有方格之字為韻:

“雲”押平水韻上平聲十二“文”韻,

“人”押平水韻上平聲十一“真”韻,

“分”押平水韻上平聲十二“文”韻,

“新”押平水韻上平聲十一“真”韻。

“真”韻與“文”韻古通。依以上所云,此詩是為“一進一退”。故屬“進退格”。

以下為其詩之簡介:

首句指山腰上之屋後有綠樹,而山腰上之屋如“空中之屋”也。《誠齋集?卷三十三》作“幄”,“幄”指在野外以布巾圍成之屋。以文義而言,以“屋”字勝。

地上則有黃色之農作物如稻米,其量之多如黃雲。轎前有擋風之長布條是為“風條”,“風條”以鐵鈎勾在轎上,但為風所吹歪,是為“鉤過轎”。

“穟”同“穗”,指禾穗上之芒鬚。芒鬚如雨,高得把人淹蓋。小路兩旁有桑樹,平田上全部都是稻米。

在泥路上行走並非令人厭惡,因景物與景色每條村落均不同,可引人入勝也。“村”同“邨”。

“物色”指景物、景色。《文選?顏延之?秋胡詩》:

日暮行采歸,物色桑榆時。

以下為《誠齋集?卷三十三》原文:



以下為楊萬里之另一首“進退格”詩:

〈雪後寄謝濟翁聯騎來訪進退格〉

封胡連璧雨中來,自送歸鞍悵獨回。隱几讀書寒入骨,開門落雪皓平階。

急尋火種溫雙手,自喚兒郎共一杯。念汝野梅官柳路,地爐松葉賈茅柴。

此詩亦見於《誠齋集?卷三十八》。注意所押之韻,有方格之字為韻:

“來”押平水韻上平聲十“灰”韻,

“回”押平水韻上平聲十“灰”韻,

“階”押平水韻上平聲九“佳”韻,

“杯”押平水韻上平聲十“灰”韻,

“柴”押平水韻上平聲九“佳”韻,

“灰”韻與“佳”韻同通“支”韻,故“灰”韻亦通“佳”韻。

若與陸游之〈東山避暑用轆轤體〉詩比較,其用韻法相同,故陸游詩亦屬“一進一退”之“進退格”。

以下為此詩之簡介:

“封胡”指兄弟也。其典見《世說新語?卷下之上?賢媛》,曰:

王凝之謝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還謝家,意大不說。太傅慰釋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材亦不惡,汝何以恨乃爾?”答曰:“一門叔父,則有阿大、中郎。群從兄弟,則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封胡”乃謝韶小字,“遏末”乃謝淵小字。“封胡”乃指兄弟也。故“封胡連璧”乃指優秀之兄弟也。“連璧”又作“連壁”。《誠齋集?卷三十八》尚指出兩人為謝濟翁及謝材翁兄弟。

首句指楊萬里兩位好友冒雪雨而來。

楊萬里送走謝濟翁兄弟聯騎後,惆悵而歸。《誠齋集》作“目送”,以眼神送走也。以“目送”為佳。

歸家後靠几而讀書,但屋內深寒徹骨,難以集中精神也。門外下雪,雪深可平階。為取手暖,連忙以火種溫雙手,又呼兒輩共飲酒。《誠齋集》“火種”作“爐火”,以“火種”較佳,蓋末句有“地罏”一詞,用兩“爐”字欠妥,其寫法雖有異,但仍屬同一物。

“官柳”指官府種植之柳樹也。《晉書?陶侃傳》:

﹝侃﹞嘗課諸營種柳,都尉夏施盜官柳植之於己門。侃后見,駐車問曰:“此是武昌西門前柳,何因盜來此種?”

“埜”乃“野”之古字。第七句指楊萬里想念兩位友人,一人可能在野梅路,另一名則能在在官柳路,蓋兩人分道揚鑣而各自歸家也。

地爐,地上砌成之火爐;或指地上之火炕,地炕,取暖用。“枀”即“松”。

茅柴指劣質之酒。末句指楊萬里一面思念友人,一面坐於火爐旁燒松葉,飲買來之劣等酒。《誠齋集》用“買”字而非“賈”。

以下為《誠齋集?卷三十八》原文:



以下《御選宋詩?卷七十七》原文:



























-1-





同謬,誤也。

往也。

厚顏也。

指被貶謫。

俊傑之士。

指宋仁宗。

隨意而往也。

枯葉也。

從高處落下也。

鷓鴣之別名。

以嘴出氣作高呼聲。

在泥路上行走也。

困難也或令人厭惡也。

兩人騎馬而來。

兩位才華並美之好友或兄弟。

几,小桌也。隱几,靠着几案,或伏在几案上。

賈,買也。《誠齋集》用“買”字。

茅柴是指劣質之酒。





献花(0)
+1
(本文系瀟湘館112原创)